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2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生物病害调查与研究
1
作者 李心坚 徐亚男 +2 位作者 杨秋霞 许鹏 魏鑫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目的]生物病害侵蚀露天石质文物,使其发生表面变色及风化等不可逆变化。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敬善寺区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该区域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情况,对石质文物保护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提... [目的]生物病害侵蚀露天石质文物,使其发生表面变色及风化等不可逆变化。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敬善寺区域是龙门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该区域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情况,对石质文物保护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对该区域31个样点石质文物的生物病害进行样品采集。基于形态观察,结合ITS、16S rDNA特征片段的测序分析,对生物病害物种地衣、微型真菌、细菌、苔藓和藻类等进行鉴定;对受生物侵蚀的文物本体通过扫描电镜进行形貌观察;采用薄层层析法检测地衣体中的化学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衣和由生物结皮状复合物与沉积物中分离真菌的化学酸含量。[结果]形态观察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内生物病害种类主要为地衣、苔藓、藻类、真菌和细菌,其中地衣7种,苔藓3种,藻类1种,真菌20种,可培养细菌7种,主要包括蓝细菌和放线菌门等,高通量测序结果与传统培养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和互补性。扫描电镜观察到不同侵害生物对石质文物的侵蚀深度不同,其中非地衣型真菌菌丝深入岩石深度可达100μm。调查区域内常见、具明显特征结构且覆盖度较大的主要生物病害为地衣和苔藓,其中中华石果衣(Endocarpon sinense)最为明显;同时地衣和真菌样品中可检测到柠檬酸,琥珀酸、草酸,乳酸、富马酸等有机酸。[结论]本研究首次较为系统地调查了龙门石窟敬善寺区域石质文物生物病害的物种和分布,从细胞侵入和有机酸产生2方面分析了其中代表性生物产生的病害及程度;生物病害的发育与石窟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石窟微环境控制和石质文物生物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石质文物 中华石果衣 地衣 苔藓 有机酸
下载PDF
龙门石窟传统装饰纹样创新设计研究
2
作者 齐蕾蕾 王晴晴 +1 位作者 田欣可 尤曌颖 《河北画报》 2024年第12期74-76,共3页
本文主要以龙门石窟寺内传统装饰纹样及艺术性展开深入探究,探索其在现代纹样设计中的应用。旨在挖掘龙门石窟艺术的价值,将其融入到现代纹样设计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纹样分析、设计实践等。研究... 本文主要以龙门石窟寺内传统装饰纹样及艺术性展开深入探究,探索其在现代纹样设计中的应用。旨在挖掘龙门石窟艺术的价值,将其融入到现代纹样设计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纹样分析、设计实践等。研究结果表明,深度了解和挖掘龙门石窟传统纹样在艺术与文化层面的价值所在,将其应用于现代纹样设计,不仅能够提升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也能够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为现代纹样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传统纹样 纹样设计 艺术价值 文化传承
下载PDF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砌体建筑失稳机制与保护修缮技术研究
3
作者 李心坚 卫婉英 +1 位作者 刘轶 张芳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2-790,共9页
为合理评估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前室砌筑建筑稳定性,研究调查了南洞砌体建筑形制,查明了文物建筑病害发育现状,采用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砌体建筑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在南洞前室砌体建筑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 为合理评估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前室砌筑建筑稳定性,研究调查了南洞砌体建筑形制,查明了文物建筑病害发育现状,采用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砌体建筑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在南洞前室砌体建筑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采用新型加固修缮技术.结果表明:建筑砌体破坏模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表现为砌体墙向临空面鼓出变形,砖拱券产生宽大的结构性贯通裂缝;降雨对砌体变形影响显著,不仅加大了结构变形量,还导致变形范围扩展;导致砌体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砌体顶部及周边填土侧向土压力、土重量的变化及土体滑动牵引作用,砌体组成材料自然劣化导致的力学强度降低,砌体承力部位支撑条件不良;明确现状洞窟处于不稳定状态,应立即采取加固和保护修缮措施;保护过程采取的加固修缮措施可有效地保证砌体建筑的稳定性.该加固修缮实践采取的技术在龙门石窟保护工作中首次采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古建筑 砖石砌体 离散元分析 加固修缮方法
下载PDF
石窟寺+流散文物的策展探索——基于“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的实践与思考
4
作者 高俊苹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展览不同于一般的文物类展览,在展品选择及空间展现上有其局限性与特殊性。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从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挖掘展品故事、学术成果的转化... 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展览不同于一般的文物类展览,在展品选择及空间展现上有其局限性与特殊性。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从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挖掘展品故事、学术成果的转化、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等方面,将展览集学术、技术与艺术为一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对探索如何做好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原创性临展策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石窟寺展览 流散文物 “复位合璧华光再现”展
下载PDF
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现状与实践路径研究
5
作者 徐子涵 肖雨馨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6期78-89,共12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窟内造像雕塑群体不仅规模宏大、雕刻精湛,而且雕塑本身及其附属艺术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东方雕塑艺术的典型性特征。龙门石窟的开凿已有1500余年,因造像载体材料特殊,极易受到外界破坏,洞窟和石雕都...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窟内造像雕塑群体不仅规模宏大、雕刻精湛,而且雕塑本身及其附属艺术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东方雕塑艺术的典型性特征。龙门石窟的开凿已有1500余年,因造像载体材料特殊,极易受到外界破坏,洞窟和石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裂隙和崩塌。对龙门石窟进行数字化保护,可以使石窟资源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传承、利用和共享,对我国石窟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典型意义。数字化技术在龙门石窟保护传承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向社会公众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增加更多的技术创新方式和传播路径,这些新的方式和传播途径又会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再共同造就出新的文化传播共同体。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探寻诸多实践路径,意在促使龙门石窟文化艺术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传播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数字化 保护 文化遗产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龙门石窟北朝的龙纹图像
6
作者 袁星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龙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纹饰,龙门石窟的龙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主要装饰于龛楣和窟楣、造像碑碑首等位置,并且比起表现佛传故事中的龙,更多偏向对传统龙纹的继承。龙门石窟龙纹图像发展经历了借鉴、学习... 龙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纹饰,龙门石窟的龙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主要装饰于龛楣和窟楣、造像碑碑首等位置,并且比起表现佛传故事中的龙,更多偏向对传统龙纹的继承。龙门石窟龙纹图像发展经历了借鉴、学习、创造几个阶段,与北魏时期执行汉化改革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可以说,龙门石窟北朝时期的龙纹图像是在继承云冈石窟龙纹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中华传统的龙纹图像,并结合佛教中的其他装饰,创造出的独具自身风格的龙纹样式,是中国龙纹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纹 龙门石窟 北朝
下载PDF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从龙门石窟现存一副石刻对联说起
7
作者 吴雪 《书法教育》 2024年第12期64-69,共6页
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内存有一石碑,上刻五言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落款为五代宋初道士陈抟。书体取法魏碑《石门铭》,结体开张,飘逸飞动,为众多文人书家所推崇。或许由于联语内容超逸脱俗,或许由于书法风格个性飞扬,这... 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内存有一石碑,上刻五言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落款为五代宋初道士陈抟。书体取法魏碑《石门铭》,结体开张,飘逸飞动,为众多文人书家所推崇。或许由于联语内容超逸脱俗,或许由于书法风格个性飞扬,这十个字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风格 天岸 奇逸 龙门石窟 结体 五代宋初 魏碑 四大石窟
下载PDF
龙门石窟与自然观意境诞生之关系
8
作者 王炎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6期54-56,共3页
从南朝以宗炳、王微为代表的第一个自然观美术理论高峰到五代北宋自然观美术实践的第二个高峰,存在一段长达六百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段宗教艺术作为主流,蕴涵着北魏“汉化”和唐代“世俗化”以及北宋意境方向转变的重要线索。这些重要线... 从南朝以宗炳、王微为代表的第一个自然观美术理论高峰到五代北宋自然观美术实践的第二个高峰,存在一段长达六百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段宗教艺术作为主流,蕴涵着北魏“汉化”和唐代“世俗化”以及北宋意境方向转变的重要线索。这些重要线索最为重要的物化形式在龙门石窟同时汇集,其背后的美学思想变化直接影响着唐宋自然意境方向书画艺术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自然意境 汉化 世俗化
下载PDF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像龛营造缘由考——兼论唐高宗盛世明君形象的塑造
9
作者 尹潇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修建是《华严经》佛王信仰与李唐皇室文殊信仰共同作用的产物,唐高宗以此来塑造自身的佛王形象。在大像龛及大奉先寺的修建过程中唐高宗表现出对孝道的特别重视,因为奉先思孝是有为之君的必要基础。乾封元年前后,唐... 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修建是《华严经》佛王信仰与李唐皇室文殊信仰共同作用的产物,唐高宗以此来塑造自身的佛王形象。在大像龛及大奉先寺的修建过程中唐高宗表现出对孝道的特别重视,因为奉先思孝是有为之君的必要基础。乾封元年前后,唐高宗着手进行封禅泰山、奉俘昭陵、创制明堂等向天下万民表功的活动,以塑造盛世明君的形象,而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修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像龛 唐高宗 明君形象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
10
作者 秦双飞 余锳若 赵薇 《新丝路》 2024年第28期0048-0050,共3页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游客的感知和评价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来收集和分析网络上游客的评论,探索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并为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提...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游客的感知和评价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来收集和分析网络上游客的评论,探索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并为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提供建议。研究发现,游客对洛阳龙门石窟在设备设施、服务质量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感知不佳,建议景区通过优化设备设施、加强员工培训、改进内部管理等方式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本 旅游目的地 形象感知 洛阳龙门石窟
下载PDF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莲花纹研究
11
作者 袁星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8,共3页
莲花纹装饰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雕塑、壁画、法器等。北朝时期洛阳龙门石窟中的莲花纹大体有3种类型,即运用于窟顶、地面、项光、龛柱、台座等位置的莲花瓣纹,以化生童子、化生伎乐、化生菩萨等形象出现的化生莲花纹,以瓶插花卉纹样形... 莲花纹装饰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雕塑、壁画、法器等。北朝时期洛阳龙门石窟中的莲花纹大体有3种类型,即运用于窟顶、地面、项光、龛柱、台座等位置的莲花瓣纹,以化生童子、化生伎乐、化生菩萨等形象出现的化生莲花纹,以瓶插花卉纹样形式出现的瓶插莲花纹。龙门石窟莲花纹为研究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北朝 莲花纹
下载PDF
历史变迁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
12
作者 格桑卓玛 《炎黄地理》 2024年第7期9-11,共3页
龙门石窟的开凿历史相当悠久,自北魏起始,历经东西魏、北周、北齐、隋、唐等六个朝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开凿两千一百多个窟龛。这些窟龛之中,珍藏着逾十万尊佛像,以及多达三千六百多品的题记碑刻和四十余座庄严肃穆的佛塔。这些珍贵的... 龙门石窟的开凿历史相当悠久,自北魏起始,历经东西魏、北周、北齐、隋、唐等六个朝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开凿两千一百多个窟龛。这些窟龛之中,珍藏着逾十万尊佛像,以及多达三千六百多品的题记碑刻和四十余座庄严肃穆的佛塔。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受早期佛像艺术风格之影响,不仅与佛教义理的演变息息相关,更汇聚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元素。随着历史的推移,它们不断得到丰富,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展现美学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鉴于此,文章主要围绕历史变迁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造像艺术 早期佛像 文化遗产 庄严肃穆 历史变迁 北魏 美学原则
下载PDF
洛阳龙门石窟发现唐代菩萨半身像
13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6期33-33,共1页
记者3月20日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景区伊河段发现了一件石雕造像,初步推测为一件唐代圆雕菩萨像残块。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称,该造像呈圆柱状,中间有断痕,分为两段,整体为造像... 记者3月20日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景区伊河段发现了一件石雕造像,初步推测为一件唐代圆雕菩萨像残块。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称,该造像呈圆柱状,中间有断痕,分为两段,整体为造像胸部以下,断裂处为胸、腹间,着裙,身体两侧有帔巾下垂,像足部立于仰莲座上,足部似着履,莲座前半部分已残,座下有榫头,该像完整时莲座下应该还有基座和榫卯窝,形成榫卯结构,造像可整体直立摆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龙门石窟 榫卯结构 石雕造像 历史人文 圆柱状 菩萨像 唐代
下载PDF
龙门石窟 文化永恒
14
作者 赵敏婕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8期116-118,共3页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文化记忆研究的深入以及龙门石窟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从文化记忆的视域出发,探讨龙门石窟的内涵、定位和价值,以期为保护和传承...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文化记忆研究的深入以及龙门石窟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从文化记忆的视域出发,探讨龙门石窟的内涵、定位和价值,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文化记忆 文化遗产 四大石窟 艺术宝库 重要载体 保护和传承 中华民族
下载PDF
以油画视角传绘龙门石窟意象之美
15
作者 姜泽宇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3期47-49,共3页
龙门石窟雕塑艺术完美表达了高深的传统文化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教化作用。通过探究龙门石窟的意象美,不断在油画创作中弘扬中华艺术瑰宝,推动龙门石窟现代社会价值再生。
关键词 龙门石窟 雕塑艺术 意象美 油画创作
下载PDF
渗水对龙门石窟的影响及治理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严绍军 方云 +1 位作者 孙兵 高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478,共4页
根据龙门石窟的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结合3个试验洞窟(潜溪寺、皇甫公窟和路洞)的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分析了石窟内渗水的形成机理和破坏作用,并重点论述了治理措施。将龙门石窟的破坏作用系统地分为力学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3类,认为... 根据龙门石窟的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结合3个试验洞窟(潜溪寺、皇甫公窟和路洞)的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分析了石窟内渗水的形成机理和破坏作用,并重点论述了治理措施。将龙门石窟的破坏作用系统地分为力学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3类,认为化学作用对文物的损害最为直接和明显;提出了“堵”与“疏”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并进一步将治理方法细分为堵来源、堵出口、外部疏导和内部疏导4种。根据调查结果,指出对于渗水严重的洞窟不宜仅采取堵出口的方法,宜先采取外部封堵、外部疏导和内部疏导等措施,待渗水量明显降低之后再采取内部封堵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卸荷裂隙 层面裂隙 渗水治理
下载PDF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溶蚀病害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方云 顾成权 +5 位作者 严绍军 张伟丽 陈建平 马朝龙 杨刚亮 李心坚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79-482,共4页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碳酸盐岩体中,易于溶蚀。近年来,石窟区伊河水以及雨水中Cl-、SO2-3等有害离子明显增加,加剧了石窟的岩溶病害。在龙门石窟溶蚀现4、NO-4、NH+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岩溶的空间分布规律、岩体结构渗水连通网络和微观结...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碳酸盐岩体中,易于溶蚀。近年来,石窟区伊河水以及雨水中Cl-、SO2-3等有害离子明显增加,加剧了石窟的岩溶病害。在龙门石窟溶蚀现4、NO-4、NH+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岩溶的空间分布规律、岩体结构渗水连通网络和微观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溶蚀病害的机理。提出治理龙门石窟溶蚀病害的根本途径是治水,应该通过裂隙注浆,设置地表防渗铺盖和地表排水系统等止水措施,杜绝雨水入渗到洞窟内溶蚀雕刻品。此外,对现有岩溶沉淀物可以采用软化剥离的方法进行人工清除,对雕刻品上的溶洞、溶沟等可采用石窟原岩岩屑调制的修复砂浆进行充填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刻品 溶蚀病害 渗水 止水措施 龙门石窟 洛阳 河南
下载PDF
龙门石窟裂隙防渗灌浆新材料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莽 严绍军 +3 位作者 何凯 窦彦 方云 翟国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5-123,128,共10页
因龙门石窟早期使用的超细水泥和环氧树脂材料在后期存在着耐久性较差、泛盐碱等问题,迫切需要选出更有效的裂隙防渗灌浆新材料,以满足龙门石窟的防渗要求。通过对研发的偏高岭土、天然水硬性石灰、硫铝酸盐水泥等5组材料配方的流动性... 因龙门石窟早期使用的超细水泥和环氧树脂材料在后期存在着耐久性较差、泛盐碱等问题,迫切需要选出更有效的裂隙防渗灌浆新材料,以满足龙门石窟的防渗要求。通过对研发的偏高岭土、天然水硬性石灰、硫铝酸盐水泥等5组材料配方的流动性、收缩性、抗压抗折强度等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偏高岭土、天然水硬性石灰、膨润土3种材料配方适合于现场灌浆。在现场灌浆试验中,确定了灌浆压力为0.1~0.4 MPa,并对材料的可灌性和灌浆参数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同时,为评价灌浆效果,对灌浆材料28 d后的固化程度、密实度、充填程度、黏结程度等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偏高岭土材料配方的灌浆效果最佳,为更适合于龙门石窟裂隙防渗的灌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防渗灌浆 抗压抗折强度 灌浆压力 可灌性
下载PDF
龙门石窟潜溪寺凝结水定量测试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方云 黄璇 +4 位作者 王晓东 张傲 陈建平 杨刚亮 范子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4-1218,共5页
龙门石窟雕琢于碳酸盐岩体之中,受水的侵蚀破坏十分严重,而凝结水病害是水侵蚀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潜溪寺是龙门石窟凝结水病害比较典型的一个石窟。凝结水的定量测试是评价凝结水病害和分析其形成机理的重要手段。采用专门的测试设... 龙门石窟雕琢于碳酸盐岩体之中,受水的侵蚀破坏十分严重,而凝结水病害是水侵蚀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潜溪寺是龙门石窟凝结水病害比较典型的一个石窟。凝结水的定量测试是评价凝结水病害和分析其形成机理的重要手段。采用专门的测试设备在龙门石窟潜溪寺现场测定凝结水的凝结速率和凝结水量,主要包括试验仪器的率定试验和凝结水的定量采集试验,通过率定试验得到了试验时间和试验仪器误差的曲线关系,定量采集试验得到不同时间段的凝结速率。结合现场监测的凝结面积和生成凝结水的时间计算凝结水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仪器误差水量与时间可以拟合为线性关系;2010年潜溪寺的凝结水生成总量为200.68 kg,其量相当可观;潜溪寺内凝结水的生成速率上午最大,晚上最小;结合笔者前期研究成果分析,潜溪寺2006—2010年期间的年生成凝结水量呈波动状态,凝结水量的波动与年度的气候变化有关;2008年以来,潜溪寺的凝结水量有增多的趋势。位于南方的大足石刻凝结水的生成速率最高,位于北方的云冈石窟的凝结水生成速率最低,龙门石窟的凝结水生成速率介于二者之间,这与3个石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水 率定试验 定量采集试验 龙门石窟
下载PDF
龙门石窟万佛洞至奉先寺北段渗漏水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马朝龙 方云 +1 位作者 李建厚 杨刚亮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38,117,共4页
龙门石窟的万佛洞至奉先寺北段因为降水随裂隙和节理进入洞窟,渗漏水状况十分严重。本文在对该区段渗漏水状况长期调查、分析研究基础上,针对该区段的渗漏水病害,提出"防、排、截、堵、导"等综合措施。
关键词 龙门石窟 渗漏水 治理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