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龛位的主动推理:迈向元宇宙的预测心智
1
作者 刘林澍 叶浩生 《应用心理学》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基于主动推理架构的预测心智理论可描绘个人与媒介的动态耦合,揭示互联网革命的终局——“元宇宙”——在认知意义上的本质:接地的、具身的、内容愈发丰富的信息传播媒介终将成为互联网用户数字生活的认知龛位乃至生态龛位,个人与媒介... 基于主动推理架构的预测心智理论可描绘个人与媒介的动态耦合,揭示互联网革命的终局——“元宇宙”——在认知意义上的本质:接地的、具身的、内容愈发丰富的信息传播媒介终将成为互联网用户数字生活的认知龛位乃至生态龛位,个人与媒介终将在互动中实现有别于传统形态的意义建构: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这种变化只是个人与媒介围绕主动推理的主导地位展开往复争夺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元宇宙 媒介 预测心智 主动推理
下载PDF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122号龛造像彩绘颜料初步调查分析
2
作者 雷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大足石刻北山122号龛造像开凿于南宋,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石雕艺术、佛教文化和宗教思想演进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千百年来,高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半露天的保存环境,使北山122号龛造像出现了彩绘褪色、粉化、... 大足石刻北山122号龛造像开凿于南宋,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石雕艺术、佛教文化和宗教思想演进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千百年来,高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半露天的保存环境,使北山122号龛造像出现了彩绘褪色、粉化、起甲、脱落的病害,且这些病害还有继续发育的趋势,严重影响了造像的艺术价值和长久保存。因此,大足石刻北山122号龛造像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荧光(XRF)、X射线衍射(XRD)从外观、结构和成分综合分析大足石刻北山122号龛造像彩绘结构特征、矿物主要组成和制作工艺。结果表明:绿色颜料为绿砷铜矿;红色颜料主要成分为铁红、朱砂、铅丹;蓝色颜料主要成分为青金石;粉红色颜料为硫酸铅和铁红的混合物;墨绿色颜料为氯铜矿;青绿色颜料层为氯铜矿;草绿色颜料层为碱式硫酸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北山佛湾122号 彩绘 矿物颜料 光谱分析
下载PDF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像龛营造缘由考——兼论唐高宗盛世明君形象的塑造
3
作者 尹潇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修建是《华严经》佛王信仰与李唐皇室文殊信仰共同作用的产物,唐高宗以此来塑造自身的佛王形象。在大像龛及大奉先寺的修建过程中唐高宗表现出对孝道的特别重视,因为奉先思孝是有为之君的必要基础。乾封元年前后,唐... 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修建是《华严经》佛王信仰与李唐皇室文殊信仰共同作用的产物,唐高宗以此来塑造自身的佛王形象。在大像龛及大奉先寺的修建过程中唐高宗表现出对孝道的特别重视,因为奉先思孝是有为之君的必要基础。乾封元年前后,唐高宗着手进行封禅泰山、奉俘昭陵、创制明堂等向天下万民表功的活动,以塑造盛世明君的形象,而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修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像 唐高宗 明君形象
下载PDF
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引朝鲜本《龙龛手鉴》疏漏举例
4
作者 袁如诗 柏雪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尽管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疏失。举例分析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引朝鲜本《龙龛手鉴》所出现的疏漏,以有益于《汉语大字典》再次修订。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朝鲜本《龙手鉴》 疏漏
下载PDF
《龙龛手鉴》与《干禄字书》的传承关系
5
作者 刘鋆 凌宏惠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0期151-154,共4页
唐代的正字运动使得俗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在此过程中,正字学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宋辽时期字韵书的编写。现通过梳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正字学书《干禄字书》与辽代俗字学书《龙龛手鉴》在编纂上的传承关系,分析唐宋时... 唐代的正字运动使得俗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在此过程中,正字学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宋辽时期字韵书的编写。现通过梳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正字学书《干禄字书》与辽代俗字学书《龙龛手鉴》在编纂上的传承关系,分析唐宋时期字样选取的标准,了解正俗字的流变,以期为异体字整理、汉字规范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规范 俗字 《龙手鉴》 异体字整理 传承关系 正字运动 《干禄字书》 正字学
下载PDF
从三壁三龛窟看“云冈模式”的东传
6
作者 王依依 《炎黄地理》 2024年第3期31-34,共4页
三壁三龛窟是出现于云冈第三期的新窟形,也是“云冈模式”在第三期的典型代表。除云冈外,在我国东部地区石窟中也出现了三壁三龛窟,既有对“云冈模式”的继承,也出现了不同于云冈的新发展。文章以响堂山石窟为例,对云冈石窟和响堂山石... 三壁三龛窟是出现于云冈第三期的新窟形,也是“云冈模式”在第三期的典型代表。除云冈外,在我国东部地区石窟中也出现了三壁三龛窟,既有对“云冈模式”的继承,也出现了不同于云冈的新发展。文章以响堂山石窟为例,对云冈石窟和响堂山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的形制和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以此探讨“云冈模式”在东部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 云冈模式 云冈石窟 东传 传播和发展 归纳整理
下载PDF
泸州宋墓后龛石刻图像研究
7
作者 肖路路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2期48-51,共4页
四川泸州地区自2002年以来发掘了大量的宋代石室墓,并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刻图像。其中墓室后龛中的石刻图像作为整个墓葬装饰的中心,多以墓主人像、空位、启门图三类题材来表现,这些石刻图像在墓葬空间中具有其特殊的礼仪功能及意涵。... 四川泸州地区自2002年以来发掘了大量的宋代石室墓,并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刻图像。其中墓室后龛中的石刻图像作为整个墓葬装饰的中心,多以墓主人像、空位、启门图三类题材来表现,这些石刻图像在墓葬空间中具有其特殊的礼仪功能及意涵。本文以泸州宋墓墓室后龛石刻图像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墓室后龛图像的功能意涵及意义,并且就其题材选择与四川其他地区题材选择的差异性及其背后存在的原因进行讨论,来展现宋代泸州葬俗文化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宋墓 图像 礼仪功能
下载PDF
浅析潼南大佛寺东岩摩崖龛像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2期12-15,共4页
潼南大佛寺东岩有摩崖龛像21龛,年代为隋唐至清代。其中年代最早的第8~11号龛,均被定为隋代道教龛像,第5号龛为元代造像龛。事实上,这4个道教龛像并不都是道教像龛,其中第9号龛应是隋代佛教龛像,是重庆地区最早的佛教龛像;第10号龛主尊... 潼南大佛寺东岩有摩崖龛像21龛,年代为隋唐至清代。其中年代最早的第8~11号龛,均被定为隋代道教龛像,第5号龛为元代造像龛。事实上,这4个道教龛像并不都是道教像龛,其中第9号龛应是隋代佛教龛像,是重庆地区最早的佛教龛像;第10号龛主尊为天尊像,胁侍服饰佛道混搭;第11号碑刻龛原碑身应是毛坯,后被线刻有藏传佛教尊像;第5号龛原为元代开凿的像龛,结合文献分析应为宋代龛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南大佛寺东岩 道教 佛教 元代 宋代
下载PDF
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北朝窟龛佛像造型分析
9
作者 黄文智 《艺术探索》 2023年第1期48-62,共15页
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北朝窟龛佛像,历经北魏、西魏和北周三个发展阶段,依据造型样式不同可分七组。第一组是庆阳楼底村石窟中心柱四面造像龛佛像,年代早至6世纪初;第二组是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和南石窟寺第1窟佛立像,完工年代在北魏... 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北朝窟龛佛像,历经北魏、西魏和北周三个发展阶段,依据造型样式不同可分七组。第一组是庆阳楼底村石窟中心柱四面造像龛佛像,年代早至6世纪初;第二组是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和南石窟寺第1窟佛立像,完工年代在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至延昌年间(512—515年);其余五组佛像均为北石窟寺第165窟两侧崖壁上的窟龛佛像,大多尺寸较小,造型特征彼此有别,年代也有早晚之分。其中,第二组佛像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尺寸较大,是在融合新旧都佛像造型基础上,新创出极富视觉张力的造像样式。这些窟龛造像的功德主以本地部族为主,他们在造像粉本上,更多接受了来自中原或其他重要造像区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北石窟寺 北朝 造型分析
下载PDF
北朝至唐代佛教窟龛护法力士的肉体造型之变
10
作者 黄文智 《美术大观》 2023年第7期70-77,共8页
儒家身体观注重身心一体的感悟,这与重视肉体具象再现的佛教造像理念存在一定冲突,由此影响了十六国至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肉身形态,其间佛教护法力士的肉体造型之变,深刻记录了彼时工匠对身体的理解与实践过程。较早的护法力士人物面部... 儒家身体观注重身心一体的感悟,这与重视肉体具象再现的佛教造像理念存在一定冲突,由此影响了十六国至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肉身形态,其间佛教护法力士的肉体造型之变,深刻记录了彼时工匠对身体的理解与实践过程。较早的护法力士人物面部是造型的重点,身躯则与同时期佛、菩萨等同,均呈含蓄、平整的样态。北齐时造像者对护法力士的肌体起伏关系和肌肉结构有了初步刻画,这种认识直至初唐时才臻于成熟,面部表情和身体结构也得以更有力的呈现,尤其是贲张的肌肉形态满足了观者对于力士的主观想象,并以此确立了后世护法力士的基本造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至唐代 佛教窟 护法力士 肉体造型
下载PDF
敦煌北朝石窟佛龛形式初探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洁 赵声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29,119-122,共10页
本文调查了敦煌北朝时期佛龛,分别对圆券龛、树形龛和阙形龛进行样式分析,并比较印度、中亚及中国内地石窟中龛的形式特征,探讨敦煌早期佛龛形式的源流。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北朝 圆券 双树 阙形
下载PDF
莫高窟第46窟佛龛造像的关系——兼谈该窟佛教造像中的法华思想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向东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1期71-81,共11页
盛唐时期,敦煌法华造像在敦煌法华信仰与法华思想的影响下,正处于从题材到布局的全方位探索创新时期。第46窟的佛教造像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第46窟充分采用了塑、绘结合的艺术手法,其中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法华龛、七佛龛及涅... 盛唐时期,敦煌法华造像在敦煌法华信仰与法华思想的影响下,正处于从题材到布局的全方位探索创新时期。第46窟的佛教造像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第46窟充分采用了塑、绘结合的艺术手法,其中的佛教造像主要集中在法华龛、七佛龛及涅槃龛三大佛龛之内。从法华信仰以及修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礼拜七佛可以看作法华修法实践的一种“前行”方便,而了解大乘涅槃思想有助于深入领会《法华经》所说的诸法实相。本文认为,第46窟三个佛龛造像的布局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浓郁的法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 七佛 涅槃 法华思想
下载PDF
南方崩岗侵蚀区崩壁龛穴发育特征与稳定性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玲 邓羽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南方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崩壁常见形似内凹洞的特殊地貌(龛穴),该地貌的发育可引起崩壁失稳并扩大崩岗侵蚀范围。通过刻画龛穴形态演变过程,研究龛穴发生的物质条件与驱动因素,并结合力矩分析方法构建力学模型评价崩壁及龛穴稳定性。研究表... 南方花岗岩崩岗侵蚀区崩壁常见形似内凹洞的特殊地貌(龛穴),该地貌的发育可引起崩壁失稳并扩大崩岗侵蚀范围。通过刻画龛穴形态演变过程,研究龛穴发生的物质条件与驱动因素,并结合力矩分析方法构建力学模型评价崩壁及龛穴稳定性。研究表明:龛穴形态演变经历“雏形—发育—形成”3个过程,剖面土层异质性是龛穴发育的基础条件,水力与重力作为外部因素共同作用驱动龛穴发育。龛穴稳定性随其高度增加、角度减小而降低。龛穴的发育可能是崩岗溯源侵蚀启动的标志,遏制龛穴形成有利于提高崩壁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崩岗侵蚀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侵蚀 崩壁 土体稳定性
下载PDF
从大足北山245龛“观”木构在石窟寺净土题材中的“参演”
14
作者 王璠 冯棣 《新建筑》 2023年第4期19-25,共7页
目前我国唐代木构实例遗存不多,且只有单体而无群体,因而对有唐一代整体建筑史或地方史的研究需要借助同时期的石构建筑信息进行佐证。西南地区石窟寺经变龛中保留的建筑及组群信息成为佐证研究的关键史料。但关于其建筑元素来源、构图... 目前我国唐代木构实例遗存不多,且只有单体而无群体,因而对有唐一代整体建筑史或地方史的研究需要借助同时期的石构建筑信息进行佐证。西南地区石窟寺经变龛中保留的建筑及组群信息成为佐证研究的关键史料。但关于其建筑元素来源、构图规律演变、艺术加工成分尚未得到系统、充分地阐释。文章以佛教净土经变题材为对象,梳理石窟中的木构建筑形象与组群关系在表达净土意境中的适应性发展过程,辨析其中真实且有效的建筑信息,为“以图证史”建立新的视角和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建筑 石窟寺 经变图 大足北山245
下载PDF
重庆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的调查发现与初步研究
15
作者 牛英彬 莫骄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6,共10页
重庆市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是嘉陵江下游地区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主要发现有1龛摩崖造像和12龛摩崖瘗龛,这是一处专门为埋葬僧人所营建的瘗龛群。摩崖造像是配合摩崖瘗龛的营建而特意开凿的,具有解救亡僧出离... 重庆市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是嘉陵江下游地区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主要发现有1龛摩崖造像和12龛摩崖瘗龛,这是一处专门为埋葬僧人所营建的瘗龛群。摩崖造像是配合摩崖瘗龛的营建而特意开凿的,具有解救亡僧出离地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能。它们与唐宋时期的相思寺有密切的联系,属于该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为今后研究寺院、摩崖造像和僧人墓葬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摩崖瘗 寺院 五代至宋代
下载PDF
朝鲜本《龙龛手鉴》整理与研究的价值
16
作者 袁如诗 刘洪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朝鲜本《龙龛手鉴》是一部以宋本《龙龛》为底本,以《篇海》《五音集韵》《绍兴重雕大藏音》等字书为增字来源的增广本《龙龛手鉴》。这部域外汉籍字书在《龙龛手鉴》系字书乃至汉文辞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朝鲜本《龙龛手鉴》... 朝鲜本《龙龛手鉴》是一部以宋本《龙龛》为底本,以《篇海》《五音集韵》《绍兴重雕大藏音》等字书为增字来源的增广本《龙龛手鉴》。这部域外汉籍字书在《龙龛手鉴》系字书乃至汉文辞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朝鲜本《龙龛手鉴》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不但有助于疑难字的考释与研究,而且有助于当代大型字书《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的修订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本《龙 大型字书 价值
下载PDF
朝鲜本《龙龛》同形字札考
17
作者 袁如诗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5-71,共7页
同形字现象要不要在字典辞书中体现,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问题。但是,对于近代汉字研究来讲,辨析同形字十分必要。朝鲜本《龙龛》是一部增字本《龙龛》,对同形字现象给予了关注,收录了200多例同形字,文章对其中的20例同形字进... 同形字现象要不要在字典辞书中体现,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问题。但是,对于近代汉字研究来讲,辨析同形字十分必要。朝鲜本《龙龛》是一部增字本《龙龛》,对同形字现象给予了关注,收录了200多例同形字,文章对其中的20例同形字进行了考辨。分析同形字的成因和规律,对于古籍的阅读和整理,字典辞书的编纂以及汉字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本《龙 同形字 札考
下载PDF
董榕《芝龛记》梦境描写之艺术成就
18
作者 杨麟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6期18-20,共3页
董榕《芝龛记》中的梦境描写格外出色,梦境这一创作方法也在董榕手中焕发新姿,董氏《芝龛记》梦境描写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结构主题等方面展现出了匠心巧思,奠定了《芝龛记》的艺术成就,增添了《芝龛记》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 《芝记》 梦境描写 艺术成就
下载PDF
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被引量:8
19
作者 唐仲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4,共8页
帐形纹饰进入佛教窟龛,并逐渐成为摩崖窟龛中的一类主要装饰纹样,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后, 帐形纹饰与方形龛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帐形龛。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帐形纹饰做一梳 理、考察,并结合窟龛开凿年... 帐形纹饰进入佛教窟龛,并逐渐成为摩崖窟龛中的一类主要装饰纹样,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后, 帐形纹饰与方形龛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帐形龛。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帐形纹饰做一梳 理、考察,并结合窟龛开凿年代探讨帐形纹饰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帐形 帐形 云冈石窟 敦煌石窟 北朝
下载PDF
甘肃省徽县佛爷崖石龛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百岁 《甘肃高师学报》 2017年第8期78-84,共7页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爷崖石 帐形 三世佛造像 弥勒造像 阿弥陀佛造像 初盛唐造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