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内侧跨供区展肌肌皮瓣重建大鱼际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涛 郑怀远 +2 位作者 陈振兵 丛晓斌 洪光祥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索肌皮瓣动力重建大鱼际缺损的手术方式,改进足底内侧肌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法,更好地重建大鱼际缺损区的逼真外形和对掌功能。方法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游离移植足内侧跨供区皮瓣联合躅展肌修复大鱼际缺损患者6例,重建创... 目的探索肌皮瓣动力重建大鱼际缺损的手术方式,改进足底内侧肌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法,更好地重建大鱼际缺损区的逼真外形和对掌功能。方法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游离移植足内侧跨供区皮瓣联合躅展肌修复大鱼际缺损患者6例,重建创面和对掌功能,术后3周开始功能锻炼和康复理疗,6、12个月时对移植的肌肉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存活良好,外形饱满,具有类似大鱼际区掌、背双侧皮肤的外形及特点。随访12个月以上,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价标准检测评定运动和感觉功能。术后6个月移植肌肉的肌电图最大收缩呈混合相,12个月呈干扰相。术后6个月皮瓣恢复痛、触觉;12个月两点分辨觉为7.5~11.2mm,平均7.9mm,感觉为S3+。移植肌肉肌力恢复至M3~M4。结论改良足内侧跨区皮瓣联合躅展肌游离移植是一种新的肌皮瓣动力重建术式,皮瓣术后有良好的外形和痛触觉,移植的蹿展肌获得神经再支配后具有收缩性,可以重建拇对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临床研究 足底内侧 展肌 大鱼际
原文传递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2
作者 谭为 古丽扎尔·阿布都热西提 +1 位作者 黄文华 江小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92-1596,共5页
目的探讨(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来源,为其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下肢标本各12例,解剖观测(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及伴行神经、静脉的管径、走形、分布情况,据此设计以(足母)... 目的探讨(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来源,为其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下肢标本各12例,解剖观测(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及伴行神经、静脉的管径、走形、分布情况,据此设计以(足母)展肌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并重建远端血运术式。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发出分支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吻合形成的(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成为跗内侧、足内侧与足底内侧动脉网的轴心线。内踝前动脉外径(1.02±0.03)mm,伴随静脉外径(1.01±0.03)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跗内侧动脉外径(0.73±0.04)mm,伴随静脉外径(0.81±0.04)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外径(0.56±0.02)mm,伴随静脉外径(0.57±0.01)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远端外径(0.53±0.14)mm,伴随静脉外径(0.61±0.02)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结论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三种术式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以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以三条动脉共同为主要血供动脉;可设计以第一跖骨颈、第一跖趾关节以远为转移点的两种皮瓣,使该皮瓣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肌 岛状皮瓣 前足缺损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