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ller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外翻疗效的综合分析
1
作者 王中伟 程云飞 +1 位作者 王曦 朱柯南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4-25,34,共3页
目的:对Keller手术治疗中老年不同年龄组的外翻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典的Keller手术。结果:35~55岁年龄组优9足,良4足,中1足,差1足,优良率86.7%;56~70岁年龄组优11足,良5足,中2足,差... 目的:对Keller手术治疗中老年不同年龄组的外翻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典的Keller手术。结果:35~55岁年龄组优9足,良4足,中1足,差1足,优良率86.7%;56~70岁年龄组优11足,良5足,中2足,差0足,优良率88.9%。35~55岁年龄组外翻角和第Ⅰ、Ⅱ跖骨间角分别从术前(34±19)°和(17±1)°改善到术后的(13±6)°和(12±1)°。结论:Keller手术操作方法简单,疗效肯定,不但适用于老年患者,对35~55岁的中年患者只要有第1跖趾关节骨关节炎表现或者有关节半脱位的外翻患者同样适合行Keller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外翻 跖骨间角 跖趾关节
下载PDF
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外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刁乃成 刘凤岐 +2 位作者 杨波 喻飞 马立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8期588-590,595,共4页
背景:第1跖楔关节融合是治疗外翻的的重要手段,但单纯应用这一技术尚不能很好地矫正外翻,联合应用Akin截骨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观察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 背景:第1跖楔关节融合是治疗外翻的的重要手段,但单纯应用这一技术尚不能很好地矫正外翻,联合应用Akin截骨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观察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外翻31例43足。其中男4例6足,女27例37足;年龄为42~84岁,平均(60.5±8.6)岁。测量术前、术后的HVA角和IMA角,并对患者进行AOFAS跖趾关节评分。结果:31例43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0.7±3.3)个月。HVA从术前的37.7°±7.6°改善为术后的10.8°±3.6°(P<0.01)。IMA从术前的14.3°±3.8°,改善为术后的5.8°±2.3°(P<0.01)。AOFAS评分从术前的(48.6±6.8)分改善为术后的(83.5±5.3)分(P<0.01)。术后发生伤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患者无跖楔关节不融合现象发生,无外翻复发出现。结论: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趾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外翻的治疗效果良好,并不适用于轻度外翻以及不合并第1跖楔关节松弛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第1跖楔关节 融合 Akin截骨
下载PDF
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收肌切断术治疗轻中度外翻 被引量:4
3
作者 余磊 左进步 宋立琨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994-996,共3页
目的评估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收肌切断术治疗轻中度外翻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对符合观察条件的36例(50足)患者进行了临床手术资料的回顾性观察,对其手术前后资料进行整理,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AOFAS)和... 目的评估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收肌切断术治疗轻中度外翻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对符合观察条件的36例(50足)患者进行了临床手术资料的回顾性观察,对其手术前后资料进行整理,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AOFA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手术效果进行量化比较。结果随访及评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后外翻症状有了很大改观,术后未出现感染、跖骨头坏死、愈合不良等并发症。HVA由术前(31.1°±4.3°)降至术后(14.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A由术前(14.5°±3.4°)降至术后(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48.7±7.0)分升至术后(85.1±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评级优26足,良19足,中5足,优良率90%。结论选择改良后的手术术式进行外翻畸形的矫正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改良Chevron截骨术 收肌切断术
下载PDF
外翻足第1跖序列的X线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显军 王智 张建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外翻足的病理形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外翻畸形患者(外翻组)121例(211足),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两组均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AV)及第1、2跖骨间角(IMA),用... 目的观察外翻足的病理形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外翻畸形患者(外翻组)121例(211足),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两组均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AV)及第1、2跖骨间角(IMA),用二维坐标系对各解剖标记点进行定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翻组的趾向外侧发生明显偏斜,近节趾骨基底中点在HAV<50°时无变化、HAV>50°时则发生外移,外翻组的第1跖骨头内移。外翻组的第1跖骨基底中点及内侧楔骨远端关节面的内外侧标记点较对照组的相应点在足纵轴方向远离第2跖骨基底。结论 外翻足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其发病机制为第1跖骨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畸形 外翻 第1跖骨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联合趾截骨手术在外翻矫形中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贾璞 刘凤岐 鲁英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6期496-498,共3页
目的探讨趾截骨手术(Akin截骨术)在外翻畸形矫形中的价值。方法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联合使用Akin截骨术治疗外翻患者32例49足。在本组患者中,术前均拍摄患足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跖间角、远侧关节固定角,依据跖间角... 目的探讨趾截骨手术(Akin截骨术)在外翻畸形矫形中的价值。方法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联合使用Akin截骨术治疗外翻患者32例49足。在本组患者中,术前均拍摄患足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跖间角、远侧关节固定角,依据跖间角分别采用Chevron截骨术(Austin手术),跖楔关节融合手术(Lapidus手术)或第一跖骨基底斜楔形截骨(Juvara手术)。术后及随访测量外翻角、跖间角、远侧关节固定角改变。采用AOFAS评分对患足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外翻角由术前(39.7±7.5)°纠正为(16.1±7.6)°,P<0.05,平均纠正(25.9±9.5)°;跖间角由术前(15.4±3.9)°纠正为(7.6±2.5)°,P<0.05,平均纠正(7.1±3.0)°;远侧关节固定角由术前(6.3±2.7)°纠正为(-5.3±4.0)°,P<0.05,平均纠正(11.4±4.0)°;AOFAS得分由术前平均43.5分提高至85.6分,P<0.05。结论 Akin截骨术是外翻矫形程序中的一种辅助手术,可以改善疗效、降低复发率且操作简便、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矫形 趾 截骨术
下载PDF
改良微创手术治疗外翻500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江宁 王寿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5年第4期202-203,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手术治疗外翻的特点。方法对500例832只足外翻的患者进行改良微创手术矫正。结果经4个月-3年随访,优良率100%,无1例并发症出现。结论改良微创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方法简便,创伤小,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外翻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外翻术后跖趾关节手法康复时机对预防趾僵硬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邵雪云 韩庆林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年第20期134-135,共2页
目的:探讨外翻术后跖趾关节手法康复时机对预防趾僵硬的影响。方法:将我科收治的外翻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48h开始手法被动跖趾关节活动,B组术后1周开始手法康复。比较两组术后及康复过程VAS评分、跖趾关节活动度、... 目的:探讨外翻术后跖趾关节手法康复时机对预防趾僵硬的影响。方法:将我科收治的外翻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48h开始手法被动跖趾关节活动,B组术后1周开始手法康复。比较两组术后及康复过程VAS评分、跖趾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以及满意度。结果:术后4周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第一跖趾关节活动范围、AOF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VAS评分低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B组整体满意度高于A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手法被动活动对远期功能康复无显著影响。术后1周开始康复训练不会增加跖趾关节僵硬的发生几率,且与术后早期康复相比患者更容易接受,整体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跖趾关节手法 康复时机 趾僵硬
下载PDF
外翻术后切口渗液、不愈合2例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8
作者 王政 陈佳 +6 位作者 高博 曹旭阳 任强 张隆 时莉芳 曹参 李西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10期154-154,共1页
外翻又称为"大脚病",发病原因复杂,是一种常见的趾向足的外侧倾斜、第一跖骨内收的前足畸形,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畸形,跖趾关节骨性凸起处常形成痛性囊炎,严重时跖趾关节半脱位,并发锤状趾,常影响行走及穿鞋。此病多见于中老年女... 外翻又称为"大脚病",发病原因复杂,是一种常见的趾向足的外侧倾斜、第一跖骨内收的前足畸形,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畸形,跖趾关节骨性凸起处常形成痛性囊炎,严重时跖趾关节半脱位,并发锤状趾,常影响行走及穿鞋。此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对称性发病,畸形程度进行性加重,畸形形成后保守治疗效果差,需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术后 切口渗液
下载PDF
改良Keller手术治疗足外翻畸形36例分析
9
作者 叶飞轮 高富雷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Keller手术治疗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术前对母外翻畸形的评估,从切口的设计、近节趾骨的截骨方式和截除量、跖趾关节两侧力学平衡的矫正和术后的康复等几个方面改良Keller手术。2005年至2009年,采用此改良Kel... 目的探讨改良Keller手术治疗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术前对母外翻畸形的评估,从切口的设计、近节趾骨的截骨方式和截除量、跖趾关节两侧力学平衡的矫正和术后的康复等几个方面改良Keller手术。2005年至2009年,采用此改良Keller术式治疗母趾外翻36例(62足)。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并获得相应资料,对母趾畸形的矫正程度、疼痛症状的改善及行走功能的恢复等进行充分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疗效优46足,良11足,可3足,差2足。总优良率达92%,效果满意。结论改良的Keller手术方法治疗母外翻,尤其是重度外翻畸形患者,能有效改善足部症状,恢复行走功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改良Keller手术 跖骨
下载PDF
外翻并重度小趾内翻畸形1例
10
作者 朱树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5期2116-2116,共1页
笔者2014年2月收治右足外翻并小趾重度内翻畸形1例,临床少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主因右足走路疼痛8年,加重1年来院。患者早期穿高跟鞋走路,出现趾处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小趾被挤压向第4趾背,疼痛,... 笔者2014年2月收治右足外翻并小趾重度内翻畸形1例,临床少见,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主因右足走路疼痛8年,加重1年来院。患者早期穿高跟鞋走路,出现趾处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小趾被挤压向第4趾背,疼痛,以上症状逐渐加重,趾向外侧偏斜加剧,小趾骑到第4趾上,后期穿平底鞋走路亦疼痛明显。母亲为缠足,否认家族病史。查体:右足趾明显外翻挤压第2趾,第2趾翘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小趾重度内 畸形
下载PDF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
11
作者 郭伦 王磊 张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450-451,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30例48足,其中获完整随访者23例36足,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结果 外翻角... 目的分析应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30例48足,其中获完整随访者23例36足,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结果 外翻角(HVA角)和第1、2跖骨间角(IMA角)从术前的(34.3±1.14)°和(12.6±0.76)°改善到术后的(11.8±0.97)°和(7.2±0.83)°,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踞)趾功能评分标准评价,AOFAS评分从术前的(55±4.7)分改善至术后的(81±3.4)分,主观满意度VAS评分从(8.6±0.7)分改善至(4.4±0.6)分。治疗前后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跖骨 小切口 外翻 跖骨间角
下载PDF
McBride手术治疗外翻疗效分析
12
作者 吴志国 《黑龙江医学》 2010年第11期843-844,共2页
目的总结McBride手术治疗外翻术后3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 ,并分析其疗效。方法自2002-01~2007-12间,对行McBride矫形术的外翻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30例(50足)。随访时间为3~8年。对畸形矫正程度局部症状及足趾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 目的总结McBride手术治疗外翻术后3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 ,并分析其疗效。方法自2002-01~2007-12间,对行McBride矫形术的外翻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30例(50足)。随访时间为3~8年。对畸形矫正程度局部症状及足趾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在术前、术后对部分患者进行足底负重点变化的观察。结果第一跖趾角大小1~2跖间角大小有显著相关性,手术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71,两者均与外翻程度有关,手术后足部症状改善,畸形基本矫正者共48足,手术优良率为96%,并发症主要有趾及前足疼痛,局部麻木,外翻复发,内翻、仰趾畸形等。结论 McBride手术能有效的减小已经增大的第一跖趾角,外翻矫正后,第1~2跖间角也会相应缩小。McBride矫形术通过足部软组织力量平衡,能有效地改善足部症状、功能,矫正畸形。对轻、中度及50岁以下较年轻外翻患者,是一个较好的、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Bride术 矫形科学 外翻
下载PDF
外翻的临床病理改变与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毅 黄继春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6期569-570,共2页
目的分析外翻患者的临床病理变化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小切口、跖骨颈梯形截骨致嵌插骨折、辅以软性外固定治疗外翻106例(182足),均为女性;年龄18~50岁,平均42岁。术前负重位X线检查... 目的分析外翻患者的临床病理变化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小切口、跖骨颈梯形截骨致嵌插骨折、辅以软性外固定治疗外翻106例(182足),均为女性;年龄18~50岁,平均42岁。术前负重位X线检查外翻角为20°~40°,平均28.6°;第1、2跖骨间(intermetatarsal angle,IM)角为9°~15°,平均11°。均合并有囊炎。结果本组外翻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第1跖骨内收、IM角增大;第1跖内翻、囊炎及第1跖趾关节半脱位;第2、3跖骨头处胼胝;第2趾呈锤状趾;第1跖趾关节骨关节炎。术后随访6~36个月,其中外翻复发1足,内翻1足,转移性跖骨痛2足。结论根据外翻患者的临床病理改变特点,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明显提高矫形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病理改变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第1跖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外翻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丁 佘江 +1 位作者 朱彦东 张银刚 《中医正骨》 2018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第1跖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外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微创第1跖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外翻患者273例,男16例、女257例;年龄21~73岁,中位数53岁;左足76例,右足92例,双足105例。术中采用棒状磨头... 目的:探讨微创第1跖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外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微创第1跖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外翻患者273例,男16例、女257例;年龄21~73岁,中位数53岁;左足76例,右足92例,双足105例。术中采用棒状磨头磨钻系统微创磨削掉骨赘及囊并行第1跖骨截骨。记录手术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足疼痛情况,测量外翻角及第1、第2跖骨间角,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足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3)min。27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术后8周,截骨端均愈合。术后6个月时,患足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2.5±0.5)分,(8.6±0.9)分,t=-103.892,P=0.003],外翻角及跖骨间角减小[15.4°±1.9°,30.7°±1.3°,t=-79.014,P=0.001;8.4°±2.3°,17.9°±1.6°,t=-98.226,P=0.005],AOFAS足功能评分增加[(83.1±10.8)分,(35.0±9.4)分,t=115.439,P=0.001]。术后并发趾内侧皮神经损伤趾麻木9例,经电脉冲理疗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时症状消失;并发趾跖趾关节僵硬6例,经加强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并发外翻角增大3例,术后9°~11°,术后6个月时增加到16°~22°,患者无不适,未行特殊处理。结论:微创第1跖骨截骨矫形术治疗外翻,创伤小、截骨端愈合好,可有效缓解患足疼痛、矫正患足畸形,有利于足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跖骨 截骨术 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微创截骨治疗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晓彬 温建明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413-414,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的22例患者(41个患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负重正位X线比较手术前后相关解剖角度变化;采用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纠...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外翻合并小趾内翻的22例患者(41个患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负重正位X线比较手术前后相关解剖角度变化;采用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畸形纠正、关节活动度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运用AFAS评分系统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关节功能、力线变化。结果 41个患足手术后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均小于手术前(P<0.01);患者治疗效果:优35足,良6足,差0足;患足手术后各项AFAS评分均高于手术前(P<0.01)。结论采用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具有效果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截骨矫正术 外翻 小趾内 畸形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hevron手术治疗外翻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志宇 赵义荣 +2 位作者 俞春生 李继川 邵志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hevron手术治疗外翻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20例轻度、中度外翻患者,年龄48~72岁,行三维螺旋CT下0.625 mm薄层扫描,在M3D软件中三维图像处理系统上进行建模、模拟截...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Chevron手术治疗外翻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20例轻度、中度外翻患者,年龄48~72岁,行三维螺旋CT下0.625 mm薄层扫描,在M3D软件中三维图像处理系统上进行建模、模拟截骨,测量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在不同截骨角度值下比较各测量值间的差异。结果数字化重建外翻模型、模拟截骨后按术前规划进行手术,与矫形后影像学表现进行比对,两者相符程度很高。AOFAS评分明显升高,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三维重建外翻患者足部负重位模型可以清楚显示第1跖列在三维空间上的位置改变,为Chevron截骨面设计,矫形后第1跖骨头的三维数据测量等提供量化依据。个性化制订外翻矫形手术方案,使足部形态及负重功能更好,术后患者满意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vron截骨术 外翻 三维重建
下载PDF
B-POP矫形钢板内固定结合截骨治疗重度外翻
17
作者 陈锋 黄青 楼伟东 《浙江实用医学》 2012年第4期274-275,共2页
目的探讨B-POP矫形钢板内固定结合截骨治疗重度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第一跖骨内背侧入路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B-POP矫形钢板置于跖侧固定截骨段26例。结果 26例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外翻评分标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优23例,良3例,差0例... 目的探讨B-POP矫形钢板内固定结合截骨治疗重度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第一跖骨内背侧入路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B-POP矫形钢板置于跖侧固定截骨段26例。结果 26例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外翻评分标准拟定疗效判定标准。优23例,良3例,差0例,优良率100%。结论治疗重度外翻时选用B-POP矫形钢板来固定第一跖骨截骨段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单、截骨部愈合快,并发症少,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截骨 B-POP矫形钢板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温建民 孙卫东 +2 位作者 成永忠 胡海威 王庆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26-1029,共4页
[目的]构建包括主要骨骼和软组织的外翻足有限元模型,为外翻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工具。[方法]获取外翻志愿者右足螺旋CT图像,应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足部骨骼曲面重构,获得足部骨骼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材... [目的]构建包括主要骨骼和软组织的外翻足有限元模型,为外翻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工具。[方法]获取外翻志愿者右足螺旋CT图像,应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足部骨骼曲面重构,获得足部骨骼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材料特性和参数根据文献和解剖定义和赋值。计算和分析外翻足静态站立时足底应力。采用Foot scan平板压力测试系统,测试同一患者站立时足底受力情况,测量数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建立了67 239个节点,69 189个单元的骨骼、软骨、肌腱、内在肌、皮肤等组织外翻足三维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足底静态应力与Foot scan力板测量结果对比,压力集中部位两者大体一致,在跖骨头部位的压力数值非常接近。[结论]构建的外翻足有限元模型基本可靠,反映了外翻足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可用于外翻力学变化的可视化分析和手术评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三维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第一跖骨基底部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治疗中重度外翻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及非 龙作林 +1 位作者 刘栋 俞瑞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6-620,共5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4年4月共治疗32例(35足),男8例8足,女24例27足,年龄48~73岁,平均58岁,单侧29例,双侧3例,中度外翻19例(22足),重度外...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4年4月共治疗32例(35足),男8例8足,女24例27足,年龄48~73岁,平均58岁,单侧29例,双侧3例,中度外翻19例(22足),重度外翻13例(13足)。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使用锁定钢板固定。术前、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籽骨位置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外翻相关的各X线片测量值以及AOFAS评分。[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周时HVA由(39.83±4.58)°,改善至(11.67±1.22)°,IMA由(14.27±0.84)°改善至(7.85±0.83)°,籽骨位置由(8.35±1.82)mm改善至(3.26±0.84)mm,末次随访时HVA为(13.81±1.66)°,IMA为(9.27±0.62)°,籽骨位置为(4.14±0.57)mm,AOFAS评分由术前的(62.54±5.3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92.35±6.73)分。[结论]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开口向外闭合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中重度外翻,术后临床疗效良好,外翻复发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跖骨 截骨术 骨折内固定
原文传递
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外翻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思桥 马顺前 +4 位作者 高战鳌 贾晓龙 夏涛 顾始伟 周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介绍传统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的改良方法,并探讨这种改良在外翻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西安市第一医院骨科2002年1月~2015年1月2 105例(3 924足)行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外翻病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 060例;... [目的]介绍传统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的改良方法,并探讨这种改良在外翻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西安市第一医院骨科2002年1月~2015年1月2 105例(3 924足)行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外翻病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 060例;平均年龄53.72岁;双足发病1 819例,单足发病286例(左足147例,右足139例)。这些病例中,采用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病例共560例(1 044足),其中男12例,女548例;平均年龄53.97岁;双足发病484例,单足发病76例(左足39例,右足37例)。未改良组术前HVA(34.39±8.94)°,IMA(15.57±2.19)°,第1跖骨长度(62.01±2.24)mm。改良组术前HVA(33.90±9.46)°,IMA(15.49±1.97)°,第1跖骨长度(61.83±1.97)mm。手术改良包括:(1)将截骨方向改为水平面自近端内侧向远端外侧、矢状位自近端跖侧向远端背侧;(2)改变传统的第1跖骨斜行截骨模式,将截骨分为角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未改良组术后HVA(8.91±1.77)°;IMA(8.57±1.41)°;第1跖骨长度(54.67±2.91)mm;第1跖骨长度较术前短缩(6.76±3.42)mm。改良组术后HVA(8.85±1.68)°;IMA(8.41±1.53)°;第1跖骨长度(59.33±1.39)mm;第1跖骨长度较术前短缩(2.58±1.99)mm。术后IMA、术后第1跖骨长度及第1跖骨短缩长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 7、0.000、0.000)。术后疗效评定:未改良组优76.05%,良23.82%,差0.13%;改良组优80.18%,良19.82%,差0例。[结论]通过对手术方法的改良,术后第1跖骨短缩明显减少,截骨端稳定性更加牢靠,畸形矫正更加充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外形更加美观,功能恢复更加完善,优良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改良小切口 第1跖骨 截骨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