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a hybrid QTL-allele system for hybrid-vigor improvement, with a case study in soybean(Glycine max)yield
1
作者 Jinshe Wang Jianbo He +1 位作者 Jiayin Yang Junyi Gai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Breeding by design” for pure lines may be achieved by construction of an additive QTL-allele matrix in a germplasm panel or breeding population, but this option is not available for hybrids, where both additive and... “Breeding by design” for pure lines may be achieved by construction of an additive QTL-allele matrix in a germplasm panel or breeding population, but this option is not available for hybrids, where both additive and dominance QTL-allele matrices must be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a hybrid-QTL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designated PLSRGA,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 for model fitting integrated with a genetic algorithm(GA) for variable selection based on a multi-locus, multi-allele model is described for additive and dominance QTL-allele detection in a diallel hybrid population(DHP). The PLSRGA was shown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be superior to single-marker analysis and was then used for QTL-allele identification in a soybean DPH yield experiment with eight parents. Twenty-eight main-effect QTL with 138 alleles and nine QTL × environment QTL with 46 alleles were identified, with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61.8% and 23.5%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Main-effect additive and dominance QTL-allele matrices were established as a compact form of the DHP genetic structure. The mechanism of heterosis superior-to-parents(or superior-to-parents heterosis, SPH) was explored and might be explained by a complementary locus-set composed of OD+(showing positive over-dominance, most often), PD+(showing positive partial-to-complete dominance, less often) and HA+(showing positive homozygous additivity, occasionally) loci, depending on the parental materials. Any locus-type, whether OD+, PD + and HA+, could be the best genotype of a locus. All hybrids showed various numbers of better or best genotypes at many but not necessarily all loci, indicating further SPH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additive/dominance QTL-allele matrices, the best hybrid genotype was predicted, and a hybrid improvement approach is suggested. PLSRGA is powerful for hybrid QTL-allele detection and cross-SPH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eding by design Diallel hybrid population PLSRGA(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via genetic algorithm) QTL-allele matrix of additive/dominance effect Simulation experiment Soybean[Glycine max(L.)Merr.]
下载PDF
铜、砷及其复合污染对黄豆(Glycine max)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6
2
作者 王友保 刘登义 +1 位作者 张莉 郭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17-120,共4页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Cu、As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黄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Cu、As污染明显抑制黄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对黄豆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强度、蛋白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随着Cu、As浓度的增加 ,抑...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Cu、As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黄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Cu、As污染明显抑制黄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对黄豆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强度、蛋白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随着Cu、As浓度的增加 ,抑制作用增强 ,呈负相关 ;而POD活性则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呈正相关 .Cu、As污染共同存在时 ,随二者投加比例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拮抗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As 黄豆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酶活性 复合污染
下载PDF
干旱和复水对大豆(Glycine max)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47
3
作者 王磊 胡楠 +1 位作者 张彤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630-3636,共7页
选用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豫豆29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逐步干旱和旱后复水条件下大豆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的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6.5%时,虽然... 选用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豫豆29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研究逐步干旱和旱后复水条件下大豆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等指标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的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46.5%时,虽然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下降,豫豆29仍可以保持它的叶片水分状态;豫豆29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土壤水分中等条件下最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4.3%时,它比对照组高出11.2%(P<0.01);在实验的第3d,处理组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为46.5%,叶片水势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7.2%(P>0.05),净光合速率为对照组的89.6%(P<0.05),但气孔导度却迅速下降为对照组的44.7%(P<0.01),这说明与叶片的光合和水分状况相比,豫豆29的气孔对土壤水分的匮缺更加敏感。复水后,豫豆29叶片的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荧光等值都可以得到迅速的恢复,并在实验的最后接近对照组的水平,这表明豫豆29的叶片光合在水分胁迫解除后有迅速恢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 干旱和复水 水势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水分高效利用
下载PDF
利用中国秋大豆(Glycine max(L.) Merr)筛选SSR核心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谢华 常汝镇 +3 位作者 曹永生 张明辉 冯忠孚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0-366,共7页
选择中国秋大豆为试验材料 ,对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筛选和鉴定。经过 2 0 0个位点在琼脂糖胶上初筛和 96个位点在变性聚丙烯酰胺胶上复鉴 ,选出 6 0个位点 ,这些位点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在大豆 2 0个整合遗传连锁群 ,相邻位点间平均... 选择中国秋大豆为试验材料 ,对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筛选和鉴定。经过 2 0 0个位点在琼脂糖胶上初筛和 96个位点在变性聚丙烯酰胺胶上复鉴 ,选出 6 0个位点 ,这些位点具有以下特点 :(1)分布在大豆 2 0个整合遗传连锁群 ,相邻位点间平均遗传距离在 5 0cM左右。除连锁群C2 、O上分别有 5个位点 ,G、K、M上分别有 2个位点外 ,其余 15个连锁群均分布有 3个位点 ;(2 )与 96个位点在 80份秋大豆种质检测到种质间遗传关系达到极显著相关 (r =0 .910 ) ;(3)在 80份秋大豆初选核心种质中表现出较高多态性 ,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 9.3,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值为 0 .773;(4)在检测的秋大豆绝大多数种质基因组中 ,均为单一拷贝的位点 ,具有较高特异性 ;(5 )在相同的PCR扩增条件下 ,同一位点不同等位变异间易于识别且扩增强度较为一致。这套SSR核心位点的确定为中国大豆核心种质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 SSR核心位点 大豆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核心种质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Cd Distribut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in Leaf and Its Effects on Growth of Soybean(Glycine max) Seedlings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俊 廖柏寒 +4 位作者 曾敏 周航 朱允华 胡劲松 邹朝辉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5期790-794,共5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d accumulation,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soybean seedlings leaves, soybean seedlings were cultivated in solution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d. The results sh...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d accumulation,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soybean seedlings leaves, soybean seedlings were cultivated in solution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Cd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wal s and soluble fractions, and a minor part of Cd presented in mitochondria fractions,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fractions, especial y exposure to high Cd concentrations. Under 20.00 mg/L Cd stress, Cd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fol owed a sequence as: soluble fractions (55.00%)&gt;cellwal s (30.0%)&gt;mitochondria fractions (8.21%)&gt;nuclear and chloroplast fractions (6.79%). Deposited Cd black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in cellwal s, chloroplasts, nuclei, and vacuoles through electrical microscope slice. This fact indicated that the cellwal s of soybean leaves were the first protecting organel es from Cd toxicity, and the cellwal s and soluble fractions were the main place for Cd storage. Due to Cd accumulated in the organel es, the intercellular space was enlarged and the subcellular structure was damaged, especial y for the chloropla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Ultrastructural localization Soybean( Glycine max
下载PDF
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6
6
作者 宋喜娥 李英慧 +2 位作者 常汝镇 郭平毅 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09-2219,共11页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 【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ersion 3.25软件统计等位变异数、平均等位变异数、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及亚群特有等位变异数等参数;基于遗传距离建立了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无根Neighbor-Joining树;用Structure2.2软件对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00个SSR位点在2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460个,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2—33个,平均为14.6个,每个位点PIC值变异范围为0.158—0.932,平均为0.743。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依据LnP(D)无法判断最佳K值(群组数),但通过计算系数ΔK发现,K=3为微核心种质的最佳群体结构。结合种质的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分析发现,地理来源相同的种质具有聚在一起的倾向,但来源相同的种质也有分在不同组的情况。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均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和特有等位变异。【结论】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来拓宽大豆品种遗传基础;不同生态类型及品种类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及特有等位变异,是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中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微核心种质 群体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itochondrial atp6 Gene from Soybean (Glycine max) 被引量:1
7
作者 贺超英 吴晓雷 +2 位作者 张劲松 盖钧镒 陈受宜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期51-58,共8页
Mitochondrial ATPase (mtATPase) complex plays vital roles in higher plants. It consists of a few subunit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ew copy of the mtATPase subunit 6 (EC 3.6.1.34) gene (atp6) was cloned and characteri... Mitochondrial ATPase (mtATPase) complex plays vital roles in higher plants. It consists of a few subunit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ew copy of the mtATPase subunit 6 (EC 3.6.1.34) gene (atp6) was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from Glycine max (L.) Merr., which has the shortest opening reading frame of 223 amino acids in all organisms examined and designated as the atp6 copy3 (atp6_3). PCR amplifications of the atp6_3 from 9 soybean cultivars combined with sequencing analysis suggested its wide occurrence in G. max . RFLP analysis of a RILs population implied that paternal inheritance of the atp6_3 might occur in G. max at undetermined frequency. Under salicylic acid (SA)_treated condit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atp6 gene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possible role of this inhibition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ine max mitochondrial atp6 down_regulation salicylic acid
下载PDF
不同大豆(Glycine max)品种对根寄生杂草瓜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种子萌发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维 马永清 郝智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6-960,共5页
以10个东北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品种(北豆18、绥农10、丰豆3、黑农28、东豆339、中黄13、合丰55、垦鉴豆35、黑农44和垦丰1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索大豆在不同生育时期(V1、V3、V5、R2和R4)的根际土、根、茎和叶的甲醇提取液对瓜列当种... 以10个东北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品种(北豆18、绥农10、丰豆3、黑农28、东豆339、中黄13、合丰55、垦鉴豆35、黑农44和垦丰1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索大豆在不同生育时期(V1、V3、V5、R2和R4)的根际土、根、茎和叶的甲醇提取液对瓜列当种子萌发的刺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甲醇提取液对瓜列当的诱导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中黄13的根际土对瓜列当的刺激作用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大豆V3和V5期的植株提取液对瓜列当的诱导作用最强;大豆的根、茎和叶对瓜列当的诱导效果为根>茎>叶。在瓜列当危害区,大豆可以作为瓜列当的"诱捕"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瓜列当 “诱捕”作物 甲醇提取液 发芽
下载PDF
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与野生大豆(G.soja)解剖学的比较研究——Ⅰ.雄配子体的发育 被引量:3
9
作者 邹淑华 罗希明 徐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0-326,共7页
本文对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雄配子体的发育和同步性及精子发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大豆和野生大豆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属于同时型的,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花粉粒的发育在同一花药中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同花中... 本文对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雄配子体的发育和同步性及精子发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大豆和野生大豆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属于同时型的,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花粉粒的发育在同一花药中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同花中九个连体花药的花粉粒的发育也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单个花药中花药粉粒的发育要稍落后于九个连体花药中的花粉粒。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和花粉粒中形成的,即二、三细胞型;野生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即二细胞型。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植物精子发生途径的类型及分类学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野生大豆 雄配子体 解剖学
下载PDF
大豆(Glycine max(L.) Merr.)叶片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文斌 王晓怡 +2 位作者 张明辉 胡晓婕 栗相如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193-197,共5页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抗旱品种晋大74与不抗旱品种晋大75两种大豆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MDA含量、O2-·含量、SOD、CAT、APX及POD等的活性变化,旨在揭示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 采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抗旱品种晋大74与不抗旱品种晋大75两种大豆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叶片MDA含量、O2-·含量、SOD、CAT、APX及POD等的活性变化,旨在揭示抗氧化酶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两种大豆叶片MDA及O2-·,含量都高于对照,且晋大75增加幅度显著大于晋大74;复水后晋大74中MDA及O2-·接近于对照水平,表明旱后复水产生了补偿效应。干旱胁迫下,晋大74通过保持较高的SOD活性或较低的APX、CAT降幅以减弱活性氧伤害,而旱后复水过程中晋大74通过维持较高的SOD、APX、CAT酶活性,利用其协同作用有效清除活性氧,避免膜伤害。总之,耐旱品种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抗氧化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旱 复水 抗氧化酶 补偿效应
下载PDF
15-15hs Max材料枪钻加工的钻削力和切屑分析
11
作者 冯桑 龚檐飞 曾冠允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1,共5页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15-15hs Max具有优秀的耐蚀性、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但切削加工性差,属于一种难加工材料。以某石油钻探部件为研究对象,对15-15hs Max的加工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15-15hs Max钻削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其加工过程中的钻...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15-15hs Max具有优秀的耐蚀性、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但切削加工性差,属于一种难加工材料。以某石油钻探部件为研究对象,对15-15hs Max的加工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对15-15hs Max钻削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其加工过程中的钻削力和切屑形态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钻削力会随着钻入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切削刃全部参与切削时钻削力达到稳定,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切屑为向上弯曲的螺旋状切屑。在保证加工孔质量及加工效率条件下,得出了一组较为合理的钻削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枪钻 15-15hs max 钻削力 切屑
下载PDF
基于3DS Max的驾驶盲区内非机动车运行安全研究
12
作者 邱美华 林淦 曾静宜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23-329,共7页
驾驶盲区的存在致使驾驶员无法准确感知周边路况信息,这是导致交通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车辆自身空间结构的布置及尺寸影响,产生了许多驾驶盲区,驾驶员应对车辆的各个盲区区域保持高度警觉,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分析机动车驾驶盲区内非... 驾驶盲区的存在致使驾驶员无法准确感知周边路况信息,这是导致交通事故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车辆自身空间结构的布置及尺寸影响,产生了许多驾驶盲区,驾驶员应对车辆的各个盲区区域保持高度警觉,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分析机动车驾驶盲区内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盲区类型,建立典型盲区事故场景模型,分析其可能造成的交通事故,并采用3DS Max模拟驾驶盲区事故发生的全过程,通过FTA模型进一步分析驾驶盲区内发生非机动车事故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盲区防治对策,以减少驾驶盲区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 max 驾驶盲区 非机动车 三维重建 FTA 运行安全
下载PDF
椅旁IPS e.max CAD高嵌体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效果探析
13
作者 王梦婷 吴新 宋鑫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为评价CEREC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IPS e.max CAD玻璃陶瓷高嵌体应用于根管治疗后牙缺损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根管治疗后牙,应用高嵌体的牙体预备方式,采用CEREC椅旁CAD/CAM修复系统和IPS e.max CAD玻璃陶瓷,即刻完成修复... 目的为评价CEREC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IPS e.max CAD玻璃陶瓷高嵌体应用于根管治疗后牙缺损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根管治疗后牙,应用高嵌体的牙体预备方式,采用CEREC椅旁CAD/CAM修复系统和IPS e.max CAD玻璃陶瓷,即刻完成修复体并粘接;修复1年后复查,参照改良修正后的美国公众健康服务标准(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Criteria,USPHS),在修复体边缘染色、边缘继发龋、修复体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崩瓷折裂或脱落、修复体颜色、牙龈健康状况、修复体邻接关系、患者满意度8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修复体边缘染色C级病例1例,成功率97.6%;边缘继发龋C级病例1例,成功率97.6%;修复体邻接关系欠佳C级病例1例,成功率97.6%;在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崩瓷折裂或脱落、修复体颜色、牙龈健康状况、患者满意方面表现优秀,成功率均为100%。结论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IPS e.maxCAD高嵌体修复体在短期内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嵌体 IPS e.max CAD 椅旁CAD/CAM
下载PDF
基于3DS Max的数控机床加工系统设计
14
作者 陶文东 《微型电脑应用》 2024年第6期119-122,共4页
数控机床加工已成为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部分,然而,当前数控机床加工的准确性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研究基于3DS Max建模软件完成了数控机床加工系统设计。采用3DS Max软件绘制数控机床的3D模型,依据实际需求实现系统交互界面的可视化。... 数控机床加工已成为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部分,然而,当前数控机床加工的准确性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研究基于3DS Max建模软件完成了数控机床加工系统设计。采用3DS Max软件绘制数控机床的3D模型,依据实际需求实现系统交互界面的可视化。结果显示:窗口的界面功能预测结果均与实际结果保持一致;切削仿真实验中加工数据的延迟最高为58 ms,最低为29 ms,平均延迟为36 ms,满足测试要求;研究系统占用率较低,为14%,低于其余3种系统的CPU占用率。以上结果均验证了所设计系统性能的优越性,表明所构建系统在数控机床加工控制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机械 加工系统 3DS max MQTT技术
下载PDF
基于Bernstein Copula函数的随机变量序列的Max-Sum局部等价式
15
作者 明瑞星 楼振瀚 +1 位作者 崔盛 龚婵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0-1125,共16页
该文考虑一类具有局部长尾分布,但不一定具有相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其联合分布由Bernstein copula函数进行联系.研究其部分和及其最大值的局部分布的渐近性质.在假设诸随机变量服从局部次指数分布的条件下,得到了Max-Sum局部等价性.... 该文考虑一类具有局部长尾分布,但不一定具有相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其联合分布由Bernstein copula函数进行联系.研究其部分和及其最大值的局部分布的渐近性质.在假设诸随机变量服从局部次指数分布的条件下,得到了Max-Sum局部等价性.该等价性从局部和相依的角度描述了随机游动的一次大跳原理.数值实验表明所得结果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nstein copula max-Sum局部等价性 局部次指数分布 一次大跳原理
下载PDF
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显像定量参数MR_(FDGmax)和SUV_(max)在大鼠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阶段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施慧敏 张金洲 +3 位作者 王馨 朱干 赵学峰 汪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5,共6页
目的 通过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显像,探讨定量参数MR_(FDGmax)、SUV_(max)在大鼠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阶段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肝炎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根据实验分组... 目的 通过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显像,探讨定量参数MR_(FDGmax)、SUV_(max)在大鼠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阶段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肝炎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根据实验分组,对各组大鼠进行CCl_(4)油溶液复合法诱导;诱导完成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显像。显像完成后,分析各组肝脏的MR_(FDGmax)、SUV_(max)、CT值;分别提取各组大鼠血清行肝功能指标(AST、 ALT和ALP)检测,并对正常组、肝炎组及肝硬化组的大鼠肝脏行HE染色,肝纤维化组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肝脏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MR_(FDGmax)、SUV_(max)值在正常组、肝炎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54、38.35,P<0.001)。肝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7,P=0.693),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25,P<0.001)。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AST、ALT及ALP呈阶段性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3.32、64.63、145.03,P<0.001);HE染色示正常组肝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整;肝炎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变性;肝硬化组假小叶形成;肝纤维化组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增生,被膜增厚。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肝炎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α-SMA表达增加,呈阶段性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57,P<0.001)。相关性分析示SUV_(max)与MR_(FDGmax)呈正相关(r=0.967,P<0.01)。肝炎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α-SMA分别与AST、ALT、ALP呈正相关(r=0.924、0.756、0.934,P<0.01)。结论 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显像通过定量参数MR_(FDGmax)、SUV_(max)变化,对监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阶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动态PET/CT Patlak MR_(FDGmax) SUV_(max) 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
下载PDF
IPS e.max Press铸瓷与合金嵌体治疗后牙牙体缺损效果对比研究
17
作者 周冰 王子华 李佳彧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IPS e.max Press铸瓷与合金嵌体治疗后牙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05—2022-05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根据修复材料分为IPS e.max Press铸瓷嵌体组(铸瓷组)和合金嵌体组(合金组)。比较2组患... 目的探讨IPS e.max Press铸瓷与合金嵌体治疗后牙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05—2022-05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根据修复材料分为IPS e.max Press铸瓷嵌体组(铸瓷组)和合金嵌体组(合金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龈沟液中炎性因子、评价牙周健康情况。治疗3个月后评价牙体缺损边缘密合度和美牙效果。结果共纳入86例(132颗牙)患者,每组43例(66颗牙)。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铸瓷组患者的IL-6、IL-8、CXCL16水平和GI、SBI及PLI评分均低于合金组;牙体缺损边缘密合度优于合金组,美牙效果满意率高于合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合金嵌体比较,采用IPS e.max Press铸瓷嵌体治疗后牙牙体缺损有利于降低龈沟液中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牙周健康状况和牙体缺损边缘密合度,并可提高患者对美牙效果的满意度。但仍需进行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牙牙体缺损 IPS e.max Press铸瓷嵌体 合金嵌体 牙周健康
下载PDF
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一个新核型的细胞学研究
18
作者 梁镇林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89年第1期51-56,共6页
本文报道了在以贵州地方品种为材料的大豆根尖细胞制片中,发现一个带有两对随体的栽培大豆(G.max)新核型。并且观察到双核仁间期核的出现频率为3.65%,表明两对随体都具有核仁组织功能,同属核仁染色体。分析认为,在核仁和核仁染色体的... 本文报道了在以贵州地方品种为材料的大豆根尖细胞制片中,发现一个带有两对随体的栽培大豆(G.max)新核型。并且观察到双核仁间期核的出现频率为3.65%,表明两对随体都具有核仁组织功能,同属核仁染色体。分析认为,在核仁和核仁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上,不同生态地区分布的栽培大豆品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变异性和多态性。多对随体栽培大豆的存在,有可能说明该物种起源于多倍体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核仁 染色体组型 多倍体 多态现象
下载PDF
硫族MAX相硼化物的物相稳定性和性能预测
19
作者 张宇晨 陆知遥 +4 位作者 赫晓东 宋广平 朱春城 郑永挺 柏跃磊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2,I0001-I0003,共11页
Zr2SB、Hf2SB、Zr2SeB、Hf2SeB、Hf2TeB都是近期发现的硫族MAX相硼化物,与典型MAX相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性质,因此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并结合“线性优化法”、键刚度模型和准简谐近似研究了MAX相硼化物(M=Zr,Hf;A=S,Se,Te... Zr2SB、Hf2SB、Zr2SeB、Hf2SeB、Hf2TeB都是近期发现的硫族MAX相硼化物,与典型MAX相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性质,因此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并结合“线性优化法”、键刚度模型和准简谐近似研究了MAX相硼化物(M=Zr,Hf;A=S,Se,Te)的物相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理论分析结果与目前可用的实验结果一致。经热力学和本征稳定性分析后发现,只有M2AB可以稳定存在。较短的M−A键与M−B键长使Hf系化合物的键刚度高于Zr系化合物,这也同样导致Hf系化合物的硬度高于Zr系。随着A元素由S到Se再到Te,M−B与M−A键长逐渐增加,键刚度减小导致弹性模量降低。而且,这些化合物的体积模量取决于其平均化学键刚度。更加重要的是,最弱键和最强键的刚度比(kmin/kmax)较高,显示这些MAX相硼化物不同于传统MAX相,均呈本征脆性。考虑晶格振动(声子)和电子激发的贡献后计算得到M2AB等压热容及热膨胀系数(TEC),均在300 K以下随温度升高先快速上升后上升速率逐渐降低,这与其它MAX相类似。较低的键刚度导致Zr系MAX相硼化物的平均线热膨胀系数整体上高于Hf系,而且在300~1300 K区间与大部分MAX和MAB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max相硼化物 物相稳定性 力学行为 热学性能
下载PDF
MAX相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性能与仿生设计
20
作者 刘艳艳 谢曦 +1 位作者 刘增乾 张哲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由于原子间存在共价键、金属键与离子键的混合键合状态,MAX相陶瓷兼具金属和陶瓷材料的性能特点,并且常与金属之间表现出良好的润湿性,有助于形成强界面结合,独特的层状原子结构使MAX相陶瓷表现出良好的断裂韧性、阻尼与自润滑性能。因... 由于原子间存在共价键、金属键与离子键的混合键合状态,MAX相陶瓷兼具金属和陶瓷材料的性能特点,并且常与金属之间表现出良好的润湿性,有助于形成强界面结合,独特的层状原子结构使MAX相陶瓷表现出良好的断裂韧性、阻尼与自润滑性能。因此,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MAX相陶瓷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着重介绍相关研究进展。目前,MAX相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通过搅拌铸造、粉末冶金和熔体浸渗等途径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优于金属基体的强度、硬度与模量,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耐磨、导电、抗电弧侵蚀等性能。此外,借助真空抽滤、冰模板等工艺可实现超细片状MAX相陶瓷粉体的择优定向排列,然后利用金属熔体浸渗多孔陶瓷骨架,可获得具有类贝壳结构的MAX相陶瓷增强金属基仿生复合材料,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强韧性能。MAX相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承载、电接触等应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相陶瓷 金属基复合材料 仿生设计 力学性能 熔体浸渗 专题评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