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17 Cells Influence Intestinal Muscle Contraction during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付妤 王文峰 +4 位作者 童晶晶 潘琦 龙艳芹 钱伟 侯晓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4期481-485,共5页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ion in rodents is a well-known model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hypermotilit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use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to elucidate if Thl 7 cells are involve...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ion in rodents is a well-known model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hypermotility.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use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to elucidate if Thl 7 cells a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hypermotility. Colonic smooth muscle contractility was investigated in response to acetylcholine. The levels of IL-17, IL-23 and TGF-β1 in colon were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ting. Flow cytometric detection of intracellular IFN-7/IL-4/ IL- 17 cytokine produc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portions of CD4+ T cells subsets in colo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colonic muscle contractility was increased 2 weeks post infection (PI) and stayed high 12 weeks PI when no discernible inflammation was present in the gut. The proportion of Th17 cel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IL-17 were up-regulated in colon 2 weeks PI and returned to normal 8 weeks PI. The content of IL-17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colonic smooth muscle hypercontracility 2 weeks PI. Meanwhile, TGF-β1 was increased 2 weeks PI, while IL-23 was norma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17 cells affect the colonic muscle contractility in mice infected with Trichinella spiralis at intestine stage but not at muscle stage and the effect of Th17 cells on muscle contractility might be induced by TGF-β1. Other cytokine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hypercontracility of colonic smooth muscle at muscl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 17 IL-23 TGF-Β1 Trichinella spiralis intestine contractility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f immunodiagnosis of trichinosis by ELISA using urea-soluble antigen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2
作者 张津利 赖福春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1年第1期84-87,92,共5页
Urea-soluble antigens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ed larva were prepared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antigens in diagnosis of trichinosis by ELISA wasstudied.Specific IgG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using urea-so... Urea-soluble antigens of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ed larva were prepared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antigens in diagnosis of trichinosis by ELISA wasstudied.Specific IgG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using urea-solubleantigens in 91.67% (22/24) of 24 serum samples taken from patients withtrichinosis and 91.67% (11/12) of 12 blood spots on filter paper.Specific IgMantibodies were seen in 95.24% (20/21) of 21 serum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trichinosis using the antigens.Sera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a japonicumhad some cross teactions to the antigens,but the sera of mice infected withSchistosoma japoni(?) Ancylostoma caninum larva and Plasmodium yoelti were allnegative in the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CHINOSIS FLISA ANTIGENS Trichinella spiralis
下载PDF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ponse to Infection with <i>Trichinella spiralis</i>in Genetically Defined Mouse Lines of the CBi-IGE Stock
3
作者 María D. Vasconi Griselda Bertorini +3 位作者 Ana V. Codina Paula Indelman Ricardo J. Di Masso Lucila I. Hinrichsen 《Ope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2015年第5期111-122,共12页
Trichinella spiralis (T. spiralis), which is a cosmopolitan nematode that infects humans among other species, presents a complex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 tha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ools to eradicate the parasi... Trichinella spiralis (T. spiralis), which is a cosmopolitan nematode that infects humans among other species, presents a complex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 that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tools to eradicate the parasitosi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nalyze the host response during a primary infection with T. spiralis in five genetically different mouse lines of the CBi-IGE stock. Adult males from the CBi+, CBi&minus;, CBi, CBi/L and CBi/C lines were infected with 1, 2 or 4 L1 larvae per g of body weight. In the chronic stage, the number of parasites per g of tissue (relative larval load, rLL) showed a significant host genotype-dose interaction, since it did not increase in the same way in the five genotypes. At the lowest dose, both CBii&minus;and CBi/L mice were resistant while CBi+, CBi/C, and CBi were susceptible. At the highest dose, only CBi/L remained resistant, and CBi+ was the most susceptible. The reproductive capacity index of adult worms (RCI = rLL/infective dose) evinced only a genotype effect, allowing rating each line as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regardless of dose. Animals receiving 2 L1 larvae were also sacrificed in the intestinal phase (6 and 13 days p-i)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adult parasites (nAP) recovered in a small intestine segment, and female fecundity (Ff). No differences in nAP were observed among genotypes on day 6 p-i. nAP decreased between days 6 and 13 p-i, this reduction being different among genotypes and significant only in CBi/L and CBi/C. Ff decreased in CBi/L and CBi/C on day 13 p-i. At the time of infection, serum cytokine baseline values showed a Th1 orientation for genotype CBi/L (high IFN-γ and IL-2) and a Th2 for CBi+ (high IL-4 and IL-10).The variability in the response observed in this murine model suggests its potential usefulnes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st Genotype-Parasite Relationship 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ivity Resistance
下载PDF
陕西岚皋地区Oktavites spiralis(螺旋奥式笔石)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欣 王健 +3 位作者 张举 傅力浦 孟勇 张欣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5-1301,共7页
Oktavites spiralis是志留纪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的笔石带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为更精确地描述这一属种,对产自陕西岚皋地区的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的O.spiralis不同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对其始部发育情... Oktavites spiralis是志留纪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的笔石带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为更精确地描述这一属种,对产自陕西岚皋地区的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的O.spiralis不同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对其始部发育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对O.spiralis发育过程的研究也可以成为对该属进行精确厘定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系 特列奇阶 Oktavites spiralis 笔石生物地层 发育过程
下载PDF
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释放的酚酸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47
5
作者 高云霓 刘碧云 +5 位作者 王静 贺锋 梁威 徐栋 张丽萍 吴振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1-766,共6页
采用广谱性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以10 g(FW)/L的密度培养三天后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植水,不同溶剂洗脱得到的各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甲醇洗脱组分抑藻活性最强.去除该组分... 采用广谱性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以10 g(FW)/L的密度培养三天后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植水,不同溶剂洗脱得到的各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甲醇洗脱组分抑藻活性最强.去除该组分中的酚酸后,其抑藻活性下降了22.8%,表明酚酸参与到苦草的化感抑藻作用中.甲醇组分通过液液萃取进一步分离,得到的乙酸乙酯组分进行GC-MS分析,从中检测到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乙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丙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九种酚酸.酚酸抑藻测试的结果显示其抑藻活性与本身的结构有关,不同酚酸以毒性效应比例多维混合表现出加和抑藻效应,且随着混合种数的增多,酚酸的加和效应增强.以上结果显示苦草可以释放酚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多种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可能是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抑制蓝藻生长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分泌物 酚酸 铜绿微囊藻 化感作用
下载PDF
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对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俊力 陈桂发 +2 位作者 刘福兴 宋祥甫 邹国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99-2305,共7页
为了探索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前的预处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用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后的猪场尾水,以苦草为试验材料,从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沉水植物在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中的适应... 为了探索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前的预处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用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后的猪场尾水,以苦草为试验材料,从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沉水植物在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中的适应性以及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对水生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臭氧氧化处理相比,臭氧氧化后(AO1 10 mg·L^(-1)、AO2 30 mg·L^(-1)、AO3 50 mg·L^(-1))猪场处理尾水中苦草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有升高趋势;AO2处理中苦草的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循环对H_2O_2调节起重要作用,苦草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AsA和GSH含量增加,从而使生物量增加;AO3处理中苦草AsA含量降低,H_2O_2与抗氧化物质之间没有达到平衡,从而使生物量降低。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30 mg·L^(-1)的臭氧氧化应用于猪场处理尾水,能增强沉水植物的抗氧化系统,促进生长,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猪场尾水 沉水植物 苦草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扬子台地北缘志留纪笔石Oktavites spiralis居群差异研究
7
作者 王欣 王健 +2 位作者 何世平 辜平阳 陈锐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40-1454,共15页
通过对陕西紫阳、岚皋地区多个志留系特列奇阶剖面的研究,根据更为精确的化石定义,奥氏笔石属新种Oktavites ziyangensis sp. nov可以从Oktavites spiralis居群中识别出来。新种O.ziyangensis在笔石枝盘旋方式和胞管形态上与0.spira... 通过对陕西紫阳、岚皋地区多个志留系特列奇阶剖面的研究,根据更为精确的化石定义,奥氏笔石属新种Oktavites ziyangensis sp. nov可以从Oktavites spiralis居群中识别出来。新种O.ziyangensis在笔石枝盘旋方式和胞管形态上与0.spiralis和Oktavitescontortus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三者共生层位为特列奇阶印irograptus turriculatus笔石带至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尽管新种0.ziyangensis地层延限较长,但胞管的快速演化仍使其具备较强的地层对比意义。根据“深水起源、浅水扩散”的笔石演化模式推测,0.contortus-O.ziyangensis-O.spiralis的演化过程是笔石在纵向上的生态位占据过程,而O.spiralis居群形态差别则是笔石深度分带的结果。同时,关于O.spiralis居群差异的研究,也为讨论弓笔石的起源和分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纪 特列奇阶Oktavites spiralis Oktavites ziyangensis SP.NOV 居群差异
下载PDF
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生长的促进效应 被引量:8
8
作者 骆凤 张义 +6 位作者 韩帆 刘云利 王坚 孙坚 刘子森 邹羿凌云 吴振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9-1007,共9页
沉水植物恢复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措施.沉水植物的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生长和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苦草生长的影响,为其进一步应用于水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麦饭石可以显著... 沉水植物恢复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措施.沉水植物的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生长和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硅酸盐矿物麦饭石对苦草生长的影响,为其进一步应用于水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麦饭石可以显著促进苦草的生长.添加了麦饭石处理组的苦草的生物量、株高、叶数、根长等生长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改性麦饭石组优于麦饭石原石组.1 cm麦饭石处理组的苦草在生长旺盛期时,其光和色素、根系活力和过氧化氢酶酶活等生理生态指标的活力均较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丙二醛含量有所降低.检测结果发现麦饭石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可见麦饭石可进一步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饭石 苦草 生理生态 促进作用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瑄文 李三姗 +2 位作者 甘琳 何晓云 杨柳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1051,共11页
为了探究生物质炭作为生长基质对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选用典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作为受试植物,测定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不同粒径的生物质炭作用下对苦草种子萌发率、幼苗形态与生物量,同时分析水体中硝... 为了探究生物质炭作为生长基质对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选用典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作为受试植物,测定不同氮、磷营养盐浓度和不同粒径的生物质炭作用下对苦草种子萌发率、幼苗形态与生物量,同时分析水体中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和正磷酸盐磷浓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存在使水体中亚硝态氮浓度低于检测限,使水体正磷酸盐磷浓度上升至1.28~2.43 mg/L,为最高添加磷浓度的3.2~6.1倍,从而改变了苦草生长环境.小粒径生物质炭(0.25~0.5 mm)组中水体最终氨氮浓度(0.05 mg/L)远远低于大粒径生物质炭(1~2 mm)组中水体最终氨氮浓度(0.39~0.85 mg/L),即生物质炭粒径大小会影响水体最终营养盐浓度和氮素赋存形态.与大粒径生物质炭组和石英砂对照相比,小粒径组苦草种子萌发率明显升高,可达80%以上,并促进苦草幼苗生长.因此,小粒径生物质炭能提高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在大型水生植物恢复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粒径 苦草 萌发率 幼苗生长
下载PDF
基质类型对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牧食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超超 王家安 +1 位作者 马徐发 夏成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沉水植物和螺类都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牧食关系也是水生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而不同的基质类型可能会影响两者的生长和改变沉水植物对螺类牧食的防御策略.以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为... 沉水植物和螺类都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牧食关系也是水生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而不同的基质类型可能会影响两者的生长和改变沉水植物对螺类牧食的防御策略.以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为对象,研究基质类型、螺类牧食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及防御策略的影响,以及基质类型及沉水植物对螺类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螺类牧食和基质类型对苦草生长和元素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存在螺类牧食时,泥沙基质和沙基质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显著降低,泥沙、沙和泥基质苦草地上生物量分别减少了67.74%、58.58%和17.84%,根冠比分别升高了177.51%、217.23%和1.44%;且泥沙基质中苦草的叶片数显著低于无牧食组.不同基质类型下,牧食对苦草总碳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泥和泥沙组中,螺类牧食使苦草的总氮含量均显著降低,碳氮比均显著升高;沙基质下,螺类牧食使苦草总酚含量显著降低.基质类型对螺类的形态特征(除壳宽外)、生长及元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基质类型对耳萝卜螺牧食和苦草防御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螺类的生长及元素特征基本无影响.本研究可以为牧食理论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也可为沉水植被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提供参考,但基质类型对螺草牧食关系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耳萝卜螺 基质类型 牧食 元素 总酚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 spiralis)生长繁殖的影响
11
作者 陈致和 宋安国 赵微 《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3-89,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度时则停止增加,盐度在8—55g·L-1时,虫体可繁殖生长,35g·L-1时,rm最大;温度在4—32℃范围内可生长繁殖,25℃时rm最大;pH为5—9时,虫体可生长繁殖,pH为7时,rm最大。综合因子作用分析表明:温度与盐度对rm的影响显著,pH值在实验范围(5—9)无显著影响。当pH=5—9、温度22.1℃、盐度22.4g·L-1时,旋毛蟹栖拟阿脑虫的rm最大,而盐度和温度间具明显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旋毛蟹栖 拟阿脑虫 纤毛虫 生长 繁殖
下载PDF
旋毛虫钙网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和大鼠PBMC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朝莹 文兆海 +6 位作者 张玥 李嫄 徐立新 陆明敏 宋小凯 李祥瑞 严若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旋毛虫钙网蛋白(TsCRT)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旋毛虫钙网蛋白(rTsCRT)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将rTsCRT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孵育,检测该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NO释放和凋亡的影响;将rTsCRT...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旋毛虫钙网蛋白(TsCRT)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原核表达纯化的重组旋毛虫钙网蛋白(rTsCRT)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将rTsCRT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孵育,检测该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NO释放和凋亡的影响;将rTsCRT与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共孵育,检测该蛋白对大鼠PBMC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TsCRT可以被感染旋毛虫的大鼠血清所识别;rTsCRT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NO的分泌,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凋亡;rTsCRT下调大鼠PBMC转录因子T-bet、Gata-3和PU.1的转录水平,上调Foxp3、Ahr、RORγt和Bcl-6的转录水平;rTsCRT上调大鼠PBMC细胞因子IFN-γ、IL-17、IL-10、TGF-β、Il-9和IL-22的转录水平,下调IL-4和IL-21的转录水平。[结论]旋毛虫钙网蛋白可刺激宿主产生Th1、Th17、Treg、Th9和Th22等多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抑制Th2和Tfh免疫,对宿主免疫调节作用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钙网蛋白 巨噬细胞 PBMC 免疫调节
下载PDF
锁磷剂-苦草联用对沉积物水界面中钴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李敏娟 燕文明 +4 位作者 陈翔 李琪 何翔宇 吴婧玮 郭梓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38-6845,共8页
为探究水生植物和锁磷剂(LMB)耦合作用对浅水湖泊沉积物溶解态钴(Co)的去除效果和机制,以富营养化的太湖梅梁湾底泥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孔隙水采样技术(HR-Peeper)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对照组、锁磷剂组、苦草组及联用组),解析原位... 为探究水生植物和锁磷剂(LMB)耦合作用对浅水湖泊沉积物溶解态钴(Co)的去除效果和机制,以富营养化的太湖梅梁湾底泥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辨孔隙水采样技术(HR-Peeper)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对照组、锁磷剂组、苦草组及联用组),解析原位状态下(加入修复材料后的第15,35和66d)10~-100mm间隙水中溶解态Co、Fe(II)及锰(Mn)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MB及苦草均可显著改善沉积物剖面氧化还原环境(P<0.05);较对照组,实验组沉积物剖面中溶解态Co浓度下降了0.59%~38.18%;联用时Co的释放和迁移主要受苦草根际Fe/Mn斑吸附和锁磷剂吸附作用共同控制,且锁磷剂可促进苦草生长;表层0~2cm底泥中可提取态(F1+F2+F3)占比为54.91%~80.49%,两者联用促进了酸可提取态Co向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转化;沉积物-水界面Co的释放主要受Mn的氧化还原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锁磷剂 沉积物 溶解态Co
下载PDF
旋毛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钱艳红 宋帅 +4 位作者 温肖会 贾春玲 吕殿红 袁子国 罗胜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全球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动物生产和人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旋毛虫发育史复杂,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为了能与宿主相互共存,其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避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清...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全球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动物生产和人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旋毛虫发育史复杂,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为了能与宿主相互共存,其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避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从而建立长期的慢性感染。本研究从旋毛虫抗原变异、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和通过形成包囊产生免疫隔离3个方面,对其免疫逃避机制进行阐述,将为深入了解旋毛虫的致病机制提供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感染 免疫逃避
下载PDF
旋毛虫在感染肠道期诱导宿主免疫排虫反应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朱祉聿 王楠 杨桂连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1,共5页
旋毛虫病是一种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为病原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主要侵袭宿主的肠道和肌肉组织,其中旋毛虫感染肠道期指旋毛虫成虫期,该期是旋毛虫侵袭宿主的关键阶段,决定了旋毛虫在宿主体内生活史的完整性。旋毛虫... 旋毛虫病是一种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为病原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主要侵袭宿主的肠道和肌肉组织,其中旋毛虫感染肠道期指旋毛虫成虫期,该期是旋毛虫侵袭宿主的关键阶段,决定了旋毛虫在宿主体内生活史的完整性。旋毛虫在宿主肠道的寄生会引发机体肠道损伤,机体通过排虫反应将其排出体外。排虫反应是多种因素相互调节的结果,即通过宿主肠道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和增加肠道平滑肌蠕动收缩能力来促进肠道上皮细胞中旋毛虫的排出,二者受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共同调节。笔者从宿主感染旋毛虫后发生的肠道病变、分泌黏蛋白、肠道平滑肌收缩能力增强和免疫调节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旋毛虫感染肠道期的排虫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肠道期 排虫反应 黏蛋白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旋毛虫副肌球蛋白缓解慢性炎症性肠病的初步研究
16
作者 吴安琪 骆泽妮 +3 位作者 江垚 汪志锴 诸欣平 孙希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1-899,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旋毛虫副肌球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paramyosin,Ts Pmy)对于慢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Ts Pmy蛋白,并通过初始T细胞诱导的方法在Rag1 KO小鼠中构建慢性结肠炎模型。随后将Rag1 KO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旋毛虫副肌球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paramyosin,Ts Pmy)对于慢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Ts Pmy蛋白,并通过初始T细胞诱导的方法在Rag1 KO小鼠中构建慢性结肠炎模型。随后将Rag1 KO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接受CD4^(+)Foxp3^(-)CD45RB hi T细胞与Ts Pmy共处理的小鼠组、接受CD4^(+)Foxp3^(-)CD45RB hi T细胞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共处理的对照组,以及未经处理的Rag1 KO小鼠组。对小鼠进行腹腔内Ts Pmy预处理,并对其临床症状以及结肠缩短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法观察结肠组织以评估炎症情况。此外,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固有层免疫细胞中的辅助性T细胞1(T helper 1 cell,Th1)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Th17)细胞比例,以及肠道中特异性CD103^(+)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比例。结果Ts Pmy能显著减轻小鼠的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的病理损害以及结肠固有层中炎性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同时能增加耐受性CD103^(+)DC的丰度。结论Ts Pmy可能通过增加CD103^(+)DC的数量并减少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来缓解慢性结肠炎,显示其具有作为潜在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候选分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副肌球蛋白 免疫机制 慢性结肠炎 CD103^(+)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旋毛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承鑫 孙希萌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旋毛虫病是一种由旋毛虫感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因食入生的或未煮熟肉类而患病。该病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从发现至今已有188年的历史。通过肉类制品的传播可能导致旋毛虫病的暴发,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近10年的文献... 旋毛虫病是一种由旋毛虫感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因食入生的或未煮熟肉类而患病。该病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从发现至今已有188年的历史。通过肉类制品的传播可能导致旋毛虫病的暴发,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近10年的文献,综合分析旋毛虫病疫苗研究进展,为基于疫苗的旋毛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旋毛虫病 疫苗 防治
下载PDF
猪旋毛虫抗体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8
作者 钱艳红 宋帅 +5 位作者 温肖会 牛瑞辉 杨燕秋 郑博彬 袁子国 罗胜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578-4588,共11页
【背景】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线虫,被列为世界七大食源性寄生虫,在家畜中,旋毛虫主要感染猪,并且能够通过猪肉及副产品传播给人类,不仅给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背景】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线虫,被列为世界七大食源性寄生虫,在家畜中,旋毛虫主要感染猪,并且能够通过猪肉及副产品传播给人类,不仅给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自动化的猪旋毛虫血清学检测方法,为阻止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通过诱导表达获得旋毛虫14-3-3重组蛋白,并验证其反应原性。用制备的重组蛋白包被磁性微粒,以此为检测抗原建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条件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方法进行临界值的界定及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的确定;通过对来自广东省和贵州省不同养猪场的1000份猪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评估该检测方法的实用性及符合率。【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出Ts14-3-3重组蛋白,该蛋白能特异性识别猪旋毛虫阳性血清中的抗体。建立的检测方法经过优化,结合缓冲液最佳pH为5,Ts14-3-3重组蛋白最佳包被量为5μg·mg^(-1)-beads,活化剂最佳使用量为50μg·mg^(-1)-beads,1%BSA封闭效果最好,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40000,最佳反应时间为10 min,待检样本最佳孵育时间为5 min,最佳酶促反应时间为2 min。最后经过评估,该检测方法的临界化学发光值为374185 RLU,与猪弓形虫、猪球虫、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瘟、猪伪狂犬和猪口蹄疫抗体均无交叉反应,该检测方法与现有ELISA检测方法相比敏感性更高,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均小于10%,检测的1000份临床猪血清样本中旋毛虫抗体阳性率为0.6%,与市售ELISA试剂盒检出总符合率为98.18%。【结论】成功建立了猪旋毛虫抗体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与ELISA方法相比更灵敏,快速,临床检测符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血清学诊断 Ts14-3-3 原核表达 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下载PDF
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研究
19
作者 尹雪宇 张珊珊 +2 位作者 张莉 李海龙 董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4-547,563,共5页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 目的了解旋毛虫粪口传播途径的可行性及粪便中旋毛虫幼虫的感染力。方法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感染4000条旋毛虫幼虫,于0、4、8、12、16、24和48 h收集3只大鼠(A组)粪便,分别分成4份于室温下保存0、24、48和72 h,显微镜下计数粪便中幼虫数量,将每份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粪便喂给5只昆明小鼠,42 d后处死小鼠,计数幼虫数并计算生殖力指数(RCI);另外3只大鼠(B组)在感染后1~23 d收集粪便,提取DNA,通过PCR扩增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果A组大鼠感染旋毛虫幼虫后4~16 h排出幼虫,8 h排虫量达高峰,24 h及以后粪便中无旋毛虫幼虫。大鼠感染4、8、12、16 h后粪便中旋毛虫幼虫总数分别为350、400、145、40条。感染后4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24、48 h后RCI分别为112.5、20.5、2;8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24 h后RCI为66.7、9;12 h采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和24 h后RCI为13.3和5;16 h收集的大鼠粪便室温保存0 h后RCI为10。B组大鼠中2只连续18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1只连续20 d扩增出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结论一次性大量食入旋毛虫幼虫后,可排出具有感染力的旋毛虫幼虫,可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PCR可以检测粪便中的旋毛虫线粒体atp6基因,但不能确定旋毛虫是否具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粪口途径 传播 感染力 ATP6
下载PDF
乳双歧杆菌诱导旋毛虫感染小鼠Th2型免疫应答的研究
20
作者 迟茜文 姚梦玮 +2 位作者 解文利 马翔宇 魏洪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631-163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乳双歧杆菌干预对旋毛虫感染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辅助型T细胞2(Th2)型免疫和肠道损伤的影响。方法用活力良好的旋毛虫灌胃48只小鼠获得感染旋毛虫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0.02 mL/g PBS灌胃)、乳双歧杆菌(高、中、低...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乳双歧杆菌干预对旋毛虫感染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辅助型T细胞2(Th2)型免疫和肠道损伤的影响。方法用活力良好的旋毛虫灌胃48只小鼠获得感染旋毛虫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0.02 mL/g PBS灌胃)、乳双歧杆菌(高、中、低)剂量组(乳双歧杆菌浓度分别为1×10^(6)、1×10^(5)、1×10^(4) CFU/L,0.02 mL/g灌胃)连续灌胃30 d;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第7、14、21、28天各组模型小鼠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对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结果与感染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脾脏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SI)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小鼠脾脏中乳双歧杆菌高剂量组第14、21天脾脏中CD4^(+)T细胞表达升高,第21天乳双歧杆菌高剂量组表达CD8^(+)T细胞降低,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乳双歧杆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CD4^(+)T细胞表达增加(P<0.05);HE结果显示;与感染组比较,乳双歧杆菌高剂量乳双歧杆菌灌胃后第7天和14天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肠绒毛脱落减少。结论一定浓度的乳双歧杆菌能够提高小鼠抗旋毛虫感染的免疫效应,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诱导小鼠趋向Th2型免疫极化、修复肠道病理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双歧杆菌 旋毛虫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殖 Th2型免疫 免疫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