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树勤 杨贤美 《云梦学刊》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有着相当复杂的密切联系,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以多元开放的现代性视角观照以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文革”主流文学及“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便可整合其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 文革文学 现代性 现代化 革命样板戏 地下文学
下载PDF
“文革”主流文艺思想的构成与运作──“文革文学”研究之一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0-66,133,共8页
本文对盛极一时的“文革”主流文艺思想的构成作了清晰的勾勒;对在特定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文革”主流文艺思想及文学批评的独特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述,并深刻揭示了其制度的和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 “文革”主流文艺思想 《纪要》 “三突出” 写作组 大批判
下载PDF
“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话 被引量:9
3
作者 彭松乔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3-47,共5页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这一"样板戏"叙事模式,在看似抬高女性的革命言说中其实不自觉地潜隐着男性话语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 女权主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 芭蕾舞剧 京剧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革”记忆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思和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8年第2期79-85,共7页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革'叙事主要有两类:一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出现的'伤痕文学',其记忆特点是忏悔;一是9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文革'叙事,其记忆特点是怪诞。'文革'叙事需要作家对历史伤痛...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革'叙事主要有两类:一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出现的'伤痕文学',其记忆特点是忏悔;一是9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文革'叙事,其记忆特点是怪诞。'文革'叙事需要作家对历史伤痛做深入的思考和贴切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革”记忆 忏悔 怪诞
下载PDF
《朝霞》:文革后期文学主流及其叙事策略——《朝霞》月刊研究之一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懿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110,共6页
1974年1月在上海创刊的文学月刊《朝霞》,产生于“文革”后期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它的创刊和运作直接而且集中地显示了文革后期以“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目标的主流文学叙事及其意识形态。通过样板媒体《朝霞》不仅可以透... 1974年1月在上海创刊的文学月刊《朝霞》,产生于“文革”后期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它的创刊和运作直接而且集中地显示了文革后期以“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目标的主流文学叙事及其意识形态。通过样板媒体《朝霞》不仅可以透视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叙事策略,而且也有助于把握文革时期极左文艺思潮的来龙去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朝霞》月刊 主流文学 叙事策略
下载PDF
大众化与文革主流小说的发生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敏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1-76,共6页
文革主流文学有着大众化特征,这首先体现在对民间文艺形式的推重上,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服务对象上。文革前期文学中的大众化方向,是由文化大革命现实政治形势和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就文革文学的具体发展阶段而言,文革前期文学的... 文革主流文学有着大众化特征,这首先体现在对民间文艺形式的推重上,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服务对象上。文革前期文学中的大众化方向,是由文化大革命现实政治形势和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就文革文学的具体发展阶段而言,文革前期文学的大众化趋势也影响到文革小说的生产。在写作方式上",集体写作"流行一时;在培养方式上,文革小说则多采取"投稿———发现新作者———重点培养"的方式。在文革小说中,非但是短篇小说的情节十分雷同,即使是素以艺术繁复见长的小说文体———长篇小说,其表达模式也极为单一化。这一方面是政治话语直接美学化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大众化发展到极端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 文化大革命 主流小说 发生
下载PDF
历史的基因和政治的选择——“样板戏”和“样板戏现象”剖析(之一)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景荣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6-29,37,共5页
文化大革命中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是寄托文革“乌托邦”文艺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是文革中被国家文化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一批“样板”文艺作品。这批作品虽然出现在文革时期,但它与17年期间的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是... 文化大革命中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是寄托文革“乌托邦”文艺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是文革中被国家文化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一批“样板”文艺作品。这批作品虽然出现在文革时期,但它与17年期间的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是“戏改”中产生的一批现代戏被修改加工而来的产物。“样板戏”与未被改编的现代戏相比仅仅是理念化、政治化的程度不同,其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属性的本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样板戏” 戏剧改革 现代戏剧 政治服务
下载PDF
论“文革”主流文学的叙事模态
8
作者 武善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2期51-56,共6页
"文革"主流文学的叙事模态是以"神"与"魔"对立为核心的人物伦理谱系构成的,体现"特选子民"的"成圣"与"显圣",以及在"大希望"与"大恐惧"之间的"... "文革"主流文学的叙事模态是以"神"与"魔"对立为核心的人物伦理谱系构成的,体现"特选子民"的"成圣"与"显圣",以及在"大希望"与"大恐惧"之间的"神性救赎"。这是一幅世俗宗教的畸形精神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主流文学 叙事模态
下载PDF
文学类型化探析
9
作者 谭旭东 《中州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42-44,共3页
类型化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文学类型化有着多方面的动因:一是文学类型化有着传统的原因;另一原因是电视叙事的类型化和电视叙事作为儿童“元叙事”而导致儿童对类型化文学的接受。此外,文学类型化与大众文化盛行及文化产业化、文... 类型化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文学类型化有着多方面的动因:一是文学类型化有着传统的原因;另一原因是电视叙事的类型化和电视叙事作为儿童“元叙事”而导致儿童对类型化文学的接受。此外,文学类型化与大众文化盛行及文化产业化、文学商品化有关。文学类型化可能导致文学成为模仿写作和商业化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类型化 电视叙事 商业写作 大众文化
下载PDF
对“革命”与“叙述”的重新定位——评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10
作者 刘卫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2-76,共5页
蔡翔站在"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立场论述1949-1966年文学,不仅意味在当前语境下"逆向思维",而且还要清理复杂的理论历史与现场。蔡翔把"弱者的反抗"指认为"正当",且没有预设前提条件,无疑忽视了对... 蔡翔站在"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立场论述1949-1966年文学,不仅意味在当前语境下"逆向思维",而且还要清理复杂的理论历史与现场。蔡翔把"弱者的反抗"指认为"正当",且没有预设前提条件,无疑忽视了对"弱者"的分析。蔡翔只把"劳动"作为了他考察的一个方面,没有将其作为宏观把握1949-1966意识形态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翔 《革命 叙述 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1949-1966年文学 正名 弱者 劳动
下载PDF
“文革”主流文学论纲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德彪 刘成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51-56,共6页
“文革”结束至今已有 2 0多年 ,但是对于这段时间文学的研究尚还没有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由“文革”文学入手 ,通过大量小说、诗歌、样板戏等作品探讨这些文本形式的观念意味以及当时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进而通过文学思潮的研究 ,展示... “文革”结束至今已有 2 0多年 ,但是对于这段时间文学的研究尚还没有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由“文革”文学入手 ,通过大量小说、诗歌、样板戏等作品探讨这些文本形式的观念意味以及当时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进而通过文学思潮的研究 ,展示“文革”文学产生的文化语境 ,并在最终层面上揭示出“文革”文学对于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及其运作的历史维度和内在的文化逻辑 ,这是我们研究“文革”文学的主要思路。本文的论述限定在“文革”主流文学范围内 ,主要指的是这一时期的公开出版物 ,既包括阴谋文艺 ,又包括图解政策的文学创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主流文学 根本任务论 三突出 两结合
下载PDF
近十年来关于文革文学的研究综述
12
作者 王海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13,共4页
曾经遭到全面否定的文革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重新评价,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文革文学”现代性和样板戏的研究等方面,在文革文学中建立的“民间文学”的概念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受到部分研究者的质疑。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文学思潮 现代性 样板戏 民间文学
下载PDF
历史的迷思:海外华文“文革”叙事中的家庭关系——以严歌苓小说为例
13
作者 任一丁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5-57,89,共4页
对"海外华文文学"有多种落实到创作主体和特征的概念解释。但在"以海外华人作家为主体、华文写作为方式"的定性之外,乡土题材能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题材的一个方面,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无论如何,乡土题材在海外作... 对"海外华文文学"有多种落实到创作主体和特征的概念解释。但在"以海外华人作家为主体、华文写作为方式"的定性之外,乡土题材能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题材的一个方面,则是争议最大的地方。无论如何,乡土题材在海外作家笔下,都必定会带有本土语境之外强烈的特殊性:"海外"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拥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观,在脱离"纯粹"的集体记忆之外,还多了一层现代性的文化迷思,充满历史的"穿透力"和"洞察力";而异域"他者"的时空条件也为他们创造了自如的表达环境,但这又会或多或少地打上居住国身份认定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媚俗色彩①[1]1。严歌苓文革题材小说中的"家庭关系"视角,则深刻地投射出海外华文领域对"文革"记忆的特殊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 “文革”叙事 家庭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