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动态“磨合”:论丁玲“左转”时期的文学实验与文化纠葛 |
马杰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2
|
转型时期的丁玲:“二重的生活”及其悲剧命运 |
商昌宝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3
|
论丁玲小说中女性觉醒的三个层次 |
周林妹
|
《丽水学院学报》
|
2005 |
1
|
|
4
|
《杜晚香》的写作对于晚年丁玲的复杂意义 |
李美皆
|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1
|
|
5
|
大文学视野下的党员作家丁玲 |
阎浩岗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6
|
“女性民俗”视野中的丁玲土改题材小说 |
张立娟
张慧强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7
|
北大荒体验和丁玲晚年的“左” |
邓招华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8
|
丁玲生平及其创作历程 |
张玉秀
|
《海口经济学院学报》
|
2009 |
0 |
|
9
|
丁玲晚年创作心态及其文本价值新探 |
樊会芹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0
|
“晚年丁玲”与马恩著作 |
李美皆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1
|
李美皆的B面——评《晚年丁玲形象研究》 |
张伟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12
|
从莎菲到杜晚香——看丁玲女性人生的探索 |
张溪潺
|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3
|
隐世与入世——张爱玲与丁玲创作生涯比较 |
孙咏梅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1 |
1
|
|
14
|
从莎菲到杜晚香——看丁玲女性人生的探索 |
张溪潺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01 |
0 |
|
15
|
晚年丁玲办《中国》与新时期文学 |
原帅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6
|
城市空间与女性写作 |
郝艺霞
|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7
|
论丁玲早期创作中对生与死主题的诠释 |
田金霞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