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方言“■■_(1)^(h·0)”字比较句历时演变试探
1
作者 刘洋 《现代语文》 2023年第7期28-33,共6页
山东方言中,“■■_(1)^(h·0)”字句是一种特殊的比较句句式,主要流行于山东东部地区。通过话题结构分析、考证本字等方法,对“■■_(1)^(h·0)”字句进行历时溯源,以构建起该句式的历时演变链条。从语音演变来看,山东方言“■... 山东方言中,“■■_(1)^(h·0)”字句是一种特殊的比较句句式,主要流行于山东东部地区。通过话题结构分析、考证本字等方法,对“■■_(1)^(h·0)”字句进行历时溯源,以构建起该句式的历时演变链条。从语音演变来看,山东方言“■■_(1)^(h·0)”字和古汉语的“于”字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从句式结构来看,“■■_(1)^(h·0)”字句和“于”字句有着相似的结构功能和表意能力。从跨方言比较的角度来看,山东方言“■■_(1)^(h·0)”字比较句和闽东方言“去”字比较句具有同源关系。因此,山东方言“■■_(1)^(h·0)”字句中的“■■_(1)^(h·0)”字源于古汉语的“于”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_(1)^(h·0)”字句 “于”字句 比较句 山东方言 历时研究
下载PDF
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 被引量:9
2
作者 方平权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0-73,共4页
本文对介词“于/於”从先秦到汉的发展作出分析,认为,述补之间加“于/於”在先秦以前已经发展得很充分,在汉代,这种结构中间的“于/淤”已大量简省。“介词省略”说有利于进行语义分析。
关键词 介词 “于” 古代汉语 语法
下载PDF
介词“于”的起源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玉金 《汉语学报》 2009年第4期16-22,共7页
介词"于"、"於"、"乎"应是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介词"于"是由"往"义动词"于"虚化而来的。"往"义动词"于"在甲骨文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两种,即&... 介词"于"、"於"、"乎"应是同一个词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介词"于"是由"往"义动词"于"虚化而来的。"往"义动词"于"在甲骨文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两种,即"名词+于+处所名词"中的"于"和"使/令/呼+名词+于+处所名词"中的"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动词 “于”介词
下载PDF
赵孟介壶新研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毅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3-68,共6页
赵孟介壶,共两器,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该器有铭文19字,铭为:“禺(遇)邗王于黄池,为赵孟疥(介),邗王之悬(锡)金,台(以)为祠器。”(《殷周金文集成))9678及9679)该器自出土以来,... 赵孟介壶,共两器,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该器有铭文19字,铭为:“禺(遇)邗王于黄池,为赵孟疥(介),邗王之悬(锡)金,台(以)为祠器。”(《殷周金文集成))9678及9679)该器自出土以来,已有十余位学者对之进行了探讨。目前,诸家对该器年代的认识基本一致,多数学者认为该器作于黄池之会后不久,即公元前482年或以后不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邗王 赵孟介
下载PDF
“终于”的词汇化——兼谈“X于”词汇化中的介词并入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红妮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 副词"终于"是由"动+介"的非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当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时,介词"于"的介引功能弱化、消失,发生去范畴化,从而有可能跨界并入与"终"合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动词"终"因为位于多项动词的前项,语义泛化,也失去动词的典型范畴特征。在二者合力下"终于"演变为副词。"终于"及"X于"类词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于” 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X于” 去范畴化 介词并入
下载PDF
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顺 刘志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既可以出现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其出现的句法位置有严格的条件制约,其动因既有句法方面的,也有篇章方面的。"对(于)……来说"中的"来说"的隐现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句中谓词的语义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表示感情意义的二价形容词充当谓语,"来说"的出现是强制性的;谓词是表评价意义的二价形容词或宾语部分有二价名词或名动词,"来说"的隐现是自由的,但形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于)……来说” 框式介词 句法条件 话题标记
下载PDF
杞国都城迁徙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 被引量:6
7
作者 钱益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5,共8页
关于杞国分封和初都问题,学界意见较为统一,而对杞都迁徙时间和地望则见仁见智。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 关于杞国分封和初都问题,学界意见较为统一,而对杞都迁徙时间和地望则见仁见智。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国迁都缘陵。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战国早期楚灭杞,其地尽归楚国。政治变迁是周代不同政治实体为生存而采取的不同适应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国 新泰 淳于 鲁国北部 政治变迁
下载PDF
介词“于”的功能转化与去向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用源 车易嬴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有两种途径:一是介宾短语发生词汇化,导致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为介词性语素的构词功能;二是介词"于"向前附着于谓语中心语,甚至与单音节谓词组合,实现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句法... 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有两种途径:一是介宾短语发生词汇化,导致介词"于"的语法功能转化为介词性语素的构词功能;二是介词"于"向前附着于谓语中心语,甚至与单音节谓词组合,实现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句法位置、韵律结构、重新分析、语用驱动等因素致使介词"于"的介引功能日渐衰退,从而使"于"的介词功能逐渐向构词成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功能转化 语法化 词汇化
下载PDF
“攻乎异端”解 被引量:2
9
作者 高迎泽 张瑾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 传统上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话的解释分歧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攻"的意义是"攻击"还是"攻治","也已"的"已"是动词还是语气词。本文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说明:"攻乎"的"攻"只能理解为"攻击"而不能理解为"攻治";"斯害也已"的"斯"是一个代词,复指前一分句;"已"是语气词而不是动词,"也已"是语气词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于(乎) 虚化
下载PDF
介词并入与“X+于”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耀华 《长江学术》 2016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本文首先梳理"于"的历时演变,"于"大体沿着"动词<介词<词缀<词内成分"的轨迹演变;然后讨论"X+于+O"结构中不同类型"V"和"O"及其组配;接着从互信息值的计算、&quo... 本文首先梳理"于"的历时演变,"于"大体沿着"动词<介词<词缀<词内成分"的轨迹演变;然后讨论"X+于+O"结构中不同类型"V"和"O"及其组配;接着从互信息值的计算、"X+于"词汇化机制(包括语义相关性、尝试组块策略和心理现实性、共现频率、重新分析)等角度讨论"X+于"的词汇化;最后讨论介词并入及其跨语言的共性,认为介词并入并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南太平洋群岛的Chamorro语、Bahasa印度尼西亚语、易洛魁族人的Tuscarora语等语言中都存在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于” 介词并入 跨语言
下载PDF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话题焦点标记功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志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9-11,28,共4页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在句子中既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谓之间,是焦点话题标记。其功能引进一个与其他成分构成对比的话题,它标记的话题有两种:一种是论元及准论元共指型话题,一种是语域式话题,这两种话题在句子...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在句子中既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主谓之间,是焦点话题标记。其功能引进一个与其他成分构成对比的话题,它标记的话题有两种:一种是论元及准论元共指型话题,一种是语域式话题,这两种话题在句子中占据主话题或次话题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于)……来说” 框式介词 话题标记 话题焦点
下载PDF
六朝时期的“於”、“于”用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红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8-82,共5页
本文以六朝时期的六部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古汉语两个常见的介词“於”、“于”在六朝时期的基本用法,揭示了它们在六朝时期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 六朝 介词
下载PDF
论《史记》中的“于”和“於”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其和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35-39,共5页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下载PDF
“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差别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斌彬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5-118,共4页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体分布也不一致。两种比较句各有独自的语义语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句 “于”字句 “比”字句 差别
下载PDF
从“X于”结构来看“V+P+N”结构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5
作者 龚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81-85,共5页
"V+P+N"是一类常用的结构,性质比较复杂。本文首先综述对"V+P+N"结构研究的几种观点;然后根据原型理论,通过对"X于"结构的考察来预测"V+P+N"结构的发展趋势;最后用方言材料来为我们的观点提供... "V+P+N"是一类常用的结构,性质比较复杂。本文首先综述对"V+P+N"结构研究的几种观点;然后根据原型理论,通过对"X于"结构的考察来预测"V+P+N"结构的发展趋势;最后用方言材料来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N”结构 “X于”结构 原型范畴
下载PDF
“X于”结构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娜 周先忠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82-86,共5页
“X于”是一类常用的结构,性质比较复杂,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察。本文主要从语义层面考察对“X于”结构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和“X于”结构的语义指向等情况。
关键词 “X于”结构 语义分析 语义指向
下载PDF
《战国策》“过而遂正于天下”新解
17
作者 吴辛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6-70,共5页
《战国策》及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中“过而遂正于天下”一句所含“过”、“遂”、“正”、“于”诸字的词义和用法须再讨论辨析。“正于天下”与“正天下”异构同义,“过而遂正于天下”意即“进而就成为天下霸主”。
关键词 《战国策》 《古代汉语》
下载PDF
句法结构“既然”的连词化——从连词化角度考察“既然”与“由于”主观性上的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田田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第3期347-354,共8页
连词"既然"是由副词"既"与指示代词"然"构成的偏正结构发展而来的。语用推理是"既然"得以连词化的主要机制;韵律因素、代词并入和去范畴化则是"既然"连词化的主要动因。"既然&q... 连词"既然"是由副词"既"与指示代词"然"构成的偏正结构发展而来的。语用推理是"既然"得以连词化的主要机制;韵律因素、代词并入和去范畴化则是"既然"连词化的主要动因。"既然"与"由于"在主观性上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其形成机制上,"既然"句推理的理据性较弱,显示出说话人的主观意愿;而"由于"句推理的理据性较强,更适合标识客观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然” “由于” 连词化 主观性
下载PDF
《坛经》中的“于”字用法分析
19
作者 唐元发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18-120,共3页
 《坛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虚词,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作实词。在虚词的用法中大部分"于"作介词用;另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作句中助词,后跟"于"前动词(或个别介词)的直接宾语。
关键词 《坛经》 助词 实词 用法分析 虚词
下载PDF
论词义对词性和配价的决定作用——与《“X于”中“于”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一文商榷
20
作者 周艳丽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47-50,共4页
针对《"X于"中"于"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一文中"X于"的词性判定依据问题和"X"是否出现配价增值问题展开讨论,用"不过量准则"对"X于"中"于"的脱落现... 针对《"X于"中"于"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一文中"X于"的词性判定依据问题和"X"是否出现配价增值问题展开讨论,用"不过量准则"对"X于"中"于"的脱落现象进行解释。结论:(1)"X于"的词性由其词义决定,其句法位置及邻接成分是其内在意义所要求的;(2)"X于"中"X"本身的配价量没有变化;(3)"X于"的配价量是由"X"和"于"语法化为一个整体后的意义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于” 词义 词性 配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