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介词“于”由先秦到汉发展变化的两种结论 |
方平权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9
|
|
2
|
介词“于”的起源 |
张玉金
|
《汉语学报》
|
2009 |
20
|
|
3
|
赵孟介壶新研 |
吴毅强
|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4
|
“终于”的词汇化——兼谈“X于”词汇化中的介词并入 |
刘红妮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9
|
|
5
|
论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句法制约条件 |
刘顺
刘志远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5
|
|
6
|
杞国都城迁徙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 |
钱益汇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7
|
介词“于”的功能转化与去向 |
王用源
车易嬴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4
|
|
8
|
“攻乎异端”解 |
高迎泽
张瑾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9
|
介词并入与“X+于”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 |
罗耀华
|
《长江学术》
|
2016 |
5
|
|
10
|
框式介词“对(于)……来说”的话题焦点标记功能 |
刘志远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3
|
|
11
|
六朝时期的“於”、“于”用法研究 |
徐红梅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
|
|
12
|
论《史记》中的“于”和“於” |
王其和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3
|
|
13
|
“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差别 |
胡斌彬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14
|
从“X于”结构来看“V+P+N”结构的发展趋势 |
龚娜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5
|
“X于”结构的语义分析 |
龚娜
周先忠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6
|
《战国策》“过而遂正于天下”新解 |
吴辛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7
|
句法结构“既然”的连词化——从连词化角度考察“既然”与“由于”主观性上的差异 |
张田田
|
《海外华文教育》
|
2017 |
1
|
|
18
|
《坛经》中的“于”字用法分析 |
唐元发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9
|
论词义对词性和配价的决定作用——与《“X于”中“于”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一文商榷 |
周艳丽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2015 |
0 |
|
20
|
山东方言“■■_(1)^(h·0)”字比较句历时演变试探 |
刘洋
|
《现代语文》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