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情感共振——以抖音中彝族歌曲《阿果吉曲》为例
1
作者 白伟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0-48,共9页
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处于一种“二律背反”状态。新媒介的便捷性与互动性使其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克服了既有空间、技术、资本和受众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播过程也存在同质化及碎片化等问题,致... 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处于一种“二律背反”状态。新媒介的便捷性与互动性使其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克服了既有空间、技术、资本和受众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播过程也存在同质化及碎片化等问题,致使少数民族文化降格、祛魅为流行的、大众的、娱乐的及庸俗的文化。此语境下,我们以为民族文化应以优质的、能引起情感共振的传播内容拥抱新媒介。彝族歌曲《阿果吉曲》通过对个体自我情感的表述,掀起了受众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实现了与受众感情的情感共振,而它所具的情感源发的“真实性”、现场感以及情感表达的速度感可视为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共情传播起点的三要素。情感共振通过对主体意识的唤醒、对新媒介语境下巨大共情空间真空存在的填充和对被新媒介语境抽空人性的召唤,成为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归宿,从而达到抵御新媒介语境负面影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少数民族文化 传播 《阿果吉曲》 情感共振
下载PDF
眼前有景君须道,或分秋色未可知——略论黄维若的历史剧《屈原》 被引量:1
2
作者 邹红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1期72-83,I0003,共13页
黄维若的新作《屈原》与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屈原》同名,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既受制于二人所秉持之历史剧创作理念,也与各自所处之时代息息相关。郭作失事求似,借古讽今,大抵不出古典主义戏剧范畴;黄作则依托史实,反... 黄维若的新作《屈原》与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屈原》同名,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既受制于二人所秉持之历史剧创作理念,也与各自所处之时代息息相关。郭作失事求似,借古讽今,大抵不出古典主义戏剧范畴;黄作则依托史实,反思历史,有更多现代戏剧表现技巧。通过比较两部《屈原》之异同,或可为当下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维若 《屈原》 历史剧 郭沫若
下载PDF
游国恩的屈原研究及学术史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金善 赵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 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现代楚辞学的奠基人。1946年、1953年、1963年、1980年他出版过四个版本的《屈原》。通过比较四个版本的差异,分析游国恩对屈原形象、屈原思想以及对其作品认识的差异,勾勒出他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对四种不同版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及游国恩个人的学术背景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国恩 《屈原》 屈原形象 屈原思想
下载PDF
“去国逾竟”之礼与《桧风·素冠》诗旨探微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学军 贺威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素冠、素衣、素韠,考察可知其未必是因三年之丧而服,而是有周一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贵族阶层在士冠礼、乡饮酒礼、燕礼、视朔、聘享、朝见、祭祀、去国、灾荒、军败、出行等不同场合所穿的礼服或常服。《桧... 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素冠、素衣、素韠,考察可知其未必是因三年之丧而服,而是有周一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不同贵族阶层在士冠礼、乡饮酒礼、燕礼、视朔、聘享、朝见、祭祀、去国、灾荒、军败、出行等不同场合所穿的礼服或常服。《桧风》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其大致创作时代为西周末(周夷王、厉王之后)至东周初(桧国灭亡时)。此时桧国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内忧外患并至,在内国君恃险不修德治政,骄侈怠慢、贪冒好利、百姓不附;在外郑恒公伺机而入,东寄帑贿,取地夺民,所谋甚大。面对危机,桧国大夫或士进谏无果反遭放逐,去国离君之际行"去国逾竟"之礼,素服"为坛位乡国而哭",国人(士或大夫可能性最大)送别而作《素冠》。诗人感于桧国内忧外患之危急形势,目睹有识之士素服遭逐,悲伤蕴结之情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国逾竟”之礼 《桧风·素冠》 素衣 丧服 礼服
下载PDF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海远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0-104,112,共6页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化的论述。虽然从"五四"文学革命的角度来体认屈原,有一定的主观化、简单化的缺点,有一些论述根据也不足,同时屈原的形象又再一次被一种新的意识与现实需要所重新塑造,但较之以前的楚辞学研究,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屈原 楚辞
下载PDF
用“来”舍“去”、多“回”少“过”——兼论语言表义的明确原则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攀 夏凤梅 《长江学术》 2014年第3期123-128,共6页
现代汉语中,"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大概的数目"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存在着"用‘来’舍‘去’"的现象,"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方向"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亦存在着与"用‘来’舍‘去’"相似的&qu... 现代汉语中,"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大概的数目"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存在着"用‘来’舍‘去’"的现象,"兼含有一定趋向性质的方向"范畴二下位意义的表示亦存在着与"用‘来’舍‘去’"相似的"多‘回’少‘过’"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主要是意义的明确度高低因素。这种因素,揭示出了语言表义的一种基本原则——明确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确
下载PDF
文脉流传 薪火相承——论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继承 被引量:2
7
作者 龚奎林 张德明 黄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0-33,共4页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最有成就的反封反帝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两面伟大文化旗帜之一。郭沫若从传统中走向现代,因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郭沫若反思和继承传统文化,不但深受古典传统学养的滋润,追求自然物象的天人合一,...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最有成就的反封反帝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两面伟大文化旗帜之一。郭沫若从传统中走向现代,因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郭沫若反思和继承传统文化,不但深受古典传统学养的滋润,追求自然物象的天人合一,还承传了屈原的战斗精神,并利用文学样式宣扬屈原的战斗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传统文化 屈原精神 自然宇宙 自由人格
下载PDF
游国恩屈赋作品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然 《保定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90-98,共9页
游国恩是中国楚辞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屈原作品篇数、次序自汉代以后就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游国恩对屈赋作品篇数的认定经历了一... 游国恩是中国楚辞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屈原作品篇数、次序自汉代以后就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游国恩对屈赋作品篇数的认定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认为屈原作品总共十二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最终确定屈原作品二十四篇。游国恩根据史实和作品文本详细考证了屈原作品的先后次序,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屈原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国恩 屈原 楚辞 《离骚》 《天问》
下载PDF
郭沫若与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奎 《长江学术》 2017年第3期37-49,共13页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翼政治文化之外维护了一个私人化的交际圈;"屈原"唱和则表达了他被国民党疏离后的不满,不无讽谏之意;较之前两次唱和中他与政治间的模棱关系,"沁园春"唱和时他主动选择了政治阵营,诗词酬答因而不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成为文学与政治间的交互往来,这促成了抗战时期诗教传统的功能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诗词唱和 寿郭活动 屈原 政治
下载PDF
传统食品流曲琼锅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10
作者 郭文龙 党菊香 +3 位作者 刘海龙 窦敏娜 杨西明 张继周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10年第3期55-56,64,共3页
为了振兴地方经济,在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传统特色食品流曲琼锅糖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为流曲琼锅糖企业更好地挖掘传统食品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生产工艺,不断创新技术,探寻小食品大文章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流曲琼锅糖 历史 产业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异曲同工 各呈其妙——郭沫若、阳翰笙历史剧创作思想比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志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8-19,共2页
郭沫若和阳翰笙为川籍重要剧作家。论文选取二人于抗战时分别创作的“战国史剧”代表作《屈原》,和“天国史剧”代表作《天国春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历史观、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郭沫若 阳翰笙 历中史剧 屈原 天国春秋
下载PDF
“重述”的谬误——论《屈原》的发表与“弦外音”的发现
12
作者 王玉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85,共6页
在宏大历史书写下,历史剧《屈原》的"细部"发掘以及相关史料的甄别与考辨工作还十分匮乏。《屈原》的主题并非不证自明,而是"联想多于影射",容纳着可供多元阐释的空间。在历史重述中,《屈原》的主题被日益简化,在... 在宏大历史书写下,历史剧《屈原》的"细部"发掘以及相关史料的甄别与考辨工作还十分匮乏。《屈原》的主题并非不证自明,而是"联想多于影射",容纳着可供多元阐释的空间。在历史重述中,《屈原》的主题被日益简化,在彰显鲜明斗争性的同时,也遮蔽了特殊历史语境下历史剧创作的隐晦性与策略性,《屈原》蕴藉深意的政治主题,正是在国共双方的博弈中得以最终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郭沫若 历史语境 阐释
下载PDF
趋向动词“过来”、“过去”的语义分析与意象图式建构
13
作者 宗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9-92,共4页
使用归纳法、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图像法等对趋向动词"过来"、"过去"单独做谓语的情况展开认知分析。通过对"过来"、"过去"的语义分析与意象图式建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过来"、&qu... 使用归纳法、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图像法等对趋向动词"过来"、"过去"单独做谓语的情况展开认知分析。通过对"过来"、"过去"的语义分析与意象图式建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过来"、"过去"的语义并非完全对称,"过来"包括空间位移语义、时间位移语义和状态位移语义,而"过去"包括空间位移语义一、空间位移语义二、时间位移语义、状态位移语义和事件位移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来 过去 语义 意象图式
下载PDF
剧可以兴:作为诗化戏剧的《屈原》
14
作者 刘奎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6-95,共10页
《屈原》是郭沫若在1940年代的代表作,该剧作试验并完善了诗化戏剧的独特形式。他以"剧可以兴"为创作方法,让该剧具有强烈的诗化色彩,这表现为语言的诗化和散文化、强烈的抒情性和情境化三个特征。从《棠棣之花》的版本演变可... 《屈原》是郭沫若在1940年代的代表作,该剧作试验并完善了诗化戏剧的独特形式。他以"剧可以兴"为创作方法,让该剧具有强烈的诗化色彩,这表现为语言的诗化和散文化、强烈的抒情性和情境化三个特征。从《棠棣之花》的版本演变可见,郭沫若的诗化戏剧是从五四以来逐渐试验完成的。《屈原》的诗化特征,是1940年代文学形式创新的一部分。诗化戏剧与情节剧构成的张力,让该剧具有寓言性,其主题的内在分裂是转折时期知识分子内在丰富性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郭沫若 诗化戏剧 寓言 1940年代
下载PDF
从话剧《屈原》看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对敌斗争的政治智慧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文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8-241,共14页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展到了顶点,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策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展到了顶点,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策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掀起宣传抗日的高潮,从话剧的酝酿、创作、演出到论争,将中国共产党反分裂促抗战的政治主张、借古喻今讽今的政治策略、有理有利有节的政治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治较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对敌斗争的政治智慧。话剧《屈原》的成功,对今天的统一战线工作和文艺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戏剧 周恩来 郭沫若 《屈原》 阳翰笙 《野玫瑰》
下载PDF
《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词语比较举隅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晓朝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46-49,共4页
对汉译佛经《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的某几组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某些词语在词汇史上的活跃期及其发展演变,同时可以看出,汉译佛经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
关键词 《修行本起经》 《过去现在因果经》 词语比较
下载PDF
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与郭齐家先生商榷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79,共6页
郭齐家先生是中国大陆力倡儿童读经的重镇之一,其关于儿童读经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影响甚大。郭齐家先生倡导儿童读经的言论主要有:中国近百年成功引进和移植了西方教育;儿童读经能够回溯文化源头、传承文化命脉;儿童读经就是最... 郭齐家先生是中国大陆力倡儿童读经的重镇之一,其关于儿童读经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影响甚大。郭齐家先生倡导儿童读经的言论主要有:中国近百年成功引进和移植了西方教育;儿童读经能够回溯文化源头、传承文化命脉;儿童读经就是最佳的文化刺激和最佳的早期教育;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儿童读经能够开发脑力、增强国力;等等。郭齐家先生还对著名的“横渠四句”顶礼膜拜,以支持其儿童读经的主张。其实,黑格尔的“扬弃”理论,尼采的“上帝死了”和他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胡塞尔的“回到事实本身”的思考,玛格丽特.米德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如何处理后喻文明、互喻文明和前喻文明提出的告谕,都不失为我们审视郭齐家先生上述观点的重要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读经 “蒙以养正” “横渠四句” 郭齐家先生
下载PDF
屈原与惠特曼:《女神》抒情的方式、动力及其限度
18
作者 吴向廷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12,共8页
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的重要成果,其在写作中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值得探讨。其中,屈原辞赋的宇宙观和性别叙事对于郭沫若《女神》的想象力和抒情方式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女神》中的"抒情自我"在... 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的重要成果,其在写作中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值得探讨。其中,屈原辞赋的宇宙观和性别叙事对于郭沫若《女神》的想象力和抒情方式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女神》中的"抒情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其"惠特曼式"的,因而能够对屈原的影响有着精彩的发挥。屈原和惠特曼的影响既使郭沫若的独特抒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正是他的局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屈原 惠特曼 抒情诗 自我
下载PDF
论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想象说”的意义
19
作者 张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 ,引入西方原始思维理论的视野和批评方法 ,通过“想象”这一概念来揭示屈骚的文学特征 ,使该文大大超越了渊远流长的传统屈骚批评。这是一篇于实际批评中充分显示“中西融通”
关键词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 '想象说'
下载PDF
梅山文化·《楚辞》·《山海经》
20
作者 蒋永星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9,共3页
梅山文化是产生于楚地的山地巫文化。它与楚巫文化经典中《楚辞》、《山海经》有着紧密联系。从《楚辞》、《山海经》
关键词 巫梅山 梅山文化 楚国《楚辞》 《山海经》 屈原 郭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