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下“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
1
作者 卞威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本文运用大规模语料库选取口语性较强的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比较“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又来了”比“少来(了)”主观性更强,主观化过程更复杂。“又来了”人称搭配和情感表达更多样,以表达类功能为主,进... 本文运用大规模语料库选取口语性较强的语料,结合话语分析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比较“又来了”和“少来(了)”的差异。“又来了”比“少来(了)”主观性更强,主观化过程更复杂。“又来了”人称搭配和情感表达更多样,以表达类功能为主,进而发展出指令类功能。而“少来(了)”以指令类功能为主,反对、禁止等否定义更凸显,其情感义是进一步估推出来的。文章发现主观化阶段、功能扩展方向的不同是两者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来了” “少来(了)” 话语分析 主观性 主观化
下载PD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verbal "-le" --A study based on English-Chinese &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
2
作者 赵洪娟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9年第7期47-54,共8页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n functional load of "-le" in original Chinese texts and translated Chinese tex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st tense, perfective aspect and seldom other forms are the corresponding form...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n functional load of "-le" in original Chinese texts and translated Chinese tex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st tense, perfective aspect and seldom other forms are the corresponding forms of "-le" and its translat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verb classes, pragmatic functions, contextual meaning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TRANSLATION CORPUS
下载PDF
韩国留学生习得“了(le)”的偏误调查分析
3
作者 王艺文 《海外华文教育》 2015年第3期344-350,共7页
"了(le)"一直都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难点,也是留学生学习的老大难。本文针对韩国学生学习使用"了(le)"字的偏误情况,从笔者教学跟踪所得以及语料库中的语料,通过对韩国学生使用过度、使用不足和混用三方面的调... "了(le)"一直都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难点,也是留学生学习的老大难。本文针对韩国学生学习使用"了(le)"字的偏误情况,从笔者教学跟踪所得以及语料库中的语料,通过对韩国学生使用过度、使用不足和混用三方面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偏误的类型,并从"了"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语言迁移理论两个角度,系统地概括了造成此偏误的重要原因。研究的目的旨在给二语习得者、教学者和研究者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偏误 习得 成因 韩国学生
下载PDF
“说了+引语”的结构特征与话语功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金圈 樊留洋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1,共11页
现代汉语“说了+引语”可以分成“说了1+引语”和“说了2+引语”两类,二者在结构特征和话语功能上存在诸多差异。“说了1+引语”中的引语都是间接引语,经常出现在说理、论证性的语篇中,主要功能是增强信据力。“说了2+引语”中的引语都... 现代汉语“说了+引语”可以分成“说了1+引语”和“说了2+引语”两类,二者在结构特征和话语功能上存在诸多差异。“说了1+引语”中的引语都是间接引语,经常出现在说理、论证性的语篇中,主要功能是增强信据力。“说了2+引语”中的引语都是直接引语,“说”表示的转述行为与之前小句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相继性,“说了2+引语”的主要功能是凸显前景信息,标示情节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了” 引导词 引语 信据性 前景信息
下载PDF
新兴构式“X住了”的演化与功能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罗耀华 彭枫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8,共13页
“X住了”是一种新兴构式,强调“X”所指事件受到“住”影响的情状化与事件化,用来表示对“X”这一动态事件的描述。构式的发展演化主要体现在“住”的性质转化以及“X”的范畴扩大化,这是触发“X住了”构式定型的标志。构式的功能与表... “X住了”是一种新兴构式,强调“X”所指事件受到“住”影响的情状化与事件化,用来表示对“X”这一动态事件的描述。构式的发展演化主要体现在“住”的性质转化以及“X”的范畴扩大化,这是触发“X住了”构式定型的标志。构式的功能与表达主要是对“X”的情状化与事件化,而这种异感表达有客观与主观之分,构式整体具有口语化与形象化的趋势。该类构式的建立是类推机制的作用,构式的理解受隐含信息的制约,而其不断发展是受异态表达心理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住了” 构式 性质转化 功能特征
下载PDF
“N来了”中“N”的语法形式、指称义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文庭 李劲荣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30,共11页
文章以构式“N来了”为考察对象,分析其中“N”的语法形式、指称义及其影响因素。总体来看,“N”具有强烈的定指倾向性,且不可由典型不定指的光杆名词(短语)充当。在“N来了”中不同语义类别和形式类别的“N”,其定指度并不一致,呈现为... 文章以构式“N来了”为考察对象,分析其中“N”的语法形式、指称义及其影响因素。总体来看,“N”具有强烈的定指倾向性,且不可由典型不定指的光杆名词(短语)充当。在“N来了”中不同语义类别和形式类别的“N”,其定指度并不一致,呈现为高低不同的连续统。除了“N”的语义特征外,获得“可辨识性”的途径、句子的叙实性等都会对“N”的指称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语用因素预设也会对相近构式中“N”的指称义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来了” 定指度 指称义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甘谷方言助词“了着[lao^(24)ts■^(0)]”及其形成
7
作者 恒洲 《甘肃高师学报》 2023年第6期43-47,共5页
甘谷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经常用“了着”充当句末助词,陈述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突出未然事件的发生时间。“了着”的形成主要经历了语法结构的附着以及重新分析两个过程,演变动因来自语用频率的增加以及人类认知的主观性。
关键词 甘谷 了着 助词 形成
下载PDF
同命题“了”字句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光全 柳英绿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0,共6页
同一个命题可以与不同的“了”结合生成不同的“了”字句,不同的“了”字句不仅语义上有差异,而且语用价值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同命题 报事范畴 叙事范畴 论事范畴
下载PDF
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前瑞 吴继章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60,96,共14页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 本文主要基于河北、河南和山东部分方言的语音材料来分析助词"了"的形式与意义平行弱化的趋势,检视陈前瑞、胡亚(2016)提出的普通话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的适应性。这些方言中词尾"了"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中,不含无定量化成分的较多地采用复杂的语音形式,体现了该用法与早期完结体用法的联系。已然、带有无定量化宾语的先时性用法则采取弱化的语音形式并与完整体用法同形,一定程度上支持从完成体的先时性用法到完整体的演化路径。句尾"了"的新情况用法和最近将来时功能倾向于采用弱化的形式,支持句尾"了"从新情况用法发展出完整体的演化路径,也说明最近将来时可能是从新情况用法发展而来。汉语方言时体范畴复杂的音义关系需要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来描写与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语音变化 汉语方言 多功能模式 语法化
下载PDF
“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方环海 刘继磊 赵鸣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5,共6页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经常使用的“X了”已经发生了虚化演变,其中“完了”就比较典型,它已经变为具有篇章连接功能的关联副词(本文称为“完了2”),我们认为它是由表示“结束”意义的“完了”(本文称为“完了1”)虚化而来的,文章在分析“X了...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经常使用的“X了”已经发生了虚化演变,其中“完了”就比较典型,它已经变为具有篇章连接功能的关联副词(本文称为“完了2”),我们认为它是由表示“结束”意义的“完了”(本文称为“完了1”)虚化而来的,文章在分析“X了”虚化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从“完了1”到“完了2”的虚化过程,探讨“完了2”的词性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了” “完了” 虚化 语义指向 功能
下载PDF
事件过程与存现构式中的“了”和“着” 被引量:23
11
作者 税昌锡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45,共15页
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 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始事态,"着"可以标示活动持续或遗留状态持续事态。存现构式中存现动词跟"了"或"着"的共现与动词内在过程特征有对应关系。具有"起始"过递"持续"或"持续"过递"终结"特征的呈现或附着动词在存现构式中跟"了"和"着"都能共现。"了"、"着"可替换的存现句在反映事件过程的事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中都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过程 存现构式 "了" "着" "着"替换 认知解释
下载PDF
汉语评价构式“A了一点”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清国 蔡素萍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9,共8页
构式"A了一点"表达主体性状对相关标准的低量幅偏离的负向评价。其构式义压制"A",要求"A"须是中性或贬义性质形容词;该构式由"V+一点+NP"语法化而来,语法化的动因是构式语义的促动与礼貌原则... 构式"A了一点"表达主体性状对相关标准的低量幅偏离的负向评价。其构式义压制"A",要求"A"须是中性或贬义性质形容词;该构式由"V+一点+NP"语法化而来,语法化的动因是构式语义的促动与礼貌原则的形式化。"A了一点"可表示两种语义,一是"性状变化",二是"标准偏离",这是"A了一点"语法化不彻底的体现,二者在句法上呈现出明显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了一点” 构式 主观化 语法化 歧义
下载PDF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被引量:19
13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的大框架。而故事进展框架中的具体事件,则用"了1"加以叙述,同时,在点题(abstract)和回应(coda)部分通常也使用"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叙述者 故事进展 事件 修辞关系
下载PDF
“对”类标记词及其叠连用法的话语功能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口语语料统计分析发现"对"类标记词叠连以三次为常,"是"、"好"的叠连也以三次为常,三者在话语功能及其语用效果上彼此存在差异。"对"有评判应答和认可赞同等话语功能。"对了"有3个,&... 口语语料统计分析发现"对"类标记词叠连以三次为常,"是"、"好"的叠连也以三次为常,三者在话语功能及其语用效果上彼此存在差异。"对"有评判应答和认可赞同等话语功能。"对了"有3个,"对了1"充当动词补语,"对了2"标示出乎意料的信息和获得新信息的功能,"对了3"具有话语衔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标记 叠连 对了 好了
下载PDF
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21,共10页
本文在对已往的"了"的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了"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汉语是以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果之间的"界变"为轴心的、重视"变"与"非变"的语言。这一点同以动... 本文在对已往的"了"的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了"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汉语是以动作过程和动作结果之间的"界变"为轴心的、重视"变"与"非变"的语言。这一点同以动作过程为轴心的英语和日语是有所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认知类型 界变
下载PDF
日本学习者句末助词“了_2”的习得情况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小兵 欧阳丹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8-15,38,共9页
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 ,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q... 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 ,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た",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2"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助词 偏误 习得 语料库
下载PDF
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 被引量:12
17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空中小姐》、《围城》以及汉语母语说话人撰写的《梨子的故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考察,探讨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对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述上,"了_... 本文基于对《空中小姐》、《围城》以及汉语母语说话人撰写的《梨子的故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考察,探讨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对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述上,"了_1"与"了_2"的使用主要取决于语义-句法因素,95.5%的"了_2"的使用受到句法强制。总体而言,说话人对事件在语篇中作用的识解与句法因素二者彼此成就,共同决定"了"在书面叙事语篇中的分布。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相关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书面叙事语篇 句式 语义-句法-语篇制约 语体
下载PDF
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红厂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9-104,共6页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时产生的偏误,归纳出偏误的类型、比率及其分布情况,并分析偏误的原因,以期为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
关键词 时体范畴 偏误类型 偏误分析
下载PDF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被引量:13
19
作者 税昌锡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8,96,共15页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 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状态,再从另一状态变为又一状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完结""起始"两面性,可以标示事件随时间展开过程中的活动起始、活动终结和遗留状态起始三种事态,"完结""起始"本质上互为变体,受与之相关的动词性词语或整个句子在事件过程结构中所体现的过程特征的制约。句中"了"和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具有同一性,传统观念中的"了_1""了_2"仅有区别句法分布的作用,不具区别语法意义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过程结构 事态 动词过程特征 了“完结…'起始”两面性
下载PDF
再论“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没下雨了”与“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灿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4,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搜索和实际问卷调查,证实了"没(有)下雨了"这一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比较广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常见的说法。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没(有)"与"了"... 本文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搜索和实际问卷调查,证实了"没(有)下雨了"这一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比较广大的区域还是一个常见的说法。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没(有)"与"了"共现的语法条件,并就"没下雨了"和"不下雨了"这两个句子相关的语用问题等作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否定 没(有) 共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