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estioned on Andre Lefevere's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1
作者 SONG Wei-hu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2期77-81,共5页
关键词 勒菲弗尔 佛经 翻译 思维 中西差异
下载PDF
佛经中的“村” 被引量:1
2
作者 阚绪良 许洁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79-82,共4页
"村"是中古时期新产生的一个词,意为"村庄"、"聚落"。从产生之日开始,"村"在中古文献中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考查了"村"在汉译佛经中的使用场合、搭配情形,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 "村"是中古时期新产生的一个词,意为"村庄"、"聚落"。从产生之日开始,"村"在中古文献中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考查了"村"在汉译佛经中的使用场合、搭配情形,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古汉语"村"字的使用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中古汉语
下载PDF
历史观与汉语史研究方法的有机统一——《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评介
3
作者 于峻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经研究的共同志趣,撰就了《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此书整合了历史观念与汉语史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疑问句,描写了外来成分、文言、白话以及不规范成分,得出了可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译经 疑问句 历史观 汉语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印度汉译佛经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譬喻”的影响
4
作者 秦惠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汉译佛经 《坛经》 譬喻
下载PDF
中古佛典“预言”义动词的替换与扩散
5
作者 余娟娟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3期82-94,127,共14页
文章用比较的方法考察了中古译经中表“预言”义的“决”“别”“记”以及相关复音词的源流,并调查了它们在汉语史上的替换与扩散过程。经查考,文章认为:译经中“记”的“预言”义源自原典语,它在东晋佛典中替换“决”成为表达“预言”... 文章用比较的方法考察了中古译经中表“预言”义的“决”“别”“记”以及相关复音词的源流,并调查了它们在汉语史上的替换与扩散过程。经查考,文章认为:译经中“记”的“预言”义源自原典语,它在东晋佛典中替换“决”成为表达“预言”义的主导词,这一替换主要由译者用语不同引起;中古佛典中“记”含有明显的佛教内涵,因而扩散至本土汉语中的“受记”“悬记”都经历了“汉译佛经—本土宗教类文献—本土汉语”的过程,这一路径是佛经外来词融入本土汉语的典型路径。研究这类词不仅有助于了解佛典语言词汇中国化的特征,还能深入了解译经词汇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译经 预言 移植 替换 中国化
下载PDF
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6
作者 孟焱 张久全 《蚌埠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8-83,共6页
通过回顾中国佛经翻译三个发展时期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挖掘中国文学的佛教宗派思想渊源与贡献,探讨了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学主题和题材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学宗教性和... 通过回顾中国佛经翻译三个发展时期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挖掘中国文学的佛教宗派思想渊源与贡献,探讨了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学主题和题材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学宗教性和人文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佛经翻译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中国文学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坚实基础,并将会继续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中国文学 发展时期 佛教宗派思想
下载PDF
《西游记》灵感大王故事源流考——兼论故事中的中国祭祀文化元素
7
作者 童辉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4-101,共8页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中灵感大王吃童男女的主体情节应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钵迦伏诛篇中的独轮城故事。汉译佛经在史诗的基础上提炼出“罗刹鬼定期食人”的故事框架并影响了后世中国小说,致使一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罗刹鬼...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中灵感大王吃童男女的主体情节应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钵迦伏诛篇中的独轮城故事。汉译佛经在史诗的基础上提炼出“罗刹鬼定期食人”的故事框架并影响了后世中国小说,致使一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罗刹鬼故事诞生。《西游记》的作者吸取了本土罗刹鬼故事的创作经验,将取经见闻中的罗刹鬼故事高度文学化。可以说灵感大王故事的骨架是由印度文学搭建的,但其血肉是由中国祭祀文化填补的,该故事正是中印文化碰撞下共同孕育的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灵感大王 印度文学 汉译佛经 中国祭祀文化
下载PDF
东汉译经文献与本土文献关系小句对比研究
8
作者 江永凤 《现代语文》 2023年第8期9-15,共7页
东汉时期的关系小句在中土文献和译经文献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主要体现在:都存在由“者”“所”“之”标记的关系小句,包括有核关系小句和无核关系小句。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者”的关系化范围在两种文献中存在区别... 东汉时期的关系小句在中土文献和译经文献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主要体现在:都存在由“者”“所”“之”标记的关系小句,包括有核关系小句和无核关系小句。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者”的关系化范围在两种文献中存在区别;关系小句的类型不同,中土文献只有内嵌式关系小句,译经文献以内嵌式关系小句为主,但也有少数附加式关系小句;关系标记的使用频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小句 东汉 译经文献 中土文献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菩萨本缘经》撰集者和译者之考辨 被引量:12
9
作者 颜洽茂 熊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63,共9页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颇梨"等词语以及疑问副词"将非"、疑问语气词"耶"和"乎"、被动句等语法现象的考证,得知该经的翻译者不可能是支谦。此外,该经独特的外在结构也使其在形式上与支谦所有可靠译经有明显区别。综合文献学、语言学、文体结构特点三方面的论证得出如下结论:《菩萨本缘经》的撰集者目前尚无法确知,译者不可能是支谦,其翻译年代应晚于三国时期,可能在西晋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本缘经》 汉译佛典 支谦 僧伽斯那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佛经翻译 四字格 双音化 构词法
下载PDF
文白之辨——译经史上文质之争的实质 被引量:8
11
作者 孟昭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一定关系,而其最关键者乃在于语言上的文与白,以文言翻译则显文,以白话翻译则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译经 文白
下载PDF
代用与省略——论历史句法中的缩约方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敕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35,共8页
本文以两种同经异译为例,讨论汉语历史句法中的缩约方式。缩约作为一种经济的句法手段,主要采用“代用和“省略”两种方式,代用有“数字概括”和“代词指代”,省略则有“简单省略”和“复杂省略”。历史句法中的伸缩变换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两种同经异译为例,讨论汉语历史句法中的缩约方式。缩约作为一种经济的句法手段,主要采用“代用和“省略”两种方式,代用有“数字概括”和“代词指代”,省略则有“简单省略”和“复杂省略”。历史句法中的伸缩变换值得深入研究,但这种动态现象无法通过内省感知,同经异译材料或许可以稍稍弥补这一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缩约 代用 省略 同经异译
下载PDF
简论汉译佛典之“譬喻”文体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3,共9页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一对应、双重并列及多重对应等关系;从寓象与寓意关系的生成机制看,则主要表现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譬喻 文体表现
下载PDF
略论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价值——以“小品般若”汉文异译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敕瑞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5,共6页
本文以“小品般若”汉文异译为例 ,简要论述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重要价值。因为汉文佛典异译数量丰富 ,且具有历时层次 ,所以不但可以借助佛典异译意同文异的特点来考订词语 。
关键词 汉文异译 汉文佛典 汉语词汇 词义
下载PDF
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并列成分后置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敕瑞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5,共9页
文章报道了汉译佛典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句式。在这一句式中有一个与连词组合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全句末尾,这个后置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前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存在并列关系,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作"并列成分后置"。这类后置的并列成分包括四... 文章报道了汉译佛典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句式。在这一句式中有一个与连词组合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全句末尾,这个后置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前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存在并列关系,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作"并列成分后置"。这类后置的并列成分包括四类,即"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宾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兼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和"定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文中通过同经异译及其他例句详细讨论了这四类后置成分,并通过梵汉对勘对它们的成因作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语言接触 出格语法 同经异译 梵汉对勘
下载PDF
朦胧中清晰的轮廓:中国翻译历史及理论发展之佛经翻译探索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达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2-108,共7页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佛经 翻译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男人生湩”的翻译文献考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立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6-142,共7页
明清小说、戏曲对于时事政治关注和多元互动 ,刺激了母题盛行。“男人生氵重”母题来源于中古汉译佛经的原创。经过史传、类书 ,后来才大放异彩于戏曲 ,又由戏曲进入小说。这一外来母题 ,移植到中土“义仆”这一人物类型上 。
关键词 母题 戏曲 人物类型 复仇主题 明清小说 史传 汉译佛经 人生 中国传统 男人
下载PDF
“戏场”:从印度到中国——兼说汉译佛经中的梵剧史料 被引量:7
18
作者 康保成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8-55,共8页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出口转内销”的过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一些梵剧史料 ,对于研究早期梵剧及其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弥足珍贵。梵剧中的“引线匠”与南宋杂剧中的“引戏”、安徽贵池傩戏中的“报台先生”酷似 ,说明梵剧对南戏进程已构成实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场印度 中国 汉译佛经 梵剧 戏剧
下载PDF
从佛经汉译看中国典籍英译的概念体系建构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成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3-19,共7页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汉译 概念体系 典籍英译
下载PDF
汉译佛典的今注今译与中古汉语词语研究──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译注本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董志翘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摘要]汉译佛典中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因此在今注、今译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尽量地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这两部北魏译经的今注今译本为例,选取其中误校、误注、误译六朝词语凡六条,旨在说明,... [摘要]汉译佛典中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因此在今注、今译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尽量地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这两部北魏译经的今注今译本为例,选取其中误校、误注、误译六朝词语凡六条,旨在说明,要作好这一工作,必须重视中古汉语词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 今注今译 中古汉语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