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mindfulness in Buddhism
1
作者 Kenneth Le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2期1645-1650,共6页
Many of those involved in the ecological movement have found inspiration and parallels with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karmic causality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atitya-samutpada) convey... Many of those involved in the ecological movement have found inspiration and parallels with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karmic causality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atitya-samutpada) convey the notion of interdependence of humans and nature. Today,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many movements, such as the Buddhist Peace Fellowship, to promote eco-living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hich call for humans to be mindfu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conscientious choice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non-sentient entities. Just as humans have been the cause of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Nature, we can also be the solution towards an coo-conscious living, which not only fosters a healthy environment, but also enables us to build good merit. The core Buddhist teaching, which must be embraced by all eco-minded practitioners is the notion of interdependence, which has been expounded by notable Japanese Buddhist figures in the eighth century, such as Kukai (774-835) of the Shingon School and Dogen (1200-1253) of the Soto Zen sect, who both viewed that non-living life forms--trees, plants, and the earth--could also achieve enlightenment. Their view is based on the ontological notions of Buddha-nature (tathagata-garbha) and Indra's Jewel Net, which is a powerful image found in Huayen's (Jpn. Kegon) Avatamsaka Sutra. This paper examines Buddhist teachings and sutras, which support eco-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movements in our society and world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DFULNESS buddhism nature environment dependent origination Eco-living Indra's Net
下载PDF
宋代僧侣史学著述论略
2
作者 张俊儒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4-42,共9页
宋代僧侣在史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一方面他们采用了多样化的结构来进行历史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历史评价体系也渐趋完善。这一局面既得益于对世俗纂史方法的学习,也有佛教内部理论的创造发挥。宋僧在史学方面的成就表明了彼时之佛... 宋代僧侣在史学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一方面他们采用了多样化的结构来进行历史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历史评价体系也渐趋完善。这一局面既得益于对世俗纂史方法的学习,也有佛教内部理论的创造发挥。宋僧在史学方面的成就表明了彼时之佛教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层面,即对过往人物、制度等全面清理,以获取正当话语权力,并争取教派正统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宁 缘起 佛教史
下载PDF
佛教“庆赞”问题三论
3
作者 李小荣 赖文婷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39-153,172,共16页
庆赞是佛教法事活动中常见程式之一,它既有印度佛教的历史渊源,又深受中国儒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就其中土发展史而言,可以划分成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一是唐五代,其突出特点是佛、道融合;二是宋元明清,此际则呈现出三大变化,即宗派的广泛... 庆赞是佛教法事活动中常见程式之一,它既有印度佛教的历史渊源,又深受中国儒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就其中土发展史而言,可以划分成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一是唐五代,其突出特点是佛、道融合;二是宋元明清,此际则呈现出三大变化,即宗派的广泛性、礼俗生活的密切性和传播接受的国际性。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创作,庆赞与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美术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其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对像跪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赞 印度佛教渊源 两大历史时段 综合艺术
下载PDF
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4
作者 孙昌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7-131,共15页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土壤上逐渐全面、深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佛教初传时期的经典翻译,采取借用本土传统概念来翻译佛教名相即所谓“格义”的权宜方法。随着佛教传播渐广,译经渐多,对佛理认识逐...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土壤上逐渐全面、深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佛教初传时期的经典翻译,采取借用本土传统概念来翻译佛教名相即所谓“格义”的权宜方法。随着佛教传播渐广,译经渐多,对佛理认识逐渐准确,中国本土培养的学僧深入进行专经、专论研究,著作经、论义疏,创造出一批融合中国传统思想的义学师说,在此基础上,到隋唐时期,创建起一批中国佛教宗派。这是“中国化”的佛教,即汉传佛教,和南传、藏传并立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汉传佛教的活动被管束在历朝中央集权统一体制之下,与中国传统伦理,与儒、道思想学说相交流、相融合,得到历代朝廷“三教并立”统治方针的庇护、支持,“统合三教”遂成为思想潮流。其中佛教创造出具有丰厚思想、学术价值的文化成果,对于丰富、推动中国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做出多方面贡献。“中国化”的汉传佛教与儒、道(道家与道教)鼎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支撑思想、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 格义 义学师说 宗派佛教 汉传佛教
下载PDF
藏传佛教僧服源流与象征
5
作者 常卫民 《服装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29-538,共10页
以藏地僧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实物考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藏传佛教中格鲁派、萨迦派、噶当派、宁玛派四大教派僧服系统中的堆嘎、香木塔、森、达冈和曲贵等进行深入考证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藏传佛教僧侣服装形制的语... 以藏地僧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实物考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藏传佛教中格鲁派、萨迦派、噶当派、宁玛派四大教派僧服系统中的堆嘎、香木塔、森、达冈和曲贵等进行深入考证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藏传佛教僧侣服装形制的语言系统既强调了身份标识,又提示着教派归属,记录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融合与传承,充满着教派仪规和“亦教亦俗”的人文精神,与汉传佛教服制共同表现出中国文化一体多元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僧服 源流 象征 藏族
下载PDF
“阿里郎”与佛教文化之渊源探微 被引量:1
6
作者 金锦玉 金东勋 《东疆学刊》 2005年第4期19-22,共4页
阿里郎的寓意应从梵语和佛教世界里去寻找,朝鲜高丽末期爱国忠臣全五伦的阿里郎汉诗和16世纪两班文人南师古诗歌的释义指出了阿里郎所蕴涵的佛教哲学的色彩。
关键词 阿里郎 佛教文化 渊源
下载PDF
儒、道、释与武当武术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玉堂 贾海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75,共6页
长期以来,宗教学界、历史学界和武术学界对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仁智互见,莫衷一是,这势必影响人们对武当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的准确性把握和全面体认。为此,本文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态度与方法,对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进行了较为系统... 长期以来,宗教学界、历史学界和武术学界对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仁智互见,莫衷一是,这势必影响人们对武当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的准确性把握和全面体认。为此,本文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态度与方法,对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笔者认为,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既与本土的儒学和道学密切相关,也与外来的佛学不无干系。三者交融互摄,形成武当武术的思想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武术 思想渊源 儒学 道学 佛学
下载PDF
浅淡佛教缘起观对傣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梅 林艳芳 张超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75,79,共3页
论述了佛教缘起观的基本内容及缘起观对傣医学的影响。从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四塔五蕴"复合、离散的原因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实质内涵,以及"四塔五蕴"理论对临床的指... 论述了佛教缘起观的基本内容及缘起观对傣医学的影响。从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四塔五蕴"复合、离散的原因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实质内涵,以及"四塔五蕴"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对健康和疾病进行了理性阐述,为傣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起观 傣医学 生命观 疾病观 防治观
下载PDF
试论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红兵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研究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应从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准则出发,开出生态文化观念的新维度;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 研究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应从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准则出发,开出生态文化观念的新维度;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注现实、谋求现实解决途径的主体精神。佛教生态观的建构应以佛教缘起论为理论基石,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俗谛(现实层面)和真谛(精神层面),在当前应着重关注前者。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佛教缘起论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慈悲观、净土观等生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生态观 缘起论 整体论 无我论 生命观 净土观
下载PDF
论金代佛教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德朋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9期56-66,共11页
金代佛教发展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萨满信仰为女真人提供了最初的宗教体验,从而为女真人接受佛教奠定了经验基础。辽代建造的佛教寺院为金代佛教传播提供了空间依托,辽亡后,大量高僧入金促进了金初佛教的发展。靖康之变前后,北宋佛教对金... 金代佛教发展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萨满信仰为女真人提供了最初的宗教体验,从而为女真人接受佛教奠定了经验基础。辽代建造的佛教寺院为金代佛教传播提供了空间依托,辽亡后,大量高僧入金促进了金初佛教的发展。靖康之变前后,北宋佛教对金朝佛教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佛教寺院和佛学人才两方面。西夏、高丽、印度、回纥等周边政权及民族与金的佛教交流拓展了金代的佛教视野,推动女真人加深了对佛教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佛教 历史 渊源
下载PDF
敦煌西晋画像砖中白象内涵辨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戴春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69,131-132+68-69,共11页
关于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中的"白象"画像砖,笔者曾提出其"带有佛教文化色彩"。郑岩先生以商周、汉代常见"象"这一艺术题材为据,认为象是"传统题材"。笔者从解析不同时期所谓"传统题... 关于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中的"白象"画像砖,笔者曾提出其"带有佛教文化色彩"。郑岩先生以商周、汉代常见"象"这一艺术题材为据,认为象是"传统题材"。笔者从解析不同时期所谓"传统题材"的不同文化内涵入手,认为白象并不属于传统题材。同时其时史籍中白象的阙如及在佛典中的重要地位,表明白象这一艺术题材的文化渊源具有唯一性,因而白象只能源自佛典,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信息是毋庸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象 内涵 渊源 佛教
下载PDF
柳宗元诗歌佛学渊源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洪 赵纪彬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7,共4页
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长期研究,尤其是在其政治上受到挫折、遭受排挤时,其更加关注和研习佛理,以此能从佛理中找到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对其精神世界产... 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长期研究,尤其是在其政治上受到挫折、遭受排挤时,其更加关注和研习佛理,以此能从佛理中找到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对其精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所从事的诗歌创作活动也必然带上佛教的烙印,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与佛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众多方面呈现佛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佛学渊源 诗歌
下载PDF
“青州模式”造像的源流 被引量:26
13
作者 费泳 《东南文化》 2000年第3期97-102,共6页
本文对南北朝青州地区造像、成都万佛寺为代表的南朝造像进行了比较,从相似的风格演变中,得出青州造像模式源自南朝并影响至隋唐。
关键词 山东 青州 佛教造像 源流
下载PDF
敦煌本《佛法东流传》及其作者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林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101,共5页
缀合敦煌文献中的6个卷子,可以完整展现《佛法东流传》的原貌。从内容来看,《佛法东流传》与智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基本吻合;但从文章内部透露的相关信息推断,两书不可能出自智昇之手,而很可能源自释法琳《释老宗源》。《释老宗源》... 缀合敦煌文献中的6个卷子,可以完整展现《佛法东流传》的原貌。从内容来看,《佛法东流传》与智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基本吻合;但从文章内部透露的相关信息推断,两书不可能出自智昇之手,而很可能源自释法琳《释老宗源》。《释老宗源》因收录了《汉法本内传》被"禁断"传播。智昇以续补《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名义,将《释老宗源》中的佛教部分辑录出,以《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之名顺利入藏。至于敦煌本《佛法东流传》,早在《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成书之前就以单本形式流传于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法东流传》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 《释老宗源》法琳
下载PDF
从身心观之异看佛教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铁华 王欢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39,共3页
中国本土文化把"身心合一"的人体小宇宙融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从正面论证了以气、心、神为核心的身心融合观念。佛教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础,以"空"、"苦"等为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本土文化把"身心合一"的人体小宇宙融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从正面论证了以气、心、神为核心的身心融合观念。佛教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础,以"空"、"苦"等为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四大"、"五蕴"从反面论证了身心的空幻性和过程性。佛教传入后,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身心观 天人合一 缘起论 传统医学
下载PDF
中岳嵩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云飞 付其建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60-62,共3页
中岳嵩山所特有的宗教景观及文化内涵是其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嵩山的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况、特征以及开发的区位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的宗教旅游项目,力求建立嵩山宗教旅游的品牌形象,促进嵩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嵩山 宗教文化 祖庭 禅武合一
下载PDF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贵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唯识学 印度瑜伽行派
下载PDF
竹林寺传说及其对明清小说、戏曲之影响探赜 被引量:3
18
作者 项裕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75-80,共6页
佛教"竹林寺传说"不仅在文言小说史上为唐宋之后的道儒两家所仿袭和改编,它对宋元乃至明清的通俗小说、戏曲影响也不小。考其本源,竹林寺的情节要素中均含有甚深的佛教文化渊源:寺庙中的圣僧或为菩萨或为罗汉,他们驻形于世,... 佛教"竹林寺传说"不仅在文言小说史上为唐宋之后的道儒两家所仿袭和改编,它对宋元乃至明清的通俗小说、戏曲影响也不小。考其本源,竹林寺的情节要素中均含有甚深的佛教文化渊源:寺庙中的圣僧或为菩萨或为罗汉,他们驻形于世,维护佛法;寺庙多在遥山大海之中,且时隐时显,神幻异常。竹林寺传说旨在宣扬佛法及弥补民众对世俗僧众的失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寺 佛教 话本小说 戏曲 源流
下载PDF
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源流概述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勃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60-64,90,共6页
本文通过对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和定型的过程和原因。认为汉传佛教建筑的礼拜空间,既受到来自古印度佛教建筑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来自西域中亚佛教建筑的影响和启发。由于汉地固有的木构建筑在空间使用方面具有很大... 本文通过对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和定型的过程和原因。认为汉传佛教建筑的礼拜空间,既受到来自古印度佛教建筑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来自西域中亚佛教建筑的影响和启发。由于汉地固有的木构建筑在空间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通过改造可以满足佛教建筑礼拜空间的要求,因此汉传佛教建筑的礼拜空间逐渐被纳入到汉地世俗建筑的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建筑 礼拜空间 起源 印度 汉代
下载PDF
论《释氏源流》的文化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克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8-120,共3页
《释氏源流》是明代流传甚广的佛学著作,又是百余年来被人忘却的古籍。它记录了佛教东传的曲折过程,廓清了佛教的本质和教义,并从佛教本位出发,极力将儒教、道教纳入佛教的体系,强调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释氏源流》对... 《释氏源流》是明代流传甚广的佛学著作,又是百余年来被人忘却的古籍。它记录了佛教东传的曲折过程,廓清了佛教的本质和教义,并从佛教本位出发,极力将儒教、道教纳入佛教的体系,强调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释氏源流》对于把握中国佛教史,了解历代僧人为传播佛学付出的艰苦努力,进而研究佛教的文化价值是不无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氏源流》 佛教 道教 儒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