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black water aggregation in Taihu Lake 被引量:3
1
作者 Gui-hua LU Qian MA Jian-hua ZH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1年第4期374-385,共12页
Black water aggregation (BWA) in Taihu Lake is a disaster for the lake environment. It is a phenomenon resulting from wat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caused by accumulation of pollutants in the ... Black water aggregation (BWA) in Taihu Lake is a disaster for the lake environment. It is a phenomenon resulting from water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caused by accumulation of pollutants in the lake, according to research on the water quality, pollutants of BWA, and occurrence mechanisms of BWA. Dead algae are the material base of BWA, the polluted sedi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BWA, and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sun light, air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water flow are the other factors that ma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BWA. Thioether substances such as dimethyl trisulfide are the representative pollutants of BWA. Parameters such as chlorophyll-a, DO, pH, and water temperature are sensitive indicators of BWA. Measures such as algae collection, ecological dredging, pollution control, and water divers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lake, are effective, and strengthening aeration is an emergency measure to control BW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water aggregation water quality indicator control measure Taihu Lake
下载PDF
Studi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of density-isolated fractions and water-stable aggregate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on black soils
2
作者 Haibo LI Xiaozeng HAN +2 位作者 Feng WANG Yunfa QIAO Baoshan X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266-267,共2页
关键词 土壤成分 有机碳 土地利用 黑土
下载PDF
Short-Term Impacts of No Tillage on Aggregate-Associated C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LIANG Ai-zhen YANG Xue-ming +4 位作者 ZHANG Xiao-ping SHEN Yan SHI Xiu-huan FAN Ru-qin FANG Hua-j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0年第1期93-100,共8页
In order to get a good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no tillage (NT) on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quality, 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aggregate-associated SOC, and their re... In order to get a good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no tillage (NT) on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quality, 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aggregate-associated SOC,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he plow layer (30 cm)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under NT practice. The tillag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Dehui County, Jilin Province, China, in 2001. The total SOC and aggregate-associated SOC under 5-yr tillage treatments were measured. NT practices did not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average SOC content at 0-30 cm depth, but it di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OC at the top soil (0-5 cm). In NT plots, the change of SOC in 〉 1 000 μm aggregate was the same with that of total SOC, but the effect of NT on SOC in 〉 1 000 lain aggregate was greater than the effect on total SOC, suggesting that 〉 1 000 μm aggregate had more sensitive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tillage practices. Also,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ccurred between total SOC and SOC in 〉 1 000 μm aggregate in black soil. Consequently, in the short term soil macroaggregate 〉 1 000 μm could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tillage practices on soil structure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tillage soil organic carbon water-stable aggregate black soil
下载PDF
How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es affect black-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7
4
作者 FengWang XiaoZeng Han +1 位作者 LiangHao Li KeQiang Zh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es on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of black soil.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 ...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es on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of black soil.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 groups,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various freeze-thaw cycles, and various freezing temper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at suitable water content,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enhanced, aggregate sta-bility will be disrupted when moisture content is too high or too low, especially higher water content. Temperatur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but moisture content determined the suitable freezing temperatures for a given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 (WSA〉0.5), the total aggre-gate content, and mean weight diameter decreasing with the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 reached to 5 percent significance level. The reason for crumbing aggregates is the water and air conflict, thus raising the hypothesis that water content affects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zing and thawing processes black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mean weight diameter
下载PDF
覆盖作物种植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馨雅 刘帅 +5 位作者 徐静怡 王玥凯 郭自春 汤水荣 张中彬 彭新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7-1387,共11页
为探究覆盖作物种植对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压实及压实处理下不同覆盖作物类型(休闲、苜蓿、油菜、萝卜+毛苕子混播)对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团聚体稳定性... 为探究覆盖作物种植对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压实及压实处理下不同覆盖作物类型(休闲、苜蓿、油菜、萝卜+毛苕子混播)对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相比,种植不同覆盖作物(苜蓿、油菜、萝卜+毛苕子)均能显著提高两种压实处理0~10 cm土层有机碳(SOC)含量,其中苜蓿处理增幅最大(14.3%);在10~20 cm土层,仅苜蓿处理显著增加了SOC含量(9.17%~10.8%)。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各覆盖作物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有机碳完全一致,均表现为苜蓿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土层的MWD。与休闲相比,3个种植覆盖作物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1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2000μm)的含量;10~20 cm土层中仅苜蓿处理在两种压实处理下水稳性大团聚体(≥2000μm)含量较休闲处理有显著提升。种植覆盖作物使不同粒级团聚体SOC含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苜蓿处理显著增加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2000、250~<2000μm和53~<250μm团聚体SOC含量。与休闲处理相比,苜蓿、油菜和萝卜+毛苕子处理均显著增加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其中苜蓿处理的增幅均为最大(25.2%~34.5%)。覆盖作物对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无显著影响。与不压实处理相比,压实处理对SOC、POC和MOC含量以及水稳性团聚体MWD均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种植覆盖作物尤其是苜蓿可以显著提高砂姜黑土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从而改善砂姜黑土质量并提升其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覆盖作物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碳 苜蓿
下载PDF
2009年太湖水域“湖泛”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4
6
作者 陆桂华 马倩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1-487,共7页
"湖泛"是太湖水域近年来发生的重要环境灾害问题之一.根据2009年4-10月的太湖"湖泛"易发区巡测和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太湖水域"湖泛"发生情况.2009年太湖共发生11次小范围"湖泛",主要发... "湖泛"是太湖水域近年来发生的重要环境灾害问题之一.根据2009年4-10月的太湖"湖泛"易发区巡测和跟踪监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太湖水域"湖泛"发生情况.2009年太湖共发生11次小范围"湖泛",主要发生在太湖西岸、梅梁湾和贡湖湾局部水域.对比近年"湖泛"发生水域的水质指标,以及同期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湖体水质及其变化情势,认为蓝藻水华强度、频次和面积与2007、2008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而可能降低了大面积"湖泛"暴发的机率;同时,2007年以来在太湖北部湖湾的生态清淤工程也降低了北部湖湾发生大面积"湖泛"的可能性.同期水质监测指标显示,2009年同期太湖水质综合评价为Ⅳ类、中富营养状态,而太湖湖西、竺山湖、梅梁湾水域仍为Ⅴ类或劣Ⅴ类,"湖泛"仍时有发生.蓝藻打捞、生态清淤、控源截污、"引江济太"调水是预防太湖"湖泛"的有效措施;同时,加强太湖"湖泛"巡查,建立太湖"湖泛"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太湖"湖泛",有序、妥善地处置黑臭水体,将对确保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监测 分析 太湖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2 位作者 申艳 李文凤 杨学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2-1057,共6页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0.25mm)及其结合碳显著增加(P<0.01).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与自然土壤相反,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及其结合碳急剧降低,且>1mm的大团聚体降低幅度远大于其他粒级团聚体.自然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SO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尤其是>1mm大团聚体;耕作土壤>1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总SOC相关不显著;自然与耕作土壤总SOC与各级团聚体结合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结合碳明显降低,而微团聚体结合碳增加了37.1%,总SOC含量下降了29.5%,表明大团聚体在总SOC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水稳性大团聚体对管理措施响应迅速,可以作为评价农业管理措施转变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结合碳 大团聚体 黑土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63
8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2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847-2854,共8页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重侵蚀的坡肩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矿质结合碳(IOC)和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减少23%、17.5%和8.7%,而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无明显差异。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POC和大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较坡顶低56.1%、47.9%和67%;而IOC和微团聚体结合碳分别较坡顶高10%和18.7%。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以及耕作倾向于破坏水稳性大团聚体,其内部包裹的轻质、细颗粒物质易被地表水流迁移流失,加上下层土壤的稀释作用,导致侵蚀部位SOC减少。轻质活性碳组分在迁移和累积过程中易被微生物利用分解,沉积区土壤以IOC和微团聚体碳为主,形成一个惰性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大团聚体碳 黑土
下载PDF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9
作者 史奕 陈欣 闻大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阐述了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养分状况以及经营利用方式的关系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水稳定性 黑土 东北黑土 团聚体 稳定性研究 关系研究 利用方式 养分状况 发展趋向
下载PDF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35
10
作者 宇万太 沈善敏 +2 位作者 张璐 马强 赵少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87-2291,共5页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土开垦初期 ,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 .在开垦的第一个 10年 ,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 10 % ;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其下降幅度趋缓 ,第 10年~第 5 0年 ,...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土开垦初期 ,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 .在开垦的第一个 10年 ,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 10 % ;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其下降幅度趋缓 ,第 10年~第 5 0年 ,水稳性团聚体仅下降 10 % ,之后下降幅度更加缓慢 ,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 .黑土中 >0 2 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CE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6 2 5、0 6 794、0 6 0 84和 0 813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钠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回归关系中 ,与有机碳和CE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与全钾、速效磷、速效K和缓效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要保持黑土良好的结构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养分状况
下载PDF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28
11
作者 梁爱珍 杨学明 +4 位作者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01-2808,共8页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 【目的】探讨免耕措施下黑土总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动态变化,以及免耕对团聚体结合碳和总有机碳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为筛选出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质量影响的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5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0~30cm)黑土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年的NT处理并没有增加耕层有机碳(SOC)平均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表层(0~5cm)的SOC含量,增加量为2001年的9.9%。NT试验前后,黑土总有机碳和>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变化趋势一致,总有机碳除在表层(0~5cm)变化显著外,其它土层变化均不明显,但>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各层均有显著变化,说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对耕作方式的响应较总有机碳更为敏感。相关分析表明,NT处理下黑土总有机碳与>1000μm级团聚体结合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黑土>1000μm级团聚体可以用于评价免耕对黑土结构和肥力的短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有机碳 水稳性团聚体 黑土
下载PDF
黑土坡耕地侵蚀和沉积对物理性组分有机碳积累与损耗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2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7-474,共8页
以侵蚀和沉积过程明显的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和典型剖面土壤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P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研究... 以侵蚀和沉积过程明显的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和典型剖面土壤不同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P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对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坡三个侵蚀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以及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随侵蚀速率增加而减小;沉积部位(尤其是坡脚)POC含量和POC/SOC较低,而MOC含量和MOC/SOC较高。始终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各粒级有机碳组分的深度分布均表现出土壤累积和埋藏特征,并随着粒级的减小累积现象趋于明显。上述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优先使与细颗粒和微团聚体结合的SOC迁移流失,并在低洼的沉积区累积;埋藏层中的侵蚀物质(如微团聚体、颗粒态有机质)通过深埋作用和重新团聚作用形成稳定的大团聚体,最终促进SOC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碳 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 黑土
下载PDF
不同经营方式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史奕 张璐 +1 位作者 陈欣 宇万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松嫩平原典型中厚黑土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模式和耕作制度对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很大影响,耕地团聚体组成以<1mm水稳性团聚体占绝对优势;微粒有机碳(POM C)主要存在于水稳...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松嫩平原典型中厚黑土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模式和耕作制度对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很大影响,耕地团聚体组成以<1mm水稳性团聚体占绝对优势;微粒有机碳(POM C)主要存在于水稳性大团聚体中,且其含量随粒级减小而下降,这对维持耕地黑土大团聚体(>0 .2 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体组成 黑土 有机质积累 培肥 长期定位试验 耕作制度 经营方式 耕地 绝对优势
下载PDF
不同管理方式对黑土农田根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海波 韩晓增 +1 位作者 许艳丽 候雪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15,共6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集草地(GL)、作物轮作(当季作物为大豆,RS)和连作(玉米、大豆、小麦连作,CM,CS,CW)共5个样地的根际土壤样品作为实验处理,通过对根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研究,旨在阐明不同植被覆盖与作物轮作—连作...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集草地(GL)、作物轮作(当季作物为大豆,RS)和连作(玉米、大豆、小麦连作,CM,CS,CW)共5个样地的根际土壤样品作为实验处理,通过对根际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研究,旨在阐明不同植被覆盖与作物轮作—连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以如下顺序递减:GL>CS>CM>RS>CW;土壤全氮含量以如下顺序递减:GL>CS>CM>CW>RS。农田经过20年的生态恢复,植被演替成为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农田各处理平均高出7.8%。水稳性大团聚体(WSA_(>0.25mm))质量分数以如下顺序递减:GL>CM>RS>CS>CW,草地WSA_(>0.25mm)的质量分数比农田平均高出18.0%。WSA_(>0.25mm)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5)。从草地到农田各处理WSA_(>2mm)与其WSA_(>0.25mm)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WSA_(>2mm)有机碳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MWD)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p<0.01),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根密度与WSA_(>0.25mm)、WSA_(>2mm)质量分数及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MWD的相关性也达极显著水平(r=0.97,p<0.01),表明植物根系在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根际土壤 水稳性团聚体 黑土
下载PDF
冻融过程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 被引量:42
15
作者 王风 韩晓增 +1 位作者 李良皓 张克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5-919,共5页
以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 以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团聚体稳定性也有显著影响,含水量条件是适宜冻结温度的先决条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1次、7次和14次)各级团聚体含量(>0.5mm)、团聚体总量和平均重量直径降低.在此基础上,针对含水量对团聚体稳定性效应的研究争议,提出冻融过程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水气矛盾统一体假设.建议在黑土冻结前,调节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从而保持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下载PDF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孝存 郑粉莉 +1 位作者 王彬 安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5,共6页
从不同开垦年限、土层和地形部位三个视角,应用慢速湿润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3~5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也明显降低;40 a以后,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从不同开垦年限、土层和地形部位三个视角,应用慢速湿润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3~5 m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后,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团聚体水稳性也明显降低;40 a以后,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两者的变化逐渐趋于稳定和平缓.MWDSW值、〉0.2 mm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均与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79和0.956(P〈0.05).表层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高于次表层土壤,这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次表层有关.不同土层〉0.2、〉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MWD值与相应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6、0.59(P〈0.05),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沿坡面呈波状起伏变化,变化规律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坡面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弱不同造成的.三种情况下,黑土表层土壤MWD值与有机质含量均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水稳性 土壤有机质 坡位 黑土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苑亚茹 李娜 +3 位作者 邹文秀 尤孟阳 韩晓增 马大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025-6032,共8页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闭蓄态微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长期定位试验 黑土
下载PDF
有机物料及无机氮对耕地黑土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欣 史奕 +1 位作者 鲁彩艳 王国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有机C、无机N添加对耕地黑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添加任何物料的湿培养条件下 ,随团聚体粒径增大抵抗浸水分散能力减弱 ;添加葡萄糖和玉米根干粉对 >1mm水稳团聚体有良好保护作用 ,但不... 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有机C、无机N添加对耕地黑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添加任何物料的湿培养条件下 ,随团聚体粒径增大抵抗浸水分散能力减弱 ;添加葡萄糖和玉米根干粉对 >1mm水稳团聚体有良好保护作用 ,但不能保护小粒径的团聚体。单纯添加无机N会引起耕地黑土团聚体水稳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无机氮 耕地黑土 团聚体水稳性 影响因素 室内模拟试验 培养条件 浸水分散能力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3
19
作者 张秀芝 李强 +3 位作者 高洪军 彭畅 朱平 高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4-1223,共10页
【目的】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化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实现黑土合理培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37年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集CK(不施肥)、NPK(化... 【目的】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化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实现黑土合理培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37年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集CK(不施肥)、NPK(化肥)、M2(常量有机肥)、M2NPK(常量有机肥配施化肥)、M4(高量有机肥)、M4NPK(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分析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特征。【结果】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以及施高量有机肥显著降低大团聚体比例,提高微团聚体比例。长期施用化肥及常量有机肥并未明显改变团聚体的分布。M2NPK、M4NPK、M4处理的大团聚体比例较CK处理分别降低32.7%、45.8%和55.4%,而微团聚体的比例较CK处理分别提高73.2%、102.5%和123.9%。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及高量有机肥的施用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长期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量为CK的1.12-2.06倍,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有机碳含量增加更为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且随着粒径的变小,各处理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各处理水稳性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微团聚体,这表明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长期施高量有机肥及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增大了微团聚体的贡献率,即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大团聚体,而其他处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微团聚体。【结论】黑土长期施用化肥对团聚体的分布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高量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的比例,进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高量有机肥及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有机碳贡献率的优势粒级为微团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贡献率
下载PDF
黑土团聚体结合碳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14
20
作者 苑亚茹 邹文秀 +3 位作者 郝翔翔 李娜 尤孟阳 韩晓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35-3242,共8页
以连续11年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组与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研究土壤团聚体及其内部组分有机碳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以期从团聚体尺度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试验设置4个处理:OM0,仅... 以连续11年化肥配施不同剂量有机肥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团聚体分组与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研究土壤团聚体及其内部组分有机碳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以期从团聚体尺度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试验设置4个处理:OM0,仅施化肥;OM1,低量有机肥(7.5 Mg hm-2 a-1)+化肥;OM2,中量有机肥(15 Mg hm-2 a-1)+化肥;OM3,高量有机肥(22.5 Mg hm-2 a-1)+化肥,各处理化肥用量相同。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培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低量、中量和高量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7.1%、12.4%和15.7%。有机培肥促进了土壤的团聚化作用,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250—2000μm团聚体含量增加,粉粘粒含量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强,但与中量有机肥相比,高量有机肥输入对土壤团聚化的作用并不明显。有机培肥加速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周转,大团聚体周转速率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快。有机肥输入并未影响粉黏粒结合有机碳浓度,表明在无有机肥投入的传统管理措施下,黑土粉黏粒已接近或达到碳饱和水平。随着有机肥输入的增加,微团聚体有机碳小幅增加,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趋势明显,而当有机肥用量最大时,微团聚体有机碳无显著变化,仅大团聚体有机碳仍继续增加,表明高量有机肥投入下微团聚体有机碳库已达到饱和,而更多的新增碳流向大团聚体。对大团聚体内部组分解析发现,高量有机肥处理下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黑土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持存在由小到大的等级饱和机制,随着有机肥输入的增加,粉粘粒最先达到饱和,然后是微团聚体,而更多的新增碳向周转不断加速的大团聚体富集,固持在活性相对较强的有机碳库—粗颗粒有机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饱和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肥施用量 长期定位试验 黑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