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淮深重修北大像的年代再探
1
作者 魏睿骜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3,共6页
S.4782《算会牒残卷》的写作年代寅年为咸通十一年(870)岁次庚寅。牒文中所载咸通十年(869)“官修弥勒”当即《张淮深碑》与P.4660(10)《勾当福田判官辞弁邈真赞》中所记张淮深重修北大像之事,此次重修发生在咸通十年二月底。
关键词 s.4782 张淮深 北大像
下载PDF
敦煌行城与剑川太子会及其历史传承关系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德 段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45,共11页
敦煌古代二月八日的行城(行像)活动与剑川二月八日太子会同为民俗文化性质的佛教行事,相差千年,但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关系。两者不仅在形式和规模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与相近之处,而且敦煌早期有关二月八日活动缘由的记载与剑川二月八日太... 敦煌古代二月八日的行城(行像)活动与剑川二月八日太子会同为民俗文化性质的佛教行事,相差千年,但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关系。两者不仅在形式和规模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与相近之处,而且敦煌早期有关二月八日活动缘由的记载与剑川二月八日太子会关于纪念释迦太子出游四门而设的渊源也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城 剑川太子会 敦煌吐蕃佛教 白族密教
下载PDF
佛手瓜下胚轴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小素 李步勋 王广东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3-87,共5页
对佛手瓜下胚轴再生植株、试管苗移栽及大田定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MS+IAA0.1mg/L+BA1.0mg/L+LH200mg/L培养基上容易形成下胚轴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芽的培养基为MS+IAA0.5mg/L... 对佛手瓜下胚轴再生植株、试管苗移栽及大田定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MS+IAA0.1mg/L+BA1.0mg/L+LH200mg/L培养基上容易形成下胚轴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芽的培养基为MS+IAA0.5mg/L+BA0.5mg/L,诱导分化率可达575%;顶芽和带腋芽茎段生根的培养基分别为MS+IAA1.0mg/L和12MS+IAA0.3mg/L,生根率分别为81.8%和83.3%;移栽培养土用土砂粪=321的灭菌土,幼苗成活率达75%;大田定值,平均单株结果88.43个,平均单果重240.2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瓜 下胚轴 离体培养 再生植株 繁殖系数
下载PDF
我国传统论赞文体的源流及其与敦煌佛赞之异同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志鹏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98,共12页
我国传统论赞文体起源很早,后来论赞发生分流,论在形式上表现为散体文字,赞在形式上为整齐的四言句式。敦煌佛赞有的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人物赞和史赞的传统,也为整齐的四言体式,而大部分佛赞作品为七言或五言诗体形式。笔者在对我国古代... 我国传统论赞文体起源很早,后来论赞发生分流,论在形式上表现为散体文字,赞在形式上为整齐的四言句式。敦煌佛赞有的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人物赞和史赞的传统,也为整齐的四言体式,而大部分佛赞作品为七言或五言诗体形式。笔者在对我国古代论赞形式的源流变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敦煌佛赞与我国传统论赞的异同及其在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指出敦煌佛赞形式中包含有印度古代重视赞叹传统的因素,体式上为整齐的诗体形式,因而统称其为佛教"赞歌"更为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赞 文体 敦煌 佛赞 异同
下载PDF
净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安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5-30,共6页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时变,使佛教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使他的佛学思想既涵有传统的精神特质,又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融贯性的特色。净空佛陀教育思想是当代佛学发展和佛教现代化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空 佛陀教育 佛教现代化
下载PDF
董小宛入宫说始于何时——兼略探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创作意图 被引量:2
6
作者 祝总斌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5-48,66,共5页
董小宛入宫说始于清末之见不确,仅仅一部《红楼梦》就能证明早在乾隆年间即存在董小宛入宫说,而导致此说产生、传播的,则当是对顺治末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误解。
关键词 董小宛入宫 《红楼梦》 《清凉山赞佛诗》
下载PDF
《全晋文》载《昙无竭菩萨赞》作者辨正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谟润 《洛阳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清人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分别辑录东晋王齐之与释慧远同题之作《昙无竭菩萨赞》。两作在文字、立意上非常雷同,完全可认定同为一首,但严氏及当今学界并未予以辨明。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认真鉴别,根据诗文中所反映的思想与叙述的方式,可... 清人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分别辑录东晋王齐之与释慧远同题之作《昙无竭菩萨赞》。两作在文字、立意上非常雷同,完全可认定同为一首,但严氏及当今学界并未予以辨明。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认真鉴别,根据诗文中所反映的思想与叙述的方式,可以判定《昙无竭菩萨赞》作者应为释慧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无竭菩萨赞 作者 辩正 王齐之 释慧远
下载PDF
昆士兰瓶树干腐病的防治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家雄 陈沐荣 方天松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1期55-59,共5页
文章介绍了近年引入国内的昆士兰瓶树形态特征、引进现状,病虫害发生状况,对引起昆士兰瓶树死亡的干腐病进行研究,观察了干腐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开展了昆士兰瓶树干腐病的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昆士兰瓶树干腐病病原菌为棕榈疫霉(Phy... 文章介绍了近年引入国内的昆士兰瓶树形态特征、引进现状,病虫害发生状况,对引起昆士兰瓶树死亡的干腐病进行研究,观察了干腐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开展了昆士兰瓶树干腐病的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昆士兰瓶树干腐病病原菌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用"干腐灵"进行防治,半年后治好感染干腐病的昆士兰瓶树,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提出预防昆士兰瓶树干腐病的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士兰瓶树(澳洲佛肚树) 干腐病 干腐灵 防治
下载PDF
佛教师者形象对当代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
9
作者 李宇环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59,共4页
佛陀是佛教中的师者形象,其觉者的人格品质和六度三学的修行方式,为当代教师人格修养的提升提供启示和示范。教师可以借鉴佛教师者形象做一名觉者,通过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持续提升人格境界,通过"苛"、"禅"、"... 佛陀是佛教中的师者形象,其觉者的人格品质和六度三学的修行方式,为当代教师人格修养的提升提供启示和示范。教师可以借鉴佛教师者形象做一名觉者,通过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持续提升人格境界,通过"苛"、"禅"、"钻"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师者形象 教师人格 修养
下载PDF
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
10
作者 马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199,共5页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趋势。从哲学上看,又可将其概括为从"本性论"到"泛性论"、从"立体见用"到"由用见体"的演变。从心性论的内在逻辑而言,这种转变大致可以描述为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的演变。可以说,禅宗心性论的逻辑演变贯穿于从达摩到慧能再到五家禅的自我推展、自我演绎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一脉络体系几乎穷尽了禅宗的理论空间,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心性论 识心见性 作用见性 佛性 慧能
下载PDF
跨国佛教组织在新加坡的发展——以新加坡佛光会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文学 《东南亚纵横》 CSSCI 2011年第8期78-81,共4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佛教组织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会员组织,并在多元种族、多元宗教背景的新加坡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国际佛光会"的会员组织——新加坡佛光会为研究个案,探讨跨国佛教组织产生的背景及其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佛教组织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会员组织,并在多元种族、多元宗教背景的新加坡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国际佛光会"的会员组织——新加坡佛光会为研究个案,探讨跨国佛教组织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加坡佛光会如何实行本土化,从而揭示其发展成功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佛教组织 新加坡佛光会 新加坡
下载PDF
论丰子恺的护生思想
12
作者 李春尧 《科学.经济.社会》 2014年第1期33-38,43,共7页
本文以《护生画集》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作品为资料,从佛心、童心、仁心三个角度剖析了丰先生"护生即护心"的思想。本文认为,"护生即护心"是丰先生护生思想的主旨和中心论点,这一观点是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交融... 本文以《护生画集》和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作品为资料,从佛心、童心、仁心三个角度剖析了丰先生"护生即护心"的思想。本文认为,"护生即护心"是丰先生护生思想的主旨和中心论点,这一观点是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交融的结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这一观点立足于佛教又不拘泥于佛教,融汇了儒学又超越了儒学,诉诸于童心更深化了童心。本文还分析总结了护生思想的现代意义,认为它在继承发扬佛教伦理、回应人类中心主义论争等问题上都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 护心 佛心 童心 仁心
下载PDF
从历史到神话:古代佛陀传记的文本发展史
13
作者 伊家慧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5-60,共6页
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降生、觉悟成道直至寂灭过程的故事被称为"佛陀传记",古代佛陀传记文本主要包括汉译佛传、其他原典文献中的佛传故事、中国人编撰的佛传以及佛教类书等文献中的佛传故事。这些文本从纵向上反映出一定... 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降生、觉悟成道直至寂灭过程的故事被称为"佛陀传记",古代佛陀传记文本主要包括汉译佛传、其他原典文献中的佛传故事、中国人编撰的佛传以及佛教类书等文献中的佛传故事。这些文本从纵向上反映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从横向上又体现出同一内容所具有的多样性。随着佛教的发展,佛陀由历史人物逐渐转变为神话人物。佛陀传记是佛陀神话的载体,最早的佛传产生于部派佛教晚期、大乘佛教初期,而后于大乘佛教时期发展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传记 佛陀 佛教神话 佛陀神话
下载PDF
试析《夏伯阳与虚空》中的宗教密码阿那伽玛佛
14
作者 郑永旺 白文昌 柳若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1,共4页
佩列文是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涌现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他的写作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东方元素。佩列文的长篇小说《夏伯阳与虚空》自从1996年发表以来,作品中阿那伽玛佛所稳藏的佛教思维一... 佩列文是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涌现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他的写作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东方元素。佩列文的长篇小说《夏伯阳与虚空》自从1996年发表以来,作品中阿那伽玛佛所稳藏的佛教思维一直是学者难以破解的秘密。阿那伽玛佛不仅是作家设置的语言游戏,也是其后现代叙事策略的表现方式,小说的佛教思维正是借助阿那伽玛佛和黏土机枪能证明世界存在不真的属性表现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列文 阿那伽玛佛 夏伯阳与虚空 黏土机枪
原文传递
龙门东山擂鼓台佛足迹图像碑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焦建辉 谷宏耀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94,121,共4页
龙门东山擂鼓台发现的一例佛足迹图像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数例同类遗物相比,特点鲜明:一是时间早,具有唐代造像特征;二是体量大,分别以整石雕出碑身、底座,组合安装,且保存状况较好;三是碑身多面均刻出佛足;四是图像布局特殊,千辐轮位... 龙门东山擂鼓台发现的一例佛足迹图像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数例同类遗物相比,特点鲜明:一是时间早,具有唐代造像特征;二是体量大,分别以整石雕出碑身、底座,组合安装,且保存状况较好;三是碑身多面均刻出佛足;四是图像布局特殊,千辐轮位于前掌中心而非整个脚掌中心;五是图像内容简化,不见趾尖莲花、万字符和脚掌剑、鱼、满瓶、海螺等物,较之四川眉山法宝寺仅刻出轮、鱼的形式又显复杂;足跟间连接二足的双弧线亦不见于其他诸迹;六是佛足跟部两侧刻出站立、行走或坐姿的人物形象,为目前所发现的同类图像中所仅见。这一材料的发现,丰富了相关题材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佛足迹 图像碑
原文传递
悬崖上的舞者——试析《作女》中的女性困境
16
作者 吴泽琼 邓润生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4-57,共4页
张抗抗在《作女》中,描写了一批富有典型意义的新一代都市白领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以《作女》的主人公卓尔和陶桃作为切入点,分析现代女性在城市环境中陷入的新一轮女性困境。揭示"作女"在追求自由、反抗男权社会秩序的运动中... 张抗抗在《作女》中,描写了一批富有典型意义的新一代都市白领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以《作女》的主人公卓尔和陶桃作为切入点,分析现代女性在城市环境中陷入的新一轮女性困境。揭示"作女"在追求自由、反抗男权社会秩序的运动中的盲目性以及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的禁锢根深蒂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女 男权社会 城市女性困境 两性和谐
原文传递
石雕杂谈 被引量:1
17
作者 甄彦苍 《雕塑》 2010年第3期70-71,共2页
石头材料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早期文明和艺术的建构就利用了大量的石材,石雕、石头建筑是人类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它坚固耐用,贮量多,成本低,是大自然的结晶,有着自然和历史的双重性,人类对石头的认识饱含着人的情感,从中我... 石头材料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早期文明和艺术的建构就利用了大量的石材,石雕、石头建筑是人类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它坚固耐用,贮量多,成本低,是大自然的结晶,有着自然和历史的双重性,人类对石头的认识饱含着人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自古以来对石头的审美观、美学观、哲学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文化 石雕 民间艺术 佛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