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西方的文明循环:劳伦斯·宾雍全球地缘影响视域中的艺术文明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陶家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2-38,共17页
本文从全球文明批评元话语视域分析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远东艺术批评家、文物鉴藏家、诗人劳伦斯·宾雍远东艺术研究的三部曲《远东绘画》《龙的腾飞》和《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绝然不同于20世纪末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本文从全球文明批评元话语视域分析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远东艺术批评家、文物鉴藏家、诗人劳伦斯·宾雍远东艺术研究的三部曲《远东绘画》《龙的腾飞》和《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绝然不同于20世纪末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或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劳伦斯·宾雍的全球艺术文明论的当代价值在于:全面颠覆欧洲传统文艺摹仿论,质疑现代科学主义,否定西方启蒙线型进步知识型和欧洲中心主义,褒扬以中国古典文明为核心的东方人本精神;建构全球艺术文明的跨文化循环宏大叙事,东方文明以中国艺术为核心形成辐射式结构,东西方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形成双向循环;在他提炼的崭新的艺术文明评价和认知模态中,艺术表征的精神化程度而不是科技进步和物质繁荣程度决定文明的层级和优劣。宾雍的全球艺术文明论表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文艺和思想领域戈德沃西·洛斯·迪金森、罗杰·弗莱、亚瑟·韦利、埃兹拉·庞德等共同建构的全球艺术文明话语。这一应时而生的现代西方文明批评话语集体从现代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精神转向对东方中国古典文明精神的深度阐释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宾雍 艺术文明 文明循环 全球地缘影响
下载PDF
盖房先烧砖: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体系
2
作者 杨立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共20页
概念不仅是人类思维、思想活动及交流沟通的基础,而且是研究者构建和发展理论和思想的基石,甚至是学术思想精华的最集中体现和反映;概念分析则是和规范、实证分析相并列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在提出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后,... 概念不仅是人类思维、思想活动及交流沟通的基础,而且是研究者构建和发展理论和思想的基石,甚至是学术思想精华的最集中体现和反映;概念分析则是和规范、实证分析相并列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在提出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后,需对其概念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在讨论提出概念体系必要性、讨论概念定义基础上,依照文明“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的基本逻辑,发展了包含“文明本源”“文明本身”“文明发展”为核心的文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文明概念体系分析最基本框架。之后,在对概念体系具体阐释基础上,发展了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核心概念体系,并讨论了概念体系发展的关键任务。研究不仅为文明政治学和文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提供简明扼要的路线图,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政治学 文明公共管理学 概念 研究方法 文明发展
下载PDF
重述、疗愈与告别——鲁迅的创伤体验与《野草》写作
3
作者 刘志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野草》处于前期鲁迅向后期鲁迅转型的过渡期,借此探究鲁迅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对理解鲁迅有重要意义。种种迹象表明,《新青年》团体的解散及兄弟失和事件的双重打击,对鲁迅造成了心理创伤并导致了《野草》的形成。从妙手偶得的《秋夜... 《野草》处于前期鲁迅向后期鲁迅转型的过渡期,借此探究鲁迅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对理解鲁迅有重要意义。种种迹象表明,《新青年》团体的解散及兄弟失和事件的双重打击,对鲁迅造成了心理创伤并导致了《野草》的形成。从妙手偶得的《秋夜》到《影的告别》到最终的《题辞》,显示了《野草》作为“告别过去”的创伤见证书写的定位;过去的生命、死去的生命及朽腐的生命的三分法,以及黑暗、死亡与深渊意象,构成了《野草》创伤写作的重要内涵。与许广平的爱情帮助鲁迅走出孤寂的“独头茧”,后期《野草》中的“腊叶”“野蓟”以及现实中悬挂安特来夫像的行为,见证了鲁迅创伤的愈合。鲁迅终于走进光明,结束了向内的自我剖析,开始了“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心理 《野草》 文明批评
下载PDF
“谢谢”的行为反语功能
4
作者 李宇凤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3,共9页
本文讨论“谢谢”类施为短句回应抵触性引发行为、实施言语行为对抗的隐性否定新用法,即行为反语。“谢谢”的行为对抗功能,朝着交际非当面、回应对象非可控角度发展。从日常对话向网络虚拟对话演进,其行为对抗强度、负面情绪态度发生强... 本文讨论“谢谢”类施为短句回应抵触性引发行为、实施言语行为对抗的隐性否定新用法,即行为反语。“谢谢”的行为对抗功能,朝着交际非当面、回应对象非可控角度发展。从日常对话向网络虚拟对话演进,其行为对抗强度、负面情绪态度发生强化,形成“我谢谢你”等负面对抗性固化表达。“谢谢”的行为对抗功能填补了不礼貌抵触类行为配对的交际空位,满足了互动平衡中“文明对抗”的交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谢” 冲突回应 行为反语 负面强化 文明对抗
下载PDF
从范畴格义看“中道”研究的哲学根基与未来路向——《文明论的历史哲学》的洞见与误区举隅
5
作者 庄振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8-68,共11页
以“中道”标示中华文明在历史内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特质,是当下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极富前景与深度的路径。然而在理解与刻画这一特质时,学者们仍可能落入“中合西分”“中优西劣”一类窠臼,背后原因是我们将西方范畴框架(... 以“中道”标示中华文明在历史内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特质,是当下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极富前景与深度的路径。然而在理解与刻画这一特质时,学者们仍可能落入“中合西分”“中优西劣”一类窠臼,背后原因是我们将西方范畴框架(如“思辨—现实”“超越性—内在性”“绝对者—有限者”)与西方学派(如释义学)不加反思地套用于中西比较,殊不知范畴框架必然蕴含的逻辑本就是使一种文明得以挺立的隐秘生命。这表明我们一方面未能把握西方形式感的运行逻辑,另一方面未能发展出真正适合于中国文明下生存体验的论说方式。仅仅将传统名相化为哲学概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阐明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范畴)的逻辑机理。未来中国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从《文明论的历史哲学》等新著对于西学一般主题的突破继续走向对西方范畴框架的突破,足够深刻地勘定中西方在范畴逻辑与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同时聚焦于困扰全球文明的共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文明论 范畴 格义
下载PDF
新时代世界文明交往史研究的三维阐释
6
作者 蒋真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49-56,125,共9页
世界文明交往史是人与自然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性活动体现,也是人与社会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人类在交往中自我反思的进化过程。文明交往首先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交往,由此催生了最初的文明形态,且在人类征服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孕育和推... 世界文明交往史是人与自然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性活动体现,也是人与社会交往的必然结果,更是人类在交往中自我反思的进化过程。文明交往首先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交往,由此催生了最初的文明形态,且在人类征服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孕育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解世界文明交往不仅要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去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去看待自然科学与文明演进的相互联系。与此同时,世界文明的交往既包括不同文明在空间上的相遇,也包括同一文明内部在文化传承上的创新与内化。长期以来西方世界掌握着文明叙事的话语权,“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不断出现,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构建世界文明交往史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势在必行。新时代的世界文明交往史研究,不仅要超越时空限制,阐释不同文明之间与同一文明内部的交往内涵,更要持整体性观点,从跨学科视角探究世界文明交往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交往的深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世界文明史 文明交往 文明演进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人类文明关系转型中的全球文明倡议
7
作者 王公龙 黄歆韵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25-38,共14页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秩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过程中由西方世界主导建构而成的,蕴含着深刻的矛盾性,长期影响、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当今世界从根本上反思和审视人类文明秩序的弊端,以新...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秩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过程中由西方世界主导建构而成的,蕴含着深刻的矛盾性,长期影响、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当今世界从根本上反思和审视人类文明秩序的弊端,以新的文明观推动人类文明秩序的调整和改良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全球文明倡议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理论前提,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取向,以“三个超越”为核心理念,以“三个辩证统一”为思维方法,树立起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者,中国现阶段有必要把凝聚国际共识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锚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统筹推进,厚植历史和文化根基,加大全球文明倡议的对外有效传播,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并敢于和善于同阻挠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明倡议 新型人类文明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价值
8
作者 李成 解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近代以来,现代化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定。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意义也具有文明价值。从文明价值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符合并诠释着人类文明发... 近代以来,现代化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定。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意义也具有文明价值。从文明价值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符合并诠释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当前人类文明发展变革的现实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价值主要表现为:增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理念、引领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变革、破解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价值
下载PDF
文明实践与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笔谈) 被引量:1
9
作者 鲍嵘 包开鑫 +2 位作者 单可 江璐 杨宁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
高等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探索,是知与行的一体两面,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相互融通。绵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强劲动力,然而在西方术语、概念和范畴成为现代... 高等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探索,是知与行的一体两面,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相互融通。绵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为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强劲动力,然而在西方术语、概念和范畴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原型化理论”的背景下,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思想不贯通,以及学界对中国高等教育本土经验的总结有限,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还难以实现高等教育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需要中西文明互鉴下的文明自觉,需要在漫长的文明历史中(不能仅限于近现代历史)来诠释中国高等教育精神的自觉,回答高等教育“宅兹中国”“何以中国”,从而构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觉。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要能辨识西方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及其文明根性,需要实现方法论、思想语境的转变,即要以能判定“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道(体)论为思想框架,以道用不离的思维评判西方高等教育知识与价值两离的本体论。基于古老文明返本开新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和自我主张,需要坚持文明比对、文明融通和领悟文明的“文明自觉”。通过对高等教育核心术语的逻辑学与语用学规范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高等教育传统话语和高等教育核心术语具有统摄性、文明根性、时代性和交互性等多重特征。西方高等教育的“理性”话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性理”话语造成巨大冲击,理性话语的中西融合是构建全面理性话语的一条思路。而高等教育的异化现象表明,高等教育话语权需要进行现代性批判,促使高等教育主体话语权的回归,从而为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赋予新动力。中华文明实践蕴藏着丰富的高等教育的价值认同与思想遗产,它们包括却不限于“中和位育”的高等教育目的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等教育政治哲学以及“兼容并蓄”的高等教育学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高等教育核心术语 高等教育文明自觉
下载PDF
文明互鉴:16—19世纪中国器物在拉美的传播与影响
10
作者 潘天波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82-90,共9页
明代以来,伴随海上国际贸易航线的开通、海洋气象学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大发现与欧洲殖民扩张,中国器物外销拉美市场逐渐扩大。在三角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器物交往持续了250年的历史。流动的... 明代以来,伴随海上国际贸易航线的开通、海洋气象学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大发现与欧洲殖民扩张,中国器物外销拉美市场逐渐扩大。在三角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器物交往持续了250年的历史。流动的中国工匠与器物以特有的文化表达向拉美民众传递了中国的造物理念、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促使拉美民众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迸发出新的艺术灵感,并将其融入自身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艺样态,也由此拓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中国器物为拉美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在拉美文明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贸易 工匠流动 中国器物 拉美民众 文明互鉴
下载PDF
重读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一种文明互鉴的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笑吟 郭树勇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54,160,共2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受到战后全球文明交流交锋和多元共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推动。其中,文明互鉴既是理论研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是实现理论知识整合的主要动力,更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国际化面向。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受到战后全球文明交流交锋和多元共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推动。其中,文明互鉴既是理论研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是实现理论知识整合的主要动力,更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国际化面向。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在文明互鉴下的探索与发展呈现出一种动态、多元、辩证的前进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建国初期、冷战大国文明博弈背景下同苏联、美国等国际关系理论间的文明激荡与文化交锋;二是改革开放后,在多元文明共存与和平发展的时代判断下,主动开展对国外理论知识的批判性引介,在融会中外的基础上提升本国理论自觉与意识系统化;三是21世纪后,积极推进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在新一轮的全球文明交流交锋中,凝聚以“中国学派”为代表的共同体意识,产生了面向国际学术界传播的理论范式成果,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建设发挥着总领性、全面性的指导作用,围绕国际关系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命题,而文明互鉴则将在新时期继续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与成长提供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文明互鉴 理论自主 理论发展史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角下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化改编与传播
12
作者 盛菀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12-217,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中美文化艺术交流频繁之际,中国剧坛掀起了“奥尼尔热”。奥尼尔戏剧不仅为身处戏剧危机的中国剧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为中国戏剧舞台带来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化改编话剧作品。奥尼尔戏剧同时被... 20世纪80年代中美文化艺术交流频繁之际,中国剧坛掀起了“奥尼尔热”。奥尼尔戏剧不仅为身处戏剧危机的中国剧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为中国戏剧舞台带来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化改编话剧作品。奥尼尔戏剧同时被中国传统戏曲借鉴并改编,由其经典名剧改编的川剧、曲剧、甬剧不仅受到地方戏观众的认可,而且受邀在国外巡演,提高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当代中西文明互鉴的视角下,奥尼尔戏剧中国化改编和海外传播的成功,为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带来了经验启示。对西方戏剧的改编不仅要具有吸收融合西方优秀文化的开放性,同时也要立足中国独特的民族审美与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互鉴 奥尼尔 中国化改编 跨文化传播 民族审美
下载PDF
高瞻教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经验
13
作者 李铭 高瞻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8期111-114,共4页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常见疾病,临床上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形神一体”理论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主要体现之一,强调在诊治患者躯体病症的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高瞻教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非细菌性...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常见疾病,临床上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形神一体”理论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主要体现之一,强调在诊治患者躯体病症的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高瞻教授“形神同调”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从整体出发,采用药物治疗联合改良式收腹提肛运动对其进行综合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躯体与精神症状,以达到形与神俱的健康状态,为系统诊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同调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改良式收腹提肛 综合治疗
下载PDF
“视觉音乐”:阿穆尔地区传统仪式场景中的声音模仿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伟泉(译)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112-120,111,共10页
文章分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各族群文化表演中声音模仿的各个要素。在阐述仪式表演文本作为编舞、场景设计与声音模仿的重要性的同时,作者强调了仪式场景的混合主义表演基础。在仪式场景中基于声音模仿体系的混合主义思想意识在现实... 文章分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各族群文化表演中声音模仿的各个要素。在阐述仪式表演文本作为编舞、场景设计与声音模仿的重要性的同时,作者强调了仪式场景的混合主义表演基础。在仪式场景中基于声音模仿体系的混合主义思想意识在现实中不仅仅赋予了人们听觉印象,而且还将其转化成为视觉印象,因此这种混合主义思想意识展现出了各族群在思想意识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表演 阿穆尔-萨哈林地区 混合主义 声音模仿 自然音乐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与传承 被引量:3
15
作者 廖佩伶 《河北法律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以德治国、礼法并举、义利兼顾等理念,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维护,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包容性的特性。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的现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有效的传承路径,包括寻求传统法...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以德治国、礼法并举、义利兼顾等理念,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维护,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包容性的特性。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具有的现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有效的传承路径,包括寻求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价值的对接、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纳入法治宣传教育规划、以新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营造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氛围等,旨在为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文明特性 现代价值 传承路径
下载PDF
From Rejection to Embracement:The Catholic Perception of Spiritism in Brazil
16
作者 Beatriz Francisco Sandrim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4期224-233,共10页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ism and Catholicism in Brazil can be traced through pivotal moments in the trajectory of the First Republic and the religious field since the 19th century,reflecting Brazi...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ism and Catholicism in Brazil can be traced through pivotal moments in the trajectory of the First Republic and the religious field since the 19th century,reflecting Brazil’s evolution into a modern,urban,and industrial society.Introduced to Brazil in the 1880s,Spiritism initially faced severe opposition from the Catholic Church,being dismissed as superstition and demon worship due to its engagement with death and spirits.Unlike Christianity,Spiritism denies the divinity of Jesus,the resurrection,and the sanctity of Church sacraments,viewing demons and angels merely as disembodied souls at different spiritual stages.Early perceptions were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mixing of Spiritism with African and indigenous rites,which led critics to associate it with madness and mental health threats.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holicism and Spiritism in Brazil has evolved positively,particularly follow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Spiritism by figures like Chico Xavier.Modern Brazilian society,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syncretism,has grown more tolerant of diverse practices and beliefs,diminishing historical prejudices against Spiritists.This qualitative study,drawing on scholarly research and first-hand interviews,reveals that Spiritism's acceptance among Brazilian Catholics is due to its convergence with contemporary social values and the evolving profile of the average Catholic.Despite possessing a religion-like character,Spiritism is seen less as a distinct religion and more as a complementary set of practices and beliefs that enhance Catholic faith.This phenomenon mirrors the integration of Agama Hindu practices,reinforcing rather than undermining traditional religious ident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ritism Brazilian Catholicism religious syncretism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
17
作者 陈石明 刘淑琪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1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明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逻辑为中心的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 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明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逻辑为中心的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克服了物质主义单向度现代化的局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解决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生态赤字;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人类共同未来的现代化,避免了国强必霸的文明冲突。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文明意义,对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意义
下载PDF
王道《老子亿》之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18
作者 唐哲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王道的《老子亿》是明代以儒解老的注老代表作之一,反映出明代儒道关系的新局面。王道以儒家之“允执厥中”来阐明老子哲学的治国理政意蕴,并进一步以儒家之“为政以德”来诠释“无为”之治的内在逻辑,由此达到会通儒道两家政治哲学的... 王道的《老子亿》是明代以儒解老的注老代表作之一,反映出明代儒道关系的新局面。王道以儒家之“允执厥中”来阐明老子哲学的治国理政意蕴,并进一步以儒家之“为政以德”来诠释“无为”之治的内在逻辑,由此达到会通儒道两家政治哲学的目的。对于《老子》书中“绝仁弃义”之论,他以儒家之《易》来发明“道德”与“仁义”之关系,并提出“仁义虽下于道德,而犹出于中心之实然也”,由此化解了“道德”与“仁义”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外,《老子亿》中对以往以儒拒道的愚民说、权诈说、空无说等观点进行了驳斥,通过对老子学说的正名来消解儒道对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 《老子亿》 允执厥中 儒道会通
下载PDF
王白渊的亚洲观:反霸权、批判脱亚入欧与重构亚洲
19
作者 刘奎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2期21-34,共14页
王白渊是中国台湾日据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有较为明确的亚洲意识。他的亚洲观带有文明论和革命论的双重色彩:从文明论的角度揭露西方文明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革命论的角度批判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亚洲的觉醒意味着亚洲各民族要通过... 王白渊是中国台湾日据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有较为明确的亚洲意识。他的亚洲观带有文明论和革命论的双重色彩:从文明论的角度揭露西方文明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革命论的角度批判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亚洲的觉醒意味着亚洲各民族要通过民族运动走向民族自决,并通过文艺复兴改变西方通过现代化确立的东西文明等差结构,重新确立亚洲文化本位,以摆脱西方文明的楷。王白渊的亚洲观,借鉴了中国、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家的民族革命经验,以及泰戈尔、甘地、孙中山、冈仓天心、罗曼·罗兰、列宁等中西方思想资源,在与相关思想者对话的基础上,批驳黑格尔欧洲中心世界史观对亚细亚的偏见,质疑并批判日本脱亚入欧论背后的文明论依据。他对日本现代化和殖民主义的批判,是他与日本诸多亚细亚主义的根本区别。通过文明论和革命论,王白渊最终想建立的是民族和阶级均得到解放的亚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观 王白渊 文明论 脱亚入欧 亚洲主义
下载PDF
新亚洲学论纲:文明型亚洲研究的构建
20
作者 贾文山 刘长宇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共13页
长期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亚洲研究范式,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偏狭与“方法论民族主义”路径偏执,欠缺文明层面的动态分析与宏观比较,由此,笔者提出了新亚洲学的研究范式,即文明型亚洲研究。文明型亚洲研究突破并有机糅合现有的亚洲... 长期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亚洲研究范式,存在“西方中心主义”视野偏狭与“方法论民族主义”路径偏执,欠缺文明层面的动态分析与宏观比较,由此,笔者提出了新亚洲学的研究范式,即文明型亚洲研究。文明型亚洲研究突破并有机糅合现有的亚洲研究路径,以文明互动互鉴为整体性视角,结合关系主义理论思维,将文明共生作为核心价值关切,聚焦描摹亚洲多样文明的历史及现实关联与互动过程、提炼总结亚洲区域文明交流互鉴的经验教训。文明型亚洲研究对于亚洲地缘政治和我国及全球的亚洲研究具有战略价值,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发展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在当前,中国的亚洲研究处于区域国别研究领域中的边缘地位,存在对美西方研究路径和范式的依赖,中国支持文明型亚洲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新亚洲学建构,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亚洲区域价值认同与身份认同,以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亚洲作为方法”的研究范式议程设计,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逻辑为参照,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突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界与业界、联动战略咨政与社会科普的四维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亚洲学 文明型亚洲研究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区域国别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