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过无影:世纪末大潮中的都市丽人--文静然小说女性形象论
1
作者 高明月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5-220,共6页
湖南当代女作家文静然小说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大潮为背景,探索知识女性的青春、理想、事业和爱情。世纪末“都市丽人”是文静然小说塑造的最典型的女性形象。80年代的文学热赋予女大学生对精神的浪漫追求,90年代的下海大潮展现都市... 湖南当代女作家文静然小说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大潮为背景,探索知识女性的青春、理想、事业和爱情。世纪末“都市丽人”是文静然小说塑造的最典型的女性形象。80年代的文学热赋予女大学生对精神的浪漫追求,90年代的下海大潮展现都市丽人的异乡梦想和奋斗历程,身体意识的觉醒彰显女性独立的姿态,身体功能的异化、身体消费的欢愉和悲悯传达出现代女性生存的复杂境遇,身心分离、身体物化、爱情的幻觉与破灭折射出当代女性的情感扭曲和精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静然 知识女性 文学青年 都市丽人 身体书写
下载PDF
“不料”与“竟(然)”辨——兼谈二词的教学 被引量:4
2
作者 肖治野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30,57,共5页
"不料"和"竟(然)"的用法有何区别与联系?本文针对一本汉语教材中出现的对二词释义的矛盾现象,从语义、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教材和教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不料 竟然 想不到
下载PDF
试论“竟然”和“居然”的语法意义
3
作者 李秉震 郑氏明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64,共9页
"竟然""居然"的出乎意料义是反预期语境带来的,两个副词只是在固定的语境中沾染上了出乎意料义。"竟然"依然含有时间上的终竟义,"居然"也仍然保留着安然的意义,这一意义决定了"居然"... "竟然""居然"的出乎意料义是反预期语境带来的,两个副词只是在固定的语境中沾染上了出乎意料义。"竟然"依然含有时间上的终竟义,"居然"也仍然保留着安然的意义,这一意义决定了"居然"句中的施为者经常是说话人移情的对象,故而"居然"句语气更重一些。终竟义和安然义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交叉,这也决定了二者可以有条件地互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然” “居然” 终竟义 安然义 主观移情
下载PDF
“竟然”网页标题的语用预设分析
4
作者 陈丽婉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1年第6期92-95,共4页
"竟然"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气副词,也是常用的预设触发语,经常出现在网页标题中。文章从语用预设理论出发,分析了"竟然"网页标题的求异性、经济性、权威性和凸显性等语用功能。
关键词 “竟然” 语用预设 网页标题 语用功能
下载PDF
评注性副词“居然”与“竟然”语用预设的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芳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3-77,共5页
分析了异态类主观评注性副词"居然"与"竟然"的语用预设,发现作为预设触发词,"居然"引发的预设是真正来自可能世界的预设,"竟然"引发的预设只是针对现实世界的预设。统计结果显示:"居然&qu... 分析了异态类主观评注性副词"居然"与"竟然"的语用预设,发现作为预设触发词,"居然"引发的预设是真正来自可能世界的预设,"竟然"引发的预设只是针对现实世界的预设。统计结果显示:"居然"出现的频率低于"竟然",特别是在客观性的语体中更是如此。因此,在语用上"居然"比"竟然"表现出更多的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然” “竟然” 语用预设 主观性
下载PDF
语气副词“竟然”的认知层面及语用意义探析
6
作者 郭梦婷 《钦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5-68,共4页
"竟然"是表示出乎主观意料之外的语气副词。根据"竟然"前后语义关系的不同,"竟然"句可以分为矛盾关系竟然句和包含关系竟然句。在认知层面上,矛盾关系竟然句的主观推测层面为0<P(C\A)<0.5,客观反... "竟然"是表示出乎主观意料之外的语气副词。根据"竟然"前后语义关系的不同,"竟然"句可以分为矛盾关系竟然句和包含关系竟然句。在认知层面上,矛盾关系竟然句的主观推测层面为0<P(C\A)<0.5,客观反映层面为P{C/A}=1;包含关系竟然句的主观推测层面为P(C\A)=0.5,客观反映层面为P{C/A}=1。在语用价值方面,说话人在使用竟然句时在表达意外和吃惊之余具有或褒或贬的感情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然 语义关系 认知层面 语用意义
下载PDF
预期的认知模型及有关类型--兼论与“竟然”“偏偏”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振宇 王梦颖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63,共16页
本文提出预期的认知模型,其中有四个部分:条件(先有的知识状态)O、预期P(M|O)、当前信息P(M)和预期性(预期与当前信息的比较值)。从认识主体可分为自预期、他预期、常理预期、前文预期和(行为)主体预期。预期就是情态表达,可分为强预期... 本文提出预期的认知模型,其中有四个部分:条件(先有的知识状态)O、预期P(M|O)、当前信息P(M)和预期性(预期与当前信息的比较值)。从认识主体可分为自预期、他预期、常理预期、前文预期和(行为)主体预期。预期就是情态表达,可分为强预期(能力预期、道义预期和认识预期)和弱预期(意愿预期)。从条件的性质分为类指预期和个体预期。文章重点讨论了类指预期和个体预期的语义差异以及判别格式.考察了汉语副词“竟然”和“偏偏”,说明“竟然”标记自反预期,但与常理预期和主体预期有很深的相互影响,可以自由地用于类指预期和个体预期,其他限制条件也对“竟然”不起作用。而“偏偏”必须标记常理反预期,只能或主要用于个体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 预期 类型 “竟然” “偏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