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新时期”与日常生活的结构性位置 被引量:1
1
作者 乔焕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25,共7页
"后新时期"这一概念,是1990年代初学界对新时期之后中国文学的命名。本文通过对这一概念的话语考古指出:与其说这一概念是基于对文学事实的描述,不如说是某种价值预期的表达。正是在这种专注于文学主体地位及其自律性的想象... "后新时期"这一概念,是1990年代初学界对新时期之后中国文学的命名。本文通过对这一概念的话语考古指出:与其说这一概念是基于对文学事实的描述,不如说是某种价值预期的表达。正是在这种专注于文学主体地位及其自律性的想象性话语中,"后新时期"理论悖离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基本面,体现出历史意识的缺失。如果说,1990年代之后的当代文学实践的确显示出迥异于新时期文学的某些特征,但这并非人文精神的断裂或文学内在规律的中断所能解释的,而是缘于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在文化格局中的兴起。作为1990年代以来不同文化意图争相接合的要素,更作为平民文化诉求的主阵地,日常生活及其文化兴起或可作为对"后新时期"文学加以整体性描述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 日常生活 文化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