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Growth Law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1
作者 Qu Qunzhen Zhu Wenju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6期54-56,共3页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ere analyzed,and the growth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a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study perio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ere analyzed,and the growth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a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study period,adaptation period,growth period,promotion period and stability period.Moreover,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families,schools 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G data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GROWTH lawS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2
作者 Weizhong LIU Zhijuan WANG Junpeng R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9期79-81,84,共4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ical models,construc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ical models,construc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It is found that at present,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neglecting the qualit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among ecology,economy and society should be adjust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Development STATUS Research progress
下载PDF
INPUT-OUTPUT MODE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VALUATING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作者 Hu Zhenhua Luo Fayou He Xiaoji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53-158,共6页
The method of compiling input-output mode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studi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techniques in evaluating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And the mo... The method of compiling input-output mode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studi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put-output techniques in evaluating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And the model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ndirect and full contributions of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set up which can be used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direct,indirect and full benefits of the progress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put-output techniques input-output model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ll economic benefits
下载PDF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s (I)
4
作者 Chen Zhangli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4期329-345,共17页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looks back the hard development course and great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near a half of century and expounds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1) The st...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looks back the hard development course and great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near a half of century and expounds the following 3 aspects: (1)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mitigate seismic disasters and reduce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s on social-economic live is a great driving force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 To better ensur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an essential purpose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3) To insist on the dialectical connection of setup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seismic monitoring wit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earthquakes and to better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crucial task, current scientific level, and the feasibility are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to advance the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Some success and many setbacks i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consistently enrich our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ditions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deepe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earthquakes. During the last 5 years, the improve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have clearly provided the technical support to study and practic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precaution, give prominence to key problems and broade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earthquakes. These have enabled us to get some new recognition of the conditions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proces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disaster, and mechanism for earthquake generation in China’s continent.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not only encourages u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accelera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10th five-year plan. Based on the history reviewed, the author sets forth a general requirement for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brings out 10 aspects to be stressed and strengthened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hese are: upgrade and setup of the network of digitized seismic observation ; upgrade and setup of the network for observation of seismic precursors; setup of the network for observation of strong motion; setup of the laboratories for experiment on seismic regime; establishment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seismic information, emergency command and urgent rescue; research on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on 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on attenuation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mechanism for seismic disaster, and control on seismic disaster; basic research fields related to seismology and geoscience. We expect that these efforts will significantly elevate the level of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o the advanced international level, improve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earthquake precaution and predic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REVIEW and PROSPECT
下载PDF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5
作者 Lu Rongde Magistrate of Wuxi County,Jiangsu Province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1995年第1期6-6,共1页
Since China initia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Wuxi County has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inindustry,agriculture and all the social undertakings.It was continuously appraised as the first of“OneHundred Powerful... Since China initia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Wuxi County has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inindustry,agriculture and all the social undertakings.It was continuously appraised as the first of“OneHundred Powerful Counties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Rural Economics in China”for two years.So itis called the“First County in China”.In 1994,its GNP reached 17.5 billion yuan RMB and the gros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reached 65.04 billion.Benefiting from the industry,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下载PDF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s (Ⅲ)
6
作者 Chen Zhangli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2期95-112,共18页
关键词 地震学 中国 发展前景 地震预报 数字地震台网
下载PDF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II)
7
作者 Chen Zhangli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1期1-19,共19页
关键词 地震科学 地壳运动 地震活动 数字地震台网
下载PDF
加强法治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筑牢基石
8
作者 周洪宇 方皛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以及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的法治建设,具体措施为:统筹推进教育法治建设,优先加快教育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科技法律体系,以专项立法助力新兴技术的重点突破;夯实人才领域法治基石,营造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教育法治建设 科技法治建设 人才发展环境
下载PDF
数字法学真的来了吗? 被引量:5
9
作者 宋维志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91,共14页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 对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法律问题的研究推动数字法学作为学术命题被提出。虽然数字法学发展迅速,已成为学界热门研究领域,但关于数字法学立论基础等理论问题的研究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数字法学缺乏明确的问题领域,所研究的问题本质上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对现有法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获得解释;另一方面,数字法学缺少充分的理论建构,既没有突破传统权力理论框架,也没有提出技术超越理论。因此,数字法学在问题领域和理论建构两方面均无法被证成。与其说数字法学是一种法学研究新范式,不如承认数字法学本质上是对技术应用场景的模糊概括。数字社会只是观察社会的众多视角之一,数字社会的到来并不必然意味着法学研究转向了数字法学。在法学理论上,数字法学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学术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数字社会 数字技术 法学理论 新法学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期刊核心作者群分析——以《华南地震》为例
10
作者 宫会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2012-2021年《华南地震》的载文作者群,利用普赖斯定律和二八定律初步确定核心作者,采用综合指数法进一步筛选,确定期刊核心作者群,并基于作者职称和地区分布等进行分析,发现核心作者群在职称分布上呈现出以中...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2012-2021年《华南地震》的载文作者群,利用普赖斯定律和二八定律初步确定核心作者,采用综合指数法进一步筛选,确定期刊核心作者群,并基于作者职称和地区分布等进行分析,发现核心作者群在职称分布上呈现出以中级职称为主的特点,而在地区分布上则以广东省为主。期望通过以上分析结果,为《华南地震》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核心作者 普赖斯定律 二八定律 综合指数法
下载PDF
科技立法基本原则、监管趋势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初萌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8,共9页
因问题意识而兴起的科技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则、监管趋势,进而为科技法的体系化指明道路,并对未来的重要议题作出展望。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贯穿科技立法与科技法研究的主线,其可具... 因问题意识而兴起的科技法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可以归纳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则、监管趋势,进而为科技法的体系化指明道路,并对未来的重要议题作出展望。研究发现:人本主义是贯穿科技立法与科技法研究的主线,其可具体化为“科研自由”“创新激励”“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4项基本原则。人本主义与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结合,对科技监管提出了监管理念平衡化、监管对象全面化、监管节点前置化、监管手段精细化的要求。以“人本主义”这一主线为指引,串联、补足科技法律规范,明晰监管手段的现代化路径,不失为实现科技法体系化、凸显其独立学科属性的良方。最后提出,未来科技立法应在进一步挖掘政府与市场、安全与人权、国际竞争与合作、技术与人性的基础上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法 基础理论 科技伦理 人本主义 科技监管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变迁及新动向
12
作者 刘德娟 沈力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4期27-33,共7页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自2020年修订后,学界对其政策最新动向的梳理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创新模式的变迁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其历经了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线性模式向目标导向型的社会...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自2020年修订后,学界对其政策最新动向的梳理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创新模式的变迁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发现,其历经了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线性模式向目标导向型的社会变革创新模式的转变,从科学技术层面向科学技术新生态体系层面创新的转变,从只注重科技研发到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知识创新的转变,以及创新主体从“产学官”合作为主向“产学官民”共创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与中国目前所走的科技道路有些相似,因此借鉴日本经验,从完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相关者横向协同、创造科技与人文社科融合的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创新政策 《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 《科学技术基本法》 政策研究 日本经验
下载PDF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13
作者 韦立权 沈伟航 +3 位作者 韩锋 宁攸凉 刘亚 胡冬冬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3期409-413,共5页
为科学测算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分析和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经验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和基于要素份额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并对2006—2020年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林业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已... 为科学测算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分析和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经验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和基于要素份额法的增长核算模型,并对2006—2020年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林业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已由超高速增长转向较高速增长;基于要素份额法的增长核算模型更适用于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广西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4.19%、46.94%和55.97%,总体呈增长态势;“十三五”期间,广西林业经济增长超过一半的贡献来自林业科技进步,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评价 科技进步贡献率 增长核算模型 林业 广西
下载PDF
弱特征表面形貌测量的低成本渐进式匹配方法
14
作者 房长帅 刘赵阳 +1 位作者 王倩雯 张效栋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9-178,共10页
弱特征连续表面的匹配问题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挑战性问题,基于标准夹具的特征辅助可以准确地实现测量数据与模型的匹配,但该方法成本较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渐进式的匹配算法,首先基于带有边界罚函数的“点到... 弱特征连续表面的匹配问题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挑战性问题,基于标准夹具的特征辅助可以准确地实现测量数据与模型的匹配,但该方法成本较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渐进式的匹配算法,首先基于带有边界罚函数的“点到面”ICP算法实现粗配准,接着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两步微调即可对标工业常用评价结果。以汽车玻璃的面形误差评价为例,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所提方法匹配后的面形误差接近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级别。对于40 cm×40 cm的汽车玻璃,基于所提方法匹配线结构光测量的玻璃数据与三坐标数据,两者偏差在-0.06/0.08 mm,基本满足工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科学与技术 弱特征表面配准 渐进式匹配算法 汽车玻璃 ICP算法
下载PDF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分析研究
15
作者 李静芳 张小宁 +1 位作者 张龙 杨文静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科技奖励制度在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深入推进甘肃省“四强”行动实施,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奖的激励作用,文章选择2017—2021年甘肃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果,围绕获奖成果数... 科技奖励制度在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深入推进甘肃省“四强”行动实施,更好发挥科技进步奖的激励作用,文章选择2017—2021年甘肃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果,围绕获奖成果数量、完成单位、市州分布、所属经济行业及领域、成果类别等维度,分析了甘肃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成果的特点,结合甘肃省当前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奖 获奖成果 甘肃省
下载PDF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法治化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启平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共1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等十多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任务进程中,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应该全面系统转化为科技创新立法的基本规定,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法治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落实,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加快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型国家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法治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下载PDF
基于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实情况的中国各省份新技术新应用立法前瞻对比研究
17
作者 王珊珊 王海芸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12期36-42,共7页
目前中国学界对地方科技立法层面关注较少,对地方立法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和把握。因此,围绕各省份对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落实情况,从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法律环境出发,着眼于研... 目前中国学界对地方科技立法层面关注较少,对地方立法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和把握。因此,围绕各省份对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落实情况,从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法律环境出发,着眼于研发、应用、推广、激励和监管5个方面,对比分析地方性法规在新技术新应用的立法模式、章节设计、立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地方立法已经充分意识到新技术新应用立法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制定或修改科技创新条例予以规范。其中,普遍采取促进型立法模式,统一将新技术新应用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部分放在综合性立法中,但章节设计缺乏系统性,条款数量较少、位置分散,问题意识淡薄;相关条款呈现出不同的立法侧重,关于新技术新应用的规制内容各有特色,但存在推广激励不足、法律责任真空等问题。建议各地应尽快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立法,完善促进型立法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专章或专门立法的系统性制度设计,固化研发、应用、推广、激励、监管的实践经验,调整监管体系,明确违法结果,推动本区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新应用 法律环境 地方科技立法 立法模式 地方性法规 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实 区域科技进步
下载PDF
我国科技创新合作区域特征及竞争态势研究
18
作者 彭佳 邵楠 +1 位作者 杨云飞 王建国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72,共11页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区域间合作创新是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2006-2020年20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项目为数据分析基础,以京津冀、长三角、华中区、西南区等主要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集群为研...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区域间合作创新是科技资源自由流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我国2006-2020年20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项目为数据分析基础,以京津冀、长三角、华中区、西南区等主要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集群为研究对象,揭示我国区域性科技合作创新特征,探寻创新能力与技术分布差异,挖掘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研究发现:①高校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合作创新的主力,有效利用产学研异质性发展,推动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的联动效应和统筹,是未来区域性技术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驱动力;②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建设技术间相互促进、交叉融合以支撑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势在必行;③各区域技术合作创新网络还不成熟,亟须进一步加强跨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技术创新,升级国内科技创新网络;④创新技术间交叉关联、相互融合是必然趋势;⑤树立开放、包容、合作的创新思想,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⑥要加大企业成为区域合作创新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合作创新网络 网络布局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下载PDF
论生命科技伦理教育与卫生法教育的互动融合
19
作者 衡敬之 邬俊佚 《医学与法学》 2024年第2期6-10,共5页
科技的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本就是一体两面,两者在面对生命科技这类颠覆性技术时,存在规范属性和治理目标的重合——立足教育场景,生命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铺垫了卫生法学教育,为法律专业青年学生拓展生物医药行业视野;卫生法学教育在责... 科技的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本就是一体两面,两者在面对生命科技这类颠覆性技术时,存在规范属性和治理目标的重合——立足教育场景,生命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铺垫了卫生法学教育,为法律专业青年学生拓展生物医药行业视野;卫生法学教育在责任、行为规范性意识培养上助力生命科技伦理教育,引导生物医药青年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就生命科技伦理教育与卫生法学教育互动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而言,可首先搭建医学类高等院校与法学类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平台,然后促进生命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科间教学与科研的资源整合,以逐步形成完整的学科间互动融合教育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卫生法 教育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兼评《科学技术进步法》
20
作者 王华 张奔 《江汉学术》 2024年第3期35-44,共10页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形势下国家管理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科学技术领域的立法对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基础。结构主义视角将创新生...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形势下国家管理和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式。科学技术领域的立法对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基础。结构主义视角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行动者、活动、位置和链接关系四个维度(Actor-Active-Position-Link,AAPL),解构模型结构可以帮助厘清科技创新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从行动者维度需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采用“专业化服务机构”代替中介机构,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从活动维度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鼓励自由探索结合国家目标的原则;从位置维度提前加强伦理与安全审查,促进科学信息共享和协调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从链接维度基于优化创新要素链接,强化科技规划的预算工作,统筹建立科学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治理体系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科技治理 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进步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