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十七年诗歌”与政治文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立群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13,共5页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十七年诗歌”无疑是和“政治”具有密切关系的。然而,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反思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关系的分析都不宜作浅表化处理。而从政治文化的理论视点出发,从四个主要方面对“十七年诗歌”...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十七年诗歌”无疑是和“政治”具有密切关系的。然而,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反思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关系的分析都不宜作浅表化处理。而从政治文化的理论视点出发,从四个主要方面对“十七年诗歌”进行分析,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前提下,发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政治文化 文学史
下载PDF
“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宏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46-149,共4页
十七年音乐在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属于"特例",既非建国前的"十里洋场",亦非文革时代的"高快硬响"。音乐创作对传统的"爱情"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定位,将其放置到革命或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语境... 十七年音乐在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属于"特例",既非建国前的"十里洋场",亦非文革时代的"高快硬响"。音乐创作对传统的"爱情"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定位,将其放置到革命或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语境下来论述,使爱情叙事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但创作者并非完全听从政治指令的艺术木偶,他是以一种更为隐性的方式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少数民族题材的音乐,以此寻求"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平衡。创作出了明显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爱情歌曲,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音乐 爱情歌曲 政治语境 创作特点 社会互动
下载PDF
重返现场:“十七年文艺”的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3-19,共7页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样式。但回到历史现场,"十七年文艺"的生成、演化与...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样式。但回到历史现场,"十七年文艺"的生成、演化与重构实际上经历了从"人民的文艺"到"无产阶级的文艺"的规划和设计、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文学史的同步叙述和建构、最终作为"文革"的"他者"而被规定和确立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回溯,"十七年文艺"内在的规定性亦随政治语境的变迁而不断生产出复杂的面向,应该被视作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艺” 人民的文艺 无产阶级的文艺 社会主义文学 “文革”文艺
下载PDF
“十七年”诗歌发展的两个传统
4
作者 叶吉娜 首作帝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94-96,共3页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起点,"十七年"诗歌这种与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关系从建国初期便初见端倪且愈演愈烈。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即是诗歌继承传统的结果,也是时代环境下的历史必然。文章分析了"十七年"诗歌发展蕴藏的内...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起点,"十七年"诗歌这种与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关系从建国初期便初见端倪且愈演愈烈。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即是诗歌继承传统的结果,也是时代环境下的历史必然。文章分析了"十七年"诗歌发展蕴藏的内部传统与外部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诗歌 内部传统 外部传统
下载PDF
“工农兵”:“吊诡”的形象符号——“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形象研究
5
作者 巫洪亮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2,共6页
"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意象是一种"吊诡"的形象符号,一方面它以"完型化"形象符号照亮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另一方面又遮蔽了"真实"世界里"工农大众"精神形态... "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意象是一种"吊诡"的形象符号,一方面它以"完型化"形象符号照亮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另一方面又遮蔽了"真实"世界里"工农大众"精神形态的复杂性;一方面它确证和巩固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使诗歌陷入"公式化"的俗套而诗人则成为符号"软暴力"的对象;一方面它让"工农大众"在虚拟镜像中获得"翻身做主人"的政治文化快感,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符号的迷狂中丧失精神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工农兵”形象 符号 “吊诡”
下载PDF
“十七年”诗歌的乡村空间与社会认同
6
作者 巫洪亮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12期64-69,共6页
在"十七年"的诗歌生产中,"乡村"不仅是诗人激情想象与理性建构的对象,同时也是被多维意义反复浇铸而构造起来的崭新空间。"精神"、"物质"与"权力"是"十七年"诗人建构乡村... 在"十七年"的诗歌生产中,"乡村"不仅是诗人激情想象与理性建构的对象,同时也是被多维意义反复浇铸而构造起来的崭新空间。"精神"、"物质"与"权力"是"十七年"诗人建构乡村空间政治属性的三种维度,被充分"诗意化"的乡村空间以一种隐蔽和柔性的方式重构着民众的精神记忆,被"物质"所填充的乡村空间交织着民众迈向现代化的渴求与焦虑、紧张与惶恐,刻写了"权力"印痕的乡村空间则参与了阶级身份的界划与指认,赋予了乡村女性新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乡村想象 精神记忆
下载PDF
河南当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7
作者 潘磊 彭迎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8-61,共4页
新中国成立后,以河南籍作家为创作主体的河南文学创作队伍日渐形成,诗歌创作也日渐丰富成熟。"十七年"时期河南诗歌受其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多为"颂歌";新时期以来,河南诗歌在创作视野、诗体艺术上均有很大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河南籍作家为创作主体的河南文学创作队伍日渐形成,诗歌创作也日渐丰富成熟。"十七年"时期河南诗歌受其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多为"颂歌";新时期以来,河南诗歌在创作视野、诗体艺术上均有很大拓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共存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诗歌 “十七年” 新时期
下载PDF
“断裂”与“超越”——“十七年”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维度
8
作者 巫洪亮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9-43,共5页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时间超越"既培养了人们高度自觉和敏锐的时间意识,又使人被"异化"的时间所围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时间意识 “断裂” “超越”
下载PDF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被引量:3
9
作者 吕海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叙事范式得以确立,并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人民文学》 英雄形象 爱情叙事
下载PDF
浅析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现象
10
作者 王柔梵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4-57,共4页
十七年时期,新中国的建立及文艺方针的落实,给文学创作带来新气象,广西地区也出现全新的诗歌现象,期间产生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和作品。本文阐述十七年时期广西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成就、创作特征及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广西 少数民族诗人 诗歌
下载PDF
“十七年”现代诗歌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11
作者 邓淦元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3-68,共6页
中国新诗百年,历经兴衰,延绵至今。"十七年"作为中国文学的关键转折点,在特殊的"政治—文化"相交叠的历史场域中,中国新诗面临着"解构"和"重构"的双重要求,现代诗歌也不例外地置身于经典化秩... 中国新诗百年,历经兴衰,延绵至今。"十七年"作为中国文学的关键转折点,在特殊的"政治—文化"相交叠的历史场域中,中国新诗面临着"解构"和"重构"的双重要求,现代诗歌也不例外地置身于经典化秩序之中。建国初期,文艺界依靠选本集成、文学史著作、诗人"整塑"三大文学手段,逐步确立起"十七年"现代诗歌经典的遴选标准和生成法则,其中也暗含着其复杂的"指认"与"打造"的内在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现代诗歌 诗歌经典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新诗“经典”打造的几种途径
12
作者 陈宗俊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5-30,共6页
"十七年"新诗"经典"遴选的标准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种新诗"经典"打造的途径有多种方式,其中文学史的确认、教学工具的强化和对已有新诗"经典"的不断"修正"这几种方... "十七年"新诗"经典"遴选的标准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种新诗"经典"打造的途径有多种方式,其中文学史的确认、教学工具的强化和对已有新诗"经典"的不断"修正"这几种方式尤其值得关注。"十七年"对新诗"经典"的打造,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政治—文学"的"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新诗“经典” 打造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