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治通鉴释文》所见宋代四川方音声调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4,共7页
《资治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所作的音义专书。该书音切中有一些属于中古不同声调之间的混注,亦不合于宋代通语,属于特例,它们反映出宋代四川方音平去相混、上去相混、平上相混的方音特点。这些异调相混的现象主要是上古方言... 《资治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所作的音义专书。该书音切中有一些属于中古不同声调之间的混注,亦不合于宋代通语,属于特例,它们反映出宋代四川方音平去相混、上去相混、平上相混的方音特点。这些异调相混的现象主要是上古方言中汉字声调的歧异读音在宋代四川方言中的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释文 宋代 四川方音 声调
下载PDF
《通鉴释文》所见宋代四川方音声母特点
2
作者 邓强 封传兵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296-305,共10页
《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所作的音义专书。该书音切中有一些属于中古不同声母之间的混注,亦不合于宋代通语,属于特例,共14条,分为5类:鼻音与塞音声母混注;舌头与舌上声母混注;娘母与日母混注;邪母与船母混注;疑母与匣母混注... 《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所作的音义专书。该书音切中有一些属于中古不同声母之间的混注,亦不合于宋代通语,属于特例,共14条,分为5类:鼻音与塞音声母混注;舌头与舌上声母混注;娘母与日母混注;邪母与船母混注;疑母与匣母混注。这些混注反映了宋代四川方音声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释文 宋代 四川方音 声母
下载PDF
《通鉴释文》音系的入声韵尾
3
作者 邓强 但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4-60,共7页
《通鉴释文》是《资治通鉴》问世之后最早为其作注的音义专书,作者为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全面考察《通鉴释文》入声字的音切,分析《通鉴释文》里中古-p、-t、-k尾入声韵类之间的分合关系,发现《通鉴释文》音系里虽然一部分字的入声韵... 《通鉴释文》是《资治通鉴》问世之后最早为其作注的音义专书,作者为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全面考察《通鉴释文》入声字的音切,分析《通鉴释文》里中古-p、-t、-k尾入声韵类之间的分合关系,发现《通鉴释文》音系里虽然一部分字的入声韵尾变为喉塞音-,但不同韵尾的入声韵类之间总体上仍然有别,入声韵尾-p、-t、-k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汉语语音 《通鉴释文》 反切 直音 入声韵尾 读书音
下载PDF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语言学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勤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8-131,共4页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之《通鉴释文辩误》蕴含了较为成熟的语言观及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和原则。语言观主要包括对外来词、行业用语和专有名词等的语言特征的认识及其语言发展观。在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上融史学和文献学思想于语言研...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之《通鉴释文辩误》蕴含了较为成熟的语言观及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和原则。语言观主要包括对外来词、行业用语和专有名词等的语言特征的认识及其语言发展观。在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上融史学和文献学思想于语言研究,源流并重,纵横结合。考释原则上重视参考文献的时代性,训释对象的民族性和同名异实现象等。胡三省及其《通鉴释文辩误》的学术思想不但对元明《通鉴》学研注一派影响重大,在史学界和文献学界有承前启后之功,其语言观及语义考释方法和原则对后世也有开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 《通鉴释文辩误》 语言观 语义考释
下载PDF
《通鉴释文》所见宋代四川方音韵母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邓强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通鉴释文》是宋代眉山人史炤所作的音义专书。该书音切中有一些属于中古不同韵之间的混注,亦不合于宋代通语,属于特例,分为四类:牙喉音一二等字相混;效摄与流摄相混;曾摄三等与一等相混;不同鼻音韵尾相混。这些混注反映了宋代四川方... 《通鉴释文》是宋代眉山人史炤所作的音义专书。该书音切中有一些属于中古不同韵之间的混注,亦不合于宋代通语,属于特例,分为四类:牙喉音一二等字相混;效摄与流摄相混;曾摄三等与一等相混;不同鼻音韵尾相混。这些混注反映了宋代四川方音韵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释文》 宋代 四川方音 韵母
原文传递
《资治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浊音清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6,96,共8页
《资治通鉴释文》是宋代史炤所作的一部音释著作。该书有大量反映"浊音清化"的音注。前贤对此已有研究,认为该书所反映的"浊音清化"已经完成。本文对《资治通鉴释文》反映"浊音清化"的音注全面考察,认为... 《资治通鉴释文》是宋代史炤所作的一部音释著作。该书有大量反映"浊音清化"的音注。前贤对此已有研究,认为该书所反映的"浊音清化"已经完成。本文对《资治通鉴释文》反映"浊音清化"的音注全面考察,认为只有奉母清化程度较高,已变为清声母,大多数全浊声母还处在"浊音清化"的发展过程中,全浊声母尚未完全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释文 宋代 浊音清化
原文传递
《通鉴释文》中的同摄重韵相混和同摄三四等韵相混
7
作者 邓强 周攀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34-40,共7页
《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为《资治通鉴》作注的音义专书。书中作者自创的音切里有大量反映同摄重韵相混和同摄三四等韵相混的反切和直音。同摄重韵在《通鉴释文》音系中合流,同摄三四等韵在《通鉴释文》音系中也已无分别。与... 《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为《资治通鉴》作注的音义专书。书中作者自创的音切里有大量反映同摄重韵相混和同摄三四等韵相混的反切和直音。同摄重韵在《通鉴释文》音系中合流,同摄三四等韵在《通鉴释文》音系中也已无分别。与中古音比较,这是《通鉴释文》韵系最大的变化,也是宋代四川读书音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释文 重韵 三四等韵 四川语音
下载PDF
战国金文补证三则
8
作者 陈英杰 《古文字研究》 2012年第1期434-440,共7页
一、十三年上官鼎(2590战中①)魏国器物,铭云:"十三年,梁■(阴)命(令)率、上官冢子疾、冶■(铸),■(容)半。"所谓"梁"字本作:■(反白后处理)黄盛璋②、张亚初、《集成释文》、《集成》修订本、吴镇烽《通鉴》③、... 一、十三年上官鼎(2590战中①)魏国器物,铭云:"十三年,梁■(阴)命(令)率、上官冢子疾、冶■(铸),■(容)半。"所谓"梁"字本作:■(反白后处理)黄盛璋②、张亚初、《集成释文》、《集成》修订本、吴镇烽《通鉴》③、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④等均释为"梁"。《金文资料库》3295无释文,云"待考"⑤。此字左半从"阜"是没有问题的,右半上部可辨,而下部不清,其形应该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 张亚初 资料库 十三年 青铜器 金文 释文
下载PDF
江西广昌发现的宋代银锭 被引量:1
9
作者 姚莲红 《江西文物》 1989年第1期68-69,124,共3页
江西广昌县赤水镇石梁村一小学教师在整理菜地时,挖到二块银锭并将此交县博物馆收藏。 广昌出土的两块银锭计重1,990克,均系浇铸而成,两端较宽呈弧状,背面如蜂房密布,其整体呈长条束腰形。
关键词 广昌县 小学教师 镇石 风貌特征 铤银 弧状 通鉴释文 陈元康 吴兆莘 旧唐书
下载PDF
知庄章三组声母在《通鉴释文》中的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鄧强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13年第1期411-421,共11页
《资治通鉴释文》约作于1150—1160年之间,作者为宋代四川人史炤。该书有大量反映知庄章三组声母混注的音切,这些材料反映出《通鉴释文》中知庄章三组声母演变的方式是知组二等与庄组合并,知组三等与章组合并,然后知组三等和章组又渐与... 《资治通鉴释文》约作于1150—1160年之间,作者为宋代四川人史炤。该书有大量反映知庄章三组声母混注的音切,这些材料反映出《通鉴释文》中知庄章三组声母演变的方式是知组二等与庄组合并,知组三等与章组合并,然后知组三等和章组又渐与知组二等和庄组合流。知庄章三组声母在《通鉴释文》中正处在合流的过程中,尚未完全合并。这是宋代四川语音知庄章三组声母演变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释文》 宋代 声母
原文传递
胡三省论注书(上)
11
作者 陈国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47-52,共6页
胡三省论注书(上)陈国本注书,属训站学的范畴。古今异言,今古异制,古书不作解释,就难以看懂。汉末人读《史记》、《汉书》要注释,春秋时人读周初的书也要注释,可见注释古书的重要。训诂学就是为阅读古书服务的一门科学。它研究... 胡三省论注书(上)陈国本注书,属训站学的范畴。古今异言,今古异制,古书不作解释,就难以看懂。汉末人读《史记》、《汉书》要注释,春秋时人读周初的书也要注释,可见注释古书的重要。训诂学就是为阅读古书服务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如何正确解释古书中的词语,以便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三省 《通鉴 陈国本 心孤意怯 末人 胡注 通鉴释文 小昆弥 音注 法华文句记
下载PDF
宋元刊《资治通鉴》简注本管窥——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为例
12
作者 林嵩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2022年第2期97-103,共7页
今存之宋元刊《资治通鉴》简注本曾被误认为北宋所刊刻之“龙爪《通鉴》”,实际上是南宋鄂州孟太师府鹄山书院之刻本(或元代福建魏天佑之覆刻本)。简注本之夹注虽多节录自史焰《资治通鉴释文》,但也作了少量修改。简注本《通鉴》的文本... 今存之宋元刊《资治通鉴》简注本曾被误认为北宋所刊刻之“龙爪《通鉴》”,实际上是南宋鄂州孟太师府鹄山书院之刻本(或元代福建魏天佑之覆刻本)。简注本之夹注虽多节录自史焰《资治通鉴释文》,但也作了少量修改。简注本《通鉴》的文本内容不仅与现存之“无注本”有不同来源,更较通行“胡注本”近古、近真,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 简注本 龙爪本 《通鉴释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