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黄骅方言“V上”结构中“上”的特殊用法
1
作者 祁淑玲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23-27,共5页
黄骅方言“V上”结构中的“上”,可以表示受事对象逐渐消失义。从句法特点来看,“V上”是一个自主结构,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其中涉及到的受事成分以前置于动词为优势。从语义制约来看,该结构中的受事对象是有指的,具有数量特征,数量... 黄骅方言“V上”结构中的“上”,可以表示受事对象逐渐消失义。从句法特点来看,“V上”是一个自主结构,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其中涉及到的受事成分以前置于动词为优势。从语义制约来看,该结构中的受事对象是有指的,具有数量特征,数量在动作行为影响下从有变无。从搭配对象来看,与“上”搭配的典型动词主要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消耗类动词和去除类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方言 v上”结构 “上” 消失 受事对象
下载PDF
意外:起始义“V上”的语用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郭晓麟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0,共8页
现代汉语起始义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表达,比如"V上、V开、V起来、开始V"。这些不同的起始义标记之间存在着语用差异。本文认为"V上"的核心语用意义为"意外"。意外之义使结构获得了评论性和否定性特点,从而... 现代汉语起始义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表达,比如"V上、V开、V起来、开始V"。这些不同的起始义标记之间存在着语用差异。本文认为"V上"的核心语用意义为"意外"。意外之义使结构获得了评论性和否定性特点,从而又间接影响到结构的分布和句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语用意义 意外 评论 否定
下载PDF
对“V上”之再考察——基于韩国学习者偏误类型的分类 被引量:4
3
作者 朴珍玉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9-104,共6页
从语义分化的角度入手,并参考韩国学习者的偏误类型,对"V上"进行了重新分类,主要是把"上"按词性分为2大类:上1(实词)和上2(虚词)。然后按语义又把"上1"分为3小类:基本义、表示接触或增添、表示达到或达成... 从语义分化的角度入手,并参考韩国学习者的偏误类型,对"V上"进行了重新分类,主要是把"上"按词性分为2大类:上1(实词)和上2(虚词)。然后按语义又把"上1"分为3小类:基本义、表示接触或增添、表示达到或达成;"上2"分为2小类:提示新变化、量标记。实践证明这种分类有益于对韩汉语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V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语义分化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类型
下载PDF
“V上”结构的语义体系及认知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38,共9页
"V上"结构既可表趋向义,又可表结果义,还可以与"了"一起表示体貌义,横跨了位移、结果和体貌三个语法范畴。究其原因在于意象图式的转换在发挥作用。位移范畴属于原型范畴,结果范畴和体貌范畴则是从位移范畴转喻引... "V上"结构既可表趋向义,又可表结果义,还可以与"了"一起表示体貌义,横跨了位移、结果和体貌三个语法范畴。究其原因在于意象图式的转换在发挥作用。位移范畴属于原型范畴,结果范畴和体貌范畴则是从位移范畴转喻引申而来,都与路径图式相关,空间域的到达终点可转喻结果域的实现,凸显起点则可转喻时间域的开始。同时"V上"在共时平面发生的语义泛化过程也可以得到语言历时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范畴 意象图式 凸显 转喻
下载PDF
“V+上+数量”构式的语义功能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4
5
作者 董淑慧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2,共8页
本文从共时平面考察"V+上+数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特征,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上"的用法及其与动词本义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最后从历时角度考察其演成过程。
关键词 v+上+数量” 语义功能 语法化
下载PDF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被引量:9
6
作者 周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21-127,134,共8页
基于驱动-路径图式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V+上/下"最初表达受动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发生了相对于参照体的由低及高或由高及低的垂直向空间位移,表达返身致使或外向... 基于驱动-路径图式理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V+上/下"最初表达受动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发生了相对于参照体的由低及高或由高及低的垂直向空间位移,表达返身致使或外向致使。路径"向量"、"距量"与"标量"特征是分析"上/下"由空间到状态、时间认知域投射路径的重要因素,也与驱动的方向性特征具有双向选择关系。两者在空间域上具有上向与下向、依附与脱离、前向与后向的语义对立,在状态域与时间域上对称性较弱。两者产生中立化的语用选择性在于"上"具有难达成性,"下"具有易控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下” 驱动-路径图式 认知域 对称与不对称 语义体系
下载PDF
论利用构式家族对构式语义的探求——以“V+上+XP”构式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雷冬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107,共12页
构式家族的确立是构式语义探求的一条有效途径。"V+上+XP"构式起源于路径位移构式"位移动词+上+地点名词","上"是趋向动词。在语用类推的作用下,构式从"动作发生达到某一空间目标"之义发展为&q... 构式家族的确立是构式语义探求的一条有效途径。"V+上+XP"构式起源于路径位移构式"位移动词+上+地点名词","上"是趋向动词。在语用类推的作用下,构式从"动作发生达到某一空间目标"之义发展为"动作发生达到某一结果"义,而构式"V+上+数量结构"其实就属于"达到某一结果"中的一种,因此"上"的性质就还处于趋向动词这一范畴内。只有当构式发展到"吃上了饭"/"唱上戏了"以及省略形式"吃上了"/"唱上了"的时候,趋向动词"上"才开始从"达成"义向"体貌"用法演变,最后形成"可持续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上了"构式,"上了"结合紧密,共同作用,成为一个起始体的标记。这才脱离了"V+上+XP"这一构式的语义范畴,"上"也就不再是趋向动词,而是助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家族 构式语义 v+上+XP 语法化 隐喻
下载PDF
动趋式“V上”的语义与位移事件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38,共10页
趋向动词"上"在动趋式"V上"中表示方向意义,凸显射体TR伴随动作V的实施而发生的自下而上的空间位移,方向可接近垂直,亦可接近水平,是一个连续统。位移路径和位移终点是其必有的语义要素。"V上"内部语义松... 趋向动词"上"在动趋式"V上"中表示方向意义,凸显射体TR伴随动作V的实施而发生的自下而上的空间位移,方向可接近垂直,亦可接近水平,是一个连续统。位移路径和位移终点是其必有的语义要素。"V上"内部语义松散,"上"是具有明显词汇意义的趋向性后置成分,对动词V的依附性不强,保留了其动词性,仍可独立使用,表达位移事件的主事件。它还可以和不同的动词组合来表达物理空间位移和虚拟空间位移两类位移事件,有时表达的事件类型相同,但其事件结构却并不完全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位移 事件类型 事件结构
下载PDF
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亚丽 赵立军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37-38,共2页
现代汉语中的"V+上"格式是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争议较大。这种争议的产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主观认识不同的原因。本文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V+上"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解释现代汉语中... 现代汉语中的"V+上"格式是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争议较大。这种争议的产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主观认识不同的原因。本文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V+上"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解释现代汉语中"V+上"格式复杂性的成因:共时平面上的词都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并列 动补 动趋
下载PDF
体貌义构式“V上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常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8,共9页
"V上了"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构式,表达事件的起始情状,具有动态性特征。其内部各成分语义之间是互补的,"了"表达事件整体的时间变化,"上"指向事件时间内部的起始点,二者一起表示事件的开始,能进入该构式... "V上了"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构式,表达事件的起始情状,具有动态性特征。其内部各成分语义之间是互补的,"了"表达事件整体的时间变化,"上"指向事件时间内部的起始点,二者一起表示事件的开始,能进入该构式的多为双限动词和一部分具有变化特征的动态形容词。该构式在语法规则上具有高能产性,但其使用环境却造成其应用的低频率,但也可以把其中的"上"视为起始体标记体貌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了” 体貌义 情状 语义互补 起始体
下载PDF
从致使性看“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表达功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24-131,共8页
"V上去/起来/来+AP/VP"表达在某认知条件(或情况)下认知对象(某实体或事件)状态特征被动引发认知者产生某认知结果,具有一定的致使性。由受事型到施事型,由空间型到时间型,由感知型、评价型到推断型,致使性逐渐减弱。"V... "V上去/起来/来+AP/VP"表达在某认知条件(或情况)下认知对象(某实体或事件)状态特征被动引发认知者产生某认知结果,具有一定的致使性。由受事型到施事型,由空间型到时间型,由感知型、评价型到推断型,致使性逐渐减弱。"V上去+AP/VP"、"V起来+AP/VP"、"V来+AP/VP"的主观化程度依次增加,其中受事型和评价型占优势,时间认知条件范围广,感官或言说类认知条件下易替换。"V起来+AP/VP"的使用频率最高,除感官类动作动词外,其它自主动词甚至是性质形容词均可进入该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 致使性 主观化 表达功用 语料库
下载PDF
“V上”结构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海星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7-71,共5页
"V上"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结构,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丰富多样,这些意义不但与结构中动词的意义密切相关,也与"上"的意义及其发展演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对结构整体意义的分析还是对"上&qu... "V上"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结构,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丰富多样,这些意义不但与结构中动词的意义密切相关,也与"上"的意义及其发展演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对结构整体意义的分析还是对"上"的虚化过程的探索都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 v+上
下载PDF
从“V上”和“V下”的对立与非对立看语义扩展中的原型效应 被引量:18
13
作者 任鹰 于康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20,共8页
在"V上"和"V下"类动补结构中,"上"和"下"本为反义成分,但在与动词的组配选择中,却并不都是有此无彼、绝对对立的,这就似乎产生了一种意义和形式的错位。为了能够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从... 在"V上"和"V下"类动补结构中,"上"和"下"本为反义成分,但在与动词的组配选择中,却并不都是有此无彼、绝对对立的,这就似乎产生了一种意义和形式的错位。为了能够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从"上"和"下"的语义扩展、原型义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进行探讨。"V上"和"V下"的句法表现和表意功能表明,"V上"和"V下"的对立应为本质的、必然的,某些非对立现象则是表面的、偶然的。从根本上说,"V上"和"V下"的对立与非对立表现都可以在"上"和"下"的原型义及其语义扩展过程中找到根源与理据。在"上"和"下"的语义扩展中,原型效应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v下” 语义扩展 原型效应
下载PDF
“V+在+Pron.+手上”格式的构式化研究
14
作者 罗美君 阳利新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4-68,共5页
"独立性"是构式最显著特征。格式的意义越虚化、越主观化、意义的推断越需要依赖认知机制,格式"独立性"越强,构式化程度就越高。"V+在+Pron.+手上"格式的三种变体形式的"独立性"依次增强,构式... "独立性"是构式最显著特征。格式的意义越虚化、越主观化、意义的推断越需要依赖认知机制,格式"独立性"越强,构式化程度就越高。"V+在+Pron.+手上"格式的三种变体形式的"独立性"依次增强,构式化程度也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连续统状态。引起格式构式化的动因主要有:格式的重新分析、"V+在+Pron.+手上"介宾结构的去范畴化以及语义概念的抽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在+Pron.+手上”格式 独立性 构式化
下载PDF
再谈“V上”和“V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卫芳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32-40,共9页
结果义"V上/V下"结构中的反方向趋向动词"上""下"都发生了语法化,变成了表示"动作完结"的语法成分。表示"动作完结"的"上""下"是一种处于语法化早期阶段的语法... 结果义"V上/V下"结构中的反方向趋向动词"上""下"都发生了语法化,变成了表示"动作完结"的语法成分。表示"动作完结"的"上""下"是一种处于语法化早期阶段的语法成分,其性质、功能都与类型学中的完结体标记十分类似。被重新分析为表示"动作完结"的语法成分之后,"上""下"都经历了"泛化"过程,其语义概括性不断增强,自身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在"上""下"的泛化过程中,其来源结构和词汇的某些语义特征一直滞留,始终制约着它们与动词的选择限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v下” 完结体 语法化 泛化
下载PDF
“V-上”和“V-上げる”中后项动词的非范畴化
16
作者 王育洁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106-109,共4页
小论以语法化研究中的非范畴化理论为指导,考察"V-上"与"V-上げる"在非范畴化阶段的异同。据比较分析,可以得出"V-上"在非范畴化阶段获得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开始的语法机能及表示诙谐语气的语法功能,因... 小论以语法化研究中的非范畴化理论为指导,考察"V-上"与"V-上げる"在非范畴化阶段的异同。据比较分析,可以得出"V-上"在非范畴化阶段获得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开始的语法机能及表示诙谐语气的语法功能,因此可以视为进入了次要范畴变化阶段。与此同时,"V-上げる"在非范畴化阶段获得了"表示强调语气",其作用相当于副词,因此可以视为进入了中间范畴。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动作完成"、"增添谦虚语气"、增加‘赞美’的语气这三种属于次要范围变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げる v-上 复合动词 非范畴化
下载PDF
动趋式“V上”的概念语义要素及扩展路径研究
17
作者 王宜广 宫领强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35-143,共9页
动趋式语义研究重整体的语义扩展关系,但忽略了每一个趋向动词内部的语义小类之间的扩展关系。语义扩展需要分析语义之间的相似点或相似性特征,而这又需要借助动趋式的概念语义要素:参与者要素、空间要素、运动要素、路径要素和主观视... 动趋式语义研究重整体的语义扩展关系,但忽略了每一个趋向动词内部的语义小类之间的扩展关系。语义扩展需要分析语义之间的相似点或相似性特征,而这又需要借助动趋式的概念语义要素:参与者要素、空间要素、运动要素、路径要素和主观视点。文章通过分析"V上"概念语义要素的变化考察其语义扩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概念要素 语义扩展路径
下载PDF
“V得一V”构式探析
18
作者 刘永华 《语言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51-60,M0005,共11页
“V得一V”构式是“V一V”构式的扩展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动词重叠式“VV”。该构式萌芽于南宋,活跃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有少量遗存。该构式与“V了一V”“V上一V”有平行关系和竞争关系,具有四种语法意义,其中的“得”是表达“V一V”能... “V得一V”构式是“V一V”构式的扩展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动词重叠式“VV”。该构式萌芽于南宋,活跃于元明清,现代汉语中有少量遗存。该构式与“V了一V”“V上一V”有平行关系和竞争关系,具有四种语法意义,其中的“得”是表达“V一V”能动性或客观条件许可的显性语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得一v
原文传递
湖北宣恩话“V下V下的”动词重叠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8
19
作者 屈哨兵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本文描写宣恩话中“V下V下的”动词重叠式,同时讨论该格式的成因,以及与其他相关格式的关系。第一部分先描写该格式的基本语法意义,第二部分讨论“V下V下的”和动作重复的客观现实,并对人关于动作重复的观念结构在数量和动性顺序上的象... 本文描写宣恩话中“V下V下的”动词重叠式,同时讨论该格式的成因,以及与其他相关格式的关系。第一部分先描写该格式的基本语法意义,第二部分讨论“V下V下的”和动作重复的客观现实,并对人关于动作重复的观念结构在数量和动性顺序上的象似性关系,第三部分比较“V下V下的”式与相关动词重叠式的动征凸显面的不同,对V下V下的”动量、时量、动幅、动频、动作的存在状态、动作运行的方向等动征进行了较细致的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宣恩话 vv下的” 动词重叠 语法意义 象似性关系 语用功能
原文传递
On the existence of traveling wave solutions and upper and lower bounds for some Fisher-iolmogorov type equations 被引量:1
20
作者 Juan Belmonte-Beit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2014年第5期51-65,共15页
In this paper, we use a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raveling waves solutions for the Fisher-Kolmogorov density-dependent equation. Moreover, we prove the existence of upper and lower bounds f... In this paper, we use a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raveling waves solutions for the Fisher-Kolmogorov density-dependent equation. Moreover, we prove the existence of upper and lower bounds for these traveling wave solutions found previously. Finally, we present a particular example which has several applications in the mathematical biology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er-Kolmogorov equations nonlinear diffusion heteroclinic orbits upperand lower solutions center manifo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