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词“彼此”的篇章回指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73,共7页
代词"彼此"在篇章中具有一定的回指特征。从宏观层面上看,"彼此"在线性顺序上具有一定的话题延续性;在层次分布上,它位于同指的名词性成分和统称复数代词之下、"零形式"之上。从微观层面上看,具有较强启... 代词"彼此"在篇章中具有一定的回指特征。从宏观层面上看,"彼此"在线性顺序上具有一定的话题延续性;在层次分布上,它位于同指的名词性成分和统称复数代词之下、"零形式"之上。从微观层面上看,具有较强启后性的先行语主要以主语身份出现在主位位置,或者以宾语身份出现在述位位置,而具有较强承前性的"彼此"则一般倾向于出现在主语位置。先行语的启后性及"彼此"的承前性越强,它们之间的关联就越紧密。现代汉语中类似于"彼此"这样的复数型代词的回指特征,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此 回指 话题延续性 层级分布 启后性 承前性
下载PDF
数字对象的唯一标识符技术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晓林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1,14,共5页
在数字信息环境中 ,唯一标识符承担着唯一地和永久地确认数字对象、并将它们与其它数字对象或服务系统连接起来的功能。本文简要介绍唯一标识符的功能、要求和基本框架 。
关键词 统一资源标识系统 URI URN HANDLE 唯一标识符 数字对象 统一资源名
下载PDF
利用电气原理成功认定一起亡人火灾事故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学楷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1-902,共2页
通过介绍一起亡人火灾事故调查,论述了利用电气原理锁定线路电气故障起火嫌疑,探讨了认定电瓶车充电线路短路起火的要点和体会。
关键词 电气原理 电气故障 电瓶车 火灾调查
下载PDF
反义复合词“彼此”的词汇化及其成因
4
作者 王晓辉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5-50,共6页
"彼""此"本是一对反义词,二者经历了"复句中对举→并列短语→并列复合词"的演变过程,最终凝固成词,意义上则由最初非词分立的"这、那"到统称义"彼此1"(两方、双方)的出现,以及在此... "彼""此"本是一对反义词,二者经历了"复句中对举→并列短语→并列复合词"的演变过程,最终凝固成词,意义上则由最初非词分立的"这、那"到统称义"彼此1"(两方、双方)的出现,以及在此基础上词义范围扩大形成的"彼此2"(多方中的两方)和词义引申形成的"彼此3"(不同、区别)。这一词汇化过程受紧邻共现的句法环境、语义相容及语言经济原则等动因的影响,同时也是在双音化的韵律作用、重新分析、认知组块及转喻推理等机制的促成下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此 词汇化 语义相容 重新分析 转喻
下载PDF
庄子的“彼此是非”不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说的
5
作者 黄忠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5-27,31,共4页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实际上,庄子的这段话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评价的那样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彼此是非 认识论 本体论
下载PDF
庄子的“彼此是非”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说的吗
6
作者 黄忠晶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6-18,28,共4页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 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谈的。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个认识主体、这个认识主体",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实际上,庄子的这段话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评价的那样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彼此是非 认识论 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