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船用双层壳体齿轮箱柔性动力学建模及隔振性能分析研究
1
作者 杨杰 朱如鹏 +3 位作者 陈蔚芳 戴光昊 岳彦炯 尹逊民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双层壳体齿轮箱不仅为齿轮传动系统提供弹性支撑,而且具有减振降噪作用。为了能够高效、高精度地预测双层壳体齿轮箱的减振降噪效果,本文基于模态综合法建立含有隔振器的某船用双层壳体齿轮箱柔性动力学缩聚模型,对比分析齿轮箱的缩聚... 双层壳体齿轮箱不仅为齿轮传动系统提供弹性支撑,而且具有减振降噪作用。为了能够高效、高精度地预测双层壳体齿轮箱的减振降噪效果,本文基于模态综合法建立含有隔振器的某船用双层壳体齿轮箱柔性动力学缩聚模型,对比分析齿轮箱的缩聚模型与完全有限元模型的固有特性的差异性,并验证其缩聚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双层壳体齿轮箱缩聚模型的模态解耦率、模态贡献度、振级落差和内壳体倾斜度的分析,评估齿轮箱的隔振性能。结果表明:某船用双层壳体齿轮箱在平移方向上模态解耦率均在94.9%以上,模态贡献主要以第二至第六阶振型为主导;在激励频率1~6000 Hz范围内,双层壳体齿轮箱的振级落差可达到34.2 dB;当激励频率小于2000 Hz时,激励频率对振级落差和倾斜度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壳体齿轮箱 模态解耦 振动噪声 模态贡献度 振级落差
下载PDF
社会保险缴费征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社会保险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2
作者 郑浩天 靳卫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1,共13页
本文基于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考察社会保险缴费征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该效应在非国有性质、竞... 本文基于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考察社会保险缴费征管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该效应在非国有性质、竞争激烈行业以及法治环境良好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社会保险法》实施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这一方面会激励企业增加设备资本投入并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从物力和人力角度“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企业现金流约束水平,从财力角度“挤出”企业数字化转型,但前者的正向作用超过了后者的负向作用,总效应表现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保险征管机构变更为税务部门以及缴费率下调两项辅助政策改革,都会强化《社会保险法》实施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当前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社会保险“严征管”和“降费率”的制度优化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缴费征管 数字化转型 《社会保险法》 征管机构 缴费率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计量的作用分析及贡献研究
3
作者 张传远 孙宁 +4 位作者 高慧颖 于飞飞 苏雪莲 王光跃 郑珂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3期212-214,共3页
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计量起"度量衡"的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可有效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技术支撑.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量可测量的作用,保... 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计量起"度量衡"的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可有效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技术支撑.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量可测量的作用,保证贸易公平,实现碳数据的准确一致.要实现"双碳"目标,还必须深入分析我国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出对策建议,找准工作的方向,发挥计量的技术支撑作用,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计量 作用 贡献 能源
下载PDF
路、双星树、扩展双星树的Sombor指标
4
作者 冯萌萌 《高师理科学刊》 2024年第11期11-14,共4页
Sombor指标是一个基于顶点度的拓扑指标,在模拟烷烃的熵和蒸发焓方面有很好的预测和判别能力.提出了(k,t)-型边对图的Sombor指标贡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路、双星树、扩展双星树的Sombor指标.
关键词 双星树 扩展双星树 Sombor指标 (k t)-型边 Sombor指标贡献
下载PDF
双层圆柱壳体水下振动噪声结构传递路径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磊 曹跃云 +1 位作者 杨自春 何元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2-16,共5页
为了实现水下双层圆柱壳体噪声源及传递路径的识别、量化,建立了水下结构振-声传递路径分析(TPA)模型,借助互谱技术、平均技术及加窗进行频响函数估计,并结合正则化方法改善频响函数矩阵求逆的病态问题。进行了双层圆柱壳体水下振动-声... 为了实现水下双层圆柱壳体噪声源及传递路径的识别、量化,建立了水下结构振-声传递路径分析(TPA)模型,借助互谱技术、平均技术及加窗进行频响函数估计,并结合正则化方法改善频响函数矩阵求逆的病态问题。进行了双层圆柱壳体水下振动-声辐射试验,实现噪声与结构振动数据的同时基采集。编制TPA程序计算得到合成噪声响应与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利用频谱贡献云图及数据对比的方式分析了传递路径对壳外目标点噪声的贡献,结果与分布运转法所得一致,进而从传递路径的角度找出了对壳外噪声起主导作用的环节。可见,建立的水下双层圆柱壳体结构振-声TPA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量化主要噪声源和噪声的传递路径,并且能够指导水下噪声实时预报和采取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路径分析 振-声 声贡献 双层圆柱壳体
下载PDF
中国“双循环”的测度及其新发展格局模式——基于全球投入产出(ICIO)表调整缩并的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昌兵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41,共19页
从经济循环的视角厘清国内国际双循环,基于供给和需求面构建双循环测度框架,由全球投入产出(ICIO)表调整缩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解,对1995—2018年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测度,并由测度... 从经济循环的视角厘清国内国际双循环,基于供给和需求面构建双循环测度框架,由全球投入产出(ICIO)表调整缩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解,对1995—2018年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测度,并由测度双循环结构分析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创新模式。由测算结果可知:1995—2018年,国内循环对GDP的贡献率呈现“U”型曲线;国际循环对GDP的贡献率呈现倒“U”型曲线。研究表明:在数量上,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国内循环立足于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模式有待实现;国际循环虽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价值链,但原有的利用外资等增长方式转换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也有待实现。提出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的双创新模式,从而实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创新模式 GDP的贡献率 国内国际双循环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双峰”期孟加拉湾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 被引量:4
7
作者 段旭 张瑾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6-534,共9页
5月和10~11月是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两个“峰值”期,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JTWC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风暴资料和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AR (Nati... 5月和10~11月是孟加拉湾风暴活动的两个“峰值”期,风暴对西南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1~2010年10年的JTWC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风暴资料和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AR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1°×1°再分析资料,研究风暴“双峰”期对西南水汽输送的贡献,结果表明:风暴水汽向北输送最强,其次是向东输送,其它方向的输送较弱;在风暴中心区域及西南水汽通道,各层和整层的通量均大于气候平均值,风暴的西南水汽输送特征显著;两个“峰值”期风暴的经向水汽输送比纬向几乎大一倍,5月“峰值”期孟加拉湾风暴在西南方向的实际水汽输送总量约是10~11月的2倍,孟加拉湾风暴前“峰值”期(5月)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大于后“峰值”期(10~11月),孟加拉湾风暴是5月西南水汽输送的主要系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西南水汽输送 “双峰”期 平均贡献率 实际贡献率
下载PDF
三峡库区龙河流域水沙关系驱动因子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惠英 高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共8页
为揭示三峡库区输沙量急剧减小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以库区腹心地带的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63—2010年流域日降雨和年输沙资料,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降雨侵蚀力简易模型和Pettitt检验等方法,计算流域年降雨量... 为揭示三峡库区输沙量急剧减小过程中,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以库区腹心地带的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63—2010年流域日降雨和年输沙资料,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降雨侵蚀力简易模型和Pettitt检验等方法,计算流域年降雨量、年降雨侵蚀力和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并以降雨侵蚀力为自然因素代表,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在龙河流域水沙关系变化中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以1963—1981年为基准期,在1982—1990年、1991—1999年和2000—2010年3个时段,人类活动对龙河流域水沙关系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06.5%、78.4%和67.8%;以降雨量作为自然因子时,1982—1990年、1991—1999年和2000—2010年3个时段人类活动对龙河流域水沙关系变化的贡献率则为99.7%、97.1和85.9%。研究表明,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龙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评价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龙河流域 人类活动贡献率 降雨侵蚀力 双累积曲线
下载PDF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院系评价体系构思 被引量:1
9
作者 荀振芳 翟亚军 +1 位作者 张娟 梁淑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1,共7页
大学院系评价是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推手。遵循评价活动"是什么""做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的认识逻辑,大学院系评价定位于大学组织评价,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组织目标、组... 大学院系评价是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推手。遵循评价活动"是什么""做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的认识逻辑,大学院系评价定位于大学组织评价,其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组织目标、组织效能、组织成长发展的三维视角进行构思;其中,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引与分类评价、从关注工作绩效到组织效能、对评价结果予以分类使用等,以此达到对大学不同院系组织激励的目的。以此设计院系评价体系,推出以目标达成为引领的集达成度、贡献度、成长度为主要内容的院系评价体系,并着力推进其在高校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双一流"建设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院系评价 目标导向 达成度 贡献度 成长度
下载PDF
双层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与结构噪声预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青松 余超 +1 位作者 唐柏赞 周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4-311,321,共9页
为研究地铁列车在双层车辆段运行引起的上盖建筑振动及室内结构噪声特性,以国内某双层车辆段上盖物业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双层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与辐射二次结构噪声传递规律。基于大地-车辆... 为研究地铁列车在双层车辆段运行引起的上盖建筑振动及室内结构噪声特性,以国内某双层车辆段上盖物业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双层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与辐射二次结构噪声传递规律。基于大地-车辆段-上盖建筑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运用库上盖建筑的振动传递特性,再利用声传递向量法分析了上盖建筑室内结构辐射噪声及其特性,最后对室内各板件的噪声辐射贡献度及吸声平板降噪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高频振动经过土体衰减迅速,在80 Hz以上频段,二层行车引起的上盖建筑底层振动显著大于一层行车;运用库车致上盖建筑振动在第10层衰减至最低水平,随着楼层的继续增加,振动出现放大现象;在40 Hz处天花板和地板对卧室场点声学贡献度最大,其中在顶层采用吸声材料后的降噪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车辆段 振动传递规律 二次结构噪声 声学贡献量分析 吸声系数
下载PDF
双磁钢差动式继电器电磁系统容差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海丹 邓杰 +3 位作者 安淑贤 李整利 梁慧敏 赵韩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6年第5期18-23,共6页
双磁钢差动式继电器电磁系统是典型的极化磁系统,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动作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领域等。为了实现计算时间和计算精度的有效平衡,采用磁路法对双磁钢差动式继电器电磁系统建立等效磁路图,利用回路磁通建立网... 双磁钢差动式继电器电磁系统是典型的极化磁系统,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动作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领域等。为了实现计算时间和计算精度的有效平衡,采用磁路法对双磁钢差动式继电器电磁系统建立等效磁路图,利用回路磁通建立网络方程,实现磁路求解。之后确定电磁系统关键目标函数、关键设计参数,制定了误差因素水平表,并通过正交试验找到设计参数对目标函数分散性影响的贡献率。最后给出了公差改进方案,完成双磁钢差动式继电器电磁系统的容差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磁钢差动式继电器 磁路图 贡献率 容差设计
下载PDF
科技对江西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测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冰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67-75,共9页
为测度2007—2020年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以揭示科技对生态文明作用的客观规律,基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生态文明本质内涵,利用江西2007—2020年统计数据,首先运用PSIR-SEM方法确定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其次通过“指标—... 为测度2007—2020年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以揭示科技对生态文明作用的客观规律,基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生态文明本质内涵,利用江西2007—2020年统计数据,首先运用PSIR-SEM方法确定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其次通过“指标—指数”耦合方法构建Lotka-Volterra模型,由指标及其权重算出生态文明阈值指数、绿值指数,据此对江西生态文明阶段与水平“二步测度判定”;然后以生态文明水平为因变量,纳入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科技业、生态环保业,并以其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改进C-D生产函数以构建“双对数模型”来估计科技对生态文明作用回归系数;最后通过“归一化”算法由回归系数测度江西科技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并比较科技与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率差异程度。研究表明:(1)江西科技对全省生态文明的贡献率逐年递增,但在所有产业中,科技贡献率次于林业、农业、生态环保治理业,距离高贡献率仍任重道远;(2)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主导作用而科技发挥辅助作用;(3)江西绿色科技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未来亟需依靠绿色科技以建设生态文明。这为管理者制定科技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 科技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 贡献率 双对数模型
下载PDF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报发展策略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65-67,共3页
面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的战略发展机遇。高职学报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成果发布和交流的平台... 面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的战略发展机遇。高职学报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成果发布和交流的平台,与其相依托的高职院校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章从策划引领内容、主题追踪发布、规范引导、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报的发展策略和责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领组稿策划 主题追踪发布 写作规范引导 “双高计划”建设 高职学报
下载PDF
“双主体”面子取向驱动下知识共享意愿生成机理——兼论团队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辉 刁品昊 杨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103-113,共11页
本土文化日益被视为解读中国员工知识共享的重要诱因。本研究选取面子取向作为本土文化的典型变量,探究了自我面子取向、他人面子取向(即“双主体”面子取向)对知识贡献意愿和知识获取意愿的影响功效以及团队成员交换在其中的调节效应... 本土文化日益被视为解读中国员工知识共享的重要诱因。本研究选取面子取向作为本土文化的典型变量,探究了自我面子取向、他人面子取向(即“双主体”面子取向)对知识贡献意愿和知识获取意愿的影响功效以及团队成员交换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通过对339份知识型员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我面子取向促进知识贡献意愿,抑制知识获取意愿;他人面子取向促进知识获取意愿,抑制知识贡献意愿;团队成员交换既会弱化自我面子取向、他人面子取向的促进作用,又会弱化自我面子取向、他人面子取向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面子取向 他人面子取向 双主体 知识贡献意愿 知识获取意愿 团队成员交换
下载PDF
“双一流”大学建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政策效应--基于准实验与双重差分模型的计量检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文伯 刘俊丽 《现代教育论丛》 2022年第5期81-92,111,112,共14页
“双一流”大学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人才培养和区域创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2005-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与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进行检验。... “双一流”大学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人才培养和区域创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2005-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与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能够显著带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且“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对不同区域创新效率的带动作用不同,主要表现为东部最佳、西部次之,中部则最弱。为此,在推行“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做好政校紧密联合,加强创新薄弱的领域。加强区域友好援助,改善资源集中的局面。深化高校全面改革,注重一流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驱动 区域创新 “双一流”大学建设 高等教育贡献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框架-核心筒结构外框刚度贡献的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评估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东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62,共11页
针对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提出2种新的评估外框刚度贡献的方法: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评估法。前者通过施加侧向荷载直接计算核心筒抗侧刚度和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通过差值比例得到外框刚度贡献率;后者则通过一个新的结构指标“二阶... 针对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提出2种新的评估外框刚度贡献的方法: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评估法。前者通过施加侧向荷载直接计算核心筒抗侧刚度和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通过差值比例得到外框刚度贡献率;后者则通过一个新的结构指标“二阶平动周期比”来间接反映外框刚度的贡献率,通过理想案例研究了影响“二阶平动周期比”数值的相关因素和基本规律。选择8个实际工程案例,分别采用2种方法对其外框刚度贡献进行了评价,并对2种方法评价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比显示,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能够相互印证。在此基础上,将框架-核心筒结构外框刚度贡献分为较低、中等和较大3个区间,并分别给出对应的指标数值范围。对2个实际工程采用不同种方法进行外框刚度评估,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方法能够更加合理评价框架-核心筒外框刚度贡献,形成更加科学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核心筒结构 外框刚度贡献率 二道防线 二阶平动周期比
下载PDF
1999-2003年双十佳社科学报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柯有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选取22种学报为对象,对其近5年的信息量、稿件来源、基金论文、合著、作者情况、时滞、关键词、参考文献、文摘率等项展开调查,并与《中国社会科学》等中外名刊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双十佳学报刊均年载文量137篇,2/3的稿件来自本校,9... 选取22种学报为对象,对其近5年的信息量、稿件来源、基金论文、合著、作者情况、时滞、关键词、参考文献、文摘率等项展开调查,并与《中国社会科学》等中外名刊进行比较。统计结果表明,双十佳学报刊均年载文量137篇,2/3的稿件来自本校,93.83%的稿件源于高校;基金论文比9.73%;合作度1.23,合著率19.31%,高职称、高学历著者占80.81%;时滞176天,篇均关键词3.5个;平均引文量7.37条,其中引用图书占72.88%,期刊占20.63%;年平均文摘率15.90%。相比较而言,双十佳学报在发文量、审稿时间、标准化著录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十佳学报 发文量 外稿 基金论文比 合著率 时滞 参考文献量 文摘率
下载PDF
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刘颖颖 卜容燕 +7 位作者 唐杉 韩上 王慧 李敏 程文龙 李晓韦 武际 朱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8-1016,共9页
【目的】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法】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2016―2018年),以双季稻... 【目的】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法】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结果】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结论】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秸秆还田 双季稻 产量 贡献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减沙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晓乐 成晨 +1 位作者 张永娥 张晓明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5,共8页
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减沙贡献率,可为流域生态治理目标与措施精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及其支流大理河流域,综合利用双累积曲线法、淤地坝减沙模型、Gamlss模型减沙贡献率分析法,开展一般降雨和极端降雨... 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减沙贡献率,可为流域生态治理目标与措施精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及其支流大理河流域,综合利用双累积曲线法、淤地坝减沙模型、Gamlss模型减沙贡献率分析法,开展一般降雨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减沙贡献率定量测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5年大理河输沙量以1960-1970年、1971-2002年和2003-2015年三个阶段呈现趋势性减少。人类活动是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971-2002年,沟道措施是主要减沙措施,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比例约为58%;2003-2015年,坡面措施为主要减沙措施,占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比例约为67%,其中梯田30%,林草37%。水土保持措施在极端降雨条件下能够有效减少输沙量。相似极端降雨情景下,2017年无定河流域次洪输沙量较1977年减少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Gamlss模型 输沙量 贡献率 双累积曲线
下载PDF
基于碳捕集的太阳能-二次再热燃煤机组热力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石琪 李春曦 +1 位作者 叶学民 付文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6-166,共11页
确立3种太阳能-二次再热燃煤碳捕集系统的耦合方案。利用热力学分析、分析及燃料贡献度分析的矩阵模型,计算出各个系统的热经济性指标、分析指标、平均化太阳能捕碳成本及外部燃料贡献度。结果表明:3种方案均可改善系统的热力性能,通过... 确立3种太阳能-二次再热燃煤碳捕集系统的耦合方案。利用热力学分析、分析及燃料贡献度分析的矩阵模型,计算出各个系统的热经济性指标、分析指标、平均化太阳能捕碳成本及外部燃料贡献度。结果表明:3种方案均可改善系统的热力性能,通过对比各性能指标,确立了方案2,即太阳能集热器集成在1号高压加热器、且中压缸的排汽为再沸器系统提供再生能耗时为最优集成方案。在该方案下,随碳捕集率或再生能耗的提高,机组煤耗率随之增大,循环热效率和发电效率逐渐减小。碳捕集率每增加1%,耦合系统中汽轮机的损失将减少4.424 kJ/kg,其效率将增加0.1%。随太阳能辐射强度增强,系统的平均化太阳能捕碳成本和太阳能贡献度逐渐降低,而锅炉、一次再热和二次再热系统的燃煤贡献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发电系统 太阳能 碳捕集 二次再热 贡献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