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倒”隐性否定义的浮现机制
1
作者 王洁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9期188-195,共8页
“拉倒”由动补结构演变为包括“拉倒吧”“你可拉倒吧”等多种变体的话语标记,表现出隐性否定的语义。这篇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以“拉倒”及其变体中的隐性否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语料,考察了“拉倒”隐性否定义的语义表... “拉倒”由动补结构演变为包括“拉倒吧”“你可拉倒吧”等多种变体的话语标记,表现出隐性否定的语义。这篇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以“拉倒”及其变体中的隐性否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语料,考察了“拉倒”隐性否定义的语义表现和言语环境。研究发现,“拉倒”的隐性否定义在语境吸收和语用推理、主观化与主观性以及语义的激活扩散等机制作用下浮现。From being a verb-complement construction, “ladao” has developed into a discourse marker with several variations, including “ladao ba” and “ni ke ladao ba”, which show implicit negation semantics. Using the theory of 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licit negation in “ladao” and its variants to investigate the semantic expression and verbal context of implicit neg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rpus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implicit negative meaning of “ladao” emerges under the mechanism of contextual absorption and pragmatic reasoning, subjectivism and subjectivity, and semantic activation and di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倒 隐性否定 语境 浮现机制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的茎秆性状对茎秆弹性和耐密性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桂萍 Mukti Marasini +1 位作者 李薇薇 张凤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9,共11页
为了研究玉米茎秆性状与茎秆弹性和耐密性形成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植株抗倒伏机理,选用6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6.0万,7.5万,9.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以田间茎秆拉倒角度为弹性评价指标,与植株和基部节间的形态特征,... 为了研究玉米茎秆性状与茎秆弹性和耐密性形成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植株抗倒伏机理,选用6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6.0万,7.5万,9.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以田间茎秆拉倒角度为弹性评价指标,与植株和基部节间的形态特征,节间的解剖结构、物质积累量和力学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基部节间长、粗、表皮厚度、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总数、小维管束鞘面积、单位长度鲜质量、干质量和各组分含量、穿刺和压折强度对茎秆拉倒角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中节间粗(r=0.521**)和单位长度干质量(r=0.562**)的影响最大。种植密度越大,节间粗、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总数、单位长度鲜质量、干质量、各组分含量、穿刺和压折强度越小或越少,茎秆的弹性越差,抗倒性越弱。不同品种间的茎秆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粒收1、创玉107、京农科728和MC278与弹性相关的性状优于其他品种,且随着密度的增大变幅较小,故茎秆弹性和耐密性较强。节间粗和单位长度干质量等性状对拉倒角度即有显著影响,增密后这些性状的变幅决定了茎秆的耐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秆 弹性 耐密性 拉倒角度
下载PDF
玉米茎秆和根系的协同抗倒性分析
3
作者 张桂萍 MUKTI Marasini +1 位作者 李薇薇 张凤路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了系统分析玉米茎秆和根系的协同抗倒性,试验选用6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0、7.5和9.0×104株/hm^(2)3个种植密度,以田间茎秆的拉倒力和拉倒角度为抗倒性评价指标,与基部第三节间和根系的形态特征和物质积累... 为了系统分析玉米茎秆和根系的协同抗倒性,试验选用6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0、7.5和9.0×104株/hm^(2)3个种植密度,以田间茎秆的拉倒力和拉倒角度为抗倒性评价指标,与基部第三节间和根系的形态特征和物质积累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将基部节间性状与根系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节间长、粗、单位长度鲜重、干重和各组分含量、根幅、支持根粗、根条数、根粗和根干重均与抗倒性评价指标显著正相关,其中节间粗(拉倒力:r=0.561^(**),拉倒角度:r=0.521^(**))、单位长度鲜重(拉倒力:r=0.520^(**))和干重(拉倒角度:r=0.562^(**))的相关性最大。节间粗和单位长度物质积累量与根干重和支持根粗等根系性状显著正相关,协同作用于植株的抗倒性。当种植密度增大,节间粗、单位长度物质积累量、结构根深、支持根粗、总根条数、根粗和根干重显著减小或减少,导致植株的拉倒力和角度显著减小,倒伏率显著增大。‘粒收1’‘创玉107’‘MC278’和‘京农科728’的节间粗(1.76、1.72、1.71和1.70 cm)、单位长度鲜重(2.9、2.7、2.4和2.5 g/cm)、干重(0.45、0.40、0.35和0.45 g/cm)以及其他与抗倒性相关的节间和根系性状较大,进而有较大的拉倒力(18.1、17.1、14.7和13.0 N)和拉倒角度(63.3°、56.7°、50.3°和49.6°);增密后拉倒力、拉倒角度以及与抗倒性相关的节间和根系性状变幅较小,故抗倒性和耐密性较强。本研究为保障玉米的高产稳产和提高机械化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秆 根系 拉倒 拉倒角度 协同抗倒性
下载PDF
论东北方言中的“拉倒吧” 被引量:6
4
作者 曹旸旸 秦兆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5-67,121,共4页
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东北方言中的"拉倒吧"及其变体进行分析,"拉倒吧"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可视为一个话语标记,其核心义为"否定或修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进而达到制止对方行为的目的"。在此基础... 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东北方言中的"拉倒吧"及其变体进行分析,"拉倒吧"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可视为一个话语标记,其核心义为"否定或修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进而达到制止对方行为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拉倒吧"的语篇连贯功能和元语用功能,最后指出三个"开口呼"相连的语音形式是其流行开来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方言 拉倒 否定 话语标记 语用功能
下载PDF
“拉倒”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被引量:3
5
作者 胡德明 汪钰淇 《海外华文教育》 2016年第1期63-71,共9页
"拉倒"这一结构始见于明代,清中叶前都是述补短语,状态"倒"是动作"拉"的结果。随着动作义的减弱,"拉倒"词汇化为实义动词,表示"完结、没了",进一步虚化衍生出"算了、作罢"... "拉倒"这一结构始见于明代,清中叶前都是述补短语,状态"倒"是动作"拉"的结果。随着动作义的减弱,"拉倒"词汇化为实义动词,表示"完结、没了",进一步虚化衍生出"算了、作罢"义的虚义动词。虚义动词"拉倒"的语法化兵分两路:一方面,由于主观化的增强而重新分析为表示"了断、决断"语气的语气词;一方面,用在祈使句中,在主观化的作用下虚化为话语标记。语用因素、转喻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主观化及重新分析在其语法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种演变大致在清朝中叶及清末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倒 词汇化 语法化 话语标记
下载PDF
话语标记“拉倒”演化轨迹及其修辞功能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安银 郑亚莉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9-63,共5页
"拉倒"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已基本具备了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可以视为一个话语标记。通过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语料进行分析,对作为话语标记的"拉倒"的演化轨迹进行探讨,较为详细地分析... "拉倒"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已基本具备了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可以视为一个话语标记。通过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的语料进行分析,对作为话语标记的"拉倒"的演化轨迹进行探讨,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其修辞功能,以期通过对一批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展开同样的研究,从而为修辞学开启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倒 话语标记 演化轨迹 修辞功能
下载PDF
小说批评与批评小说——兼论费德曼的《要就要不要拉倒》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公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7-82,共6页
小说批评系以文艺理论的形式运用一整套文学术语和批评原则对小说创作进行讨论与评价。批评小说则以小说形式讨论小说批评 ,并以小说创作作为其小说批评理论的生动体现。批评小说否定传统小说批评中“文学摹仿现实”的基本命题 ,提出小... 小说批评系以文艺理论的形式运用一整套文学术语和批评原则对小说创作进行讨论与评价。批评小说则以小说形式讨论小说批评 ,并以小说创作作为其小说批评理论的生动体现。批评小说否定传统小说批评中“文学摹仿现实”的基本命题 ,提出小说的任务就是揭示其自身的虚构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批评 批评小说 费德曼 要就要不要拉倒
下载PDF
话语标记“拉倒吧”的形成和功能——兼谈“拉倒”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8
作者 王志英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31-42,共12页
话语标记“拉倒吧”的形成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标记化三个阶段。首先是述补短语“拉倒”词汇化成动词,然后动词在隐喻机制作用下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词,语气词“拉倒”和语气词“吧”叠加在一起,从句子中游离出来语用化为一个话语标... 话语标记“拉倒吧”的形成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标记化三个阶段。首先是述补短语“拉倒”词汇化成动词,然后动词在隐喻机制作用下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词,语气词“拉倒”和语气词“吧”叠加在一起,从句子中游离出来语用化为一个话语标记。话语标记“拉倒吧”在句子中主要起到程序义和传递主观情态的功能。从述补短语到话语标记“拉倒”经历了行域→知域→言域,经历了由句法成分到功能成分、由行为义到主观情态义、由句法功能到语篇功能的语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倒 词汇化 语法化 话语标记
下载PDF
把“拉倒法测量薄膜附着力”引入大学物理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锴 邱宏 +3 位作者 刘宏喜 于明鹏 田跃 吴平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42,共3页
介绍了如何把"拉倒法测量薄膜附着力"的实验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用简单的直流溅射镀膜仪在玻璃衬底上沉积银薄膜,用设计制作的拉倒法测量薄膜附着力的实验装置测量了银薄膜在衬底上单位面积的附着力.本实验是对已经在... 介绍了如何把"拉倒法测量薄膜附着力"的实验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用简单的直流溅射镀膜仪在玻璃衬底上沉积银薄膜,用设计制作的拉倒法测量薄膜附着力的实验装置测量了银薄膜在衬底上单位面积的附着力.本实验是对已经在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工科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内容的新的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倒 薄膜 附着力 大学物理实验
下载PDF
独塔斜拉倒虹吸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曾蜜蜜 刘东康 +3 位作者 樊有霞 李晓燕 占其兵 周新杰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确定独塔斜拉倒虹吸结构合理的边界条件,文中以青海省某独塔双索面斜拉倒虹吸钢管工程实际为例,采用大型结构软件MIDAS CIVIL建立该结构的等效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分析成桥状态下4种不同边界条件对该结构的索力、强度和温度敏感性的影... 为确定独塔斜拉倒虹吸结构合理的边界条件,文中以青海省某独塔双索面斜拉倒虹吸钢管工程实际为例,采用大型结构软件MIDAS CIVIL建立该结构的等效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分析成桥状态下4种不同边界条件对该结构的索力、强度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边界条件的设定对索力的影响不大,但对倒虹吸钢管的应力影响较为明显,且倒虹吸钢管梁的强度及独塔斜拉倒虹吸整体结构稳定性受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最后基于温度敏感性影响分析结果,得出在塔柱底端固结,镇墩梁固结处和塔梁固结处均设置伸缩节的边界条件最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塔斜拉倒虹吸 边界条件 MIDAS CIVIL 索力分析 强度分析 温度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拉倒拆除施工技术在旧房拆除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雷 《住宅与房地产》 2019年第6期187-187,共1页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旧房拆除工程提出了较高要求,合理利用拉倒拆除施工技术能取得效果,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围绕此技术的实施方案展开分析,并探究其实际应用。旨在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推动我...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旧房拆除工程提出了较高要求,合理利用拉倒拆除施工技术能取得效果,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围绕此技术的实施方案展开分析,并探究其实际应用。旨在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倒拆除施工技术 旧房拆除工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说东北方言“拉倒”
12
作者 霍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51-153,158,共4页
东北方言中的“拉倒”与现代汉语中动补结构的“拉倒”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东北方言意义的“拉倒”经历了由动补结构“拉倒”—实义动词“拉倒”—语气词“拉倒”这样的发展过程。作为东北方言中的常见口语词,“拉倒”具有其独特的方言... 东北方言中的“拉倒”与现代汉语中动补结构的“拉倒”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东北方言意义的“拉倒”经历了由动补结构“拉倒”—实义动词“拉倒”—语气词“拉倒”这样的发展过程。作为东北方言中的常见口语词,“拉倒”具有其独特的方言语义特点。通过从“拉倒”的常见搭配、“拉倒”的语义分析和语用功能、“拉倒”的历时演变出发,论述东北方言“拉倒”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方言 拉倒 历时演变 语用功能
下载PDF
拉倒拆除施工技术在旧房拆除工程中的分析应用
13
作者 曾建石 《四川建材》 2009年第4期207-209,共3页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旧房拆除工程中拉倒拆除施工的技术方案,并在对施工牵引拉力进行详细验算的基础上,对旧房拆除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探讨,达到了安全科学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旧房拆除工程 拉倒拆除 施工技术 牵引拉力 验算
下载PDF
一种辅助手拉葫芦作业装置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建业 姬冬伟 +1 位作者 曹宇华 张志文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2年第15期139-140,共2页
在化工设备检维修作业中手拉葫芦提升或放下重物时需要持续往复拉葫芦的链条,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对此,设一种借助气动扳手或其他驱动力辅助操作手拉葫芦的装置,提高设备检修效率。
关键词 检修工作优化 设计改进 辅助拉倒
下载PDF
优化机件尺寸规格组合,提高纱线质量水平——建议四则
15
作者 钱雨时 《纺织器材》 2006年第1期34-36,共3页
针对目前若干棉纺机件组合在实际生产中暴露的一些缺陷,提出建议:①细纱上罗拉元件中心距TW必须与下罗拉的中心距公称尺寸一致;②A201系列、FA251系列、PX2系列等精梳机整体锡林齿面角优化弧度及梳理区间和相应优化定时定位,有利于提高... 针对目前若干棉纺机件组合在实际生产中暴露的一些缺陷,提出建议:①细纱上罗拉元件中心距TW必须与下罗拉的中心距公称尺寸一致;②A201系列、FA251系列、PX2系列等精梳机整体锡林齿面角优化弧度及梳理区间和相应优化定时定位,有利于提高梳理度和产品质量,以供纺机和专件设计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件中心距 整体锡林 齿面角 锡林梳理 钳板闭合 分离罗拉倒 定时定位
下载PDF
“拉倒吧”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来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协众 《对外汉语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拉倒、拉倒吧"等词语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可以视为话语标记。它们的核心语用意义是表达说话者对自己或其交际对象的某种言语、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进而制止该言语、行为的继续,其主要语用功能包括表达否定制止功能... "拉倒、拉倒吧"等词语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可以视为话语标记。它们的核心语用意义是表达说话者对自己或其交际对象的某种言语、行为的否定性评价,进而制止该言语、行为的继续,其主要语用功能包括表达否定制止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话轮转换功能三个方面。除此之外,"拉倒"还有述补短语、抽象义动词、语气助词等用法。"拉倒吧"类话语标记的形成是其祈使小句用法主观化的结果,而其作为抽象义动词和语气助词的用法则经历了一个由述补结构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倒 话语标记 否定 演变 语法化
原文传递
语气标记“拉倒”的意义和功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辛慧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89,共6页
语气标记"拉倒"可出现在对话体、独白体语篇中,标记说话者的消极或否定性的态度和评价,标明说话人潜在的修辞意图。"拉倒"可以在单句句末、复句的前后分句,也可用于答句话轮的开头,此时往往独立成句且多以"拉... 语气标记"拉倒"可出现在对话体、独白体语篇中,标记说话者的消极或否定性的态度和评价,标明说话人潜在的修辞意图。"拉倒"可以在单句句末、复句的前后分句,也可用于答句话轮的开头,此时往往独立成句且多以"拉倒吧"的形式出现。"拉倒"顺应其前语段或分句的语篇关系,对其后成分也具有结构顺应功能。历时地看,"拉倒"从明代晚期的述补短语到现代汉语语气标记"拉倒",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语境义吸收和隐喻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标记 拉倒 语篇功能 顺应 语法化
原文传递
浅析“拉倒”在方言中的语义和句法功能——以河南杞县方言为例
18
作者 李艳婷 《汉字文化》 2018年第14期5-6,共2页
"拉倒"在杞县方言中,经历了由述补短语"将某物从高处拉到低处"到实义动词"离婚、分手、完结"再到虚义动词"算了"最后到语气词"表决断的语气"的一系列过程。
关键词 拉倒 方言 语义和句法功能
原文传递
避暑记
19
作者 王恺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0-98,共9页
六月十九日,我从上海飞往成都去隔离,当时选择成都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研判了各地的隔离政策,发现这里最简单利落。七天,不管你来自哪个区域,一律七天,结束后拉倒,“鱼翔潜底”。
关键词 隔离政策 避暑 拉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