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al Gas Origin of Middle-Late Triassic Marine Source Rocks of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
1
作者 SUN Tengjiao LUO Xiaoping +4 位作者 QING Hairuo KOU Xueling SHENG Zhongming XU Guosheng ZUO Yin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76-398,共23页
A scientific exploration well(CK1) was drilled to expand the oil/gas produc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 Seventy-three core samples and four natural gas samples from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stra... A scientific exploration well(CK1) was drilled to expand the oil/gas produc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 Seventy-three core samples and four natural gas samples from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strata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paleo-depositional setting and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OM) and to evaluate the hydrocarbon-generation process and potential. This information was then used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the natural gas. The OM is characterized by medium n-alkanes(n C15–n C19), low pristane/phytane and terrigenous aquatic ratios(TAR), a 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 of ~1, regular steranes with C29 > C27 > C28, gammacerane/C30 hopane ratios of 0.15–0.32, and δDorg of-132‰ to-58‰, suggesting a marine algal/phytoplankton source with terrestrial input deposited in a reducing–transitional saline/ma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OC, HI index, and chloroform bitumen "A" the algalrich dolomites of the Leikoupo Formation are fair–good source rocks;the grey limestones of the Maantang Formation are fair source rocks;and the shales of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are moderately good source rocks. In addition, maceral and carbon isotopes indicate that the kerogen of the Leikoupo and Maantang formations is type Ⅱ and that of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is type Ⅱ–Ⅲ. The maturity parameters and the hopane and sterane isomerization suggest that the OM was advanced mature and produced wet–dry gases. On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he thermal-burial history suggests that hydrocarbon-generation occurred at 220–60 Ma. The gas components and C–H–He–Ar–Ne isotopes indicate that the oilassociated gases were generated in the Leikoupo and Maantang formations, and then, they mixed with gases from the Xiaotangzi Formation, which were probably contributed by the underlying Permian marine source rocks. Therefore, the deeply-buried Middle–Late Triassic ma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and in similar basins have a great significant hydrocarbon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to Late TRIASSIC source rock CHARACTERISTIC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potential origin of naturalgas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下载PDF
A Cross-Cultural Initiative: Engaging China's Middle Class
2
作者 JohnPaul Bennett Sarah Bryant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1年第3期265-275,共11页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valuation of China's growing middle class, the new consumers for world economies and estimated to be 300-500 million people. By using internal analysis of market and nonmarket variables, we d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valuation of China's growing middle class, the new consumers for world economies and estimated to be 300-500 million people. By using internal analysis of market and nonmarket variables, we detail how the future growth rate of the middle class is dependent on three issues: domestic consumption trends of Generation Y in China, the valued opportunity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strong work force able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In particular, we discuss market demands from Generation Y, products best suited for Chinese consumers, and the effect social-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Western China will have on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the middle class. Based on data collection, interviews, library research and econometric analyses, we show how these above issues will continue to influence consumer behavior, reform policies, and the growth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China will only continue i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s of other countries, are in balance, and not excess, of th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vailable for desired growth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ing middle class generation Y regional social-economic inequalities domestic consumption
下载PDF
Household Solid Waste Generation and Composition: A Case Study in Palapye, Botswana
3
作者 Ronald Dikole Moatlhodi Wise Letshweny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0年第2期110-123,共14页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was to conduct a case study in the generation rat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e solid wastes from low, middle and high income households during weekdays and weekends in Palapye, Botswa...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was to conduct a case study in the generation rat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e solid wastes from low, middle and high income households during weekdays and weekends in Palapye, Botswana.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samp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wastes from sampled households from each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Palapye village does not have an engineer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in place;hence the study can be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village is rapidly urbanising with many shopping complexes coming up which will generate high amounts of solid waste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s. The lowest generation rate was 0.038 kg/capita/day from low income households during weekends and the highest was 0.364 kg/capita/day generated from high income households during weekend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astes was dominated by food wastes ranging from 46.44% to 80.78% with low income households generating the highest percentage during weekdays. The average moisture contents of samples from low, middle and high income households were 71% ± 0.0%, 66.3% ± 1.25% and 74.3% ± 2.2% respectively during weekdays compared to 77% ± 0.0%, 66.5% ± 3.5% and 69.3% ± 3.3% during weekends. The average moisture contents from low, middle and high income households were 71% ± 0.0%, 66.3% ± 1.25% and 74.3% ± 2.2% respectively during weekdays compared to 77% ± 0.0%, 66.5% ± 3.5% and 69.3% ± 3.3% during weekends.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part of the waste management planning purpose by the Administrative Council of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WASTES High INCOME Households middle INCOME Households LOWER INCOME Households Solid Waste generation Rate
下载PDF
17-18世纪朝鲜王朝委巷文人诗社考辨
4
作者 严明 王琳 《东疆学刊》 CSSCI 2024年第1期1-9,131,共10页
委巷文人是一个与两班文人相对的概念,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来自朝鲜朝中人阶层的译官、医官、画员等,也有来自于最底层的奴婢、胥吏等。学界认为,17-18世纪委巷文人诗社主要有: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但以上并非皆可... 委巷文人是一个与两班文人相对的概念,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来自朝鲜朝中人阶层的译官、医官、画员等,也有来自于最底层的奴婢、胥吏等。学界认为,17-18世纪委巷文人诗社主要有: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但以上并非皆可称为诗社。其中枕流台诗社当改为枕流台唱酬;三清洞诗社当改为三清洞诗会;洛社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社,但是初具诗社的雏形,可以继续沿用该名称;松石园诗社是朝鲜王朝第一个正式的委巷文人诗社。委巷文人通过社集的方式联络感情、寻找阶层归属感,亦编撰了委巷诗人诗选,委巷文人社会力量的壮大与社集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朝鲜王朝 委巷诗人 诗社
下载PDF
论盛中唐诗人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吴相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76-85,共10页
构思方式是决定诗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从盛唐到中唐诗人们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产生的影响。指出盛唐人普遍以兴会作诗,而中唐人则有意打破兴会中意与象的平衡,从而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 盛中唐诗人 构思方式 诗风新变
下载PDF
明朝闽中诗群名家点将录——兼说明朝闽地诗歌文化世家 被引量:1
6
作者 莫立民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2-59,共8页
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闽中诗群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林鸿、高木秉、郑善夫、谢肇氵制、曹学亻全尤称名家。林鸿首倡闽中宗唐诗风,高木秉则为明初首屈一指的唐诗专家。明中叶郑善夫推崇杜诗,执闽中诗坛牛耳。晚明谢肇氵制、... 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闽中诗群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林鸿、高木秉、郑善夫、谢肇氵制、曹学亻全尤称名家。林鸿首倡闽中宗唐诗风,高木秉则为明初首屈一指的唐诗专家。明中叶郑善夫推崇杜诗,执闽中诗坛牛耳。晚明谢肇氵制、曹学亻全则标举中晚唐“妙悟”诗风。闽中诗群始终以宗唐为旨归。闽中建安杨荣、晋江赵王常、闽县郑关等家族为家学渊源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世家,也为闽诗繁盛出力甚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闽中地区 诗歌文化世家 诗风 思想感情
下载PDF
“中间代”或“中生代”:诗人自我意识的一种方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子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4,共4页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 “中间代”或“中生代” 写作倾向 “新生代后期诗人”
下载PDF
白居易“中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7-80,共4页
白居易"中隐"是以庄子的逍遥人生为理念,远离政治斗争的遂性自由的生存哲学和方式,其核心是"适",在适性逍遥的前提下,再安排对社会、家庭、国家、民族的责任。这是一种强调个体生命高于一切的现代人本主义精神,在... 白居易"中隐"是以庄子的逍遥人生为理念,远离政治斗争的遂性自由的生存哲学和方式,其核心是"适",在适性逍遥的前提下,再安排对社会、家庭、国家、民族的责任。这是一种强调个体生命高于一切的现代人本主义精神,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专制集权社会,这一思想是超前的。而且,其适性逍遥并不是其最终的目标,其最终的目标是以适性逍遥为保证,实现自己的自由自在的艺术创造。故白居易"中隐"对后世苏轼、明代三袁均有很大影响,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这种影响终于以浪漫精神衰退为特点走向另一种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隐 适性逍遥 苏轼 三袁
下载PDF
中晚唐苦吟格局中的僧诗
9
作者 刘鹏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2-107,共6页
通过对中晚唐苦吟格局中的诗僧的探讨,指出在当时诗坛苦吟之风日盛的情况下,诗僧能融入时流,促进苦吟之风,将苦吟变成一种生命的需要,其创作行为本身就体现出诗僧诗歌创作的热力。
关键词 中晚唐 苦吟 诗僧 创作
下载PDF
“在路上”的修行者——“中间代”诗人的精神成长史
10
作者 邵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50-55,共6页
1990年代以来,"中间代"诗人已经在"诗路"上前行了20余载,与他们取得的成就相反,这拨诗人从命名到写作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使其内心呈现出难以排遣的精神焦虑与压迫感。而作为沉潜、内敛的一代,他们面对物化时... 1990年代以来,"中间代"诗人已经在"诗路"上前行了20余载,与他们取得的成就相反,这拨诗人从命名到写作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使其内心呈现出难以排遣的精神焦虑与压迫感。而作为沉潜、内敛的一代,他们面对物化时代的文学生存环境,却以坚韧的性格和不断精进的诗艺手法,守护着诗歌的尊严,为诗坛树立了一面精神风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代”诗人 精神 焦虑 命名 物化时代
下载PDF
诗词之际:中唐词作者及其生存环境变迁之考察
11
作者 董希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9-56,共8页
中唐是一个变化的时代 ,诗人的气质、风度、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 ,其创作中也不可避名地染指新兴的世俗文化 ,其中包括民间的歌词、讲唱等。纵情声色既成为一种时代风气 ,余事为词的诗人遂一改传统的雅正做派 ,逐渐向后来放浪形骸的词人... 中唐是一个变化的时代 ,诗人的气质、风度、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 ,其创作中也不可避名地染指新兴的世俗文化 ,其中包括民间的歌词、讲唱等。纵情声色既成为一种时代风气 ,余事为词的诗人遂一改传统的雅正做派 ,逐渐向后来放浪形骸的词人作风接近 ,这些诗人又成了最早的文人词的作者 ,“旗亭画壁”的雅事逐渐让位于酣舞醉歌的俗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诗人气质 生存环境 诗词变易
下载PDF
朝鲜朝仁祖至景宗时期宗唐诗风论析——以士大夫诗人群、委巷诗人群为中心
12
作者 杨会敏 《唐都学刊》 2021年第5期65-71,共7页
朝鲜朝仁祖以后汉诗新变的原由除了对仁祖前后宗唐诗派出现的弊端之反思,还归因于诗评家对宣祖期间辞章派的萎缩与道学派的壮大而导致汉诗创作衰退的关注和思考,中国明清诗坛的宗唐风尚也是重要的外部推力。朝鲜朝仁祖至景宗时期宗唐诗... 朝鲜朝仁祖以后汉诗新变的原由除了对仁祖前后宗唐诗派出现的弊端之反思,还归因于诗评家对宣祖期间辞章派的萎缩与道学派的壮大而导致汉诗创作衰退的关注和思考,中国明清诗坛的宗唐风尚也是重要的外部推力。朝鲜朝仁祖至景宗时期宗唐诗风的具体呈现主要在于以金昌协、洪世泰等为代表的士大夫诗人群、委巷诗人群以唐诗为宗、注重“性情之真”“天机之发”的诗学观。与之相应,此时士大夫诗人群的“性情之真”说剥离了朱熹“心统性情”说的道德与理性因素,尤为强调自我与真情实感的抒发;而一生贫贱的委巷诗人群则有意在汉诗中凸显自己不为名利所累的豁达,且形成了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 仁祖至景宗时期 士大夫诗人群 委巷诗人群 宗唐诗风
下载PDF
诗人之词与词中诗心——论中唐诗歌影响之下的文人词
13
作者 董希平 《天中学刊》 2005年第3期75-81,共7页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 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的文人词作者皆为声名卓著的诗人,尚无专业的词作者出现;其时的文人词与诗没有明确的界限与分野,演唱实践中诗词并用、难分彼此,词尚未成为独立的文体;词在意境、取象、表现情感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中唐诗歌的特点。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对于中唐词这一特征的考察,揭示了诗歌对于早期词发展的影响以及早期词体建设所作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诗人之词 分野 词中诗心
下载PDF
“荷戟独彷徨”的诗人、斗士、思想家——鲁迅二十年代中期各体创作初探
14
作者 孙燕华 《河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6-29,共4页
鲁迅二十年代中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构成了他数十年文学生涯中一道特别绚烂的景观,也成为现代文坛上一个典型的文学现象。他以旺盛的创作势头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涉及了品种繁富的各类文体的写作。本文从作家各体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入... 鲁迅二十年代中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构成了他数十年文学生涯中一道特别绚烂的景观,也成为现代文坛上一个典型的文学现象。他以旺盛的创作势头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涉及了品种繁富的各类文体的写作。本文从作家各体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入手,探讨了该时期整体创作构成的三个层面及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二十年代中期 各体创作 诗人 斗士 思想家
下载PDF
美丽的平衡——论“中间代”诗人的性别书写
15
作者 邵波 《文学与文化》 2017年第4期99-105,共7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降,"中间代"女诗人集中登陆中国当代诗坛,诗人和诗作的数量蔚为可观,从对女性意识言说的感觉经验,到诗艺诗思运用的多元化程度,再到女性主义诗歌对历史现实关注的深度和广度,都丰富了"中间代"诗...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降,"中间代"女诗人集中登陆中国当代诗坛,诗人和诗作的数量蔚为可观,从对女性意识言说的感觉经验,到诗艺诗思运用的多元化程度,再到女性主义诗歌对历史现实关注的深度和广度,都丰富了"中间代"诗歌的性别诗学和写作空间。同时,受到新世纪诗歌传播手段、诗歌创作方式和文化语境的多重影响,"中间代"女诗人有意寻找重新命名自身突破重围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当代女性主义诗歌在写作风格、传播方式、阅读体验上的多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代”女诗人 女性意识 智性写作 “新红颜写作”
下载PDF
综论清中期浙派诗群活动时期的政治生态
16
作者 王小恒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15,共6页
清中期浙派诗群作为一个诗史上独具面貌和认识价值的诗人群体,其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清代中期特定的政治生态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清代中期,"文治"措施和钳制政策在众多浙派成员人格面貌形成、生活道路轨迹、创作风格走... 清中期浙派诗群作为一个诗史上独具面貌和认识价值的诗人群体,其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清代中期特定的政治生态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清代中期,"文治"措施和钳制政策在众多浙派成员人格面貌形成、生活道路轨迹、创作风格走向等方面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面对此种威压交加的政治生态,虽然影响士心、诗心变化的因素是多重的、复杂的,但既然传统士人汲汲于功名社稷的抱负既无由施展,则浙派诗群成员的转而寄身山泉、啸傲江湖之间则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浙派诗群 政治生态
下载PDF
综论清中期浙派活动时期的文化生态
17
作者 王小恒 《陇东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9-64,共6页
清代中期浙派诗群是一个典型的兼有文化创作和文学创作双重属性的诗人群体。这样一个诗群属性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这与清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全面繁荣的文化总结时期密切相关。浙派诗人浸润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生态... 清代中期浙派诗群是一个典型的兼有文化创作和文学创作双重属性的诗人群体。这样一个诗群属性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这与清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全面繁荣的文化总结时期密切相关。浙派诗人浸润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深受其影响,反过来,又以其孜孜不倦的多方面的文化创造和文学创作为清代文化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浙派诗人群 文化生态
下载PDF
近30年新乐府研究综述
18
作者 余颖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1-24,共4页
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继1950——60年代的研究高潮之后,在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中期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至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仍在中唐文学研究中占著着重要地位。从诸多学者对这一文学现象研究的著... 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继1950——60年代的研究高潮之后,在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中期又掀起了另一个高潮,至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仍在中唐文学研究中占著着重要地位。从诸多学者对这一文学现象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看,可以发现,近30年对于新乐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辨论"新乐府"运动之有无;研究"新乐府"的概念与界定,"新乐府"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以及"新乐府"的特点与价值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诗人
下载PDF
中间代诗人的“准文化遗民”角色
19
作者 赵思运 《巢湖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中间代诗人可以称之为“准文化遗民”。酝酿于1980年代、登台于1990年代的中间代诗人,既以反“革命情结”区别于其前的第三代诗人,又以对历史与当下的担当区别于其后的“70后诗人”熏而成为当下诗坛的中间力量。
关键词 中间代诗人 第三代诗人 准文化遗民 反革命情结 70后诗人
下载PDF
沉潜岁月的精神履历——“中间代”前史研究
20
作者 邵波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7-92,共6页
"中间代"诗人在命名之前,曾长期处于诗坛边缘,并被有意地漠视和忽略。作为夹缝中的一代,他们在成长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精神的裂变,童年、少年的"文革往事"、1980年代文学的启蒙,以及1990年代后商业化浪潮... "中间代"诗人在命名之前,曾长期处于诗坛边缘,并被有意地漠视和忽略。作为夹缝中的一代,他们在成长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精神的裂变,童年、少年的"文革往事"、1980年代文学的启蒙,以及1990年代后商业化浪潮的侵蚀,无不在他们的诗中打上鲜明的烙印,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履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代”诗人 “文革往事” 沉潜 精神走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