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画圆”与“破圆”--鲁迅小说循环叙事的现代性转化
1
作者 廖高会 武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鲁迅循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尼采永恒轮回哲学理论、进化论思想以及现实生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鲁迅采用了时间的虚指化或模糊化、空间的典型化或象征化、人名的类型化或特征化等让故事时间非历史化的修辞策略,以此凸显循环时空的强大... 鲁迅循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尼采永恒轮回哲学理论、进化论思想以及现实生命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鲁迅采用了时间的虚指化或模糊化、空间的典型化或象征化、人名的类型化或特征化等让故事时间非历史化的修辞策略,以此凸显循环时空的强大与顽固。鲁迅充分调动循环轮回与线性进化两种充满张力的时间结构元素,巧妙地借助循环时间或传记时间以“画圆”,借助线性时间或传奇时间以“破圆”,并以现代时间意识和美学观念改造了传统循环叙事,使循环观念转化成了叙事的结构方法和增强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段,同时赋予了循环时空结构鲜明的反思批判功能和意识形态性质,开创了全新的现代循环叙事模式,完成了循环叙事的现代性转化,从而把循环叙事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循环叙事 时空结构 现代性转化
下载PDF
命名与指称:论鲁迅故乡书写多名目的隐秘路径
2
作者 王卫东 程程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5-75,共11页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地方的一种方式,便于作者展示所见世界之表面及地方与地方人之间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此外名称背后还有被作者隐藏着的复杂幽微心曲。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这一独特现象,结合其杂文与书信,从三个角度揭示被“故乡”“启蒙”“批判”等话语遮蔽的复杂丰富的另一面向,即在以“吃人”批判旧物时隐藏在鲁镇中的眷恋与不舍,与二弟决裂后的被迫“看”清与舍弃,潜藏在S城中对弃医从文道路选择的游移与彷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故乡”之命名 鲁镇 s 名称缺席
下载PDF
论老舍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3
作者 庞春 尹奇岭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4-59,110,124,共8页
由于时代变迁和个人思想观念的变化,老舍心目中鲁迅形象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抗战时期,“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老舍对鲁迅形象的言说,兼顾抗战宣传和文艺发展。抗战胜利后,面对“和平建国”的时代呼声,老舍借助鲁迅的文坛号召力,团... 由于时代变迁和个人思想观念的变化,老舍心目中鲁迅形象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抗战时期,“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老舍对鲁迅形象的言说,兼顾抗战宣传和文艺发展。抗战胜利后,面对“和平建国”的时代呼声,老舍借助鲁迅的文坛号召力,团结文艺界同仁反对内战。在海外讲学期间,老舍为了向美国介绍中国新文艺的发展,他主要突出鲁迅文学成就的一面,对鲁迅的评价具有世界眼光。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老舍对鲁迅的评价自觉与主流保持呼应,增加其对鲁迅革命形象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鲁迅形象 时代变迁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与空间蒙太奇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志明 秦世琼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小说场景是时间之流中的一个空间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画面与场景的剪辑来表现小说人物生活的片断,完成小说故事的叙述与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不绝的、变换着的"流动映像"。鲁迅小说大量运用空间倒叙、空间插叙、空间并... 小说场景是时间之流中的一个空间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画面与场景的剪辑来表现小说人物生活的片断,完成小说故事的叙述与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不绝的、变换着的"流动映像"。鲁迅小说大量运用空间倒叙、空间插叙、空间并叙、空间断叙和空间跳叙等蒙太奇技法,构成了一个星状线网式结构,给人们一种非线性的"类链式"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空间蒙太奇 倒叙 插叙 并叙 断叙 跳叙
下载PDF
吃人的“公共领域”——分析鲁迅小说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克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又残忍可怕,先驱和弱者在这里被迫害,被嘲笑,被奚落。鲁迅借此表达了他对保守、落后的社会及国民的愤怒和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鲁迅小说 公共领域
下载PDF
“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系列研究论文(一) 被引量:1
6
作者 古大勇 袁伟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6-50,共5页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微观政治"是指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微观政治"中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微观政治"是指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兼有"国民性"和"人性"二重内涵,体现为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的情感因子,具体表现为恃强凌弱、冷漠残忍、麻木不仁、缺乏爱心的兽性心理,揭示了人的行为所蕴涵的"动物性法则",它往往在"微观政治"中充当扼杀他人精神而非肉体的精神"杀戮者"角色,"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主题在1990年代后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世纪初鲁迅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重任并没有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政治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鲁迅 1990年代后小说 改造国民性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社会环境的书写维度与内涵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谭苏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0-45,共6页
社会环境是反映时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泛环境,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书写具有真实揭露、大胆抨击、无所畏惧的主观意图,展示出"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社会的不幸""革命者的悲哀"等丰富的社会内涵。鲁... 社会环境是反映时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泛环境,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书写具有真实揭露、大胆抨击、无所畏惧的主观意图,展示出"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社会的不幸""革命者的悲哀"等丰富的社会内涵。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主要通过三个维度来表现:其一,以具体空间环境反映人物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其二,通过人物活动和人际关系反映整体的社会环境;其三,以人物心理环境折射人物精神状态以及人物与时代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社会环境 空间环境 人际关系 心理环境
下载PDF
鲁迅的空间思维——以鲁迅小说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新明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2-56,共5页
时间与空间在我们的感知中具有相对分离的特点,这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鲁迅的小说创作主要对准中国人精神世界深处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国民劣根性,这决定了鲁迅的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在鲁迅小说中,这种空间思维的特... 时间与空间在我们的感知中具有相对分离的特点,这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鲁迅的小说创作主要对准中国人精神世界深处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国民劣根性,这决定了鲁迅的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在鲁迅小说中,这种空间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对时间、发展的漠视,二是对空间物象的偏爱,三是小说叙事单位之间多是并置(对比或并列)的空间关系,呈现出鲜明的空间性特征。因此,鲁迅小说是一种与传统的时间性小说完全不同的空间性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伟大的转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空间思维 小说 时间 空间 结构
下载PDF
隔膜:鲁迅小说的人学主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吉鹏 蒋帅 《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1-24,共4页
鲁迅小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人与人的"隔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包括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先驱者之间,民众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隔膜。鲁迅小说不仅从历史、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上探寻了造成隔膜的复杂原因,而且以... 鲁迅小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人与人的"隔膜"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包括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先驱者之间,民众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隔膜。鲁迅小说不仅从历史、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上探寻了造成隔膜的复杂原因,而且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展望了消除隔膜的美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情感 隔膜 人学主题
下载PDF
拟态 物化 丑化——论鲁迅小说身体书写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志明 李雪丹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14-120,共7页
在鲁迅小说中,身体不仅是言说的对象,借以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了言喻社会意识与权力话语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鲁迅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鲁迅运用拟态、物化和丑化等叙事策略来描摹小说人物身体,深刻彰显隐含在身体话语中的人... 在鲁迅小说中,身体不仅是言说的对象,借以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了言喻社会意识与权力话语的重要载体,也是了解鲁迅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鲁迅运用拟态、物化和丑化等叙事策略来描摹小说人物身体,深刻彰显隐含在身体话语中的人格精神、社会思想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身体 拟态 物化 丑化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黑色语码的修辞性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5-30,共6页
鲁迅对颜色词语的使用非常娴熟,他的小说文本中大量关于"黑色"的描写及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黑色在鲁迅小说中的修辞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维度、形象维度、心理维度,并与"铁屋子""高墙"... 鲁迅对颜色词语的使用非常娴熟,他的小说文本中大量关于"黑色"的描写及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是值得关注的。黑色在鲁迅小说中的修辞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维度、形象维度、心理维度,并与"铁屋子""高墙""黑圆圈"等意象相联系,表现出鲁迅是如何通过对黑色的修辞表达以挖掘黑色语码背后的隐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黑色 修辞 象征 隐喻
下载PDF
“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鲁迅小说中的身体镜像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德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0-74,共5页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身体文化学意义上讲是“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被吃的身体,叙述了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仇恨中的身体,描写了没有尊严的身体,同时表明,在“前身体时代”身体被政治化时的遭遇。鲁迅的小说揭...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身体文化学意义上讲是“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被吃的身体,叙述了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仇恨中的身体,描写了没有尊严的身体,同时表明,在“前身体时代”身体被政治化时的遭遇。鲁迅的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身体时代” 鲁迅小说
下载PDF
“第三样时代”与人的现代性——从鲁迅《灯下漫笔》谈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薄景昕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9-212,共4页
鲁迅《灯下漫笔》中所揭示的"第三样时代"即为人的现代性全面发展的时代。所批判的两个时代的循环——"暂时做稳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是高扬人的现代性价值的宣言,是个人追求人的现代性的哲学表述。... 鲁迅《灯下漫笔》中所揭示的"第三样时代"即为人的现代性全面发展的时代。所批判的两个时代的循环——"暂时做稳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是高扬人的现代性价值的宣言,是个人追求人的现代性的哲学表述。而与《灯下漫笔》构成文本互涉的《祝福》,是鲁迅揭示两个时代循环的文本诉求与思想印证。以此观之,鲁迅作品被视为人的现代性意义最典型的表达,是因为鲁迅思想彰显的是对启蒙现代性价值的追寻,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以确立人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灯下漫笔》 《祝福》 第三样时代 人的现代性
下载PDF
鲁迅小说“隔膜”主题特点论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运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46-50,共5页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在揭示"隔膜"杀人的同时,主要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真情互爱,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鲁迅"隔膜"主题小说给我们当下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隔膜主题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翔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27-132,共6页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向隔膜和话语排斥。其意义的扩充本源于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影响以及通过空间的多维层次关联来洞悉历史文化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空间意识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时间空间化
下载PDF
鲁迅小说叙述顺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敏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9-54,共6页
作为现代白话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小说在叙述顺序上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小说有超叙述层倒叙型、时间先后顺接型、插入倒叙型和完全倒叙型四种。超叙述层倒叙型的超叙述层与主叙述层之间形成对立或互补关系,叙述因此变得不可靠。插入倒叙型... 作为现代白话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小说在叙述顺序上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小说有超叙述层倒叙型、时间先后顺接型、插入倒叙型和完全倒叙型四种。超叙述层倒叙型的超叙述层与主叙述层之间形成对立或互补关系,叙述因此变得不可靠。插入倒叙型的插入灵活多样,小说由此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时间先后顺接型和完全倒叙型对时间的创造性运用,对现代白话小说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叙述顺序 时间与空间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与时间蒙太奇
17
作者 胡志明 秦世琼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88-90,100,共4页
时间蒙太奇打破了物理时间固有的不可更改的矢向,形成了并非连续的连续感。鲁迅大量使用压缩、延长、定格、长镜头等蒙太奇手法来安排小说时间,打破了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线性时间发展序列,从而显示出小说人物瞬间意识的多元化和立体感。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时间蒙太奇 压缩 延长 定格 长镜头
下载PDF
空间场域的时间性——论鲁迅小说的时空型构
18
作者 胡志明 秦世琼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4,共4页
在文学领域中,叙事作品的行动必然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鲁迅在对小说时空关系的多样化处理中,更注重对时空形而上的探索。鲁迅小说中独具时空变化的形式与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小说故事时空... 在文学领域中,叙事作品的行动必然要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鲁迅在对小说时空关系的多样化处理中,更注重对时空形而上的探索。鲁迅小说中独具时空变化的形式与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小说故事时空形式的营造和错综时空下的深层结构两个方面。鲁迅小说成为时空多元多极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空的独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时间 空间 时空形式 时空结构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另类功能及其翻译——以鲁迅小说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六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2-37,共6页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作家精心推敲有意为之,是作家文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言含义微妙丰富,在翻译时既要考虑语义,更应重视语体,保留原语的生动形象性;后者是作家成长背景使然,亦属无心之举,既然无法做到完全对译,不如退而求其次,用译者序言或加注解释说明,让读者明白其中差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功能 翻译 鲁迅小说
下载PDF
存在的痕迹——论鲁迅小说的成长叙事
20
作者 胡志明 秦世琼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6-28,42,共4页
时间和存在是成长的两极,时间是生命的本质结构,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始终围绕时间展开。鲁迅以"中间物"的身份观照历史与现实,他的小说始终以"人"为时间想象的起点,以人的时间意识为考察对象。鲁迅小说人物成长范式... 时间和存在是成长的两极,时间是生命的本质结构,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始终围绕时间展开。鲁迅以"中间物"的身份观照历史与现实,他的小说始终以"人"为时间想象的起点,以人的时间意识为考察对象。鲁迅小说人物成长范式大致可分为顺天知命型、自然纯真型、受挫皈依型和特立独行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成长叙事 存在 时间 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