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9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chrotron-Radiation Photoemission Study of Growth and Stability of Au Clusters on Rutile TiO2(110)-1×1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欣 许令顺 +3 位作者 张文华 姜志全 朱俊发 黄伟新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39-345,447,共8页
The growth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Au clusters on a partially-reduced rutile TiO2 (110)-1 × 1 surface were investigated by high-resolution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light. The val... The growth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Au clusters on a partially-reduced rutile TiO2 (110)-1 × 1 surface were investigated by high-resolution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light. The valence-ban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i^3+3d feature attenuates quickly with the initial deposition of Au clusters, implying that Au clusters nucleate at the oxygen vacancy sites. The Au4f core-level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esults directly prove the existence of charge transfer from oxygen vacancies to Au cluster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Au clusters on the partially-reduced and stoichiometric TiO2(110) surfaces was also comparatively investigated by the annealing experiments. With the same film thickness, Au clusters are more thermally stable on the partially-reduced TiO2(110) surface than on the stoichiometric TiO2(110) surface. Meanwhile, large Au nanoparticles are more thermally stable than fine Au nano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chrotron-radiation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u cluster TiO2(110 Charge transfer Thermal stability
下载PDF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Pd Single-Atom Catalysis to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s on MgH2(110) Surface
2
作者 Xin-xing Wu Wei H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19-326,I0001,共9页
MgH2 is a promising and popular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In this work,the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s of a single Pd atom adsorbed MgH2(110)surface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 MgH2 is a promising and popular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In this work,the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s of a single Pd atom adsorbed MgH2(110)surface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We find that a single Pd atom adsorbed on the MgH2(110)surface can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energy barrier of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s from 1.802 eV for pure MgH2(110)surface to 1.154 eV for Pd adsorbed MgH2(110)surface,indicating a strong Pd single-atom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s.Furthermore,the Pd single-atom catalysis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temperature from 573K to 367K,which makes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s occur more easily and quickly on the MgH2(110)surface.We also discuss the microscopic process of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s through the reverse process of hydrogen spillover mechanism on the MgH2(110)surface.This study shows that Pd/MgH2 thin films can be used as goo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in future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torage MgH2(110)surface Pd single-atom catalysis Hydrogen desorption reaction
下载PDF
黄陵一号煤矿“110工法”工程实践应用
3
作者 申涛 吕怀宝 《陕西煤炭》 2025年第1期124-127,160,共5页
黄陵一号煤矿通过1006综采工作面300 m沿空留巷工业试验、1009综采工作面实施“110工法”回采期间,沿空留巷段顶板下沉、底鼓严重等现象凸显,顶板支护成为井工煤矿实施“110工法”的一项技术攻关。该矿通过提前对沿空留巷段顶板进行锚... 黄陵一号煤矿通过1006综采工作面300 m沿空留巷工业试验、1009综采工作面实施“110工法”回采期间,沿空留巷段顶板下沉、底鼓严重等现象凸显,顶板支护成为井工煤矿实施“110工法”的一项技术攻关。该矿通过提前对沿空留巷段顶板进行锚梁补强支护,尾巷支护方式由“U29挡矸柱+单体支护”创新性升级为“U29挡矸柱+单体+垛式支架双重支护”,辅运部分端头支架优化调整为特殊支架支护,通过一个工作面的实践、应用,有效控制了沿空留巷段受采动影响顶板压力过大、底鼓严重等造成的影响,成功实现留巷的完整,保证了1006、1009这2个工作面的顺利回采,为后续“N00工法”的进一步实施积累了丰富的作业经验,为“110-N00工法”开采新技术的成功实施应用提供、融合了黄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110工法 锚梁补强支护 顶板压力
下载PDF
湿气环境中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上吸附与点蚀机理研究
4
作者 李金灵 马文骏 +2 位作者 朱世东 屈撑囤 付安庆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93,共12页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 目的从微观尺度探究CO_(2)-H_(2)S(CO_(2)和H_(2)S共存)在湿气管道顶部的吸附特性,进而揭示点蚀机理。方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密排面的吸附模型,对CO_(2)、H_(2)S和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局域态密度、分波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进行仿真;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H_(2)S-Cl^(-)腐蚀环境,分析L360钢在湿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最后,揭示含Cl^(-)湿气管道顶部CO_(2)-H_(2)S吸附机制与点蚀机理。结果CO_(2)、H_(2)S、CO_(2)-H_(2)S及CO_(2)-H_(2)S-Cl^(-)在最稳定位置时的吸附能分别为-4.065、-3.961、-8.538、-12.775e V,表明相较于CO_(2)与H_(2)S单独吸附,CO_(2)-H_(2)S在α-Fe(110)面的吸附能更负,Cl^(-)会进一步降低CO_(2)-H_(2)S的吸附能;且CO_(2)在与H_(2)S竞争环境电子中占优势;Cl^(-)会使CO_(2)-H_(2)S的局域态密度峰值降低,转移趋势为失去电子,基体和腐蚀介质的电子向着低能级跃迁释放出更多能量,进而加强了Fe与CO_(2)-H_(2)S间的化学键强度;Cl^(-)的2p轨道与Fe的3d轨道在-6.8 eV和-5.7 eV发生重叠,Cl^(-)被吸附到Fe表面并与Fe形成化学键生成氯化物,进而改变腐蚀产物膜的组分与结构,削弱产物膜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减弱腐蚀阻抗力。在含Cl^(-)湿气的CO_(2)-H_(2)S环境中,液相中的Cl^(-)浓度升高,使L360钢的气相平均腐蚀速率逐渐增大,最高达2.935mm/a,点蚀越发严重。结论CO_(2)与H_(2)S在α-Fe(110)面吸附存在一定的协同和竞争作用,协同促进金属的腐蚀,FeCO3会优先沉积成膜,但H_(2)S会抑制FeCO3的生长,腐蚀产物以FeS为主;Cl^(-)会增强CO_(2)-H_(2)S与α-Fe(110)面间的作用力,弱化腐蚀产物膜层的保护性,进一步加速金属腐蚀、尤其是点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 Cl^(-) 第一性原理 α-Fe(110)密排面 吸附特征 腐蚀机理
下载PDF
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5
作者 李丽华 周龙杰 +2 位作者 刘硕 王航 黄金亮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9-1248,共10页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FAPbBrI_(2)是带隙值为1.58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通过构建SnO_(2)(110)和FAPbBrI_(2)(001)的界面模型,发现其晶格失配率为4....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对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FAPbBrI_(2)是带隙值为1.58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通过构建SnO_(2)(110)和FAPbBrI_(2)(001)的界面模型,发现其晶格失配率为4.28%,界面结合能为-0.116 eV/A^(2),说明此界面结构可以稳定存在。通过态密度(DOS)分析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电子结构,发现了主要由界面处O_(2)p、I 5p、Br 4p、Pb 6p轨道电子杂化形成的界面态。差分电荷密度及Bader电荷分析结果说明在界面处存在明显的电荷转移,这促进了界面处原子之间的成键,提高了界面稳定性。同时,有效的电荷分离也使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的光吸收系数相比于SnO_(2)(110)表面和FAPbBrI_(2)(001)表面有了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钙钛矿材料 SnO_(2)(110)/FAPbBrI_(2)(001)界面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界面态
下载PDF
不同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文虎 孟尧 +4 位作者 樊世星 徐奕铭 叶春辉 童校长 宋金锁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为探究不同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以顾北矿1532(1)工作面“两进一回”通风方式为工程背景,基于风流控制方程、浓度组分方程和能量方程等,利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煤自然发火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工作... 为探究不同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以顾北矿1532(1)工作面“两进一回”通风方式为工程背景,基于风流控制方程、浓度组分方程和能量方程等,利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煤自然发火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工作面实时动态推进模型,模拟了3种通风方式下“110工法”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在通风方式1(机巷侧和沿空留巷进风,回风巷回风)和通风方式2(机巷侧和回风巷进风,沿空留巷回风)条件下,采空区氧化自燃带均匀分布在运输巷侧、工作面中部和留巷侧,其氧气体积分数分布形状相差不大,采空区温度首先升高,开采约50 d后,最高温度出现在运输巷侧深部,且该位置温度不随工作面继续推进而升高;在通风方式3(沿空留巷和回风巷进风,机巷侧回风)条件下,采空区留巷侧氧化自燃带变宽2~4倍,工作面中部和运输巷侧明显变窄,采空区运输巷侧氧气体积分数较低,留巷侧氧气体积分数较高,漏风量明显增大。采空区高温位置主要出现在1532(1)工作面始采线留巷侧,且当工作面开采50 d后,此处采空区温度最高。综上所述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氧化自燃带宽度及位置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通风方式3更有利于防止煤自燃的发生,对矿井煤自燃的预防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工法 矿井通风方式 自燃“三带” 移动网格 氧气体积分数
下载PDF
梁平地区二叠系长兴组台缘礁滩储层演化——来自天东110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7
作者 沙宇涵 张云峰 +6 位作者 罗冰 刘菲 陈守春 罗妮娜 刘冬玺 易娟子 李开放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0-819,共10页
天东110井是川东地区长兴组近年来获得的高产稳产井之一,该井的不同类型储层成因研究及模式建立对梁平地区长兴组勘探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基于天东110井长兴组丰富的取心资料,文中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建立了不同储集空间的... 天东110井是川东地区长兴组近年来获得的高产稳产井之一,该井的不同类型储层成因研究及模式建立对梁平地区长兴组勘探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基于天东110井长兴组丰富的取心资料,文中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建立了不同储集空间的演化模式,提出了高产井储层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天东110井长兴组发育孤立状洞、溶洞、孔隙(包括针状孔及晶间孔)、高角度构造溶蚀缝。2)天东110井长兴组针状孔分布于礁滩体的颗粒云岩中,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成孔、渗透回流白云岩化起关键保孔作用。3)缝洞形成受晚三叠世诺利期地层水溶蚀及瑞提期热液溶蚀作用控制,前者被沥青及巨晶方解石全充填,储集性能较差,后者部分被方解石、白云石、萤石等充填,充填程度低,孔渗性能好。下一步勘探应注重台地边缘的白云岩礁滩体微地貌高点与近晚三叠世瑞提期断裂及裂缝的热液溶蚀叠合发育区,可望获得更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储层演化 礁滩体 台地边缘 天东110 长兴组 上二叠统 梁平地区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110 kV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邢佳源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5期163-166,共4页
为提升110 kV电力设备的运行稳定性,需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该文根据数字孪生技术,以浙江金华110 kV亚体变为例,通过无线网络、机器人等方式,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数字信号模拟,将物理实体转化... 为提升110 kV电力设备的运行稳定性,需要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该文根据数字孪生技术,以浙江金华110 kV亚体变为例,通过无线网络、机器人等方式,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数字信号模拟,将物理实体转化成数字虚拟体,构建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孪生模型,实现110 kV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传统的电力设备监测其监测效率、监测精度较低,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支撑,构建新的监测模型,有效提升变电站电力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技术 电力设备 运行状态监测 监测方法 110 kV亚体变
下载PDF
共辐照接枝合成胺基型吸附剂对放射性废液中离子态和胶体态^(110)Ag^(m)的去除
9
作者 詹杰 苏兴东 +7 位作者 李家文 李雪菲 蒋丹枫 何烨 刘峰 潘晓晗 薛怡 俎建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7-1023,共7页
在核电厂正常运行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中,放射性核素^(110)Ag^(m)的形态复杂,除盐床无法将其彻底去除,研究其高效去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以胺基型新材料PP-g-GMA@EDA为吸附剂的吸附分离方法实现对离子态(Ag(Ⅰ))和胶体态银(A... 在核电厂正常运行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中,放射性核素^(110)Ag^(m)的形态复杂,除盐床无法将其彻底去除,研究其高效去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以胺基型新材料PP-g-GMA@EDA为吸附剂的吸附分离方法实现对离子态(Ag(Ⅰ))和胶体态银(Ag·Nps)的共去除。采用γ射线诱导的共辐照接枝法制备了PP-g-GMA@EDA,并通过批式实验分别研究了其对Ag·Nps和Ag(Ⅰ)的去除性能及吸附机理。结果显示,在不同pH的Ag·Nps溶液中,PP-g-GMA@EDA较核电厂常用的商业树脂IRN9766具有更好的去除效率,溶液pH作用下的吸附曲线呈典型的阴离子交换吸附特征。在最佳pH=4条件下,材料对Ag·Nps的吸附效率可达100%,最大吸附量为101.44 mg/g。对于Ag(Ⅰ)的吸附,PP-g-GMA@EDA呈螯合吸附特征,在420 min达到吸附平衡。批式实验证实了胺基型吸附剂PP-g-GMA@EDA在放射性废液中多形态^(110)Ag^(m)去污的适用性,为^(110)Ag^(m)从放射性废液中去除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持续和工业上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废液 ^(110)Ag^(m)去除 离子态 胶体态 PP-g-GMA@EDA
下载PDF
110 kV电力输电线路施工方法及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童有超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8期75-77,共3页
110 kV既是变电站的入电电压,也是高压侧电压,因此,保障110 kV线路的运行安全是确保变电站正常运行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110 kV线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结合当前我国110 kV电力输电线路施工的实际情况,以11... 110 kV既是变电站的入电电压,也是高压侧电压,因此,保障110 kV线路的运行安全是确保变电站正常运行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110 kV线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结合当前我国110 kV电力输电线路施工的实际情况,以110 kV电力输电线路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从输电线路施工的角度明确110 kV电力输电线路中应用的施工方法,进而探讨110 kV电力输电线路应用的施工技术,希望能够为保障和提升110 kV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提供借鉴思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 kV电力输电线路 施工方法 施工技术 电压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110 kV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检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辛峰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3期209-211,217,共4页
为优化110 kV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检测效果,提高故障检测率,保证输配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引入深度学习原理,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110 kV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检测研究。首先,建立110 kV输配电线路数学模型,更好地获取线路运行工况及电力参... 为优化110 kV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检测效果,提高故障检测率,保证输配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引入深度学习原理,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110 kV输配电线路运行故障检测研究。首先,建立110 kV输配电线路数学模型,更好地获取线路运行工况及电力参数。其次,采用有效值法计算线路各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与所有区段零序电流有效值平均值之比,根据计算结果,判断线路运行故障区段。在此基础上,利用深度学习原理构建深度学习网络结构,提取故障区段的故障分量,计算线路故障距离,进而在故障区段内根据故障距离,确定故障点,实现故障检测定位目标。结果表明,应用提出的检测方法后,6条110 kV输配电线路运行的故障检测率均达到98%以上,能更加准确地检测输配电线路运行中潜在的故障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110 kV 输配电线路 故障 运行 检测
下载PDF
110 kV输电线路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乾飞 《电力安全技术》 2024年第1期44-47,共4页
结合实际工程,介绍110 kV输电线路的设计。通过前期设计人员对路径方案的规划对比,导线的技术经济对比,地线的远期配置,以及选择适应工程所需的杆塔和基础模型,来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更优。通过合理地选择线路路径、导线和地线参数、气... 结合实际工程,介绍110 kV输电线路的设计。通过前期设计人员对路径方案的规划对比,导线的技术经济对比,地线的远期配置,以及选择适应工程所需的杆塔和基础模型,来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更优。通过合理地选择线路路径、导线和地线参数、气象条件,进而合理地选取典型设计中的铁塔模块等,使得设计方案更合理,以达到工程经济技术指标更优,更加符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对输变电工程提出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等方面的建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 kV输电线路 工程设计 线路路径 导地线参数 铁塔
下载PDF
110 kV变电站智能化控制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锋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5期216-217,共2页
为满足110 kV变电站的智能化控制需求,首先分析了110 kV变电站的设备配置及运行现状,然后基于具体需求制定了110 kV变电站的智能化控制方案,并研究了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模块搭建、工作模式及具体优势。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提升了变电站的... 为满足110 kV变电站的智能化控制需求,首先分析了110 kV变电站的设备配置及运行现状,然后基于具体需求制定了110 kV变电站的智能化控制方案,并研究了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模块搭建、工作模式及具体优势。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提升了变电站的智能化控制水平和监控保护水平,极大保障了矿井供电安全,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 kV变电站 智能化控制 电气保护 自动化管理 在线监测
下载PDF
110 kV电缆中绝缘缺陷对电场及温度场的影响
14
作者 常航瑞 叶刚 +1 位作者 陈俊豪 黄浩 《电工技术》 2024年第5期180-182,185,共4页
电缆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电缆的绝缘层如果出现缺陷就将直接影响电缆的稳定运行。为此,建立了110 kV电缆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种类和不同位置的缺陷对电缆绝缘温度场与电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气... 电缆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电缆的绝缘层如果出现缺陷就将直接影响电缆的稳定运行。为此,建立了110 kV电缆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种类和不同位置的缺陷对电缆绝缘温度场与电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气隙缺陷,绝缘层受潮对110 kV电缆内部的温度场和电场影响更大,且缺陷越靠近导体侧,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 kV电缆 绝缘缺陷 电场 温度场
下载PDF
线路避雷器对于110 kV输电线耐雷水平的影响
15
作者 李振 冯炜皓 +6 位作者 司倡如 黄聪 王秀全 张治国 崔强 张书豪 赵学增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4期143-145,共3页
避雷器对输电线路的防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避雷器的安装未考虑实际的杆塔结构、地形地貌以及经济成本,影响整体线路搭建方案的经济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为研究基于经济性考虑的避雷器安装方案,建立了同塔双回路电磁暂态模型,分... 避雷器对输电线路的防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避雷器的安装未考虑实际的杆塔结构、地形地貌以及经济成本,影响整体线路搭建方案的经济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为研究基于经济性考虑的避雷器安装方案,建立了同塔双回路电磁暂态模型,分析了杆塔结构、地形地貌对于同塔双回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计算了不同避雷器安装方案的经济性和耐雷水平。该方案对于后续输电线路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路避雷器 110 kV输电线 耐雷水平
下载PDF
110工法采空区漏风控制及煤自燃分区防控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亚楠 张宁涛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4期58-64,共7页
针对陕西黄陵一号煤矿“两进一回”通风方式下,采空区漏风通道复杂及煤自燃防治困难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分析通风量对漏风规律、氧浓度分布的影响,提出110工法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控制与煤自燃分区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陕西黄陵一号煤矿“两进一回”通风方式下,采空区漏风通道复杂及煤自燃防治困难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分析通风量对漏风规律、氧浓度分布的影响,提出110工法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控制与煤自燃分区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两进一回”通风方式下,采空区内漏风影响范围随着辅运顺槽风量增加而增大,辅运顺槽侧采空区内氧气浓度大于进风顺槽侧;进风顺槽风量增大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但较辅运顺槽风量改变时不明显。现场观测结果表明:1009工作面进风顺槽氧浓度测点在125m处降至18%,当深入到273m处氧气浓度降至8%,辅运顺槽测点在300m处氧气浓度降至18%,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结合现场实际提出集“隔离、堵漏、惰化、阻化、应急”为一体的采空区防灭火工艺,研究结果对采空区漏风及煤自燃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工法 采空区 漏风规律 煤自燃防治
下载PDF
神南矿区“110工法”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张卫 陈玉涛 +1 位作者 倪倩 臧立岩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以神南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岩体微观室内实验、现场监测、物理模拟实验(DIC监测、应变监测)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矿区主要岩层岩体结构特征,获得了“110工法”(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技术)开采工艺下采空区上覆岩体位移场和应力... 以神南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岩体微观室内实验、现场监测、物理模拟实验(DIC监测、应变监测)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矿区主要岩层岩体结构特征,获得了“110工法”(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技术)开采工艺下采空区上覆岩体位移场和应力场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神南矿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较高,岩体质量等级较差;110工法利用岩体的碎胀效应和高恒阻能量吸收锚索补偿力学支护特性,在千米级埋深的煤层开采中仍具有良好的沿空留巷效果;110工法下的采空区位移沉降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部区域、切线侧区域、非切线侧区域。110工法的切顶卸压和高恒阻能量吸收锚索的联合开采技术,可为其他地下空间中大变形软弱围岩的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110工法 干湿循环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
下载PDF
Surface Chemistry and Photo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
18
作者 Wenyuan Wang Longxia Wu +3 位作者 Cong Fu Hong Xu Zongfang Wu Weixin Hu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4-618,I0099,I0100,共7页
Cyclohexane is a high-valued chemical receivingsignificant interest in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y.TiO_(2)-based catalysts show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under mild c... Cyclohexane is a high-valued chemical receivingsignificant interest in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echnology.TiO_(2)-based catalysts show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under mild conditions,but the detailed reaction mechanism is not well understood.With the surface science approaches,we have studied the adsorption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The 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esults both demonstrate the molecular adsorption of cyclohexane on rutile TiO_(2)(110).Upon the UV Hg light irradiation,photodesorption of cyclohexane occurs from both the chemisorbed monolayer and the multilayer.No decomposition nor dehydrogenation of cyclohexane occurs on rutile TiO_(2)(110).These results deepen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cyclohexane on the TiO_(2)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chemistry Rutile TiO_(2)(110) Photocatalytic desorption CYCLOHEXANE
下载PDF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
19
作者 Rulin Sun Xinlu Liu +1 位作者 Fangliang Li Li Ch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9-626,I0051-I0058,I0100,共17页
The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RTiO_(2)(110))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method with methanol(CH_(3)OH)as the probe molecule.By controlling ... The activity and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on rutile TiO_(2)(110)(RTiO_(2)(110))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TPD)method with methanol(CH_(3)OH)as the probe molecule.By controlling the coverage of molecular O_(2) on the surface via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O_(2) exposure,two chemisorbed O_(2)species on the surface are confirmed,one at the bridging oxygen vacancy(Ov)site(O_(2)^(2-)/Ov)and the other at the five-fold coordinated titanium(Ti_(5c))site(O^(2-)/Ti_(5c)).At low O_(2)exposure,O^(2-)/Ov is the main species on the surface,which only leads to the O-H bond cleavage of CH_(3)OH,producing methoxy groups(CHgO).However,after the Ov sites are nearly filled by O_(2) at about 0.1 L O_(2) exposure,O_(2)/Tisc species begins to appear on R-TiO_(2)(110)surface,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formaldehyde(CH_(2)O)via the reaction of O_(2)/Tisc species with CH_(3)OH or CH3O to break the C-H bond at low surface temperature.Moreover,the yield of CH_(2)O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at of H_(2)O.In addition,when the 1 L O_(2)covered surface is irradiated with 355 nm UV irradiation to desorb and dissociate O_(2)/Ti_(5c) species,the yield of CH_(2)O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that of H_(2)O.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harge state of O_(2)/Ti_(5c) may not change as the exposure of O_(2)changes on the R-TiO_(2)(110) surface,and O_(2) is most likely to adsorb on the Ti_(5c)sites in the form of O_(2)^(2-),not O_(2)^(-),The result not onl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adsorption state of O_(2) on TiO_(2),but also provides clues for low temperature C-H bond activation with O_(2) on Ti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tile TiO_(2)(110) METHANOL OXYGE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下载PDF
高产优质·抗稻瘟病和抗倒伏水稻新品种筑优110的选育
20
作者 赵辉 江正发 +7 位作者 田松 张忠云 苟成飞 包成 王健 杨刚 杨勇 党云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28-31,共4页
[目的]利用现有资源,创制新的优良恢复系、不育系,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方法]用高产、大穗、秆壮的(HR1128/成恢727)F_3选系为母本,以早熟抗稻瘟病的五山丝苗为父本杂交,通过连续多代的选择以及与多个三系不育系测交... [目的]利用现有资源,创制新的优良恢复系、不育系,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方法]用高产、大穗、秆壮的(HR1128/成恢727)F_3选系为母本,以早熟抗稻瘟病的五山丝苗为父本杂交,通过连续多代的选择以及与多个三系不育系测交,选出恢复力强、配合力好、抗稻瘟病的新恢复系筑农占110。在多点品比试验中,与筑99A所配组合表现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等特点,定名为筑优110。2020—2021年,筑优110参加了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及华南晚籼感光组区域试验。[结果]筑优110在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中,2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9.70 t/hm^(2),比对照增产6.6%,2021年生产试验的平均单产10.13 t/hm^(2),比对照增产5.9%,表现高产、抗倒、中抗稻瘟病,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13)标准二级,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20021);在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中,2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88 t/hm^(2),比对照增产2.6%;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61 t/hm^(2),比对照增产5.0%,表现高产、抗倒、中抗稻瘟病,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13)标准三级,审定号(国审稻20220021)。[结论]筑优110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中抗稻瘟病等优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及在华南稻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筑优110 高产 优质 抗稻瘟病 抗倒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