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1
作者 刘翠 李文升 +1 位作者 鲁翠云 孙效文 《水产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8-13,共6页
本研究构建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体系,分析了DNA提取、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用7对引物对24尾西伯利亚鲟进行了AFLP分析,每对引物扩增的位点数在24... 本研究构建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体系,分析了DNA提取、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用7对引物对24尾西伯利亚鲟进行了AFLP分析,每对引物扩增的位点数在24~39之间,共扩增出了234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116个,多态性比例为48.83%,平均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4297,平均Shannon氏指数I为0.1233,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872,表明西伯利亚鲟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比较低,同时还构建了西伯利亚鲟的聚类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AFLP 反应体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Acipenser baerii Brandt♀×A.schrenckii Brandt♂)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邢薇 徐冠玲 +4 位作者 李铁梁 马志宏 姜娜 郁欢欢 罗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536,共12页
【目的】旨在研究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270尾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JZ-0,对照组)、0.3%(JZ-1)和... 【目的】旨在研究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270尾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JZ-0,对照组)、0.3%(JZ-1)和0.6%(JZ-2)金藻多糖的饲料组。试验期为84 d。【结果】JZ-1和JZ-2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JZ-0组(P<0.05);JZ-2组的肥满度(CF)和饲料效率(FE)都显著性高于JZ-0(P<0.05);成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JZ-1和JZ-2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JZ-0组的(P<0.05)。与JZ-0组相比,JZ-1组和JZ-2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升高(P<0.05);JZ-2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MiseqPE300测序结果显示,添加金藻多糖的各试验组肠道菌群的Chaol、Observed species、PD whole tree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JZ-0组,NMDS结果显示JZ-1和JZ-2与JZ-0在肠道微生物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组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比例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狭义梭菌属、分节丝状菌属丰度增加。【结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饲料中添加0.3%的金藻多糖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金藻多糖 生长性能 血清指标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schrenckii♂)atp1α1与atp1β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碱胁迫下鳃的表达特征
3
作者 杨合霖 刘霞飞 +5 位作者 张颖 吕伟华 王念民 丰超杰 徐伟 曹顶臣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6,共10页
为探究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Na+/K+-ATP酶的分子响应机制,在水温(17±2)℃下,将体长(133.17±16.75)mm、体质量(12.43±3.99)g的30日龄“鲟龙1号”幼鱼饲养在... 为探究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Na+/K+-ATP酶的分子响应机制,在水温(17±2)℃下,将体长(133.17±16.75)mm、体质量(12.43±3.99)g的30日龄“鲟龙1号”幼鱼饲养在曝气自来水[测定碱度为(3.16±0.03)mmol·L^(-1)(对照组,C组)]和用99%纯度的食用小苏打配置的碱度分别为(7.61±0.12)mmol·L^(-1)(T1组)、(12.10±0.05)mmol·L^(-1)(T2组)和(15.30±0.85)mmol·L^(-1)(T3组)的曝气自来水中。养殖到第30 d时,采集对照组杂交鲟的鳃、皮肤、肌肉、心脏、肝脏、脾脏、头肾、肠道、眼、胃和肾脏和3个试验组的鳃,基于“鲟龙1号”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atp1α1(Na+/K+-ATP酶α1亚基)与atp1β1(Na+/K+-ATP酶β1亚基),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并分析其序列信息,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组织表达差异和碱度暴露鲟龙1号鳃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atp1α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为3 407 bp,编码1 027个氨基酸(NKAα1),atp1β1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为2 170 bp,编码304个氨基酸(NKAβ1)。NKAα1和NKAβ1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有多个跨膜区,潜在磷酸化位点均为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同源比对结果发现,“鲟龙1号”的NKAα1和NKAβ1均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tp1α1基因在鳃中高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atp1β1基因在心脏、肝脏、鳃和肠道中高表达;atp1α1基因在鳃的表达水平随碱度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碱度为7.61 mmol·L^(-1)时表达水平达最高;碱度高于12.10 mmol·L^(-1)时,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综上所述,“鲟龙1号”的atp1α1基因与atp1β1基因分别编码NKA蛋白的重要亚基,参与了碳酸盐碱度应答,本研究为揭示鲟的耐盐碱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龙1号” atp1α1 atp1β1 碱胁迫 克隆 表达特征
下载PDF
Effect of Two Substrate Types on Feeding Efficiency by Juvenil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on Barcheek Goby Rhinogobius giurinus
4
作者 Xiaolian Gu Jianyi Liu +5 位作者 Sikai Wang Tao Zhang Feng Zhao Ping Zhuang Ming Duang Boyd Kynard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3年第10期1436-1443,共8页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an artificial stream tank with wild juvenil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capture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o test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their feeding efficiency on Barcheek goby R...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an artificial stream tank with wild juvenil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capture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o test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their feeding efficiency on Barcheek goby Rhinogobius giurinus was not affected by sand vs. smooth glass substrate. Gobie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prey eaten by wild juvenile A. sinensis in the estuary. Test results found neither substrate typ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eeding efficiency by juveniles. Previous research found a strong innate habitat preference of A. sinensis for sand substrate.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ference for sand is not related to efficiently capturing R. giurinus on sand, but is an adaptation predisposing juvenile A. sinensis to seek sandy substrate where R. giurinus and other benthic forage are the most abundan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penser sinensis Feeding Efficiency Sand Substrate BEHAVIOR
下载PDF
铅暴露致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弯曲畸形与畸形恢复 被引量:6
5
作者 侯俊利 庄平 +5 位作者 章龙珍 冯琳 张涛 冯广朋 刘鉴毅 闫文罡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07-815,共9页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2+暴露试验,随后继续6周的排放试验.结果显示:经0.8mg·L-1和1.6mg·L-1的Pb2+暴露16周,中华鲟幼鱼会发生弯曲畸形,而0.2mg·L-1Pb2+暴露组未出现畸形个体.畸形弯曲位置主要发生在近胸鳍起点处以及背鳍起点至尾鳍末端之间,多伴有尾鳍末端下垂.Pb2+暴露浓度越高,畸形弯曲越严重,但未见椎骨变形.畸形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明显降低.Pb2+排放后,畸形个体的弯曲程度由重度向轻度转变而恢复正常,弯曲程度越轻恢复越快,畸形恢复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均明显得到恢复并逐渐复原.表明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排铅能力和铅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暴露 排放 畸形 弯曲 恢复
下载PDF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两种促性腺激素β亚基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红霞 贝锦新 +2 位作者 刘晓春 张勇 林浩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采用遗传工程方法,重组表达史氏鲟两种促性腺激素β亚基蛋白。选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分别插入史氏鲟GtHⅠ&Ⅱβ亚基成熟肽cDNA序列,构建成C端含有6个组氨酸(6-His)融合蛋白标签的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 采用遗传工程方法,重组表达史氏鲟两种促性腺激素β亚基蛋白。选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分别插入史氏鲟GtHⅠ&Ⅱβ亚基成熟肽cDNA序列,构建成C端含有6个组氨酸(6-His)融合蛋白标签的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并诱导表达2个基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GtHⅠβ亚基大约14 000,GtHⅡβ亚基15 000左右。分别用抗6个组氨酸融合标签的单克隆抗体及兔抗鲟鱼GTH多克隆抗体对2个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表达正确且有较高的免疫活性。GTHⅠβ重组蛋白在2 h就有明显的表达,6 h后随着时间增加表达量不再增加;25℃诱导重组蛋白产量比37℃诱导产量低。获得的重组蛋白质将可用于建立鲟鱼GtH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促性腺激素 β-亚基 蛋白质 遗传工程
下载PDF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地形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3 位作者 杨德国 杜浩 张慧杰 陈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45-3955,共11页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eGIS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eGIS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葛洲坝至磨基山江段中华鲟产卵场与历史产卵场相比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临江溪至虎牙滩江段中华鲟自然繁殖频率不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地形不符合要求,从而造成相关的水文因子也不能满足需要。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迁徙分布和产卵后受精卵的散播与河床地形都有一定的关系,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较大地改变了葛洲坝至庙咀江段河床的地形,地形复杂度的增加可能对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栖息有利,而河床坡度、底质的改变则可能会对中华鲟受精卵的散播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结合中华鲟历史产卵场精确的地形数据,对“中华鲟产卵场功能分区模型假说”进行验证,并针对产卵场地形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做出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卵场 地形
下载PDF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间的长度变异与个体内的长度异质性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四明 邓怀 +2 位作者 汪登强 张亚平 吴清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89-496,共8页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的重复序列串联形成的。由个体内mtDNA长度变异造成的异质性个体比例为57.4%,非异质性(同质性)个体的比例为426%。非异质性个体间的mtDNA的大小也不一样,存在长度变异。在非异质性个体中,有2、3、4、5个串联重复序列形成的4种分子类型的情况,其重复序列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的循序是3→2→4→5。在异质性个体中,同一个体由2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最普通,占77.78%3种不同分子组合的频率次之,占18.520。4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比例最少,占3.70%。没有发现由5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对所有异质体混合分析表明,各种类型的重复序列出现的比例与非异质体的类似,即分子大小(含重复序列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2→4→5→1。对47尾中华鲟的个体内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有65.3%遗传变异表现在群体内的个体间,有347%的遗传变异表现在个体内。由mtDNA长度异质性造成的个体内的多样性是中华鳍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另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MTDNA 长度变异 异质性 串联重复
下载PDF
几种诱食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畅雅萍 徐奇友 +2 位作者 王常安 张勇 孙大江 《水产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3-27,46,共6页
本文研究了谷氨酸钠、牛磺酸、DMPT和复合型诱食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生产性能、体成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其中处理1为对照组,其余处理分别添加1%谷氨酸钠、1%牛磺酸、0.04%DMPT和复合型诱食剂(0.02%DMPT+... 本文研究了谷氨酸钠、牛磺酸、DMPT和复合型诱食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生产性能、体成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其中处理1为对照组,其余处理分别添加1%谷氨酸钠、1%牛磺酸、0.04%DMPT和复合型诱食剂(0.02%DMPT+0.1%谷氨酸钠+0.1%甜菜碱),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一重复6尾鱼,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04%DMPT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添加1%谷氨酸钠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血清总蛋白、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P<0.05),球蛋白极显著降低(P<0.01);添加1%牛磺酸组和添加复合型诱食剂组对生产性能未产生影响,添加1%牛磺酸组血清球蛋白显著降低(P<0.05),添加复合型诱食剂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实验表明:0.04%DMPT对施氏鲟具有较好的诱食作用;1%谷氨酸钠对施氏鲟的生长和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食剂 施氏鲟 生长性能 体成分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水平磷对西伯利亚幼鲟(Acipenser baeri)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秋珊 张文璐 +3 位作者 徐奇友 许红 王常安 孙大江 《水产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8-41,共4页
选择平均体重14.5±1.0g,体长16.0±0.5cm的西伯利亚鲟鱼,随机分成11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试验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成磷含量分别为0.12%、0.20%、0.29%、0.39%、0.48%、0.60%、0.69%、0.80%、0.99%、1.19%和1.38%的1... 选择平均体重14.5±1.0g,体长16.0±0.5cm的西伯利亚鲟鱼,随机分成11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试验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成磷含量分别为0.12%、0.20%、0.29%、0.39%、0.48%、0.60%、0.69%、0.80%、0.99%、1.19%和1.38%的11组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磷对西伯利亚幼鲟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血浆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和球蛋白含量随饲料磷含量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在饲料磷含量0.69%时达最高(18.81g/L、6.99g/L、11.63g/L),然后随磷水平升高又逐渐下降;当饲料中磷含量大于0.29%时,磷含量对血浆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由血浆蛋白含量可以得出:西伯利亚鲟最适磷需要量为0.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血浆生化指标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稚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邱岭泉 曲秋芝 张永旺 《水产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57-60,共4页
本文对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脂肪对俄罗斯鲟 (AcipensergueldenstaedtiBrandt)稚鱼生长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并找到了脂肪的最适添加量。试验是在专用鲟鱼苗种培育池内进行 ,利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生产的鲟鱼饲料原粉 ,加入猪油和豆油 ,... 本文对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脂肪对俄罗斯鲟 (AcipensergueldenstaedtiBrandt)稚鱼生长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并找到了脂肪的最适添加量。试验是在专用鲟鱼苗种培育池内进行 ,利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生产的鲟鱼饲料原粉 ,加入猪油和豆油 ,比例为 1:1,作为饲料中脂肪的添加。试验设 0、2 %、5 %、8%四个梯度 ,试验共进行 35d。实验结果表明 ,脂肪添加含量为 5 %时 ,其相对增重率为 2 99.2 4 % ,饲料系数为 1.2 8,在实验期内效果达到最佳。实验发现 ,俄罗斯鲟对添加猪油和豆油的饲料抢食凶猛 ,远远高于不添加脂肪的饲料 ,说明饲料添加的油脂具有一定的诱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饲料 脂肪 生长 稚鱼
下载PDF
俄罗斯鲟(Acipenser galdenstadti)规模化养殖研究——Ⅱ.幼鱼驯化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邱岭泉 曲秋芝 +2 位作者 孙大江 马国军 孙慧武 《水产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52-56,共5页
本文对俄罗斯鲟 (Acipensergaldenstadti)在规模化养殖生产中的幼鱼驯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用活饵开口后 ,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配合饲料驯化试验 ,A组用配合饲料直接驯化 ,B组用饲料和活饵交替投喂 ,C组 (对照组 )用活饵投喂。实验结果 :... 本文对俄罗斯鲟 (Acipensergaldenstadti)在规模化养殖生产中的幼鱼驯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用活饵开口后 ,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配合饲料驯化试验 ,A组用配合饲料直接驯化 ,B组用饲料和活饵交替投喂 ,C组 (对照组 )用活饵投喂。实验结果 :A组成活率达到建 85 3% ,饵料系数为 1 5 9,平均日增重率 3% ;B组成活率达到 93 4 % ,饵料系数为 1 4 7,平均日增重率 3 4 1%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规模化养殖 幼鱼 驯化
下载PDF
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家系构建及不同家系间生长性能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坤 夏永涛 +4 位作者 王斌 孔杰 苏兴雪 许式见 张大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3-469,共7页
利用收集的两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群体为材料,采用群体间杂交的交配策略,以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技术为方法建立了30个俄罗斯鲟全同胞家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5月龄和14月龄所有家系进行了50尾个体体长、体... 利用收集的两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群体为材料,采用群体间杂交的交配策略,以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技术为方法建立了30个俄罗斯鲟全同胞家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5月龄和14月龄所有家系进行了50尾个体体长、体重和家系存活率的测定,对不同家系和不同时期的生长、存活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俄罗斯鲟个体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体长性状的变异系数,5月龄、14月龄体重、体长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02%、31.46%、9.59%、10.65%;不同俄罗斯鲟家系间生长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5月龄阶段,F1205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40.21%,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120.83%,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4月龄阶段,F1213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17.6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0.64%,但不同月龄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重率及体重值排序并不一致;两个标准化养殖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平均养殖存活率较高,但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3.15%、5.28%。本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并为下一步的遗传选育提供了选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家系 群体间杂交 人工授精 生长表现
下载PDF
体重和时间节律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立志 赵文 石振广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51-53,67,共4页
采用流水法研究了在温度(20.7±0.55)℃下体重和时间节律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的耗氧率、窒息点与体重负相关,耗氧量与体重正相关。俄罗斯鲟体重(1.39±0.2... 采用流水法研究了在温度(20.7±0.55)℃下体重和时间节律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的耗氧率、窒息点与体重负相关,耗氧量与体重正相关。俄罗斯鲟体重(1.39±0.24)g时平均耗氧率为(0.51±0.06)mg/h.g,平均耗氧量为(0.68±0.03)mg/h.ind;体重(3.16±0.22)g时,平均耗氧率为(0.35±0.04)mg/h.g,平均耗氧量为(0.97±0.10)mg/h.ind;体重(6.20±0.36)g时平均耗氧率为(0.28±0.04)mg/h.g,平均耗氧量为(1.46±0.33)mg/h.ind。3种规格俄罗斯鲟的窒息点分别为2.38、2.35和1.9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耗氧率 耗氧量 窒息点
下载PDF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被引量:23
15
作者 危起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7-1319,共23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濒危鱼类 长江 葛洲坝 三峡工程 保护生物学 水生态 困境
下载PDF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肉的营养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永安 廖登远 苏捷 《福建水产》 2008年第2期55-59,共5页
本文对史氏鲟鱼肉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证实史氏鲟鱼肉蛋白质中的两种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评分分别为163、123,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08,远远高于FAO模式的理想蛋白;精氨酸含量为62.62mg/g,占氨基酸总量的6.51%;支链氨... 本文对史氏鲟鱼肉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证实史氏鲟鱼肉蛋白质中的两种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评分分别为163、123,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08,远远高于FAO模式的理想蛋白;精氨酸含量为62.62mg/g,占氨基酸总量的6.51%;支链氨基酸含量为162.94mg/g,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为3.52,是一种具有保肝功效、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其脂肪酸组成的营养价值比大部分的海、淡水鱼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鱼肉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肉冻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永安 廖登远 +2 位作者 苏捷 吴靖娜 位绍红 《福建水产》 2009年第4期44-47,共4页
为探讨适宜的冷冻鲟鱼片防冻剂,将鲟鱼肉分别浸泡于三种不同溶液后冻藏,每月测定其冻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自由液滴损失及加热液滴损失的变化,并测定了冻藏一年前、后的鲟鱼肉质地特性,经一年跟踪检测查明生产冷冻鲟鱼片以12%氯化钠+0... 为探讨适宜的冷冻鲟鱼片防冻剂,将鲟鱼肉分别浸泡于三种不同溶液后冻藏,每月测定其冻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自由液滴损失及加热液滴损失的变化,并测定了冻藏一年前、后的鲟鱼肉质地特性,经一年跟踪检测查明生产冷冻鲟鱼片以12%氯化钠+0.2%三聚磷酸钠的混合液浸渍为佳,5%的让水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鱼肉 冻藏 液滴损失 挥发性盐基氮 质地
下载PDF
碱胁迫下“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鳃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表达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合霖 张颖 +2 位作者 王念民 徐伟 吕伟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6,共7页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高碱胁迫下“鲟龙1号”鳃组织出现明显损伤,鳃小片末端发生肿胀、卷曲和融合,鳃上细胞出现增生和膨大。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422条Unigene,富集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71个,其中87个基因表达上调,284个基因表达下调,富集到KEGG的代谢通路主要为矿物吸收、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和胃酸分泌等通路,其中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为主效应途径,该途径的Nhe3、Atp1a、Atp1b和Gdha基因显著表达下调。综上所述,碱度为14.4~16.67 mmol/L的条件下,“鲟龙1号”幼鱼已发生鳃组织损伤,且矿物质重吸收、钾/钠离子转运与排氨等功能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胁迫 “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组织病理 转录组特征
下载PDF
Sex-Based Vari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Gonads and Fins of Russian Sturgeon (<i>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i>) 被引量:1
19
作者 Gad Degani Akram Hajouj Avshalom Hurvitz 《Ope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Russian sturgeon (<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spa... Russian sturgeon (<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s a primitive freshwater fish and a source of black caviar.</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genes involved in sexual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still unknown and there are no molecular markers for sex identification in this species. Study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genomic sequences and in gene expression in the sturgeon may lead to markers of sex in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dvances in aquaculture, as well as provide novel insight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reproduction, sex determination, and sexual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in vertebrates. Previous studies by our and other groups have identifi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the gonads of adult female and male sturgeon.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test whether these g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es were also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non-gonadal tissue, namely fins. We measured by qRT-PCR the mRNA levels of 29 known and novel sex-related genes in the gonads and fins of males (4 years old) and females (7 years old;sexual maturation is earlier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Six genes (ATP6, IGFRM, LIA1A, S1A, NPL1A, GAPDH and SOX9) showed higher expression in female fi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 However, only ATP6 mRNA levels differed in fins of males and females of the same age (4 years old).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impracticality of sex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gene expression in non-gonadal</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issue and the need for genetic sex markers in the Russian sturge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penser Gene Expression Sexual Maturation Gonads Sex Markers
下载PDF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脑垂体的形态和ACTH细胞定位
20
作者 叶容晖 王春琳 郑荣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5-402,共8页
为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文对中华鲟脑垂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的神经垂体较小,腺垂体可分为前、中和后腺垂体三部分,神经垂体形成分支插入后腺垂体。中华鲟垂体还有一个特... 为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文对中华鲟脑垂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的神经垂体较小,腺垂体可分为前、中和后腺垂体三部分,神经垂体形成分支插入后腺垂体。中华鲟垂体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分支的垂体裂。前腺垂体位于垂体前侧,细胞间隙大,细胞分散呈窦状。中腺垂体细胞间隙小,细胞密集呈条索状,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区分明显。后腺垂体包围在神经垂体周围。腺垂体中有长且分支的垂体裂,腺垂体形成许多突起深入其中,垂体裂周围的细胞密集,染色深,排列成类似上皮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中华鲟脑垂体ACTH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腺垂体。ACTH的前体基因是POMC,RT-PCR证明其主要分布在脑垂体中,在体内其他组织中基本检测不到。编码ATCH的片段位于POMC中最保守的区域。预测发现POMC基因有一个26氨基酸的信号肽,将不带信号肽的POMC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再转染HELA细胞POMC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而带有信号肽的POMC蛋白在细胞内很少,推测可能分泌到胞外,信号肽对POMC表达和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在中华鲟神经内分泌研究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脑垂体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