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6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decadal change and proj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ring Arctic Oscillat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CMIP6 models
1
作者 Weikai Jia Botao Zhou Ziyi S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4期15-22,共8页
评估了20个CMIP6模式对春季北极涛动(AO)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YRP)关系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4个模式(ACCESS-ESM1-5, CMC-CM2-SR5, MRI-ESM2-0, NorESM2-LM))能合理模拟出1990年代后期AO-YRP关系的减弱. 1980-1998年,当春季AO位于正位相... 评估了20个CMIP6模式对春季北极涛动(AO)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YRP)关系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4个模式(ACCESS-ESM1-5, CMC-CM2-SR5, MRI-ESM2-0, NorESM2-LM))能合理模拟出1990年代后期AO-YRP关系的减弱. 1980-1998年,当春季AO位于正位相时,夏季东亚急流北移,长江流域为异常下沉运动,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减少向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结果导致降水减少. 1999-2014年,上述大气环流与春季AO的联系不显著,从而减弱AO-YRP的关系.利用这四个模式进一步预估了RCP4.5情景下2015-2100年期间AO-YRP的关系.两者在2015-2040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随后再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降水 长江流域 年代际变化 CMIP6
下载PDF
Subseasonal transition of Barents-Kara sea-ice anomalies in winter related to the reversed warm Arctic-cold Eurasia pattern 被引量:1
2
作者 Yijia Zhang Zhicong Yin Huijun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5期49-54,共6页
“暖北极-冷欧亚”模态(WACE)的次季节反转会触发中国东部冬季的极端冷/暖转换以及春季沙尘暴.在这一显著的高纬度大气模态反转的驱动下,巴伦支海-喀拉海(BKS)的海冰异常也表现出次季节转换.当北极变暖以及乌拉尔山高压增强时,BKS异常... “暖北极-冷欧亚”模态(WACE)的次季节反转会触发中国东部冬季的极端冷/暖转换以及春季沙尘暴.在这一显著的高纬度大气模态反转的驱动下,巴伦支海-喀拉海(BKS)的海冰异常也表现出次季节转换.当北极变暖以及乌拉尔山高压增强时,BKS异常向下的湍流热通量和增强的向下红外辐射有利于海冰融化;近地面的异常偏南风使海冰从薄冰区向多年冰区漂移,进一步扩大了开阔洋面.相反的机制出现在WACE反位相,导致BKS海冰异常偏多.当WACE次季节反转时,上述机制分别发生在前冬和后冬,使得BKS海冰异常出现显著的次季节转换.近10年随着WACE反转频率增多,BKS海冰前后冬的次季节变化增强.本文构建了WACE次季节反转的综合示意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中国东部极端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北极-冷欧亚 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 次季节变化 湍流热通量 海冰漂移
下载PDF
Comparing the Arctic climate in Chinese and other CMIP6 models
3
作者 Ruilian He Mingkeng Du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6期8-15,共8页
本研究采用来自耦合模式相互比较项目第六阶段(CMIP6)模式,评估和对比了10个中国模式和27个其他国际模式对北极冬季气候的历史模拟性能.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中国模式对北极气候的模拟能力,并了解其在国际上的模拟水平.结果表明,对于气... 本研究采用来自耦合模式相互比较项目第六阶段(CMIP6)模式,评估和对比了10个中国模式和27个其他国际模式对北极冬季气候的历史模拟性能.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中国模式对北极气候的模拟能力,并了解其在国际上的模拟水平.结果表明,对于气候态的模拟,中国模式在模拟北极温度场和大气场这些气候学方面与其他国际模式相当.而在趋势方面,中国模式同样和其他国际模式都能很好地模拟出北极变暖的特征.此外,与观测到的环流相比,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值(MME)并没有显著的正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外部强迫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气候 北极增暖 CMIP6 模式评估
下载PDF
Contribution of the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Arctic tropospheric warming during 1979-2013
4
作者 Lingling Su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5期108-112,共5页
本文通过CAM6-Nor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实验研究热带海表温度在1979-2013年北极对流层增温中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海表温度变化可以解释历史模拟实验中的秋季和1月增温的30%-40%.这意味着热带海表温度可能是1979年至2013年间北极冬季对... 本文通过CAM6-Nor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实验研究热带海表温度在1979-2013年北极对流层增温中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海表温度变化可以解释历史模拟实验中的秋季和1月增温的30%-40%.这意味着热带海表温度可能是1979年至2013年间北极冬季对流层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除了1月份850hPa以下的北极增温,热带海表温度的影响通常来自热带中东部太平洋,热带印度-西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的联合作用.对1月份850hPa以下的北极增温的影响主要来自热带印度-西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表温度 北极气候变化 北极对流层变暖 遥相关
下载PDF
Link between Arctic ozone and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5
作者 Dingzhu Hu Simin Shi Zhe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1980-2020年MERRA-2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SPV)和北极臭氧(Arctic strato-spheric ozone,ASO)的关系,评估了与SPV相关的化学,动力过程在其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3月份ASO与同期SPV强度反相关最大.SPV-... 利用1980-2020年MERRA-2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SPV)和北极臭氧(Arctic strato-spheric ozone,ASO)的关系,评估了与SPV相关的化学,动力过程在其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3月份ASO与同期SPV强度反相关最大.SPV-ASO二者反相关与平流层剩余环流(Brewer-Dobson circulation,BDC)变化密切相关.强SPV伴随的北极平流层低温条件和行星波向上传播减弱,导致BDC减弱,减弱的BDC下沉支将低纬度平流层上层臭氧含量较低的空气输送到北极平流层低层,从而导致ASO减少.BDC垂直速度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平流层极涡 剩余环流 北极 年际变化
下载PDF
Impacts of the extratropical North Pacific on boreal summer Arctic circulation
6
作者 Shengping He Tore Furevik +2 位作者 Huijun Wang Fei Li Mingkeng Du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北极夏季大气环流的一个显着特征是以北冰洋为中心的异常反气旋环流,与北极增暖存在紧密的联系.先前的研究已将其形成的潜在机制与早春欧亚融雪,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联系起来.本研究发现北极夏季反气旋环流异常与春季副热带北太平洋... 北极夏季大气环流的一个显着特征是以北冰洋为中心的异常反气旋环流,与北极增暖存在紧密的联系.先前的研究已将其形成的潜在机制与早春欧亚融雪,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联系起来.本研究发现北极夏季反气旋环流异常与春季副热带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存在显着联系,表明副热带北太平洋与北极之间存在遥相关.该SSTA的特点是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有暖的SSTA,,周围有明显的冷SSTA,类似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负位相,但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信号(本研究称之为类负位相PDO),5月份,这种类负位相PDO可以激发从白令海传播到北极的罗斯贝波,导致北极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这种反气旋环流异常可以持续到夏季.同时,这种类负位相PDO的SSTA可以持续到夏季,并在夏季引起白令海上空的低压异常.这种低层的低压异常会导致异常的上升运动,并引起高层的辐散异常,从而进一步加剧夏季北极对流层上层的反气旋环流异常。这种反气旋环流异常可迫使北极上空出现异常绝热下沉运动,导致北极出现显著的绝热加热.于是,北极上空出现显著的暖异常,其暖中心位于北极对流层中部。数值模拟试验证实了5月份类负位相PDO的SSTA与夏季北极反气旋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增暖 北太平洋 遥相关 Eady增长率 波弗特海 WACCM
下载PDF
Changes in Aerosol Optical Depth over the Arctic Ocean as Seen by CALIOP, MAIAC, and MODIS C6.1
7
作者 Nicole Mölders Mariel Friber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3年第6期419-440,共22页
Due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Arctic shipping, 2006-2020 June to October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Collection 6.1 (C6.1), and Mult... Due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Arctic shipping, 2006-2020 June to October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Collection 6.1 (C6.1), and Multi-Angle Implementation of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AIAC) retrieved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data were examined for changes in AOD from period 1 (P1, 2006-2012) to period 2 (P2, 2014-2020 (P2). Herein, AOD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on a 0.25° × 0.25° grid and in the airsheds over the various ocean basins over the Arctic north of 59.75°N. According to heatmap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OD and ship traffic, and AOD and fire emissions for the airsheds, all three AOD products captured the observe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wildfire occurrence well, and showed wildfire emissions over Siberia were more severe in P2 than P1. Except for the Atlantic, North, and Baltic Seas, Beaufort Sea, and Barents Sea, all three AOD products indicated that AOD was higher over the various basins in P2 than P1, but disagreed on the magnitude. This fact suggests that the detection of changes in the typical low AOD over the Arctic Ocean might be rather qualitative than quantitative. While all products captured increases in AOD due to ships at berth, only MODIS C6.1 caught the elevated AOD due to shipping on the Siberian rivers. Obviously, sub-daily resolutions are required to capture increased AOD due to short-term events like a traveling ship or short-interval fi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Aerosol Optical Depth Changes in Aerosol Optical Depth arctic Ship-Emissions Impacts on AOD Boreal Wildfire Impacts on AOD
下载PDF
June to October Aerosol Optical Depth over the Arctic at Various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in MODIS, MAIAC, CALIOP and GOES Data
8
作者 Nicole Mölders Mariel Friberg 《Open Journal of Air Pollution》 CAS 2023年第1期1-29,共29页
The accuracy of the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Multi-Angle Implementation of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AIAC), and Geostationary Ope... The accuracy of the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Multi-Angle Implementation of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AIAC), and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GOES)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 products for the Arctic north of 59.75°N was examined by means of 35 aerosol robotic network (AERONET) AOD sites. The assessment for June to October 2006 to 2020 showed MAIAC AOD agreed the best with AERONET AOD;CALIOP AOD differed the strongest from the AERONET AOD. Cross-correlations of CALIOP AOD along the satellite path indicated that AOD-values 40 km up-and-down the path often failed to represent the AERONET AOD-values within ±30 min of the overpass in this region dominated by easterly winds. Typically, CALIOP AOD was lower than AERONET AOD and MAIAC AOD at the sites, especially, at sites with mean AOD below 0.1. Generally, MODIS AOD values exceeded those of MAIAC. Comparison of CALIOP, MAIAC, and MODIS products resampled on a 0.25° × 0.25° grid revealed differences among the products caused by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sample habit and size. Typically, the MODIS AOD-product showed the most details in AOD distribution. Despite differences in AOD-values, all products provided similar temporal evolution of elevated and lower A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Comparison of MAIAC CALIOP MODIS C6.1 GOES AOD-Products Long-Term Evaluation of AOD-Products with AERONET Observations AOD Distribution over the arctic Changes in arctic AOD
下载PDF
北极放大反馈机理研究进展及未来“新北极”背景下中-高纬度耦合反馈机理展望
9
作者 黄菲 丁瑞昌 +5 位作者 张涵 赵传湖 王玉玮 石剑 杨宇星 王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5,共10页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近地面增温速率是全球平均的2~4倍,即北极放大效应。北极放大不仅影响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极外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北极放大的形成需要有使北极增温的正反馈过程持续作...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近地面增温速率是全球平均的2~4倍,即北极放大效应。北极放大不仅影响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极外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北极放大的形成需要有使北极增温的正反馈过程持续作用,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正反馈机理包括冰雪反照率反馈、温度反馈(包含普朗克反馈和温度直减率反馈)、水汽和云反馈等。但这些基于辐射平衡的热力正反馈过程仅能贡献北极放大约1.4~2.3倍的增暖速率,远远低于当前近4倍的北极放大率。在包含了上述多种正反馈机制共同作用的最新CMIP6耦合模式的模拟中,依然普遍低估了北极放大率和海冰融化速率,特别是21世纪初北极逐渐进入海冰加速减退、海冰流动性加快的“新北极”气候态,北极放大率从之前的高估转为明显低估,意味着海冰融化的动力作用在增强。基于中纬度海洋和大气向极热输送的动力作用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加速北极放大的中纬度-北极之间动力-热力耦合反馈机理的科学猜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反馈 中-高纬度 耦合反馈
下载PDF
北极狐、银狐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
10
作者 杨颖 刘学庆 +4 位作者 涂剑锋 曲勃 任二军 李伟 张铁涛 《特产研究》 2024年第3期12-21,29,共11页
为了比较冬毛期北极狐与银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随机选择健康成年北极狐、银狐各80只(公、母各半),在打皮期采用腿静脉采血方法,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北极狐和银狐的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清肝功能各指标总蛋白(TP)、白蛋... 为了比较冬毛期北极狐与银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随机选择健康成年北极狐、银狐各80只(公、母各半),在打皮期采用腿静脉采血方法,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北极狐和银狐的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清肝功能各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i)和直接胆红素(D.Bili)两物种间均差异极显著(P <0.01),除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P=0.006)、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P=0.018 3)两指标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和ALP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P=0.014 5)外,其他各指标在年龄和性别上差异均不显著(P> 0.05);血清血脂功能指标中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物种之间除ApoA1没有显著差异(P=0.892 9),其他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 <0.05),在性别方面,除LDL-C没有显著差异(P=0.180 9)外,其他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 <0.05);血清心肌类乳酸脱氢酶(LDH)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 0.05),血清心肌类肌酸激酶(CK)和肾功能肌酐(Cre)指标在两物种间及性别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 <0.05);血清脂蛋白(a)[Lp(a)]、胆碱酯酶(CHE)在两物种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北极狐与银狐的肝功能各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北极狐与银狐的血脂指标除ApoA1外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此外,血清肌酐银狐显著高于北极狐;银狐的血清肌酸激酶显著低于北极狐;血清乳酸脱氢酶北极狐显著低于银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狐 银狐 血清生化指标 肝功能 血脂 肾功能
下载PDF
俄罗斯智库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认知及对策
11
作者 刘刚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7,共8页
[研究目的]梳理分析《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以来俄罗斯智库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认知和对策建议,对于把握俄罗斯北极战略、研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对华政策趋向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研究方法]选取俄罗斯5家智库作为分析样本,运... [研究目的]梳理分析《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以来俄罗斯智库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认知和对策建议,对于把握俄罗斯北极战略、研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对华政策趋向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研究方法]选取俄罗斯5家智库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文献分析法对21份研究文本进行考察。[研究结论]俄罗斯智库聚焦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身份、战略意图、影响及中俄北极合作等方面,在俄乌冲突前后其认知及对策建议呈现出既有传承也有变化的特点。应理性看待这种变化,以《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为基础主动设置北极议题,丰富政府与民间北极问题交流互信机制,拓展北极国际合作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智库 北极事务 北极政策 中俄关系
下载PDF
美国北极地区能源开发政策演变
12
作者 魏蔚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对北极能源的开发愈发重视。美国北极地区的能源储量巨大,但鉴于美国的北极战略核心是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其能源开发相对滞后。2013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开始对北极能源开发予以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对北极能源的开发愈发重视。美国北极地区的能源储量巨大,但鉴于美国的北极战略核心是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其能源开发相对滞后。2013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开始对北极能源开发予以特别关注。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加强了对北极近海油气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2021年拜登总统上任后,美国的北极能源政策以气候变化为核心,意在推动北极地区的绿色发展。美国的北极能源开发始终面临着法律、资金、技术、环保等各种问题的制约,这也决定了美国北极地区能源开发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国宜通过制定北极能源合作开发战略,重视北极等极寒地区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推动与美国在北极地区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合作,深化国际协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北极治理等举措,促进我国对北极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北极 能源政策 能源开发
下载PDF
战略叙事与霸权护持:拜登政府推进北极战略的话语叙事逻辑
13
作者 李昕蕾 盛学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3,共14页
在进行霸权护持的过程中,美国不仅仅依赖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通过话语制衡等方式实施结构性软实力。国家战略叙事被认为是塑造利我情景、调动资源、压制对手、强化联盟、建构行动合法性并赢得国际支持的强有力的话语武器。近期... 在进行霸权护持的过程中,美国不仅仅依赖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通过话语制衡等方式实施结构性软实力。国家战略叙事被认为是塑造利我情景、调动资源、压制对手、强化联盟、建构行动合法性并赢得国际支持的强有力的话语武器。近期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和《北极地区国家战略实施计划》的连续出台标志着拜登政府将气候危机下北极地区的战略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此,拜登政府侧重从“议题凸显、话语解构和认知重塑”三个叙事操作机制来推进其北极战略叙事,通过互文性叙事、反叙事和框定性叙事策略来重构北极威胁、凸显敌对国家、塑造国家角色、调动内外资源、联动北约盟友等,从而为美国实现对北极安全秩序的主导以及强化北极区域霸权性领导提供合法性话语叙事支持。全面理解拜登政府北极战略叙事的深层逻辑,有助于有力回应美国对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行为的污名化并为中国在北极的“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有益的战略叙事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叙事 北极战略 霸权护持 拜登政府 气候危机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发展对北极安全态势的影响和中国参与
14
作者 董跃 盛健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北极安全态势紧张程度日益加剧,具体表现为军事对抗的趋势升级,航道、科研、能源利用等低政治议题“泛安全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北极这一“战略新疆域”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北极圈内国家使用人工智能、无人舰艇、飞行器和其他新兴技术... 北极安全态势紧张程度日益加剧,具体表现为军事对抗的趋势升级,航道、科研、能源利用等低政治议题“泛安全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北极这一“战略新疆域”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北极圈内国家使用人工智能、无人舰艇、飞行器和其他新兴技术,实施了更加有效的北极安全战略的同时,也引发了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新兴道德和法律问题。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准确识别人工智能对北极安全态势的影响,出台相应的北极人工智能战略规划,将对中国深度参与北极事务并提升北极治理能力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北极安全 机遇和挑战 数据管理
下载PDF
北极治理中的中国身份:建构要素、重构动因与提升路径
15
作者 章成 左争艳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8期43-53,共11页
国家身份是一国对其形象的界定,其决定了国家的利益和行事风格,对一国的战略制定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身份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自我认知、身份叙事、他者认同三个构成要素。当前中国对于自身北极身份的认知主要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身份是一国对其形象的界定,其决定了国家的利益和行事风格,对一国的战略制定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身份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自我认知、身份叙事、他者认同三个构成要素。当前中国对于自身北极身份的认知主要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负责任大国、北极利益攸关者三部分,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开展了相应的身份叙事,但受到传统北极理事会秩序、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加剧三方面的约束,他国对于中国北极身份的认知尚不充分。对此,中国北极身份的建构首先应遵循强调共同利益的“北极各利益攸关方的治理命运共同体”路线,以此寻求与其他利益攸关方建立更多连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北极身份的认同;其次,要强调负责任大国形象,主动承担北极治理的大国责任,为北极地区提供更多具有公平示范意义的合作治理公共产品,提升我国在北极治理秩序中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最后,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思想,借助双边与多边并举的北极治理参与模式,持续发力推动北极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构建力度,形成从合作共赢的“北极利益共同体”到休戚与共的“北极命运共同体”之间的理念贯通,构建以北极利益攸关者为中心的北极国际合作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治理 国家身份 负责任大国 北极利益攸关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下载PDF
俄乌冲突下北极地区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16
作者 岳鹏 顾正声 《俄罗斯学刊》 2024年第1期79-100,共22页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北极已经呈现出“再军事化”愈演愈烈、北极东西方维持微妙平衡和域外国家大规模介入北极事务的态势。俄乌冲突发生后,北极地区受其影响,形势发生了多边合作机制破裂、北欧国家集体“北约化”打破北极东西方平衡、域...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北极已经呈现出“再军事化”愈演愈烈、北极东西方维持微妙平衡和域外国家大规模介入北极事务的态势。俄乌冲突发生后,北极地区受其影响,形势发生了多边合作机制破裂、北欧国家集体“北约化”打破北极东西方平衡、域外国家将在北极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美国的北极影响力迅速扩大等新问题。俄乌冲突也对中国在北极的活动造成了影响。美国将中国渲染成地缘政治威胁,歪曲中国北极形象,并与其他西方国家在北极事务中孤立俄罗斯,迫使中国站队,然而,北极合作机制的重建、北极东西平衡关系的修复,使得俄罗斯对华依赖加强,间接赋予了中国扩大参与北极事务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再军事化 北极东西平衡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北极公域治理转型的中国方案
17
作者 古洪能 冉金澜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综合价值的不断显现,北极公域的治理问题频繁引发国际热议,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西方国家的北极封锁,北极非政府组织的碎片化合作,各国利益行为对北极治理秩序的冲击,使得北极公域治理陷于困境。全...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综合价值的不断显现,北极公域的治理问题频繁引发国际热议,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西方国家的北极封锁,北极非政府组织的碎片化合作,各国利益行为对北极治理秩序的冲击,使得北极公域治理陷于困境。全球化背景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绿色低碳与和平和睦为前提,以对话协商与交流互鉴为途径,以合作共赢与共建共享为宗旨的合作共治,是实现北极地区多元协同治理,提高北极公域治理成效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极公域 治理 多元协同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1979-2022年北极海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邓丽静 金波文 +3 位作者 全梦媛 王爱梅 范文静 王慧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深入分析海冰演变规律,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冰范围之间的关联,对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北极海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79-2022年北极海... 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深入分析海冰演变规律,探索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冰范围之间的关联,对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北极海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1979-2022年北极海冰范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检验全球平均气温、大气CO_(2)浓度与北极海冰范围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分析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北极海冰范围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一般在3月达到最大,9月达到最小,这主要与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周期相关;(2)1979-2022年,北极海冰范围总体呈减小趋势,年变化量为5.3万km^(2);(3)北极海冰范围在年代际尺度上逐渐减小,2000-2009年,北极海冰范围较上一个十年减小最多(减少67万km^(2));(4)全球平均气温和大气CO_(2)浓度均对北极海冰范围变化造成了显著影响;(5)全球平均气温和大气CO_(2)浓度与北极海冰范围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范围 CO_(2)浓度 平均气温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一次北极地区低云转化为海雾的观测研究
19
作者 焦瀚 沈辉 +3 位作者 衣立 张苏平 王晓宇 刘一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共10页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运动,使逆温层高度明显降低。伴随低云云底高度下降,冰面能见度下降至不足1 km。在低云下降过程中,冰面气象要素表现为增湿和降温的特征。冷平流和冰面的冷却作用导致气温下降,高低压之间的偏南气流将楚科奇海的水汽输送到密集浮冰区,为海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冰面的升华和蒸发作用一方面对底层大气水汽增加有贡献,另一方面使冰面失去潜热导致冰面温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雾 低云 观测 机理 平流 高压下沉
下载PDF
2022年4月云南罕见寒潮天气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
20
作者 连钰 杨素雨 +3 位作者 马文倩 赵宁坤 张秀年 晏红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3,共12页
2022年3月31日—4月2日,云南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通过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 FNL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2022年3月31日—4月2日,云南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通过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 FNL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的形势场及最低气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发生在北极涛动负位相期间,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欧亚中高纬形成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东亚大槽后侧强劲的偏北风引导低层冷空气南移,南支槽向东移动为云南省输送暖湿气流,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南侵,共同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发生;此次寒潮过程的强降温是由过程中近地层强冷平流的作用,冷锋后部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引起绝热膨胀冷却作用,加剧了局地气温的下降;通过定量分析导致昆明局地气温变化的各项因子发现,昆明的降温主要受温度平流项的影响,其次是非绝热项的影响. ECMWF模式能较好地预报此次寒潮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及降温的范围,但对降温强度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云南 成因分析 北极涛动 预报偏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