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患者纹状体-背外侧前额叶皮质通路变化的fMRI观察
1
作者 曹馨予 于瀛 +3 位作者 孙倩 颜林枫 胡博 崔光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41-648,共8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患者的静息态功能连接(FC)特征改变及其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患者(T2DM+CD)、34例不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T2DM患者(T2DM-CD)以及31例健康对照(HC)...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患者的静息态功能连接(FC)特征改变及其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T2DM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患者(T2DM+CD)、34例不伴认知灵活性减退的T2DM患者(T2DM-CD)以及31例健康对照(HC)。分别对三组受试者使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斯特鲁普色词测验(Stroop)评估认知灵活性及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观察三组受试者认知灵活性差异、双侧(L. and R.)纹状体(ST)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之间FC的差异,然后分析了认知灵活性与ST-dlPFC通路FC之间的相关,最后进一步分析了T2DM患病状态和认知灵活性对FC改变的交互效应。结果:与T2DM-CD患者及HC相比,T2DM+CD患者WCST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以及用时明显增多,而正确应答数明显减少;Stroop中T2DM+CD患者的正确数、字色矛盾正确数以及字色无关正确数均低于HC。T2DM+CD患者L.ST-L.dlPFC、R.ST-L.dlPFC、R.ST-R.dlPFC之间的FC减低,R.ST-R.dlPFC之间的FC减低与认知灵活性量表评分相关,且T2DM患病状态和认知灵活性对FC的改变存在交互效应。结论:ST-dlPFC之间的FC减低是T2DM特异性认知灵活性受损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认知灵活性 功能连接 纹状体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功能磁共振
下载PDF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及其神经机制 被引量:17
2
作者 罗艺 封春亮 +2 位作者 古若雷 吴婷婷 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0-308,共9页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其中与公平准则最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此外,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准则 社会决策 情绪 脑岛 背外侧前额叶
下载PDF
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窦伟伟 郑希付 +4 位作者 杨慧芳 王俊芳 李悦 俄小天 陈倩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 结合ERP技术、创伤电影范式和改进的工作记忆范式探讨了认知分心的强度对创伤性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负荷上的N2波幅显著大于低负荷上的。(2)在低工作记忆负荷上,创伤负性图引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创伤中性图和无关中性图;而在高工作记忆负荷上,三类图片引发的LPP波之间差异不再显著。(3)在创伤负性图上高、低负荷工作记忆任务诱发的LPP波差异显著,且高负荷条件下的LPP波幅显著小于低负荷条件。结果表明,相比低认知控制,早期高认知控制对创伤性信息的调节更有效,支持了认知控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分心 LPP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 N2 认知控制
下载PDF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在时间知觉中的作用:基于经颅磁刺激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任维聪 王铭维 +1 位作者 郑志伟 张志杰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1-1057,共7页
将10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施加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 DLPFC),探讨该区域在时间加工模型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时间复制任务,通过比较基线和后测条件下时间估计行为的差异,探究高频r TMS离线施加于r DLPFC之后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将10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施加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 DLPFC),探讨该区域在时间加工模型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时间复制任务,通过比较基线和后测条件下时间估计行为的差异,探究高频r TMS离线施加于r DLPFC之后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毫秒和秒两种范围的时距,探究r DLPFC在不同范围的时间知觉中的作用。结果发现r TMS施加于r DLPFC导致对1.5 s高估,对600 ms的估计无显著影响,提示r DLPFC在涉及工作记忆加工过程的秒范围的时间知觉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知觉 工作记忆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物质依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李雪姣 邹枝玲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98-1408,共11页
物质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给个体及社会带来极大损害。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以通过调节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脑区的兴奋性降低物质依赖... 物质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给个体及社会带来极大损害。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以通过调节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脑区的兴奋性降低物质依赖者的渴求,并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tDCS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因此在物质依赖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泛。未来应考虑确定最佳的刺激参数及刺激位置,同时考虑物质依赖者的种类及个体差异,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并进一步深入探索tDCS治疗物质依赖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依赖 背外侧前额叶 TDCS 渴求
下载PDF
孤独症脑调控康复与效果评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瑶 李小俚 +3 位作者 欧阳高翔 韩俊霞 康健楠 李炎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3-780,共8页
基于新兴脑调控技术,针对孤独症核心异常,对将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atimulation,rTMS)和神经反馈技术(neurofeedback,NFB)应用于孤独症康复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利用视觉认知任务,结合量化... 基于新兴脑调控技术,针对孤独症核心异常,对将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atimulation,rTMS)和神经反馈技术(neurofeedback,NFB)应用于孤独症康复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利用视觉认知任务,结合量化脑电(qEEG)分析方法,对与高级认知机制密切相关的皮层Gamma脑电节律在孤独症组和正常组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开展rTMS调控Gamma节律的效果和机制研究;同时,利用ERP视觉实验任务,对孤独症组和正常组的视觉认知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利用rTMS调控孤独症视觉认知机制的研究;基于孤独症存在脑电Gamma节律异常的这一特征,本文进一步开展了以"40Hz Gamma"脑电信号为操作条件的孤独症神经反馈干预研究.通过设置神经反馈(NFB)方案,来训练孤独症被试对Gamma节律脑电活动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通过强化和维持Gamma节律脑电活动来改善孤独症的高级认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rTMS和NFB能够以无损伤的方式,实现对孤独症异常认知和生理机制的调控,改善孤独症异常脑功能,进而减少孤独症的行为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神经反馈 事件相关电位 Gamma节律 背外侧前额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大学生反应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慧慧 罗玉丹 +2 位作者 石冰 余凤琼 汪凯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4,共8页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完成Stroop色词任务、词语流畅性、数字广度任务。结果发现真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后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减小,但伪刺激条件下没有该趋势。本实验证明了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调节反应抑制能力,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反应抑制的重要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载PDF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因果性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思思 库逸轩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7-738,共12页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 以往的影像学研究表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因果性的证据。本研究旨在考察右侧DLPFC的激活与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因果关系,并探讨这一关系受到记忆负荷的调节及其神经机制。被试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之后完成视觉工作记忆变化检测任务,根据被试在虚假刺激情况下从负荷4到负荷6任务记忆容量的增量将被试分为低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低潜力组)和高记忆增长潜力组(简称高潜力组),结果发现正性电刺激右侧DLPFC相对于虚假电刺激显著提升了高潜力组被试在低记忆负荷(负荷4)下的记忆容量及其对应的提取阶段的脑电指标SPCN成分。表明右侧DLPFC在视觉工作记忆的提取阶段发挥重要的因果性作用;正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DLPFC可使工作记忆容量高潜力被试获得更多的脑活动增益,并导致更好的行为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SPCN 记忆潜力
下载PDF
第三方惩罚的神经机制:来自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证据 被引量:9
9
作者 殷西乐 李建标 +2 位作者 陈思宇 刘晓丽 郝洁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1-583,共13页
第三方惩罚既是社会规范在群体得以维系的基石,也是个体维护社会规范的体现。当前关注社会规范的神经研究大多基于第二方惩罚的独裁者或最后通牒实验框架,缺乏对第三方维护社会规范过程中相关脑区活动的探索,对这一过程的内在神经机制... 第三方惩罚既是社会规范在群体得以维系的基石,也是个体维护社会规范的体现。当前关注社会规范的神经研究大多基于第二方惩罚的独裁者或最后通牒实验框架,缺乏对第三方维护社会规范过程中相关脑区活动的探索,对这一过程的内在神经机制也不清楚。本文基于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框架,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域(DLPFC)进行不同极性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同时依据第三方是否需要为其惩罚付出成本设计了零成本和有成本两个实验任务。结果发现,第三方在零成本任务的情绪反应和惩罚显著受到tDCS设置的影响,且阴极刺激显著提升了第三方的惩罚值,这表明情绪机制对第三方惩罚有着重要影响。另外,第三方在零成本和有成本任务中的惩罚差异在不同tDCS设置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第三方惩罚还受到自利机制影响的观点相符。本文率先为右侧DLPFC活动影响第三方惩罚提供了神经层面的证据,且支持了第三方对社会规范的遵从与其负性情绪反应和自利加工密切相关的机制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范 第三方惩罚 背外侧前额叶 经颅直流电刺激 情绪
下载PDF
额叶区域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抑制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晶 宣宾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76-1991,共16页
抑制控制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表明抑制控制与额叶区域的活动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以调节脑区的激活程度。研究表明tDCS刺激额叶的部分区... 抑制控制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表明抑制控制与额叶区域的活动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以调节脑区的激活程度。研究表明tDCS刺激额叶的部分区域可以有效干预参与者的抑制控制水平,而这一干预作用会受到刺激位置、刺激类型以及实验任务等条件变化的影响。目前tDCS已应用于不同人群的抑制控制研究,并能与其他研究技术较好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控制 反应抑制 TDCS 额下回 背外侧前额叶 前辅助运动区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璞玉 王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77-1482,共6页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强迫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仍无法获得有效缓解,研究者们把目光转向新的物理治疗方向,特别是将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难治性强迫症的辅助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刺激技术,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强迫症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仍无法获得有效缓解,研究者们把目光转向新的物理治疗方向,特别是将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难治性强迫症的辅助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神经刺激技术,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结果证明其治疗强迫症有效,但在刺激靶点、参数设置等的选择上学界也存在争议。该文系统梳理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治疗强迫症中的应用,并讨论了目前治疗中存在的不足,由此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期推进临床治疗相关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强迫症 辅助运动区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眶额回
下载PDF
背外侧前额叶活动水平对拳击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巍 赵洪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8-215,共8页
目的:探讨背外侧前额叶活动水平对拳击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为20名高水平拳击运动员,随机分配接受磁刺激(10人)和伪刺激(10人)。以经颅磁刺激为干预手段,采用视觉搜索任务,任务分为有刷新功能参与任务和无刷新功能参... 目的:探讨背外侧前额叶活动水平对拳击运动员选择性注意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为20名高水平拳击运动员,随机分配接受磁刺激(10人)和伪刺激(10人)。以经颅磁刺激为干预手段,采用视觉搜索任务,任务分为有刷新功能参与任务和无刷新功能参与任务。因变量指标为行为和脑电数据。结果:磁刺激组在搜索任务中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伪刺激组,且在有刷新功能参与任务中差异更大。两组运动员N1、P2、N2成分的潜伏期和波幅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不同的搜索任务中,各脑区的神经活动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背外侧前额叶的活动水平影响选择性注意的行为表现和脑神经活动,表现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提高选择性注意的反应速度和准确率,重复经颅磁刺激使大脑皮层激活时程缩短,心理能量消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外侧前额叶 选择性注意 刷新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调节大学生情绪识别 被引量:2
13
作者 甘甜 宋伟 +1 位作者 郑燕 周炎振 《人类工效学》 2021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能否有效调节健康大学生的情绪识别加工,并进一步比较刺激左、右侧DLPFC(l-DLPFC/r-DLPFC)...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能否有效调节健康大学生的情绪识别加工,并进一步比较刺激左、右侧DLPFC(l-DLPFC/r-DLPFC)的效应。方法实验采用3(tDCS刺激类型:阳极刺激l-DLPFC,阳极刺激r-DLPFC,假刺激)×3(情绪类型:快乐,愤怒,悲伤)混合设计,被试在接受tDCS刺激的同时完成情绪面孔搜索识别任务。结果(1)与假刺激相比,阳极tDCS刺激l-DLPFC/r-DLPFC对不同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r-DLPFC相比,tDCS阳极刺激l-DLPFC条件下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反应时显著更短;(3)对快乐面孔的搜索识别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愤怒面孔的正确率最低、反应时最长。结论对大学生而言,tDCS阳极刺激DLPFC对情绪识别的影响较弱;另外,与r-DLPFC相比,tDCS刺激l-DLPFC对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可能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心理干预 认知 情绪识别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经颅直流电刺激 大学生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人群反应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志华 卢宏亮 +1 位作者 黄鹏 朱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42-2060,共19页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恰当的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对健康人群使用tDCS刺激相应脑区从而影响反应抑...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恰当的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对健康人群使用tDCS刺激相应脑区从而影响反应抑制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主要研究结果不一致。阐明tDCS影响反应抑制具体的神经机制、减少tDCS研究的异质性、探索更有效的tDCS刺激方式和确定tDCS效果的年龄依赖性差异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经颅直流电刺激 额下回 背外侧前额叶 前辅助运动区 停止信号任务 go/nogo 任务
下载PDF
抑制功能在疼痛中的作用
15
作者 刘博 程香娟 +1 位作者 岳衡 包呼格吉乐图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53-1261,共9页
自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提出以来,利用心理因素预防和治疗疼痛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制功能在疼痛发展和恢复阶段起关键作用。疼痛诱发的自我防御机制通过争夺认知资源影响抑制功能,反之低抑制功能个体在应对疼痛干扰中表现较差,进... 自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提出以来,利用心理因素预防和治疗疼痛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制功能在疼痛发展和恢复阶段起关键作用。疼痛诱发的自我防御机制通过争夺认知资源影响抑制功能,反之低抑制功能个体在应对疼痛干扰中表现较差,进而影响着疼痛的预期和学习。现有关于抑制功能影响疼痛的研究主要基于相关设计,未来应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因果关系。深入理解疼痛与抑制功能相互作用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指导抑制功能对慢性疼痛的靶向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慢性疼痛 抑制功能 dlpfc
下载PDF
多巴胺系统基因对注意网络的调控作用
16
作者 陈晨 张英 +1 位作者 刘嘉 胡思源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0,共7页
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与注意活动紧密相关。本文选取作用于突触前膜、间隙和后膜的多巴胺系统基因——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儿茶酚氧化甲基转移酶基因和多巴胺受体基因,整合影像遗传学研究,探讨多巴胺基因对注意网络的调控... 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与注意活动紧密相关。本文选取作用于突触前膜、间隙和后膜的多巴胺系统基因——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儿茶酚氧化甲基转移酶基因和多巴胺受体基因,整合影像遗传学研究,探讨多巴胺基因对注意网络的调控。元分析发现背侧和腹侧注意网络的主要脑区均有较大的基因调控效应,且腹侧网络的效应值显著大于背侧网络,表明多巴胺系统基因在全脑范围内调控注意网络,且对腹侧网络的调控作用强于背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网络 功能磁共振成像 影像遗传学 多巴胺系统 元分析
下载PDF
Neural substrates of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An fMRI study during performance of number series completion task 被引量:8
17
作者 ZHONG Ning LIANG PeiPeng +3 位作者 QIN YuLin LU ShengFu YANG YanHui LI KunChe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5期466-473,共8页
Although much has been known about how humans psychologically perform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less has been known about its brain mechanism.The number series completion is a typical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 Although much has been known about how humans psychologically perform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less has been known about its brain mechanism.The number series completion is a typical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 task,and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possess the priming effect,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regularity identification and its subsequent extrapolation.In order to reduce the heterogeneities and make the experimental task proper for a brain imaging study,the number magnitude and arithmetic operation involved in number series completion tasks are further restricted.Behavioral performance in Experiment 1 shows the reliable priming effect for targets as expected.Then,a factorial design (the priming effect:prime vs.target;the period length:simple vs.complex) of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s used in Experiment 2 to examine the neural basis of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The fMRI results reveal a double dissociation of the left DLPFC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left APFC (anterior prefrontal cortex) between the simple (period length=1) and the complex (period length=2) number series completion task.The priming effect in the left DLPFC is more significant for the simple task than for the complex task,while the priming effect in the left APFC is more significant for the complex task than for the simple task.The reliable double dissociation may suggest the different roles of the left DLPFC and left APFC in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The left DLPFC (BA 46)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ule identification,while the left APFC (BA 10) may be related to mental set maintenance needed during rule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po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rsolaterai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functional MRI data-driven scientific discovery number series completion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睡眠问题 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田丽 王宸 +1 位作者 宋晓蓉 高磊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2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问题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通过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门诊及网络平台发布招募广告,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SD的诊断标准的58例ASD...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问题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通过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门诊及网络平台发布招募广告,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SD的诊断标准的58例ASD儿童,年龄(5.51±1.28)岁,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左侧高频(10 Hz)+右侧低频(1 Hz)rTMS刺激ASD患儿双侧背外侧前额叶,而对照组采取伪刺激,刺激时间和部位同试验组。两组均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干预2、4周采用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被试进行评估。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资料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构成、CARS评分及CSH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ARS评分方面,组别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1,55))=0.108,P=0.743),疗程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2,54))=0.667,P=0.515);组别与疗程的交互作用明显(F_((2,54))=28.757,P<0.001)。CSHQ方面,组别主效应(F_((1,55))=4.489,P=0.039)、疗程主效应(F_((2,54))=7.735,P=0.001)和两者交互作用(F_((2,54))=138.47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简单效应分析,进一步分析组别与疗程的交互作用发现,试验组CARS总分(干预前比干预2周:t=8.328;干预前比干预4周:t=8.375;干预2周比干预4周:t=4.783;均P<0.001)与CSHQ总分在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比干预2周:t=13.257;干预前比干预4周:t=25.902;干预2周比干预4周:t=12.840;均P<0.001);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CSHQ各个维度上得分随着干预周期的延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rTMS左侧高频+右侧低频刺激ASD儿童双侧背外侧前额叶能够有效改善ASD儿童的临床症状和睡眠状况,且2周(10次)可取得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睡眠问题 背外侧前额叶
原文传递
抑郁障碍的核心脑机制—基于fMRI元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耀中 柳昀哲 +4 位作者 林碗君 何振宏 张丹丹 关青 罗跃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4-1223,共10页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情感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心境低落、认知功能损伤、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受到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近年随着脑影像技术,特别是功能性磁共振的发展,对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情感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心境低落、认知功能损伤、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受到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近年随着脑影像技术,特别是功能性磁共振的发展,对抑郁症背后的神经机制已有了很多的了解.但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带来聚敛性的证据.相反,更多的脑区被发现与抑郁障碍有关.本文尝试利用Neurosynth平台,分析总结特异于抑郁障碍的核心脑机制.Neurosynth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无偏的全自动化元分析技术,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根据现有的脑激活模式推断相应的心理认知过程,即逆向推断.元分析流程可以大体分为6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读取坐标;离析全文,根据关键词挑选相关文献;人工检查,排除无关文献;分类,根据关键词,将所有的激活坐标分为两类:与抑郁障碍有关和与抑郁障碍无关;元分析,计算和比较与抑郁障碍相关和无关的坐标;生成统计推断结果.本次元分析包含307篇抑郁障碍的文献,137篇重度抑郁障碍的文献和252篇焦虑障碍的文献,发现最特异于抑郁障碍的三大脑区:杏仁核、腹内侧前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具体而言,杏仁核的过度激活体现了过强的情绪加工;腹内侧前额叶的过度激活反映了抑郁患者过度自我关注;而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减弱则体现了抑郁患者执行控制功能的缺陷.进一步的辨别比较表明,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的过度激活也是焦虑障碍的神经机制,逆向推断表明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都有一定的几率能推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其中最特异于抑郁障碍(相对于焦虑障碍)的是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异常,无法抑制过敏化的情绪加工是抑郁障碍的重要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元分析 功能磁共振 逆向推断 杏仁核 腹内侧前额叶 背外侧前额叶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减少对群际威胁注意偏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超 陈玉洁 +1 位作者 邬鑫 赵玉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6-845,共10页
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虽然有保护作用,但持续的注意偏向既会占用更多认知资源,也会造成焦虑,干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注意偏向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活动水平呈现负相关.本研究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并结合点探测任务,... 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虽然有保护作用,但持续的注意偏向既会占用更多认知资源,也会造成焦虑,干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注意偏向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活动水平呈现负相关.本研究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并结合点探测任务,考察通过tDCS刺激改变左侧DLPFC的活动水平是否会减少对群际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与伪刺激条件相比,阳极刺激显著降低了对群际威胁的注意偏向.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面孔与探测目标一致时,在伪刺激组,被试对出现在威胁群体面孔后的探测目标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无威胁群体面孔后的探测目标的反应时;而在阳极刺激组,并未发现注意偏向.这些结果表明,阳极tDCS刺激左侧DLPFC可以有效减少对群际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威胁 注意偏向 经颅直流电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