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芥菜BjGSTF1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1
作者 朱云娜 陈凤梅 +4 位作者 李芷娴 王斌 冯慧敏 胡芳 李海渤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80,共14页
为了探究谷胱甘肽转移酶编码基因(GST)在芥菜花青素积累中的作用,该文以紫薹-绿薹芥菜近等位基因系为材料,克隆到1个花青素积累相关的GST基因,命名为BjGSTF12。该文对BjGSTF12编码蛋白及其启动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其在绿薹、紫... 为了探究谷胱甘肽转移酶编码基因(GST)在芥菜花青素积累中的作用,该文以紫薹-绿薹芥菜近等位基因系为材料,克隆到1个花青素积累相关的GST基因,命名为BjGSTF12。该文对BjGSTF12编码蛋白及其启动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其在绿薹、紫薹芥菜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花青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BjGSTF12的基因组和cDNA全长分别为808、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具有GST_N端和GST_C端保守结构域。然而,绿薹、紫薹芥菜BjGSTF12序列无区别。(2)BjGSTF12与拟南芥AtGSTF12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φ亚家族。(3)2个芥菜品系BjGSTF12启动子序列存在4处碱基突变/插入,但二者顺式作用元件种类与数目相同,均含9个MYB结合位点、1个赤霉素响应元件、3个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4)紫薹芥菜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绿薹芥菜,BjGSTF12表达水平与花青素含量表现出类似变化规律。(5)互作蛋白网络分析表明,BjGSTF12与花青素合成关键酶、糖基化修饰、转运蛋白等蛋白存在互作。综上认为,BjGSTF12在芥菜薹茎花青素积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BjGSTF12可能通过互作蛋白调控芥菜花青素合成、修饰、转运从而影响花青素积累。该文对深入研究GST在芥菜薹茎花青素积累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 gst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花青素积累
下载PDF
重组GST-HD融合蛋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余传信 朱荫昌 +2 位作者 殷旭仁 何伟 华万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组 GST- HD融合蛋白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 IPTG诱导表达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 2 3k Da分子 (Sj C2 3)的大亲水片段的融合蛋白 (GST- HD) ,再经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凝胶进行亲和纯化。建立应用纯化的... 目的 探讨重组 GST- HD融合蛋白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 IPTG诱导表达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 2 3k Da分子 (Sj C2 3)的大亲水片段的融合蛋白 (GST- HD) ,再经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凝胶进行亲和纯化。建立应用纯化的 GST- HD融合蛋白检测抗 Sj C2 3抗体的EL ISA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GST- H D EL ISA) ,用该方法和常规的 SEA- EL ISA平行检测血吸虫病人 ,肝吸虫病人及健康人血清 ,同时检测 32份同一病人治疗前、治疗后半年的配对血清 ,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血吸虫病的效能和疗效考核价值。结果  GST- HD EL ISA和 SEA- EL ISA检测 90份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 95 .5 5 %和 93.33% ,检测 2 9份肝吸虫病人血清 ,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0和 3.44 % ,检测 40份健康人血清假阳性率分别为 0和 2 .5 %。融合蛋白中的 GST分子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检测 32份治疗前、治疗后配对病人血清 ,治疗后 6个月 GST- HD抗体的阴转率达 75 .0 % ,而 SEA抗体的阴转率仅为 12 .5 %。结论 重组表达的 GST- H D融合蛋白分子是一种新的血吸虫病基因工程免疫诊断抗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gst-HD融合蛋白 免疫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壬基酚对牙鲆肝脏EROD和GST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丁秀蓉 李正炎 +1 位作者 王波 傅明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1-104,100,共5页
乙氧基-异酚恶唑脱乙基酶(ER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解毒酶,在外源毒物的转化和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应用牙鲆肝脏组织中的EROD和GST酶活性作为生物标志物,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壬基酚(0,0.10,0.33和1.00 mg·... 乙氧基-异酚恶唑脱乙基酶(ER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解毒酶,在外源毒物的转化和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应用牙鲆肝脏组织中的EROD和GST酶活性作为生物标志物,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壬基酚(0,0.10,0.33和1.00 mg·L^(-1))活体暴露下2种酶的活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低浓度(0.10和0.33 mg·L^(-1))的壬基酚中,EROD和GST酶活性均被诱导,暴露4 d后0.33 mg·L^(-1)的壬基酚处理组中EROD和GST活性的诱导率分别为99.2%和127.5%。暴露于高浓度(1.00 mg·L^(-1))的王基酚中。2种酶的活性均被抑制,4 d后EROD和GST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62.0%和37.3%。该试验表明,EROD和GST酶活性的响应可用来评价环境中壬基酚的污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牙鲆 EROD gst
下载PDF
P-gp、GST-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松 龚振夏 +3 位作者 杨书云 张建兵 章建国 韩枋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探讨P gp、GST 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P gp、GST 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P gp、GST 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5 9.74 %、6 7.5 3%、83.12 %。... 目的 探讨P gp、GST 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P gp、GST 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P gp、GST л、Topo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5 9.74 %、6 7.5 3%、83.12 %。除TopoⅡ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外 (P <0 .0 0 1) ,其余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 (P >0 .0 5 )。结论 胃癌组织中存在着P gp、GST л、TopoⅡ表达水平的变化 ,临床检测P gp、GST л、TopoⅡ对胃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P gst TopoⅡ 胃癌 表达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钩虾胆碱酯酶(ChE)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尹大强 金洪钧 +1 位作者 于红霞 陈良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15-618,共4页
研究了有机磷农药甲基嘧啶硫磷、有机氯农药林丹、菊酯类农药氯菊酯、表面活性剂直链苯磺酸钠和重金属Zn对钩虾 (GammaruspulexL .)胆碱酯酶 (ChE)和谷胱甘肽转硫酶 (GST)活性变化以及毒性影响 .结果表明 ,在暴露 2 4h和 48h后 ,仅有机... 研究了有机磷农药甲基嘧啶硫磷、有机氯农药林丹、菊酯类农药氯菊酯、表面活性剂直链苯磺酸钠和重金属Zn对钩虾 (GammaruspulexL .)胆碱酯酶 (ChE)和谷胱甘肽转硫酶 (GST)活性变化以及毒性影响 .结果表明 ,在暴露 2 4h和 48h后 ,仅有机磷农药甲基嘧啶硫磷显著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在暴露 48h后 ,有机氯农药林丹和菊酯类农药氯菊酯能显著提高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 ,在暴露 2 4h后 ,仅林丹导致谷胱甘肽转硫酶明显升高 .作为生物标志物 ,胆碱酯酶比谷胱甘肽转硫酶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这两种生物标志物较毒性试验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标志物 胆碱酯酶 谷胱甘肽转硫酶 钩虾 敏感性 农药 水生生态
下载PDF
镉胁迫下两种水稻GSH和GST应答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延玲 张春华 +1 位作者 居婷 葛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5-310,共6页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是水稻解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水培法研究了耐性不同的两种水稻(特优559和K优818)在不同程度镉(Cd)胁迫下GSH和GST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d处理导致两种水稻生物量减少、Cd吸收积累增...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是水稻解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水培法研究了耐性不同的两种水稻(特优559和K优818)在不同程度镉(Cd)胁迫下GSH和GST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d处理导致两种水稻生物量减少、Cd吸收积累增加,水稻根部Cd含量和积累量均高于地上部,但Cd从水稻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耐性较弱的特优559的Cd转移率(S/R)随处理Cd浓度提高而上升,而耐性较强的K优818则恰好相反,将Cd更多地钝化在根部。两种水稻GSH和GST的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Cd胁迫使特优559的GSH含量和GST活性显著增加,而K优818的GSH在低浓度Cd处理时出现了小幅下降,但其GST活性变化与特优559相似,根部增幅更为显著。以上结果说明,水稻GSH和GST在Cd解毒和钝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应答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基因型差异,这可能与两品种GST同功酶的组成、表达和功能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D胁迫 GSH gst
下载PDF
重组日本血吸虫26kDa GST抗原诱导水牛产生抗体及减少排卵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永康 刘述先 +6 位作者 喻鑫玲 宋光承 徐裕信 曹建平 杨瑞青 侯循亚 张新跃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 观察rSjc2 6GST抗原诱导水牛产生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排卵数量的减少。  方法  2 0头水牛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 0头。试验组免疫rSjc2 6GST抗原 ,对照组注射佐剂 ,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 ,定期检测抗rSjc2 6GST抗体、粪检虫... 目的 观察rSjc2 6GST抗原诱导水牛产生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排卵数量的减少。  方法  2 0头水牛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 0头。试验组免疫rSjc2 6GST抗原 ,对照组注射佐剂 ,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 ,定期检测抗rSjc2 6GST抗体、粪检虫卵和毛蚴。  结果 水牛免疫rSjc2 6GST抗原后 1个月 ,产生抗rSjc2 6GST抗体 ,至 1 2个月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试验组水牛感染后 50~ 90d,粪便EPG和MPG几何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在 1 0 0d以后两组的EPG和MPG均逐渐降低 ,至 330d均为 0。结论 水牛免疫rSjc2 6GST抗原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维持较高水平至 1 2个月 ,在感染后 3个月内有显著的减卵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rSjc26 gst抗原 特异性抗体 免疫保护力 排卵量 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
下载PDF
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细胞色素P450 1A1和GST M1的基因型 被引量:14
8
作者 瞿永华 石于波 +7 位作者 钟礼杰 孙璐 孙喜文 程家蓉 林英姬 项永兵 戴旭东 高玉堂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非吸烟肺癌女性与健康女性的细胞色素P4501A1和GSTM1的基因型。方法比较上海和哈尔滨二地的非吸烟肺癌女性各100例和82例,以及年龄配对的健康女性各95和89例。用酚┐氯仿法提取白细胞中的DNA,分析细... 目的分析非吸烟肺癌女性与健康女性的细胞色素P4501A1和GSTM1的基因型。方法比较上海和哈尔滨二地的非吸烟肺癌女性各100例和82例,以及年龄配对的健康女性各95和89例。用酚┐氯仿法提取白细胞中的DNA,分析细胞色素P4501A1和GSTM1的基因型。结果两组基因型在病例和对照间以及两地间无差异。结论虽然在上海人群中CYP1A1突变型纯合子合并GSTM1缺失的OR值可达6.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吸烟 女性 细胞色素 基因型
下载PDF
ERCC1和GST-pi在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许崇安 冯丹 +3 位作者 李琳 于萍 胡雪君 刘云鹏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95-200,共6页
背景与目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GST-pi)与肿瘤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和GST-pi在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 背景与目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Pi(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GST-pi)与肿瘤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和GST-pi在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148例肺癌标本,与7例正常肺组织标本一起制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CC1和GST-pi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RCC1和GST-pi在肺癌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2%和73.6%,ERCC1和GST-pi在正常肺组织标本中均无表达,ERCC1阳性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和吸烟指数<400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值均<0.05),GST-pi阳性表达在无吸烟者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明显升高(P值均<0.05)。ERCC1和GST-pi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3,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RCC1阳性表达者5年总生存率优于阴性表达者,ERCC1的表达与生存显著相关(P=0.037),GST-pi的表达与生存无显著相关(P=0.614)。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CLC患者中肿瘤大小(P=0.028,95%CI:1.087-4.378,RR=2.181)和临床分期(P=0.019,95%CI:1.076-2.279,RR=1.56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RCC1和GST-pi的表达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ERCC1和GST-p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升高并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ERCC1阳性表达者生存期长,可能在预后判定中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ERCC1蛋白 gst-pi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ECOD、APND和GS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喆 李健 +3 位作者 陈萍 王芸 何玉英 梁俊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4-520,共7页
诺氟沙星药饵每天2次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给药剂量分别为0 mg/kg(对照组)、15mg/kg(LD组)、30 mg/kg(MD组)和60 mg/kg(HD组),连续投喂7 d后,分析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 诺氟沙星药饵每天2次投喂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给药剂量分别为0 mg/kg(对照组)、15mg/kg(LD组)、30 mg/kg(MD组)和60 mg/kg(HD组),连续投喂7 d后,分析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诺氟沙星对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GST活性呈现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GST活性随着取样时间推移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MD组鳃GST活性在4 h时达到最低,是对照组的8.87%;LD组血清GST活性在24 h达到最低值12.01 U/mL,仅为对照组的25.02%。与对照组相比较,给药组中国明对虾鳃和血清APND和EC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且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效应,随着浓度升高,APND和ECOD活性逐渐降低;而随着时间推移,APND和EC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本研究通过探讨诺氟沙星对上述酶类的影响,为诺氟沙星的合理使用及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细胞色素P450 诺氟沙星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下载PDF
过量表达GST基因对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戚元成 高玉千 +2 位作者 张世敏 张慧 邱立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21-1626,共6页
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相关酶(GST、GPX、APX、GR、DHAR、MDHAR)的活性和GSH、ASA、MDA含量以及生物量等来研究过量表达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基因)对盐胁迫下转... 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相关酶(GST、GPX、APX、GR、DHAR、MDHAR)的活性和GSH、ASA、MDA含量以及生物量等来研究过量表达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基因)对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比野生型具有较高的GST、GPX以及MDHAR酶活性;前者还具有较多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并且谷胱甘肽库氧化水平较野生型高.盐胁迫不但部分抑制了野生型拟南芥的生长,同时也导致了大量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而盐胁迫对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抑制不明显,也没有较多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结果表明,过量表达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依赖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过氧化物清除途径,同时有可能改变了GSH和ASA的代谢途径,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了转基因拟南芥氧化损伤的降低,使转基因拟南芥在盐胁迫下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氧化损伤 谷胱甘肽转移酶 拟南芥
下载PDF
GSTM1和T1基因多态性与AFT暴露和肝癌危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董传辉 俞顺章 +2 位作者 陈公超 赵德明 符艳萍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27-329,共3页
应用PCR法检测肝癌病例及对照GSTT1和M1空白基因并结合测定其黄曲霉毒素血清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结果表明:GSTT1和GSTM1空白基因在肝癌病例和对照中分布不均衡,同两种基因均为非空白型者比较,仅GSTT1为空白基因型者患肝癌危险增加2.4... 应用PCR法检测肝癌病例及对照GSTT1和M1空白基因并结合测定其黄曲霉毒素血清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结果表明:GSTT1和GSTM1空白基因在肝癌病例和对照中分布不均衡,同两种基因均为非空白型者比较,仅GSTT1为空白基因型者患肝癌危险增加2.43倍(OR=2.34,95%CI1.01~5.46),而两种基因均为空白基因者则患肝癌危险增加了2.43倍(OR=3.43,95%CI.50~7.91),且血清中AFT-HSA加合物水平明显增高(P<0.05);AFT-HSA与肝癌危险度间生物学梯度关系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提示GSTT1和M1基因与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可能是筛检肝癌高危个体具有应用价值的一类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黄曲霉毒素 gstM1 T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GST-NAP融合蛋白可溶性表达及柱上切割GST标签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夏冰 康巧珍 +2 位作者 傅国 汲振余 刘鑫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98,共5页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以实验室保存的p MAL-C2X-NAP质粒为模板,PCR扩增NAP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GEX-NAP.重组质粒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再经IPTG低温诱导获得可溶性GST-NAP融合蛋白,最后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以实验室保存的p MAL-C2X-NAP质粒为模板,PCR扩增NAP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GEX-NAP.重组质粒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再经IPTG低温诱导获得可溶性GST-NAP融合蛋白,最后利用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树脂进行纯化,Prescission蛋白酶进行柱上切割去除GST标签.结果表明,p GEX-NAP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低温诱导表达,可获得大量可溶性GST-NAP融合蛋白.Prescission蛋白酶柱上切割去除GST标签后,经Western Blot验证NAP蛋白能被兔抗NAP多克隆抗体特异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NAP 重组质粒 蛋白表达 gst标签
下载PDF
苯并芘B[a]P对泥蚶组织EROD、GST酶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国强 张炯明 +5 位作者 邵艳卿 柴雪良 吴洪喜 刘博 方军 滕爽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34,共7页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染毒和清除,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5、5和10μg/L)苯并芘B[a]P胁迫15d和释放15d后,泥蚶(Tegillarcag阳n0J日)消化盲囊和鳃丝乙氧基异吩嗯唑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和...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染毒和清除,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5、5和10μg/L)苯并芘B[a]P胁迫15d和释放15d后,泥蚶(Tegillarcag阳n0J日)消化盲囊和鳃丝乙氧基异吩嗯唑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胁迫阶段0.5、5和10I.tg/L,B[a]P处理组对泥蚶消化盲囊和鳃丝EROD、GST酶活力和MDA含量显著影响(P〈O.05),EROD、GST酶活力分别被诱导和抑制,第5d趋于稳定,MDA含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在第10d基本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在清除阶段,EROD活力和MDA含量逐渐下降,GST活力逐渐升高,并在5—10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本研究中,EROD和GST活力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解毒代谢的能力,MDA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机体氧化损伤的程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消化盲囊 鳃丝 EROD gst MDA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鼠不同状态下CYP3A和GST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薛春苗 张冰 +2 位作者 金锐 刘秀兰 刘小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04-1206,共3页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不同状态大鼠CYP3A和GST活性变化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氢化可的松组肌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地塞米松组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正常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血清T3、T4、TSH、COR、E2...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不同状态大鼠CYP3A和GST活性变化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氢化可的松组肌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地塞米松组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正常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血清T3、T4、TSH、COR、E2、T水平及肝、小肠CYP3A及肝和血浆GST活性。结果:地塞米松组肝CYP3A和GST活性均显著升高,而氢化可的松组仅GST活性显著升高;2模型组大鼠小肠CYP3A和血浆GST活性未见显著变化。结论:糖皮质激素诱导不同状态下药物代谢酶CYP3A和GST活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不同状态 细胞色素P4503A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下载PDF
重组GST-HD融合蛋白的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余传信 殷旭仁 +2 位作者 许永良 杨小红 朱荫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苷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用于血吸虫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家兔,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家兔血清。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家兔感染血吸虫后... 目的研究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苷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用于血吸虫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家兔,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家兔血清。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家兔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的血清中抗GST-HD融合蛋白及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抗体IgG水平,观察不同感染时间点家兔对GST-HD、SEA的反应状况。用GST-HD检测90份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及30份健康人血清,评估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诊断的价值。结果在感染后的第17、21、24天,抗GST-HD的阳性率分别是42.85%、92.80%和100.00%,而抗SEA的阳性率分别为14.28%、50.00%和84.60%,GST-HD融合蛋白检测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敏感性明显高于SEA。GST-HD融合蛋白检测急性血吸虫病人的阳性预告值及阴性预告值分别为98.89%和96.67%,诊断效率为98.33%。结论日本血吸虫23kDa膜蛋白分子的大亲水肽段融合蛋白具较好的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早期诊断 gst-HD融合蛋白
下载PDF
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GST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金华 张西平 +1 位作者 胡言光 吉万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
以从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中获得的EST-3(Genbank序列号EX567360)为标签,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对其进行延伸,并对电子克隆结果进行半定量RT-PCR验证,最后对白粉菌不同侵染时间进行了表达分析。经RT-PCR扩增,EST-3表达的带型... 以从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中获得的EST-3(Genbank序列号EX567360)为标签,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对其进行延伸,并对电子克隆结果进行半定量RT-PCR验证,最后对白粉菌不同侵染时间进行了表达分析。经RT-PCR扩增,EST-3表达的带型变化趋势与其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cDNA的差异显示情况一致,且RT-PCR获得的序列与电子克隆的序列一致性达98%。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是由875bp核苷酸组成的,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蛋白为229个氨基酸,GenBank序列号JK841279,含有一个N端和C端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结构域,该序列与小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GST)一致性较高,达97%。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白粉菌侵染24h表达受到抑制,48h开始表达,侵染72h表达最强,96h又开始下降,表明GST基因属于白粉菌诱导型相关基因,参与小麦对白粉病的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小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gst) 电子克隆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双齿围沙蚕幼虫SOD、CAT和GS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董学兴 吕林兰 +2 位作者 吕富 赵卫红 於叶兵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7,共5页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幼虫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17β-雌二醇(0.1μg·L-1、1μg·L-1、10μg·L-1、100μg·L-1和1 000μg·L-1)中,于第2、第4、第6和第8天取样,分别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幼虫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17β-雌二醇(0.1μg·L-1、1μg·L-1、10μg·L-1、100μg·L-1和1 000μg·L-1)中,于第2、第4、第6和第8天取样,分别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第2天时10μg·L-1浓度组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CAT、SOD和GST活性,1 00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SOD和GST活性。第4天时各浓度组SOD和GS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第6天时低浓度组(0.1μg·L-1和1μg·L-1)显著抑制双齿围沙蚕CAT活性,高浓度组(100μg·L-1和1 000μg·L-1)则抑制其SOD活性。第8天时,除1 000μg·L-1浓度组外,其余各组CA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P>0.05),而SOD活性则受到抑制,1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GST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双齿围沙蚕幼虫产生氧化胁迫,沙蚕幼虫SOD、CAT、GST对17β-雌二醇的响应与其暴露浓度及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17Β-雌二醇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LRP、GST-π、MRP1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彬涛 肖镇 +5 位作者 石玉涛 哈森 赵卫红 高大 阎晓红 杨宏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62-266,共5页
本研究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与急性白血病(AL)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关系、并探讨这3种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三者表达与A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免... 本研究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与急性白血病(AL)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关系、并探讨这3种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三者表达与A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AL患者及30例正常人GST-π、MRP1及LRP的表达。结果表明:GST-π,MRP1,LRP蛋白表达均与临床耐药相关,3种耐药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完全缓解率均低于阴性组,提示耐药蛋白表达时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GST-π、MRP1在AL难治组中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GST-π/MRP1二者联合检测对评定白血病预后不良较单独测定某一蛋白更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当外周血白细胞数≥10×109/L时,LRP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提示LPR对高白细胞数白血病患者的耐药性和预后评定具有很高的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肺耐药相关蛋白 多药耐药
下载PDF
AgNO_3和低温处理对小麦细胞GST及GR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建芳 廖祥儒 +5 位作者 侯小康 王俊丽 陈丕铃 周艳芬 芦春斌 王建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研究了AgNO3 和低温处理对小麦悬浮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及谷胱甘肽还原酶 (GR)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AgNO3 和低温处理对小麦细胞再生的影响因处理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处理的4d内低温处理使再生率明显增加 ,AgNO3 处理 2d使... 研究了AgNO3 和低温处理对小麦悬浮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及谷胱甘肽还原酶 (GR)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AgNO3 和低温处理对小麦细胞再生的影响因处理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处理的4d内低温处理使再生率明显增加 ,AgNO3 处理 2d使细胞再生率显著增高 ,但处理 4d则对细胞再生无明显影响 .低温处理使细胞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 ,AgNO3 处理对小麦细胞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 .小麦细胞GST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迅速降低 ,AgNO3 处理对GST活性无明显影响 ,但低温处理明显延缓GST活性降低 .AgNO3 和低温处理都使小麦细胞GR酶活性明显降低 .AgNO3 处理 2d和低温处理对细胞谷胱甘肽 (GSH )含量无明显影响 ,但在处理的第 4dAgNO3 使细胞GSH含量明显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 GSH 小麦 悬浮细胞 低温 AGNO3 亚硝酸银 植物细胞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