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5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论治探微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鑫 王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气虚 《黄帝内经》
下载PDF
译介学视域下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2
作者 潘海鸥 周方圆 +3 位作者 崔鸿嵘 王睿 乔文军 杨宇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47,共4页
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久远,其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对应空缺词汇,因此,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使中医文化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译者必须针对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基... 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久远,其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对应空缺词汇,因此,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使中医文化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译者必须针对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基于译介学理论,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出发,立足文化视角,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识别和解读,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交际维转换等转换方法,总结了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可以使用直译、音译/音译和注释相结合、省译或意译的方法。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的同时,有助于为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翻译视角、拓宽研究思维,旨在为解读文化差异、探寻更加合理有效的文化交流路径和方法提供新的启发和切入点,对推动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及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进程的加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 伤寒论 文化负载词 译介学
下载PDF
再议《黄帝内经》“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3
作者 徐薇 安海燕 +3 位作者 庞杰 孙海涛 张国华 贺松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4期57-59,共3页
文章采用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文献的方法,讨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理论含义。“作强”一词多解释为作用强力、有耐重劳、房事、封藏、作匠以及脊柱等,而“伎巧”一词多解释为技能才能,也指房事。... 文章采用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文献的方法,讨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的理论含义。“作强”一词多解释为作用强力、有耐重劳、房事、封藏、作匠以及脊柱等,而“伎巧”一词多解释为技能才能,也指房事。通过对《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印证,作者认为“作强”应解释为人体体力活动,尤其是爆发力;“伎巧”应解释为人体脑力劳动,尤其是专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作强 伎巧 脑肾轴
下载PDF
在内经教学中体现中医理论核心内涵浅谈
4
作者 禄颖 钱会南 +6 位作者 贺娟 陈子杰 韩晶杰 常立果 郝宇 王维广 翟双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3期11-14,共4页
内经为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条文的语言特点,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需教师使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疏解经文,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展现《黄帝内经》条文所体现的中医理论核心内涵,达到教学... 内经为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条文的语言特点,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需教师使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疏解经文,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展现《黄帝内经》条文所体现的中医理论核心内涵,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从利用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课堂讲解重视理论核心概括和提升、补充后世运用或医案加深理解、利用课后作业深化学生认识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中医教学 理论核心内涵
下载PDF
以经络辨证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相关条文构建咽痛诊疗思路探析
5
作者 陈明 朱远熔 +1 位作者 高玉洁 施淼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期64-67,共4页
针灸的临床辨证方法有多种,而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辨经论治则是针灸有别于传统方药、最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此文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咽喉经脉循行、咽痛针刺穴位、操作方面的条文,及结合近年来运用经络理论辨证治疗咽痛的体悟,对... 针灸的临床辨证方法有多种,而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辨经论治则是针灸有别于传统方药、最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此文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咽喉经脉循行、咽痛针刺穴位、操作方面的条文,及结合近年来运用经络理论辨证治疗咽痛的体悟,对二者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尝试构建以循行经络为基础结合咽痛具体性质辨别病变所在经脉,以循经远端取穴、刺络放血、缪刺等方法灵活处理咽痛,集诊断、治疗为一体,较系统的诊治思路,以期为提高针灸治疗咽痛的临床效果,运用经典理论指导实践做一些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痹 咽痛 经络 辨经论治 《黄帝内经》 针灸 黄帝内针 诊疗思路
下载PDF
基于“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治疗肝性脊髓病的理论探讨
6
作者 喻娜娜 周刚 +1 位作者 张秀辉 张金平 《四川中医》 2024年第4期67-69,共3页
本文以《黄帝内经》中“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为切入点,探析肝性脊髓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机体多因命门火衰,虚寒内生,加之外感寒邪,内舍肌肉筋骨而发为此病;通过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肝性脊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与“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本文以《黄帝内经》中“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为切入点,探析肝性脊髓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机体多因命门火衰,虚寒内生,加之外感寒邪,内舍肌肉筋骨而发为此病;通过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肝性脊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与“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理论相契合,进而论述从“温肾阳,益精血”角度治疗本病各证型,以期为临床诊疗肝性脊髓病提供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脊髓病 肾阳不足 黄帝内经
下载PDF
《黄帝内经》节字含义缕析
7
作者 李婷 阎兆君 《光明中医》 2024年第3期459-462,共4页
目的基于语料库证据,通观解释《黄帝内经》中“节”字的含义,分类整理探析“节”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节”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对“节”字的数量、分布、功能等进行定量、定性汇总。结果《黄... 目的基于语料库证据,通观解释《黄帝内经》中“节”字的含义,分类整理探析“节”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节”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对“节”字的数量、分布、功能等进行定量、定性汇总。结果《黄帝内经》中的“节”动静皆宜,动指调节生命的节律,静则具象为关节骨节,与天人相应理论相合。结论《黄帝内经》时代对“节”的理解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现代趋向于将“节”字的含义延伸至生命节律、神经通路等多元化高级通路的概念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语言学
下载PDF
《黄帝内经》海外传播研究述评
8
作者 李磊 史海苗 谭琦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04-608,共5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中外医学交流的历史上,《黄帝内经》的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早期在日本、朝鲜的传播到近代以来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形成了多...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头,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中外医学交流的历史上,《黄帝内经》的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早期在日本、朝鲜的传播到近代以来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形成了多个译本、多种途径。随着“一带一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的提出,加之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世界各地的人们希望更多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中医药海外传播研究迎来新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海外传播 述评
下载PDF
论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9
作者 谭玉龙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它虽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散见其中的有关美和艺术的论述却是黄老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一方面,《黄帝四经》将本体之“道”视为人的“神明”之原,而对事物善恶美丑的...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它虽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散见其中的有关美和艺术的论述却是黄老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一方面,《黄帝四经》将本体之“道”视为人的“神明”之原,而对事物善恶美丑的判断正是“神明”的功能之一,故“道”成为审美判断之基;另一方面,它在论述不同问题时提及的美丑(恶)具有不同的所指,呈现出多义性和模糊性,但它着重强调的是人应该以实事求是、名实相符的态度进行美丑判断。此外,《黄帝四经》还认为对艺术、美色等的欣赏都与“欲”相关,但欣赏艺术、美色等并不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灾祸,带来灾祸的是对艺术、美色等的过度享乐。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战国黄老道家美学思想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它无不与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相关,其目的是实现“善治美政”,体现出现实性和介入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黄老道家 美学思想 美丑观 艺术论
下载PDF
《黄帝内经》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思考之三——《内经》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10
作者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对古今《内经》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内经》研究应弘扬科学精神,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科学问题研究以及选择适宜的方法与路径,要围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采用考据学、语言文字学、发生学、诠释学、哲学方法论、多学... 通过对古今《内经》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内经》研究应弘扬科学精神,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围绕科学问题研究以及选择适宜的方法与路径,要围绕中医学理论与临床,采用考据学、语言文字学、发生学、诠释学、哲学方法论、多学科特别是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等方法,揭示《内经》理论的实质,重构中医理论体系,回应现代实际需要,阐明《内经》乃至中医学术发展规律,使《内经》的研究逐步从诠释、证实性研究发展为自主创新性研究,促进中医学术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研究方法 研究路径 述评
下载PDF
系统辨证脉学对《黄帝内经》脉诊命题的继承创新
11
作者 齐向华 王元耕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系统辨证脉学遵循《黄帝内经》脉诊“可诊有过之脉”原则建立脉象信息系统,对传统脉诊定义模糊及歧义之处进行明晰,完善了脉诊信息采集的维度,形成了5个维度、25对脉象要素信息描述系统。遵循《黄帝内经》“凡诊者,必知终始”,建立脉象... 系统辨证脉学遵循《黄帝内经》脉诊“可诊有过之脉”原则建立脉象信息系统,对传统脉诊定义模糊及歧义之处进行明晰,完善了脉诊信息采集的维度,形成了5个维度、25对脉象要素信息描述系统。遵循《黄帝内经》“凡诊者,必知终始”,建立脉象分析系统,依据脉象要素与机体状态的映射关系,耦合形成脉象系统。脉象系统包括体质、病因、病机、西医疾病等,各个脉象系统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反映疾病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责任因素及内在动力学,即中医临床脉诊的“心智模型”。在脉象系统的指导下,能够灵活、准确地制定临床治疗原则,形成内在逻辑严密的临床综合治疗服务包,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指导下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证脉学 脉象系统 中医临床心智模型 脉象信息系统 脉象分析系统 疾病网络 《黄帝内经》 脉象要素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移热”理论探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威铭 战丽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移热”理论来源于《素问·气厥论篇》,是消渴病形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病机。本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有关“移热”论述,探讨“移热”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中的作用。“移热”病位多涉及心、肺、脾、胃、大肠、肾、膀胱。传变时可由心... “移热”理论来源于《素问·气厥论篇》,是消渴病形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病机。本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有关“移热”论述,探讨“移热”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中的作用。“移热”病位多涉及心、肺、脾、胃、大肠、肾、膀胱。传变时可由心火亢盛,心阴不足,移热于肺,形成上消。脾和大肠受饮食积热化生火邪,传于胃而成中消,病性以燥热实火为主。上消、中消久病传热于肾及膀胱为下消,阴虚为主要病性。阴虚日久不愈,复灼上、中焦,加重全身症状。随着热邪转移,出现燥热、郁热、瘀热、虚热等病性变化。据此规律,治上焦当以清肺泻火、养阴滋阴。治中焦则并用清脾热养脾阴、泻肠腑热,防热下传。当下焦阴亏,宜滋补肾阴,防邪复传。本研究可为现代2型糖尿病病机演变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病 移热 《黄帝内经》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肾“苦欲补泻”理论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遣方用药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芳 张传龙 庞博 《中国医药》 2024年第5期747-751,共5页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其病位核心为肾,是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肾元劳衰所导致的疾病。《黄帝内经》中载“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其病位核心为肾,是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肾元劳衰所导致的疾病。《黄帝内经》中载“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本文考究《黄帝内经》中肾“苦欲补泻”理论内涵,结合目前中医对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主流治法,提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辨治当以肾为关键,肾燥当予辛润之,肾虚当予苦补之,肾实当予咸泻之。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理论渊源,并为中医辨治糖尿病肾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疾病 《黄帝内经》 苦欲补泻 中医辨治
下载PDF
《黄帝内经》“肉”的理论框架探析
14
作者 宋雅文 尹萌 +3 位作者 朱鹏举 郑煜凡 鞠宝兆 孙秀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7,共5页
“肉”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肉的相关生理病理机制已涉及如糖尿病、风湿性疾病以及肥胖症等领域。此类患者皆面临疾病起病隐蔽,病机复杂,病程漫长,常伴终生,西医无特效药物治疗等困境。因此,临床治疗与发展亟须... “肉”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肉的相关生理病理机制已涉及如糖尿病、风湿性疾病以及肥胖症等领域。此类患者皆面临疾病起病隐蔽,病机复杂,病程漫长,常伴终生,西医无特效药物治疗等困境。因此,临床治疗与发展亟须系统全面的中医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与支撑。而《黄帝内经》对肉的论述分散于各篇章中,未设立专篇,后世更缺乏对其相关理论内容的系统总结。通过检索《黄帝内经》中关于肉的相关论述,并结合历代医家的注解及临床应用,介绍肉的理论起源,整理肉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与内涵,发掘肉与脾、肺、肾等脏腑及经络的联系,全面总结肉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构建较为系统的肉的理论框架,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人体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医外科、针灸等以中医外治疗法为主的诊疗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临床治疗
下载PDF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
15
作者 王安民 王浩 +4 位作者 马东岳 任凯 赵子维 常洪源 王福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7期100-103,共4页
本文立足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男性不育症的防治,强调通过以“预防”为主的方式诊治男性不育症,从顺应自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入手,以促进优生优育,并通... 本文立足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全面探讨了男性不育症的防治,强调通过以“预防”为主的方式诊治男性不育症,从顺应自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入手,以促进优生优育,并通过剖析病因、究其本源、调畅情志加以辅助,以更好施治、尽早生育。本文通过论述“治未病”理论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旨在为男性不育症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治未病 男性不育症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不同语境下“三焦”涵义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港莹 张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61-365,共5页
《黄帝内经》中“三焦”一词见于22篇计40处,其中29处意义明确,历代注解无异义;4处有不同观点;另有存在校勘问题者4处;尚有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在不同语境下,29处意义明确的“三焦”分别指三焦腑、手少阳三焦经、... 《黄帝内经》中“三焦”一词见于22篇计40处,其中29处意义明确,历代注解无异义;4处有不同观点;另有存在校勘问题者4处;尚有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在不同语境下,29处意义明确的“三焦”分别指三焦腑、手少阳三焦经、上中下三焦,并无争议,只要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分辨,就能够明确其所指。有争议处,为咳论篇之“三焦受之”“三焦咳”、四时气之“三焦约”、经别之“下走三焦”。4处“三焦”存在校勘问题,即“三焦”与“足三焦”、“三焦”与“上焦”(2次)、“三焦”与“三椎”。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均与三焦理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三焦 文献研究 三焦理 三焦下腧 三焦之源
下载PDF
变译论视域下中医药典籍译介研究——以《黄帝内经·素问》倪懋兴译本为例
17
作者 谢文鑫 吴青 李晓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2期415-420,共6页
文章从变译论视角出发,分析《黄帝内经·素问》倪懋兴译本变译之动因、表现及效果。研究发现,倪懋兴以学生和外行人的阅读需求为驱动,运用增、减、编、述等变通手段译介《黄帝内经·素问》,旨在更广泛地推荐中华文化中平衡与和... 文章从变译论视角出发,分析《黄帝内经·素问》倪懋兴译本变译之动因、表现及效果。研究发现,倪懋兴以学生和外行人的阅读需求为驱动,运用增、减、编、述等变通手段译介《黄帝内经·素问》,旨在更广泛地推荐中华文化中平衡与和谐的哲学智慧,为西方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启迪。读者认为该译本信息丰富,可读性强,是一部优秀的译作。变译论对中医药典籍的译介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中医药典籍译者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变译策略开展译介活动,帮助海外读者理解典籍内容,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倪懋兴 变译 中医药 翻译
下载PDF
筋痿理法方药文献研究
18
作者 白蓦琰 范颖 +2 位作者 石岩 梁茂新 乔文军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6期176-179,共4页
筋痿首见于《素问·痿论》,是以筋急而挛、不能久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属五痿之一。本文以《黄帝内经》所论为基础,对比参考历代医家论述,梳理归纳出筋痿病因病机肝气热、金盛伐木、风湿阻滞、暴怒伤肝、肝气乘脾五种,并整... 筋痿首见于《素问·痿论》,是以筋急而挛、不能久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属五痿之一。本文以《黄帝内经》所论为基础,对比参考历代医家论述,梳理归纳出筋痿病因病机肝气热、金盛伐木、风湿阻滞、暴怒伤肝、肝气乘脾五种,并整理出各自遣方用药规律,对当今临床诊治筋痿相关病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痿 黄帝内经 病因病机 治法方药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基于《灵枢·本神》探讨从“心-脾-肾”轴论治血管性痴呆
19
作者 赵捷 赵明 +1 位作者 裴卉 李浩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41-46,共6页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可责之于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并相互干扰所诱发的神失所养、气血瘀滞、痰蒙清窍、阳亢风动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通过古方分析,探究调气活血、补益养神、祛痰开窍、平熄肝风等从“心-脾-肾”轴论治血管性痴呆的思路。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黄帝内经》 “心-脾-肾”轴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治疗
20
作者 刘喆雯 朱文雄 陈其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73-877,共5页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分而论之为土湿阳衰、肝木不升、水火失交、肾虚水寒,从而出现气化不利,加重壅塞,最终导致遗精。因此,治疗应强调恢复枢机开阖之力,调控肝、心、脾、肾各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应用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肾助阳等治法,引导厥阴、少阴、少阳等经脉正气回归,达到气血循行通畅、脏腑功能恢复的目的,为遗精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六经 开阖枢 遗精 交通心肾 中医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