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凡亚比”登陆过程中暴雨MCSs演变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艳霞 蒙伟光 +1 位作者 戴光丰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3-443,共11页
利用大尺度和TBB资料得出1011号台风“凡亚比”环流背景中出现连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境概况和主要MCSs活动情况,发现高低空辐散辐合配置的动力结构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丰富的水汽,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 利用大尺度和TBB资料得出1011号台风“凡亚比”环流背景中出现连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境概况和主要MCSs活动情况,发现高低空辐散辐合配置的动力结构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丰富的水汽,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连续性暴雨过程中主要有三个MCSs活动,其中9月20—21日的MCSs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最强。因此,通过观测资料讨论了该MCSs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基于大尺度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其发展演变的机制。结果发现,该MCSs形成、发展、成熟至减弱阶段都处在台风的外围环流中,其中心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约300~350km处的左前方;从大尺度资料的分析可见,上升运动加强,水汽输送充足,垂直风切变明显增大,不稳定能量的稳定累积及中低层西侧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MCSs组织发展。进一步从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发现,MCSs东、西及北侧的温湿梯度相向发展形成的能量锋区为MCSs的组织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和能量,该能量锋区形成于东西两侧温度和湿度梯度的差异,东侧受热带低压登陆降水引起降温增湿,而西侧和北侧受台风外围偏西气流和青藏高原热源共同作用增温减湿。此外,西侧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也有利于该锋区的存在和维持,更有利于MCSs的发展。正涡度的增长和0~6km垂直风切变大值区的配合,为MCSs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环流 连续性暴雨 mcss 数值模拟 机理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带状MCSs的分类以及形成原因 被引量:8
2
作者 丁治英 王小龙 +2 位作者 高松 郭宏杰 史永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1-652,共12页
利用2007—2011年夏季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筛选出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特征比较稳定的带状MCSs加以归类,结合NCEP资料及后向轨迹模型对其成因进行逐类探讨。结果表明,特征稳定的带状MCSs共有37例,可以按形状分为三类:北凸型、... 利用2007—2011年夏季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筛选出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特征比较稳定的带状MCSs加以归类,结合NCEP资料及后向轨迹模型对其成因进行逐类探讨。结果表明,特征稳定的带状MCSs共有37例,可以按形状分为三类:北凸型、南界型和纬向型,其中北凸型发生得最多,纬向型最少。整个夏季有接近30%的时间,特别是在7月有近50%的时间都出现这种稳定的带状MCSs。高层南亚高压以及高空急流和低层500 hPa切变线辐合及其南侧的高温高湿是带状MCSs生成的主要原因。500 hPa上,纬向型带状MCSs一般发生在高原南北两侧较平直的东、西风气流中;北凸型发生时,高原北部为平直的西风气流,孟湾为较强的槽,高原东、南部受西南偏南气流影响;南界型时高原一般为西北气流,南侧有较强的孟湾气旋控制。围绕高原有4个水汽的辐散源地,带状MCSs对流区的水汽主要通过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的辐散源地进入对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mcss 高原切变线 水汽输送
下载PDF
MCC转为带状MCSs过程中水平涡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丁治英 高松 常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0-550,共11页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6月18—19日的一次MCC转带状MCSs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西南涡和切变线的形成与维持是影响此次暴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前期MCC的形成到成熟以低涡降水为主,后期的...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6月18—19日的一次MCC转带状MCSs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西南涡和切变线的形成与维持是影响此次暴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前期MCC的形成到成熟以低涡降水为主,后期的圆形MCC转为带状MCSs主要为切变线降水。在雨区附近,u、v的垂直切变所形成的强水平涡度造成的旋转,对应垂直环流的上升支可触发暴雨产生,垂直方向上u、v不同的分布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环流。低涡与切变线附近的水平涡度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暴雨形成的原因不同,低涡暴雨主要由v的垂直切变造成,切变线暴雨主要由u、v的垂直切变共同作用,本次过程中v的垂直切变构成了沿切变线的东西向雨带,u的垂直切变沿纬向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垂直运动与切变线上MCSs的生成、发展和多雨团的形成关系密切。低涡、切变线降水中心附近的正倾侧项(水平涡度向垂直正涡度转换)也有类似的差异,低涡的转换主要由v/p<0决定,切变线的转换主要由-u/p>0决定。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的转换尺度较小,易在平均状态下被忽略。倾侧项主要有利于暴雨的加强,但对西南涡、切变线的发展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数值模拟 水平涡度 倾侧项
下载PDF
面向空间数据挖掘的MCSs移动和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方兆宝 吴立新 +2 位作者 林珲 江吉喜 过仲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0-604,共5页
利用1998年6-8月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及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值(HLAFS),运用空间数据挖掘的相关分析技术对青藏高原MCSs的移动和传播与其周围环境场中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东移出高原(105°... 利用1998年6-8月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及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值(HLAFS),运用空间数据挖掘的相关分析技术对青藏高原MCSs的移动和传播与其周围环境场中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东移出高原(105°E)与其东侧在400、500hPa上的高度(H)、涡度(VOR)、散度(DIV)、水汽通量散度(IFVQ)、垂直速度(W)、指数(K)等6个物理量的特征值,以及其自身形状密切相关。这对MCSs的移动和传播这一迄今的难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预报高原MCSs东移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也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红外遥感 空间数据挖掘 相关分析法
下载PDF
一次非典型暴雨中的MCSs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年第3期18-25,共8页
利用多种数据对2014年6月3-4日暴雨中的MCS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s活动呈现出多尺度特征及多样化结构,即在中α-MCSs尺度中嵌套着中β-MCSs和中γ-MCSs,在形态上呈"椭圆"型和"带状"型,旧云团相互合并诱发出新的对流体是其活动的... 利用多种数据对2014年6月3-4日暴雨中的MCS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s活动呈现出多尺度特征及多样化结构,即在中α-MCSs尺度中嵌套着中β-MCSs和中γ-MCSs,在形态上呈"椭圆"型和"带状"型,旧云团相互合并诱发出新的对流体是其活动的显著特点。在时间演变上,MCSs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时段活动造成盆地南部和东北部的暴雨天气,第二时段活动造成盆地西部至南部的大雨到暴雨天气。分析MCSs的形成原因进一步表明,MCSs的发展与850h Pa盆地倒槽和暖湿南风气流极为密切,在对流层中部影响系统不明显的形势下,850h Pa倒槽及急流附近的湿、热环境及不稳定层结为对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较大的CAPE值和上干下湿的湿度结构,K指数36℃以上,LI为负,且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为负,这一序列物理量变化均是触发MCSs生成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s 盆地倒槽 上干下湿
下载PDF
用相关分析法约简MCSs空间数据库
6
作者 方兆宝 林珲 +1 位作者 吴立新 江吉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3,i002,i003,共9页
长江流域出现致洪大暴雨与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东移密切相关。为了寻找MCSs移动和传播的规律,我们将MCSs的移动路径与其中心附近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物理量场之间建立联系,构造出MCSs东移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 长江流域出现致洪大暴雨与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东移密切相关。为了寻找MCSs移动和传播的规律,我们将MCSs的移动路径与其中心附近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物理量场之间建立联系,构造出MCSs东移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包含由9个环境物理量生成的18个属性项,除此,还包括由MCSs本身的空间特征量构成的5个属性项,即TBB强度、面积、地理位置、形状等,共计23个属性项。利用1998年6月至8月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的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计算出的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及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数值分析预报值系统(HLAFS)环境场物理量数据,构造出上述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库,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约简,结果表明:在高度(H)、温度(T)、涡度(VOR)、散度(DIV)、水汽通量散度(IFVQ)、垂直速度(W)、假相当位温(θse)、K指数(K)、相对湿度(RH)等9个因素中,高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及k指数6个因素相对独立;而温度(T)、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之间相关性较强,而且与高度等其它6个因素密切相关。根据数据库约简原则,可将温度(T)、假相当位温(θse)、相对湿度(RH)3个因素生成的6个属性项从数据库中删除,以便提高数据挖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红外遥感 空间数据挖掘 相关分析法
下载PDF
MCSs移出青藏高原规律的可视化表达与知识发现
7
作者 方兆宝 林珲 +3 位作者 吴立新 江吉喜 黄签 过仲阳 《测绘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了客观揭示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 (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s,MCSs)的演变规律 ,尤其是它向东移出高原的条件 ,采用卫星红外影像运动目标计算机自动识别与跟踪技术 ,提取了高原上夏季MCSs的大小、强度、生命史、形状及分布等空... 为了客观揭示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 (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s,MCSs)的演变规律 ,尤其是它向东移出高原的条件 ,采用卫星红外影像运动目标计算机自动识别与跟踪技术 ,提取了高原上夏季MCSs的大小、强度、生命史、形状及分布等空间特征 ,并将MCSs的空间特征与青藏高原HLAFS资料相关联 ,建立了MCSs时空数据库。运用面向时空数据挖掘的相关分析法、关联规则及决策树法 ,求解MCSs东移传播出高原与其周边环境物理场之间的关系 ,进而建立了 4 0 0hPa和 5 0 0hPa两个层次上影响MCSs移出高原的环境物理场的可视化概略模型图。从模型图中发现 :在 4 0 0hPa上 ,移出高原且方向向东的MCSs主要决定于等压面高度、散度和涡度场 ,等压面高度变化呈南北向 ;而在 5 0 0hPa上 ,等压面高度和K指数场是影响MCSs移出高原的主要因素 ,K指数变化呈西东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环境物理场 模型图 可视化 知识发现
下载PDF
弱天气强迫下一次暖区MCSs发生发展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何丽华 王咏青 +4 位作者 隆璘雪 闫雪瑾 耿飞 陈碧莹 张迎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0-823,共14页
2017年7月21日上午,石家庄地区出现了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区及其东部、北部,数值预报产品和主观预报均漏报了此次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雷达风廓线、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 2017年7月21日上午,石家庄地区出现了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市区及其东部、北部,数值预报产品和主观预报均漏报了此次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雷达风廓线、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VDRAS)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造成本次局地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e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的触发机制,讨论了该系统的传播方向和影响整体运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发生前受“副高”588 dagpm线控制,降水区高温、高湿,为降水的发生积聚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由于太行山在石家庄附近由东北-西南走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东北气流在此处逆转为西西北气流,从而在山前形成东北风和西西北风的辐合线;河北东北部秦皇岛、唐山地区因强降水形成较强的雷暴高压、冷池,雷暴高压产生的气压梯度力影响东北风逐渐加强,加强的东北风气流引导冷池呈舌状逐渐西南方向移动到石家庄北部地区,在前述辐合线附近形成低层辐合、中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与西部太行山迎风坡对东北气流的强迫抬升共同作用,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2)本次过程前期雷暴在发展加强过程中,MCSs降水形成的雷暴冷出流东北方向移动,移速缓慢,在与环境东北气流辐合的区域,不断有新的雷暴触发,使得雷暴向东北方向传播,此阶段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即MCSs的平移方向)风速较小,MCSs的移动平流不明显,以“后向传播”为主,系统稳定少动,表现为“准静止状态”;随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风速的增加,MCSs的移动方向可以通过Corfidi矢量法,由低空急流的反向矢量和1.5 km以上(850~300 hPa)的平均风速矢量合成得到,且此阶段MCSs自身冷池的移动方向与风暴承载层平均风(西北风)密切相关,对应的雷暴冷出流东南方向移动,使得西北偏冷风冷池出流与环境东南偏暖风形成辐合,在MCSs前部不断有雷暴单体新生,传播方向与平流方向一致,系统“快速”东南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mcss 冷池 地形 平流与传播
下载PDF
TRMM-retrieved Cloud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CSs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mpacts of CAPE and Vertical Wind Shear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香淑 郭学良 付丹红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7-88,共12页
Cloud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retrieved from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Microwave Imager (TRMM TMI) and Precipitation Radar (PR)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Cloud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retrieved from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Microwave Imager (TRMM TMI) and Precipitation Radar (PR)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some pioneer studies based on soundings and models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impacts of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and environmental vertical wind shear on MCSs were also explored. The main features of MCSs over the SCS were captured well by both TRMM PR and TMI. However, the PR-retrieved surface rainfall in May was less than that in June, and the reverse for TMI. TRMM-retrieved rainfall amounts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estimated from sounding and models. However, rainfall amounts from sounding-based and PR-based estimates were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retrieved from TRMM-TMI data.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ing simulation underestimated the maximum rain rate by 22% compared to that derived from TRMM-PR, and underestimated mean rainfall by 10.4% compared to the TRMM-TMI estimate, and by 12.5% compared to the sounding-based estimate. The warm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modeled from both the WRF and the Goddard Cumulus Ensemble (GCE) models were quite close to those based on TMI, but the ice water contents in the models were relatively less compared to that derived from TMI. The CAPE and wind shear induced by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were found to play critical roles in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intense convective clouds over SCS. The latent heating rate increased more than twofold during the monsoon period and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upward transportation of energy from the ocean, giving rise to the possibility of inducing large-scale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cloud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mcss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基于GNU-Radio+USRP的MCSS通信设计与实现
10
作者 陈盈 窦高奇 +1 位作者 王青波 邓冉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162,共5页
多码组合扩频是一种载荷更高、带宽占用率更低、保密性更好的新型扩频模式,但由于实际应用依赖复杂的硬件电路,极大限制了通信模式的灵活性。基于GNU-Radio+USRP构建多码组合扩频通信硬件平台,完成多码组合扩频通信算法设计和收发仿真测... 多码组合扩频是一种载荷更高、带宽占用率更低、保密性更好的新型扩频模式,但由于实际应用依赖复杂的硬件电路,极大限制了通信模式的灵活性。基于GNU-Radio+USRP构建多码组合扩频通信硬件平台,完成多码组合扩频通信算法设计和收发仿真测试,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扩频码周期、星座图映射方式、收发速率和载波频率等通信参数,并对接收载波和定时同步进行算法设计,实现系统连续和猝发通信需求,通过实时在线测试,验证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和方案设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码组合扩频 软件定义无线电 同步算法联合设计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IN HORIZONTAL VORTICITY AND HEAVY RAIN DURING THE PROCESS OF MCC TURNING INTO BANDED MCSS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治英 高松 常越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6年第2期220-232,共13页
Using real-time data and the WRF mesoscale model,a heavy rain event in the proces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 turning into banded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 during 18-19 June 2010 is simulated and an... Using real-time data and the WRF mesoscale model,a heavy rain event in the proces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 turning into banded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 during 18-19 June 2010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 southwest vortex and shear line at 850 h Pa was the mesoscale system that affected the production of this heavy rain.The low-vortex heavy rain mainly happened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MCC,and the circular MCC turned into banded MCSs in the late stage with mainly shear line precipitation.In the vicinity of rainfall area,the intense horizontal vorticity due to the vertical shear of u and v caused the rotation,and in correspondence,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triggered the formation of heavy rain.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u and v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produced varying vertical circulations.The horizontal vorticity near the low-vortex and shear line had obvious differences which led to varying reasons for heavy rain formation.The low-vortex heavy rain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vertical shear of v,and the shear line rainfall formed owing to the vertical shear of both u and v.In this process,the vertical shear of v constituted the EW-trending rain band along the shear line,and the latitudinal non-uniformity of the vertical shear in u caused the vertical mo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CSs at the shear line and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rain clusters.There was also a similar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ly-tilting term(conversion from horizontal vorticity to vertical positive vorticity) near the rainfall center between the low-vortex and the shear line.The conversion in the low vortex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бv/бp<0,while that of the shear line by бu/бp<0.The scale of the conversion from the horizontal vorticity to vertical vorticity was relatively small,and it was easily ignored in the averaged state.The twisting term was mainly conducive to the reinforcement of precipitation,wherea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west vortex and shear line was relatively sm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rai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 numerical simulation horizontal vorticity twisting term
下载PDF
线状MCSs强降水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敏 沈芳 +2 位作者 刘淇淇 李娜 王洁 《干旱气象》 2022年第4期596-604,共9页
基于2010—2019年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基于2010—2019年国家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对冀中廊坊线状MCSs强降水雷达回波、气候特征,以及降水过程中物理量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线状MCSs强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有3类,即层状云后置(trailing stratiform,TS)型,层状云前置(leading stratiform,LS)型和层状云平行(parallel stratiform,PS)型,其中TS型出现频率最高,LS型和PS型出现频率相对较少,线状MCSs强降水发生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高发于一年中的7月和一日中的前半夜;(2)线状MCSs强降水形成于4种天气尺度环流形势下,即低槽型、横槽型、低涡型和西风环流型,以低槽型最为普遍;(3)700 hPa偏西方向来的相对干冷空气与低空西南气流共同作用,加剧了大气的层结不稳定性,提高了降水效率,850 hPa偏南水汽分量越大,越有利于形成雨区相对较小、但雨强较大的强降雨天气,925 hPa东南风的配合明显扩大了强降雨落区;(4)线状MCSs生成于强的热力环境背景下,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在316.7~1545.7 J·kg^(-1),垂直能量螺旋度(vertical energy helicity,VEH)为正值且明显大于2×10^(-4)J·m·kg^(-1)·s^(-2)是其形成的有利能量条件。PS型MCSs强降水过程中,高空水平辐散加强了抽吸作用,使大的上升速率得以维持,优越的动力条件是强降雨持续时间更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线状mcss强降水 环流模型 环境参量
下载PD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over East Asia in Warm Seasons 被引量:5
13
作者 Li Jun Wang Bin Wang Dong-Ha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2期102-107,共6页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cloud clusters,defined using an objective recognition analysis based on hourly geostationary infrared satellite data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warm seasons of 1996-2008 (except 2004),...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cloud clusters,defined using an objective recognition analysis based on hourly geostationary infrared satellite data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warm seasons of 1996-2008 (except 2004),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MCS distribution over East Asia shows several high-frequency centers at low latitudes,including the Indo-China peninsula,the Bay of Bengal,the Andaman Sea,the Brahmaputra river delta,the south China coastal region,and the Philippine Islands.There are several middle-frequency centers in the middle latitudes,e.g.,the central-east of the Tibet Plateau,the Plateau of west Sichuan,Mount Wuyi,and the Sayan Mountains in Russia;whereas in Lake Baikal,the Tarim Basin,the Taklimakan Desert,the Sea of Japan,and the Sea of Okhotsk,rare MCS distributions are observed.MCSs are most intensely active in summer,with the highest monthly frequency in July,which is partly associated with the breaking out and prevail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An obvious diurnal cycle feature is also found in MCS activities,which shows that MCSs are triggered in the afternoon,mature in the evening,and dissipate at night.MCS patterns over East Asia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small,short-lived,or elongated,which move slowly and usually lead to heavy rains or fl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infrared satellite data DISTRIBUTION monthly variation diurnal cycle
下载PDF
FY-2产品在济南“7.18”大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4
作者 尹承美 卓鸿 +4 位作者 胡鹏 冉桂平 刘爱梅 杨芙蓉 李艳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和FY-2产品对济南市"7.18"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云图演变特征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和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和FY-2产品对济南市"7.18"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云图演变特征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和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低压中心附近,随其移动而移动;在减弱的云团右后方不断有新的云团生成,从γ尺度发展到β尺度,水汽条件充足时发展成边界清晰、结构密实的α尺度;大暴雨中心与云顶亮温TBB的最低值中心及强度有密切关系;FY-2产品在大暴雨临近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卫星云图 TBB 强对流天气 临近预报
下载PDF
湖北一次飑线过程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晓芳 胡伯威 李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1-485,共15页
用武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9层体扫模式观测资料、常规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以及NCEP一日4次的1°×1°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对2007年5月31日湖北飑线过程进行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用武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9层体扫模式观测资料、常规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以及NCEP一日4次的1°×1°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对2007年5月31日湖北飑线过程进行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雷达回波显示出飑线前方强而窄的回波带、过渡带、后方宽广的次强层状回波区特征;新单体在对流区前沿周期性地产生,成熟单体减弱为后面的弱回波区,在不断的生消交替过程中系统向前传播。数值模拟表明,在飑线前方上空是强而窄的上升气流,后方中层偏上是一支宽广的从前向后(由南向北)斜上升气流,下方是从后向前(由北向南)的斜下沉气流;飑线低空有两支入流:前方偏南气流和后方下沉入流,高空出流一部分向北倾斜上升,另一部分翻转向南。飑线系统内气流沿着湿而高θse值带进入和上升,在干而低θse值区下沉。低层风切变和飑线后部冷丘的作用是造成飑线垂直结构的可能原因。飑线结构的数值模拟与雷达观测结构基本一致,其特征与美国经典飑线概念模型(TS型:拖曳层状)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mcss 飑线 雷达回波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MCS的活动特征及组织发展形式 被引量:23
16
作者 梁巧倩 项颂翔 +1 位作者 林良根 蒙伟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1-551,共11页
利用卫星云图Tbb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按照Jirak对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分类方法,将华南MCS分为MCC(中尺度对流复合体)、PECS(线状或长条状MCS)、MβCCS和MβECS(即β尺度的MCC和β尺度的PECS)4种类型,对华南前汛... 利用卫星云图Tbb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按照Jirak对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分类方法,将华南MCS分为MCC(中尺度对流复合体)、PECS(线状或长条状MCS)、MβCCS和MβECS(即β尺度的MCC和β尺度的PECS)4种类型,对华南前汛期MCS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生发展的组织形式和天气学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ECS是华南地区MCS的主要发展形式。4—6月MCS的发生个数逐月增多。MCS的日变化呈单峰型,主要集中于下午到上半夜形成,傍晚到半夜之间发展成熟。但具体到不同的4种类型,其日变化特征有一定差异。MCS活动分布特征与地形没有明显对应关系,全区都可有PECS发生。MCS主要以东移为主,其次的移动方向4种不同类型分别略有不同。MCS的发生发展有3种主要天气形势:500 hPa槽前西南风场型、850 hPa切变线南侧的西南风场型和地面低槽配合的Ⅰ型;500 hPa西北风场型、850 hPa切变线型和地面低槽配合的Ⅱ型;500 hPa西风槽过境型、850 hPa切变线南侧的西南风场型和地面低槽配合的Ⅲ型。孤立发展和合并增长是华南MCS的主要组织发展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华南前汛期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 组织形式
下载PDF
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40
17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崔春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7,共14页
利用多种类型资料,对2009年6月29—30日引发鄂皖境内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梅雨锋暴雨系统的多尺度结构特征,并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梅雨锋暴雨系统进行了9km三重双向嵌套大区域精细模... 利用多种类型资料,对2009年6月29—30日引发鄂皖境内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梅雨锋暴雨系统的多尺度结构特征,并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梅雨锋暴雨系统进行了9km三重双向嵌套大区域精细模拟,再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模式输出进行空间带通滤波,分离出α、β和γ中尺度系统,对不同中尺度系统的热力动力三维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锋特大暴雨由梅雨锋上多个不同尺度的MCSs活动造成,这些不同尺度的MCSs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α、β和γ中尺度上,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α、β中尺度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环流,而γ中尺度系统则具有惯性重力波特征,往往嵌套在α、β中尺度系统内发生发展。最后,提出了典型梅雨锋暴雨系统的物理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多尺度结构特征 惯性重力波
下载PDF
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95
18
作者 程麟生 冯伍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s)与许多严重的气象灾害 ,特别是我国的暴雨洪涝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其中包括 :MCSs的时空分布 ;MCCs的平均生成环境 ;MCSs的组织模型和逆尺度演变 ;发展中的MCS...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s)与许多严重的气象灾害 ,特别是我国的暴雨洪涝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其中包括 :MCSs的时空分布 ;MCCs的平均生成环境 ;MCSs的组织模型和逆尺度演变 ;发展中的MCSs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 ;MCSs的动力学和不稳定度 ;MCSs的数值模拟 ;MβCS和MγCS的观测和模拟 ;MCSs的概念模型 ;MCSs的结构和机制研究的观测计划。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有关中纬度MCSs的发生、发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气象灾害 mcss 时空分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对流系统与中国东部降水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23
19
作者 胡亮 李耀东 +1 位作者 付容 何金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1-309,共9页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地面常规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夏季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移动性MCSs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通...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地面常规观测站资料,分析了夏季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移动性MCSs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通过对MCSs爆发异常强弱年高度和风差值场的分析,概括出青藏高原MCSs影响中国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MCSs主要生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其爆发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它们能够传播到我国中东部及南亚许多地区;夏季MCSs对我国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它们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以4条正、负相间的东西向分布带的形势存在,从南到北依次为"-+-+",这与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冷涡的强度、位置变化与高原MCSs生成的多少密切相关,并通过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css 中国降水 南亚高压 西太副高 东北冷涡
下载PDF
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的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 被引量:22
20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3 位作者 袁金南 李春晖 梁巧倩 吴乃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8-525,共18页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 应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位涡分离反演等方法,对华南沿海2011年7月15—18日持续暴雨过程中季风槽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暴雨发生期间季风槽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的机理及其对季风槽维持发展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槽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于弱斜压性环境中,大多在槽东西两端涡度中心区发展最强。南侧盛行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了对流发展的"可维持性"条件,是对流得以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原因。涡度收支诊断表明,季风槽气旋性涡度生成主要由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辐合引起。位涡分离反演结果证实,季风槽气旋性环流增强主要由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相关的扰动位涡造成,并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加热峰值高度升高而向上发展,是大尺度环流对中尺度对流系统潜热加热动力响应的结果。在季风槽东西两端,由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烈且持续,具有更高的加热效率,引起的气旋性涡度向上发展最为明显。其结果可引起中尺度对流系统西南一侧向北非地转风发展,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增强西风,维持低空急流的发展,为对流反复发生提供条件。这些都说明季风槽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相互作用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和持续暴雨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槽持续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凝结潜热加热 动力学响应 位涡分离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