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曲县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评估
1
作者 张琴 孙小妹 +3 位作者 蒲强胜 姚宝辉 张倩 苏军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9,共13页
为了综合评价甘肃省玛曲县在第二轮退牧还草工程(2005~2020年)实施中取得的成效,本文构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工程的可持续性、工程的自身特性5个准则层、17个指标层的综合评价体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问卷调查,结合相... 为了综合评价甘肃省玛曲县在第二轮退牧还草工程(2005~2020年)实施中取得的成效,本文构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工程的可持续性、工程的自身特性5个准则层、17个指标层的综合评价体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问卷调查,结合相关部门意见构建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实施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自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当地生态效益(0.4274)上升最为显著,其次是经济效益(0.2658)、社会效益(0.1693)、工程的可持续性(0.0838)和工程的自身特性(0.0564)。虽然退牧还草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成效,但如何使成果持续有效地延续下去至关重要。通过项目实施前后指标层的权重分析,建议政府需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采取近自然修复技术,选择适合高寒环境的乡土草种补播,提高草场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引领牧民构建畜产品产业链,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向以非传统牧业为主的经济收入模式迈进;加大对牧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的生态意识;构建以草定畜、草畜同步发展的自然-人文耦合系统下的放牧模式和“减畜不减产、减畜不减收”的草地农业模式,促进草场可持续发展。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对退牧还草工程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宏观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县 退牧还草工程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成效评价
下载PDF
玛曲县尼玛镇某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及生态修复治理
2
作者 李涛 《中国井矿盐》 CAS 2024年第4期36-38,共3页
某矿山治理区为历史遗留采坑及破坏区,由于长期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较严重。本文在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工程、生物等相对应的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某矿山治理区为历史遗留采坑及破坏区,由于长期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较严重。本文在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工程、生物等相对应的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治理工程与矿山周边环境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县 矿山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评估 生态修复治理
下载PDF
玛曲县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探索
3
作者 才让贡保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42-45,49,共5页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 以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至贡北湿地、尼玛镇忠克隧道至县城湿地和欧拉秀玛乡湿地3个存在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为例,分析了不同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下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湿地水域面积萎缩、鼠害、河道内切和草场退化是该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受自然和人为2部分因素的影响。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鼠害防治、植被恢复、退牧还湿、围栏建设和标识牌建设5部分,根据不同区域的湿地退化程度采取将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湿地修复,以期为玛曲县及类似地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湿地 生态修复 玛曲县
下载PDF
Revisiting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Northeast Tibet 被引量:7
4
作者 LI Jian ZHANG Yueqiao +3 位作者 LI Hailong XIONG Jinhong LI Jianhua WU Tair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86-502,共17页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was estimat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terpretation,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measurements of offset river terraces, and 14 C dating of snail shells collected from offset ris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ft-slip rate along the segment is 3–5 mm/a, and that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0.3–0.5 mm/a.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lips on the segment remain consistent over a distance of ~100 km. It means that no slip gradient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occurred along the Maqu segment, and which thus might behave as an independent seismogenic fault. Judging from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terrace offsets, we infer that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produced by a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with a magnitude of Ms7.0–7.5 on the Maqu fault could generate a horizontal slip of 4.5–5 m and a vertical slip of 0.45–0.5 m, with a corresponding ratio(Dh/Dv) of about 9. Two surface rupture events must have occurred over the past 3300 years, the latest one possibly between 1485 cal BP and 1730 cal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Kunlun fault maqu fault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offset terraces paleo-seismicity
下载PD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Maqu County, China in the past 25 years 被引量:4
5
作者 JunFeng Lu ZhiBao Dong +3 位作者 GuangYin Hu WenJin Li WanYin Luo MingLiang T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5期432-440,共9页
Maqu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it is the main watershed for the Yellow River. The ecosystem there is extremely vulnerable and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whi... Maqu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it is the main watershed for the Yellow River. The ecosystem there is extremely vulnerable and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which have caused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is region.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 government project to restore the grazing areas to grassland was implemented in Maqu County in early 2004.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that restoration project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and explor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LUCC in Maqu County. In the study we used Landsat images obtained in 1989, 2004, 2009, and 2014 to establish database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Then we derived LUCC information by overlaying these layers using GIS software.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main forces responsible for LUC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sts, high-coverage grasslands, and marshes experienced the most significant decreases during 1989–2004, by 882.8 ha, 35,250.4 ha, and 2,753.4 ha, respectively. However, moderate- and low-coverage grasslands and sand lands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increasing by 12,529.7 ha, 25,491.0 ha, and 577.5 ha, respectively. LUCC in 2004–2009 showed tha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slowed compared with 1989?2004. During 2009–2014, high- and moderate-coverage grasslands increased obviously, but low-coverage grasslands, marshes, unused lands, sand lands, and water areas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was obvious before 2009, showing a decrease in the forests, grasslands, and water areas, and an increase in unused lands. Th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was reversed after 2009, as was mainly evidenced by increases in high- and mod-erate-coverage grasslands, and the shrinkage rate of marshes decreased obviously.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ject of restoring grazing lands to grassland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UCC. Other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LUCC includ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environment, seasonal overgrazing, and pest and rodent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driving forces maqu County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玛曲高寒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特征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敏 刘旻霞 +3 位作者 王千月 苗乐乐 杨春亮 肖音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82-6489,共8页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4种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随草地退化加剧显著下降(P<0.05),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4种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了土壤理化因子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随草地退化加剧显著下降(P<0.05),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得到在无、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的细菌、真菌OTU数量分别为1927、2011、2040、1798以及1492、1511、1383、1466个;无、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特有的细菌、真菌OTU数量分别为588、513、691、409和116、112、73、79个.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数量占明显优势,多样性随草地退化整体下降.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变形菌门在中度退化草地上的相对丰度达到最大为45%;土壤真菌优势菌群子囊菌门在无退化草地上的相对丰度最大为89%.RDA分析中,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含水量、全氮、全磷和pH值是影响土壤细菌的主要因子,土壤全磷、全氮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真菌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县 退化草地 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技术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城市建筑物情景构建及地震风险评估——以玛曲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小平 林旭川 +4 位作者 朱瑞 孙艳萍 陈文凯 张灿 赵怀群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5,共10页
利用大疆M300无人机对玛曲县城区建筑物进行全覆盖、高精度航拍,建立三维模型,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对城区建筑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构建玛曲县城区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震害情景,并对其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利用大疆M300无人机对玛曲县城区建筑物进行全覆盖、高精度航拍,建立三维模型,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对城区建筑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构建玛曲县城区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震害情景,并对其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型城市城区高层建筑物结构类型解译工作中,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全天时获取成像清晰、质量较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更好地高精度分辨城区高层建筑物结构类型、层数等基础信息,能为震害情景构建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烈度为Ⅶ度时,城区建筑物以轻微破坏和中等以下破坏为主,地震灾害风险不大;烈度为Ⅷ时,城区建筑物以中等及以上破坏为主,地震灾害风险较大;烈度为Ⅸ度时,城区大部分建筑物都会出现严重及以上破坏,地震灾害风险很大。研究结果将会为该地区精确实施建筑物加固、重点隐患排查等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对该地区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情景构建 玛曲县
下载PDF
流域产输沙模型中考虑泥沙来源的动态粒径计算方法
8
作者 徐东坡 周祖昊 +3 位作者 蔡静雅 刘佳嘉 贾仰文 王浩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准确反映泥沙粒径分布特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提高流域产输沙模型的模拟精度,以黄河干流玛曲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季节的泥沙来源不同这一特点,采用坡面、谷沟、河道各来源的泥沙量作为权重,基于WEP-SED分布式... 为准确反映泥沙粒径分布特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提高流域产输沙模型的模拟精度,以黄河干流玛曲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季节的泥沙来源不同这一特点,采用坡面、谷沟、河道各来源的泥沙量作为权重,基于WEP-SED分布式流域产输沙模型对流域产输沙过程中的综合泥沙中值粒径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并对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和不同来源的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的模型模拟的玛曲水文站输沙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采用泥沙固定粒径计算方法相比,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可有效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其NSE值从0.601提升至0.706;采用泥沙动态粒径计算方法模拟的泥沙中值粒径呈现汛期小、非汛期大的动态变化规律,其年内分布规律与实测资料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P-SED模型 产输沙 泥沙来源 泥沙动态粒径 玛曲水文站-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三维形变研究
9
作者 张夏 董彦芳 洪顺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9-184,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最活跃的左旋走滑断裂之一,是巴颜喀拉地块的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东段的玛沁-玛曲段是近400年来5级以上地震空区。本文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B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获取玛沁-玛曲段的震间LO...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最活跃的左旋走滑断裂之一,是巴颜喀拉地块的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东段的玛沁-玛曲段是近400年来5级以上地震空区。本文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B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获取玛沁-玛曲段的震间LOS向形变速率场,结合GNSS数据插值解算欧亚参考框架下的三维速率场,合成平行于断层走向的速度场;然后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反演玛沁-玛曲段及周围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玛沁-玛曲段未发现明显的蠕滑现象,其滑动速率从距离东昆仑末端300 km左右的阿尼玛卿山开始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由4.7 mm/a逐渐减小到2.3 mm/a;玛沁-玛曲段大部分存在10 km以上的闭锁深度,并且在不断积累应变,已接近古地震的复发周期。玛沁段与玛曲段的地震矩积累均可达到1.00×10^(20)N·m,均相当于一次M_(W)7.3地震的能量;若两段同时破裂,释放的地震矩能量相当于一次M_(W)7.5地震,因此玛沁-玛曲段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沁-玛曲段 INSAR 三维形变 断层闭锁 滑动速率
下载PDF
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分析——以玛曲县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强强 张佩琳 吴茜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38-145,共8页
【目的】研究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有助于充分认识当前牧民生计诉求与实现困境,以期为引导牧户亲环境行为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玛曲县草原牧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主观认知、生产行为、生计方式等3... 【目的】研究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有助于充分认识当前牧民生计诉求与实现困境,以期为引导牧户亲环境行为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玛曲县草原牧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主观认知、生产行为、生计方式等3个方面分析了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结果】牧民在脆弱草原生态问题认识上达成共识,自觉响应休牧禁牧政策。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放牧养殖向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现代舍饲养殖转型。牧民就业途径不断拓宽,极大地加速了牧民“农转非”进程,其社会角色随之由单一的“牧羊人”向市场价值的发现者、创造者以及分配者多元化转变。牧民收入形成了以畜牧业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多元格局,同时传统生产经营支出趋于下降,而以社会交往为代表的支出不断增加。另外,牧民政策响应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跟随性”和违规或不合理放牧行为,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不合理放牧行为逐步收敛。【结论】培育牧民基于内应力的生态理性,完善草原保护制度的运行监督机制对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应将增强牧民生计资本、提升牧民生计能力与完善禁牧、休牧种草奖励机制、加大退牧补贴力度更好的结合起来,在提升牧民收入的同时提高草原保护能效、恢复草场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响应 生产生计 禁牧政策 玛曲县
下载PDF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玛曲县近10年生态安全评价
11
作者 何钰 罗永忠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3年第5期45-51,共7页
为研究近1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对玛曲县生态安全的影响,本研究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玛曲县2009—2018年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该县人均生态足迹以2.95%的增幅由5.562 hm2上升至5.72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以31.50%的降... 为研究近1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对玛曲县生态安全的影响,本研究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玛曲县2009—2018年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该县人均生态足迹以2.95%的增幅由5.562 hm2上升至5.72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以31.50%的降幅从4.906 hm2下降到3.361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10年间降幅达到37.50%;10年间生态压力指数在1.134~1.704之间起伏,生态占用指数在2.060~2.121之间波动,生态经济协调系数在1.817~1.245之间浮动。玛曲县近10年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存在冲突,生态环境的压力大。本研究为玛曲县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县 能值生态足迹 能值生态承载力 生态安全
下载PDF
黄河源玛曲县生态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演变分析
12
作者 赵伟明 杨忆昕 +2 位作者 黄草 丁世星 赵志尧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1,共6页
玛曲县生态环境对于黄河源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估玛曲县生态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ESV)有助于保护其生态环境。基于玛曲县1995—2020年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分析玛曲县生态格局演变趋势。基于改进的单... 玛曲县生态环境对于黄河源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估玛曲县生态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ESV)有助于保护其生态环境。基于玛曲县1995—2020年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分析玛曲县生态格局演变趋势。基于改进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评估玛曲县ESV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合地理探测器法探讨不同驱动因子对ESV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5 a来,玛曲县生态格局变化幅度先减小后增大,ESV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文调节功能的ESV值随生态格局演变的变化幅度最大;ESV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子与人为因子的共同影响,温度与DEM是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活动对ESV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与自然因子交互作用下产生的非线性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格局 生态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法 空间分布 玛曲县 黄河源
下载PDF
甘南玛曲七种主要饲草营养价值比较 被引量:35
13
作者 许涛 祁娟 +2 位作者 蒲小鹏 王林 姚拓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3-116,共4页
对甘南玛曲七种主要饲草的干草产量、高度、常规养分(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磷)进行测定,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干草产量为2882kg/hm2,比新疆大叶苜蓿、甘农1号苜... 对甘南玛曲七种主要饲草的干草产量、高度、常规养分(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磷)进行测定,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干草产量为2882kg/hm2,比新疆大叶苜蓿、甘农1号苜蓿、红豆草和箭筈豌豆高,比绿麦、燕麦和垂穗披碱草低,牧草营养价值为甘农1号苜蓿>绿麦>箭筈豌豆>垂穗披碱草>新疆大叶苜蓿>燕麦>天然草地>红豆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 牧草 产量 养分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玛曲县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文龙 薛中正 +3 位作者 郭述茂 徐丹丹 范成勇 张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0,95,共7页
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改进的遥感二分像元估算模型估算了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结果显示:玛曲县2000,2002,2004,2006,2008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66.17%,56.41%,57.34%,77.38%,58.93%。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 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改进的遥感二分像元估算模型估算了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结果显示:玛曲县2000,2002,2004,2006,2008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66.17%,56.41%,57.34%,77.38%,58.93%。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优等植被的退化比较严重。草地植被的演变情况主要由优等植被覆盖向劣等植被覆盖演变,进一步证实了玛曲县草地呈退化趋势。并对导致玛曲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进行PCA分析,结果显示人为因素是导致玛曲县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说明人类活动对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植被覆盖度 驱动因子 玛曲县
下载PDF
玛曲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昌龙 徐先英 +2 位作者 金红喜 王多泽 李菁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953-3961,共9页
针对玛曲高寒草甸沙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问题,采用群落样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4种典型高寒沙化草甸的植被结构特征和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1)群落植被盖度持续下降(... 针对玛曲高寒草甸沙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问题,采用群落样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4种典型高寒沙化草甸的植被结构特征和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1)群落植被盖度持续下降(分别为99.216%,80.078%,49.895%,36.398%)、物种数逐渐减少(分别为53,32,14,13)、群落结构趋向简单(重要值大于1的物种分别有28,16,10,8种),典型高寒草甸优势种和伴生种逐渐退出群落,而适应沙质荒漠的物种逐渐占据群落中的优势地位,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向高寒沙质荒漠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群落以青藏苔草+高山早熟禾群落→青藏苔草+防风+高山嵩草群落→高山嵩草+防风+青藏苔草群落→毛穗赖草+藏虫实+青藏苔草+防风群落的方向演替;2)群落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在轻度沙化草甸达到最大,但差异不显著;而群落优势度逐渐增加,在中度沙化草甸增加极显著;3)潜在沙化草甸与沙化草甸之间的Whittaker指数差异极显著,中度沙化草甸与重度沙化草甸之间差异显著,而轻度沙化草甸与中度沙化草甸之间差异不显著。4)潜在沙化草甸与3种沙化草甸和轻度沙化草甸与重度沙化草甸之间群落相异性系数较高(0.705—0.937),群落共有度指数较低(0.034—0.173),而重度沙化草甸与中度沙化草甸、轻度沙化草甸与中度沙化草甸之间群落相异性系数相对较低(0.545—0.553),群落共有度指数相对较高(0.293—0.303)。以上分析表明,玛曲高寒草甸在沙化过程中存在轻度沙化和重度沙化两个关键过程,因此对潜在沙化草甸应采取封育、禁牧、轮牧、抚育等科学管护措施,而对沙化草甸应采取草皮移植、补播、施肥等植被快速恢复措施和流沙治理措施进行生态修复,防止草甸沙化的加剧和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 高寒草甸 沙化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玛曲县草地退牧还草工程效果评价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静 郭铌 +1 位作者 蔡迪花 邓振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76-1284,共9页
利用残差趋势法对玛曲县草地退牧还草工程(禁牧、休牧)效果进行了评价,即利用2000~2006年250m的MODIS16天合成NDVI产品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建立工程区内退牧前2000~2004年两种时间尺度(年、月),3种空间尺度(县、乡镇、围栏)的NDVI值... 利用残差趋势法对玛曲县草地退牧还草工程(禁牧、休牧)效果进行了评价,即利用2000~2006年250m的MODIS16天合成NDVI产品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建立工程区内退牧前2000~2004年两种时间尺度(年、月),3种空间尺度(县、乡镇、围栏)的NDVI值同气象要素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预测无该工程影响下的模拟NDVI值,分析退牧前后模拟NDVI值与实际NDVI值的残差及变化趋势,从而判断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地恢复状况的影响,及分析不同工程措施对草地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工程有利于玛曲县草地牧草生长和草地恢复,但草地恢复效果存在时空差异,退牧还草工程有助于牧草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尤其是牧草生长初期和末期效果最为显著。禁牧措施较休牧措施对于草地恢复效果更显著。整个工程区内草地总体处于恢复中,但恢复状况各有差异,一些区域草地恢复状况不理想,说明这些区域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放牧或不合理放牧行为,退牧还草工程执行力度差。就各乡草地恢复状况而言,曼日玛乡草地总体恢复趋势最好,欧拉乡草地总体恢复趋势相对较差。各乡下辖各围栏区草地恢复效果显著,但个别围栏区草地仍处于恶化趋势,其中恢复效果最好的是16#围栏区,恶化最为严重的是5#围栏区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县 草地 退牧还草 评价
下载PDF
沙化对玛曲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何芳兰 金红喜 +3 位作者 王锁民 韩生慧 曾荣 马俊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876-5883,共8页
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随沙化程度的加剧,玛曲高寒草甸土壤粘粒成分、含水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土壤细砂... 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随沙化程度的加剧,玛曲高寒草甸土壤粘粒成分、含水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土壤细砂粒成分和pH值逐渐增大,土壤粗砂粒、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量均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在发生沙化的高寒草甸土壤中,细菌占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分,然后依次是放线菌和真菌;细菌百分比在中度沙化的样地土壤中达到最大值,放线菌和真菌百分比在轻度沙化的样地土壤中达到最大值。(3)在玛曲高寒草甸沙化过程中,驱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驱使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导因子,在沙化初期是土壤含水量、颗粒组成、动植物和pH,在沙化发生后是土壤微生物、颗粒组成、含水量及动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高寒草甸 玛曲
下载PDF
黄河上游玛曲县植被指数与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世强 文莉娟 +4 位作者 吕世华 陈昌平 奥银焕 张宇 鲍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利用8 km分辨率Pathdfinder NOAA AVHRR 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玛曲气象站日资料,分析了玛曲1982—2000年植被指数变化和1967—2000年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植被指数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玛曲的年平均植被指数都>0.4,20世纪90年代植... 利用8 km分辨率Pathdfinder NOAA AVHRR 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玛曲气象站日资料,分析了玛曲1982—2000年植被指数变化和1967—2000年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植被指数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玛曲的年平均植被指数都>0.4,20世纪90年代植被状况好于80年代;玛曲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降水>春季,年降水量有略有增加趋势;气温呈变暖趋势,平均增温率为0.25℃.(10a)-1.NDVI与20 cm土壤温度相关最好,在地下一定距离以内,深度越深相关越好;其次是15 cm土壤温度与气温,相关最差的是5、0 cm土壤温度和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变化 玛曲 黄河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3 位作者 尹东 邓振镛 张秀云 李侠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7-133,共7页
黄河在甘肃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长433km“U”字形的第一弯,这里拥有大面积亚高山草甸类草场和沼泽湿地,被誉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但是,近50年来黄河首曲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利用... 黄河在甘肃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长433km“U”字形的第一弯,这里拥有大面积亚高山草甸类草场和沼泽湿地,被誉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但是,近50年来黄河首曲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利用黄河首曲玛曲县草地与湿地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表明: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玛曲县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草地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乱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为此,提出了适应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演替规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退化 气候变化 环境蠕变 玛曲县
下载PDF
玛曲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31
20
作者 邹丽娜 周志宇 +1 位作者 颜淑云 秦彧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87,共8页
选取玛曲高寒围封草地(封育草地、修复草地)、开垦地(燕麦地)以及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黑土滩草地、沙化草地),对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的开垦与退化,使土壤有机碳(SOC)、全N、有效N、全P、有效P含量显著下降,... 选取玛曲高寒围封草地(封育草地、修复草地)、开垦地(燕麦地)以及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黑土滩草地、沙化草地),对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的开垦与退化,使土壤有机碳(SOC)、全N、有效N、全P、有效P含量显著下降,而pH值却显著升高。随着草地的开垦与退化,全K、有效K变化不明显,沙化草地土壤中全Ca含量显著增高,约是其它利用方式的3倍以上。中度退化草地的全Mg含量最高,燕麦地、封育草地也出现了较高的Mg含量,但无显著差异。各项养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SOC与全N、有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P、有效P、全K、有效K、全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C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pH值与土壤全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其他养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Ca与全M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曲 高寒草地 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