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秆野螟属(Ostrinia)五种近缘种的同工酶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仲雪 孟祥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Ostrinia属5种近缘种4种酶的同工酶分析后发现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宁夏苍耳螟和豆螟的同工酶均具多态现象。根据酶谱的差异,绘出了Os-trinia属5种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图,并利用N...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Ostrinia属5种近缘种4种酶的同工酶分析后发现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宁夏苍耳螟和豆螟的同工酶均具多态现象。根据酶谱的差异,绘出了Os-trinia属5种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图,并利用Nei,M的遗传距离计算公式求得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之间的遗传距离是1.219,亚洲玉米螟与宁夏苍耳螟间的遗传距离为1.046,欧洲玉米螟与宁夏苍耳螟间为0.216。根据亚种间遗传距离在0.23左右的意见,作者首次认为宁夏苍耳螟是欧洲玉米螟的一个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近缘种 同功酶 分类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Beauveria bassian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Spray, Trichogramma pretiosum and Spinosad on the Lepidoptera: Crambidae, European Corn Borer (Ostrinia nubilalis)
2
作者 R. D. Tembo D. M. Pavuk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1年第5期678-692,共15页
The research cxamined the effects of microbial and novel insecticidal control strategies and also Irichogramma pretiosum on the I,epidoptera: Crambidae,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ECB), (Ostrinia nubilalis). The tr... The research cxamined the effects of microbial and novel insecticidal control strategies and also Irichogramma pretiosum on the I,epidoptera: Crambidae,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ECB), (Ostrinia nubilalis). The treatments included ~ino^d, from bacteria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Beauveria bassiana, the egg parasitoid Trichogramma pretiosum, and foliar applied Bt spray, and t^vo combinations Bearveria bassiana plus Bt spray and Trichogramma pretiosum and spinosad. The infestations by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larvae on stalks of corn were very" severe in all the control treatments both 2006 and 2007. The microbial treatments caused various levels of European corn borer mortality. In all the paramete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other treatments with a P 〈 0.00 l. In this research, treatment with spinosad emerg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biological agent in the control of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The treatment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non-target arthropods (P 〉 0.05). This research is relevant in boosting underutilize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increasing stakeholder adoption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reby' reducing the use of conventional insecticides especially for orgamc thrmers. This is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certain countries where the commumities are skeptical about consuming transgenic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opean corn borer (ostrinia nubilalis) Trichogramma pretiosum spmosad Beauveria bassiana Bt sprays corn
下载PDF
杀虫灯诱杀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距离与性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海亮 刘敏 +3 位作者 董航顺 赵福成 吕要斌 章金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15,340,共5页
为明确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杀虫效果,分别对2种害虫人工饲养的成虫进行颜色标记后,在距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根据杀虫灯下回收数量确定有效防控距离。同时对高空测... 为明确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杀虫效果,分别对2种害虫人工饲养的成虫进行颜色标记后,在距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根据杀虫灯下回收数量确定有效防控距离。同时对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2种不同光源测报灯诱集到的2种害虫的性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距杀虫灯15~45 m内,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随着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距灯45 m的回收率最高,为4.95%,在距离增加到60 m时,回收率显著下降。草地贪夜蛾在距灯30 m处的回收率为6.08%,随着离灯距离的增加,雌、雄蛾回收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回收的雌蛾比例减少。杀虫灯在1.2 m高度时对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高于1.5 m和1.8 m,3个高度雄蛾的回收率均高于雌蛾,随着高度增加,回收率下降,雌蛾的回收比例也呈下降趋势。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捕获的2种害虫雌雄性比均低于0.45∶1,2种害虫的趋光性均存在雄性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灯 亚洲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 诱杀距离 性比
下载PDF
红火蚁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及其发生影响
4
作者 黄俊 王磊 +3 位作者 张娟 许益镌 陆永跃 曾玲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396,共8页
蚂蚁在蛀茎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分布性的入侵蚂蚁红火蚁取食多种无脊椎动物并在入侵区域成为优势物种。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红火蚁对玉米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本文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研究红火蚁对亚洲玉... 蚂蚁在蛀茎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分布性的入侵蚂蚁红火蚁取食多种无脊椎动物并在入侵区域成为优势物种。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红火蚁对玉米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本文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研究红火蚁对亚洲玉米螟的觅食和捕食行为。研究显示,对于隐藏度低的亚洲玉米螟,红火蚁发现该害虫的时间约为40s,召集时间少于1 h。对于隐藏度高的亚洲玉米螟,红火蚁发现该害虫的时间超过26 min,召集时间接近6 h。野外实验显示,红火蚁可以降低玉米中后期生长阶段中50%的亚洲玉米螟卵块、94.1%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和92.9%亚洲玉米螟蛀食孔。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理解红火蚁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玉米螟 搜索行为 召集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两种诱虫灯下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及迁飞状态分析
5
作者 王丽丽 栾炳辉 +3 位作者 王洪涛 王培松 高兴祥 刘保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071-4081,共11页
【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我国玉米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鳞翅目迁飞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安全生产,比较和评价地面灯和探照灯诱集的玉米螟种群动态和迁飞状态,为玉米螟精准防控技术制定和迁飞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我国玉米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鳞翅目迁飞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安全生产,比较和评价地面灯和探照灯诱集的玉米螟种群动态和迁飞状态,为玉米螟精准防控技术制定和迁飞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2023年连续5年在山东烟台利用地面灯和高空探照灯对玉米螟进行监测,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逐日检查并统计两种诱虫灯下的玉米螟数量,通过绘制监测曲线分析玉米螟的种群动态;根据每日诱虫量占全年诱虫量的百分比研究分析玉米螟的上灯规律;根据迁飞性昆虫种群数量“突增突减”现象,以及探照灯和地面灯诱虫数量比值,分析玉米螟的迁飞状态。【结果】玉米螟发生数量在年度间和月份间呈差异变化,且探照灯对玉米螟的诱集量高于地面灯,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诱虫灯年诱虫总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地面灯和探照灯监测的玉米螟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但探照灯诱虫高峰明显,且开始时间早,结束时间晚;地面灯和探照灯下玉米螟上灯规律一致,只有高峰日、一般发生日和不发生日3种类型,且高峰日均以7月中旬为分界点呈现前后两个高峰阶段;迁飞状态分析显示,玉米螟总体上分为两个迁飞过程,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第一个迁飞过程,虫量少、历期短,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二个迁飞过程,虫量多、历期长。【结论】地面灯和探照灯下玉米螟种群动态一致,两种灯均可用于监测玉米螟发生动态,但探照灯诱虫数量多、诱虫高峰明显、第一个高峰日早、高峰历期长,在监测玉米螟早期迁飞状态方面更具优势,可及时监控玉米螟发生情况,并做好防控准备;地面灯和探照灯下玉米螟上灯规律一致,其高峰日均分前后两个高峰阶段,且高峰日状态明显,均可用于监测玉米螟上灯规律;玉米螟5月下旬至6月下旬经烟台从南往北迁飞,7月下旬至9月中旬往南回迁,可提前在玉米螟迁飞路径上加强监测预警,并开展精准防控工作控制玉米螟迁飞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探照灯 地面灯 亚洲玉米螟 种群动态 迁飞状态
下载PDF
新疆亚洲玉米螟暴发成灾驱动机制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6
作者 丁新华 王小武 +7 位作者 付开赟 贾尊尊 卢屹 魏新振 王志慧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6,共13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亚洲玉米螟 灾变机制 驱动因素 综合治理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越冬后幼虫致病细菌——黏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活性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梓涵 王小武 +6 位作者 丁新华 付开赟 蒋旭东 巩雪花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18,共9页
本研究从新疆伊犁河谷新源县春播玉米田越冬后自然罹病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获得1株细菌菌株ACB3014,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 本研究从新疆伊犁河谷新源县春播玉米田越冬后自然罹病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获得1株细菌菌株ACB3014,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菌株ACB3014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ACB3014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随菌悬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饲喂ACB3014菌悬液后第7 d,在浓度2×10^(4)~2×10^(8)cfu/mL下,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为27.78%~77.78%。接种第13 d,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LC_(50)为3.79×10^(3)cfu/mL,当浓度达2×10^(8)cfu/mL时,LT_(50)为3.93 d。且染病后的亚洲玉米螟体色为暗红色和黑色,虫体呈脓状溃烂,散发出强烈异味。综上,黏质沙雷氏菌ACB3014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具有很高的防治潜力,可用作亚洲玉米螟的绿色生物防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黏质沙雷氏菌 毒力测定 致病力 杀虫活性
下载PDF
江西省52个春玉米品种对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漆学伟 邸宁 +5 位作者 梁玉勇 洪霖 贾志新 王旭明 王甦 程正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目的】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水平,对选用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首先通过种群动态调查确定江西省春玉米主要害虫种类,随后通过蚜量比值和茎秆蛀孔数筛选江西省52个... 【目的】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水平,对选用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首先通过种群动态调查确定江西省春玉米主要害虫种类,随后通过蚜量比值和茎秆蛀孔数筛选江西省52个推广春玉米品种中的玉米抗虫品种,最后通过果穗产量和危害率调查得到适合江西省种植的玉米抗虫品种。【结果】调查发现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江西省南昌市春玉米主要害虫,其中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相对较大。通过蚜量比值得出52个推广品种中有高抗蚜虫品种17个,抗蚜品种5个,中抗品种5个,敏感品种6个,高感品种17个;通过茎秆蛀孔数得出有高抗亚洲玉米螟品种12个,抗亚洲玉米螟品种有14个,中抗品种12个,敏感品种5个,高感品种9个。部分推广玉米品种抗蚜性较差时,其抗螟性则较强,而当抗螟性较差时,则其抗蚜性抗蚜性较强,但京科968、双甜726、万鲜甜6188既高抗蚜虫又高抗亚洲玉米螟;52个推广玉米品种10株产量为0.90~4.24 kg,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分别为万鲜甜6188、百沐达、维甜999、美玉爽甜糯502、京科968,推广玉米品种中大部分果穗为害率较高,除尚满帝、桂甜糯108、泰坦、百沐达、桂糯530,其余品种果穗为害率都在50%以上。【结论】江西省52个推广的玉米品种对害虫具有不同程度抗性,其在自然感虫状态下的产量也差异较大,结合抗虫性和产量指标得出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既具有较强的抗蚜性、抗螟性,同时自然感虫状态下产量较高,推荐江西省春玉米种植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筛选得到的抗性品系也可为玉米抗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候选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抗虫性 种群动态 玉米蚜 亚洲玉米螟 产量 为害率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化学感受器种类与分布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谢建军 钟国华 +3 位作者 陈新芳 陈文团 徐齐云 胡美英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75,共5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触角、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的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分布与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分为三节,在第二和第三节上主要有6个丹锥感受器和1个栓锥感受器两种化学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 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触角、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的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分布与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分为三节,在第二和第三节上主要有6个丹锥感受器和1个栓锥感受器两种化学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丹锥感受器,排列为3-2-2-1;下颚须瘤状体上各有一个侧栓锥和中栓锥感受器,另有一个较小的丹锥感受器;下唇须在第二节、第三节上各着生有一个丹锥感受器。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上化学感受器数量少,主要分为两种丹锥感受器和栓锥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化学感受器数量较多,主要为丹锥感受器、侧栓锥和中栓锥感受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化学感受器 种类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影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一代发生区发生量长期预测的关键因子──Ⅰ.发生程度与天敌及虫源基数的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建平 谢为民 +2 位作者 鲁新 王蕴生 杨桂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A01期72-74,共3页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越冬种群的天敌和虫源基数密切相关,对越冬种群影响比较大的天敌有玉米螟厉寄蝇、玉米螟长距茧峰、细菌和白僵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白僵菌,在5月末至6月下旬发病,寄生率在不同年度间变化很大,变化范围在4.5...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越冬种群的天敌和虫源基数密切相关,对越冬种群影响比较大的天敌有玉米螟厉寄蝇、玉米螟长距茧峰、细菌和白僵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白僵菌,在5月末至6月下旬发病,寄生率在不同年度间变化很大,变化范围在4.5%~90%以上,对虫源基数有重大影响。玉米螟大发生必须有足够的有效虫源,在吉林省一代为主的发生区,6月份的越冬虫量为有效虫源,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6月中旬的百秆活虫量与7月份性诱蛾量及秋季百株虫量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3和0.869.构成大发生的有效上源数至少为每百秆有30头以上;7月份的累计单盆诱蛾量在300头以上。andr=0.869respectively)exceptweatherfactor.Larvaenumberper100stalkinmiddleJuneandadultnumbertrapedbyperpheromonetrapinJulyisatleastover30and300respectivelyinheavyemergencyyears.Keywords:Ostriniafurnacalis;Forec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玉米螟 天敌 发生量 预测
下载PDF
红绶曲霉ACB1042与四种酰胺类杀虫剂的相容性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联合毒力
11
作者 袁梓涵 王小武 +3 位作者 丁新华 付开赟 贾尊尊 郭文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3-953,共11页
【目的】明确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 ACB1042与4种酰胺类杀虫剂的相容性及混配后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毒力。【方法】以4种酰胺类杀虫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OF(油悬剂)、10%四氯虫酰胺SC和20%... 【目的】明确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 ACB1042与4种酰胺类杀虫剂的相容性及混配后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毒力。【方法】以4种酰胺类杀虫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OF(油悬剂)、10%四氯虫酰胺SC和20%四唑虫酰胺SC的田间推荐浓度为初始浓度,采用血球计数法和十字交叉法分别测定这4种杀虫剂对红绶曲霉ACB1042孢子萌发抑制率、菌丝生长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的影响;通过喷雾法测定红绶曲霉ACB1042和20%四唑虫酰胺SC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_(50))值以及LC_(50)的红绶曲霉ACB1042与LC_(50)的20%四唑虫酰胺SC以体积比9∶1,4∶1,1∶1,1∶4,1∶9混配处理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LC_(50)的20%四唑虫酰胺SC与LC_(50)的红绶曲霉ACB1042以体积比4∶1混剂处理玉米螟3龄幼虫后于24,48,72,96和120 h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结果】4种杀虫剂在田间推荐浓度下对红绶曲霉ACB1042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杀虫剂稀释倍数增加,抑制作用减弱,其中20%四唑虫酰胺SC 10倍稀释浓度(0.1 RC)与红绶曲霉ACB1042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红绶曲霉ACB1042孢子萌发抑制率、产孢抑制率和9 d菌丝生长抑制率依次为0,2.15%和0.78%。红绶曲霉ACB1042与20%四唑虫酰胺SC以不同体积比混配后的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均大于120,其中20%四唑虫酰胺SC与红绶曲霉ACB1042以体积比4∶1混用后协同增效作用最好,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_(50)值为2.359 mg/L,CTC高达365;红绶曲霉ACB1042与20%四唑虫酰胺SC混剂处理后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体内POD,SOD,CAT,PPO,CarE和GST活性随着处理时间推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在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时,可利用红绶曲霉ACB1042与低浓度的20%四唑虫酰胺SC混配,从而达到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红绶曲霉 酰胺类杀虫剂 相容性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下载PDF
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寄主标记信息素和学习经历对产卵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素琴 练永国 +1 位作者 康总江 墨铁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10-3915,共6页
报道了标记信息素和雌蜂经历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产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主标记信息素是在其产卵过程中的收场阶段由产卵器产生的,并且标记在寄主卵表的化学物质;玉米螟赤眼蜂对标记信息素的... 报道了标记信息素和雌蜂经历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产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主标记信息素是在其产卵过程中的收场阶段由产卵器产生的,并且标记在寄主卵表的化学物质;玉米螟赤眼蜂对标记信息素的识别不具有先天性,其必须先用产卵器插入寄生卵来检测是否被寄生,然后其触角不停地敲击,通过学习获得对标记信息素的识别能力,从而放弃了对寄生卵的选择,学习对初始放弃时间有着重要影响,改善了其对寄主搜索效率,这种学习行为是与寄主联系在一起学习的,它能根据寄主被寄生与否而对标记信息素作出反应与不反应。该研究丰富了生态学理论,为其在生防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标记信息素 经历 玉米螟赤眼蜂 产卵行为 初始放弃时间
下载PDF
秆野螟属(Ostrinia)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瑞生 王振营 何康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6,共7页
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全球分布20种,寄主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该属地理分布广泛,形态特征复杂,寄主和生态区重叠严重,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合中国秆野螟属分类概况,对目前应用于... 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全球分布20种,寄主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该属地理分布广泛,形态特征复杂,寄主和生态区重叠严重,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合中国秆野螟属分类概况,对目前应用于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的各种性状,包括形态特征、性信息素(生殖隔离)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并针对秆野螟属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系统发育 形态特征 性信息素 分子水平
下载PDF
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新华 王小武 +3 位作者 付开赟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68-2674,共7页
【目的】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饱和盐溶液法研究不同温、湿度梯度下,新疆南北疆2个代表性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响应。【结果】越冬代... 【目的】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饱和盐溶液法研究不同温、湿度梯度下,新疆南北疆2个代表性玉米螟地理种群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的响应。【结果】越冬代玉米螟幼虫随着环境温(相对湿度)的增高(增大)化蛹、羽化进度随之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较其他环境,28℃和75%RH,南疆种群、北疆种群玉米螟化蛹历期最短依次为(15.24%±3.02%)、(14.11%±2.64%)和(21.45%±2.54%)、(18.27%±1.96%),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最高分别为(90.12%、96.33%)和(76.22%±5.45%)、(74.12%±6.01%),(68.13%±3.77%)、(64.39%±4.72%)。【结论】温度、相对湿度是影响玉米螟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新疆南疆种群、北疆种群越冬代老熟幼虫随着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化蛹和继后发育(羽化)的发生期呈“前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化蛹 羽化 温度 相对湿度
下载PDF
中国秆野螟属(Ostrinia)雄性外生殖器系统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瑞生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对分布于中国的11种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雄性外生殖器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秆野螟属昆虫雄性外生殖器由生殖瓣、爪形突、抱器、抱器腹、阳茎组成。秆野螟属昆虫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相似度较高,根据爪形突分裂情况,该11个种分为两个大群,... 对分布于中国的11种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雄性外生殖器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秆野螟属昆虫雄性外生殖器由生殖瓣、爪形突、抱器、抱器腹、阳茎组成。秆野螟属昆虫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相似度较高,根据爪形突分裂情况,该11个种分为两个大群,其中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苍耳螟、豆螟、酒花螟、麻螟、刺菜螟和款冬螟为一个大群,而酸模螟、虎杖螟和克什米尔螟为一大群;在第一大群中,根据爪形突中侧叶与两侧叶长度比分为两个亚群,在第一亚群中,根据抱器腹具刺区与无刺区的长度分为两个亚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外生殖器 爪形突 抱器腹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的转Cry1C基因玉米品系的室内抗虫性鉴定
16
作者 曾强 周伟 +5 位作者 郭欢乐 曹钟洋 彭明 周虹 汤彬 陈志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以转Cry1C基因的转基因玉米C492为供体,通过回交转育的方式将目标基因分别导入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获得转基因玉米自交系C492/N-76、C492/N202、C492/S273、C492/DH1901和C492/DH1904,采用室内离体组织生测的方法研究各品系对玉... 以转Cry1C基因的转基因玉米C492为供体,通过回交转育的方式将目标基因分别导入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获得转基因玉米自交系C492/N-76、C492/N202、C492/S273、C492/DH1901和C492/DH1904,采用室内离体组织生测的方法研究各品系对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C492和5个不同遗传背景自交系均表现出高抗玉米螟,虽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有一定差异,但接虫6 d后幼虫死亡率均达到80%以上。这说明转基因玉米C492和5个不同遗传背景自交系可用于抗虫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亚洲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 回交转育 室内生测
下载PDF
3种诱捕方式对河南漯河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果
17
作者 巴磊 陈琦 +4 位作者 侯艳红 刘迪 陈莉 段云 李世民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19-23,共5页
为探索农业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有效监测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利用测报灯、探照灯和性诱剂诱捕器对河南漯河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进行了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测报灯、探照灯和性诱剂诱捕器均... 为探索农业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有效监测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利用测报灯、探照灯和性诱剂诱捕器对河南漯河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进行了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测报灯、探照灯和性诱剂诱捕器均能诱捕到亚洲玉米螟成虫。2022年和2023年测报灯诱捕虫量分别为6767头和3854头,探照灯诱捕虫量分别为6019头和9666头,两种灯下亚洲玉米螟成虫种群消长动态均出现2个明显的高峰期,且均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其中,第1个高峰期虫量占当年诱虫总量的6.60%~26.60%;第2个高峰期诱虫数量较多,虫量占当年诱虫总量的64.22%~90.58%,该时期内均出现多个峰值,单日最高诱虫量出现在9月上旬。2023年1个性诱剂诱捕器诱捕虫量为252.67头,明显低于同期灯诱虫量,但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可见明显的诱虫高峰。2023年3种诱捕方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始见日均在4月中旬,性诱终见日(9月下旬)比灯诱终见日(10月中下旬)早。该研究结果可为亚洲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测报灯 探照灯 性诱剂 种群监测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幼虫取食位置初探
18
作者 吕仲贤 杨樟法 +1 位作者 王桂跃 卜卫良 《科技通报》 1994年第6期373-376,共4页
通过人工接虫、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位置.结果表明幼虫在分散前集中在未抽出的雄穗上取食,分散后主要取食玉米中部的茎和雌穗;喇叭口期以前的幼虫为害虽然造成花叶,但其成活率很低,对玉米影响不大。... 通过人工接虫、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分析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位置.结果表明幼虫在分散前集中在未抽出的雄穗上取食,分散后主要取食玉米中部的茎和雌穗;喇叭口期以前的幼虫为害虽然造成花叶,但其成活率很低,对玉米影响不大。建议在玉米抗螟性鉴定时应考虑玉米茎和雌、雄穗对幼虫的作用,在防治时采用喇叭口末期集中施药和抽雄期适当去雄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王米螟 取食 抗虫性 虫害防治
下载PDF
基于Cytb基因的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19
作者 杨瑞生 顾羽健 +2 位作者 白树雄 何康来 王振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311,共9页
为阐明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及其种间亲缘关系,为秆野螟属昆虫的物种分化与鉴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DNAMAN 8.0、PAUP 4.0和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我国秆野螟属8个物种线粒体Cytb基因的碱基组成、碱基变... 为阐明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及其种间亲缘关系,为秆野螟属昆虫的物种分化与鉴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DNAMAN 8.0、PAUP 4.0和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我国秆野螟属8个物种线粒体Cytb基因的碱基组成、碱基变异和偏向性等进行了分析,分别利用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法(BI)和最大简约法(MP)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长度为1146bp,碱基组成和密码子碱基分布都表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种间保守性位点1051个,可变性位点95个,变异率为8.29%;亚洲玉米螟6个不同地理种群间Cytb基因碱基差异位点0~4个,遗传距离在0~0.0052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9~0.0698之间;所有样本Cytb基因的碱基替换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大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ML、BI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即8种秆野螟属昆虫分为亮大支系,虎杖螟单独形成一支系,亚洲玉米螟等7种螟虫聚在一起形成另一支系。秆野螟属昆虫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多样性低,种间界限不明显;进化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线粒体DNA 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下载PDF
Volatiles induced by the larvae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in maize plants affect behavior of conspecific larvae and female adults 被引量:10
20
作者 Cui-Hong Huang Feng-Ming Yan +2 位作者 John A. Byers Rong-Jiang Wang Chong-Ren Xu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Effects of maize (Zea mays L.) volatiles induced by larvae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furnacalis (Guenee), on the orientation behaviors of Asian corn borer larvae and oviposition of the females were investig... Effects of maize (Zea mays L.) volatiles induced by larvae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furnacalis (Guenee), on the orientation behaviors of Asian corn borer larvae and oviposition of the females were investigated. Nineteen volatile chemicals, with terpenes being the major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from maize plants attacked by third instar Asian corn borer larvae. Coupled gas chromatographic-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 (GC-EAD) analyses revealed some electroantennographic differences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Asian corn borer antennae in response to larvae-induced maize volatiles; female responded to (E)-2-hexenal, nonanal, (Z)-3-hexen-l-ol and three unknown compounds while the male only responded to (E)-2-hexenal, nonanal and one unknown compound. In laboratory orientation bioassays, Asian corn borer neonate larvae were attracted to extracts collected from Asian corn borer-damaged plants as well as to synthetic farnesene, but were repelled by (Z)-3-hexen- 1 -ol. In laboratory oviposition bioassays, gravid females laid fewer eggs on plants damaged by larvae than on mechanically damaged plants or undamaged plants. Adult Asian corn borer females deposited fewer eggs on wax paper treated with (E)-2-hexenal or (Z)-3-hexen-l-ol than on wax paper treated with hexane (contro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sian corn borer can affect the behaviors of conspecific larvae and adults by changing host plant volat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aviors conspecific adults and larvae induced volatiles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Zea mays 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