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PZQL和PZQL的研制及其抗小鼠的日本血吸虫病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余瑜 严燊和 +3 位作者 胡湘南 靳红卫 王小根 卓超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15-318,共4页
以提取的大豆卵磷脂为膜材,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了左旋吡喹酮脂质体(LPZQL)和吡喹酮脂质体(PZQL)。用AC 920 红细胞分析仪和扫描电镜检测显示:LPZQL 和PZQL 粒径大部分为2~4μm ,主要为大单层脂质体... 以提取的大豆卵磷脂为膜材,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了左旋吡喹酮脂质体(LPZQL)和吡喹酮脂质体(PZQL)。用AC 920 红细胞分析仪和扫描电镜检测显示:LPZQL 和PZQL 粒径大部分为2~4μm ,主要为大单层脂质体,对LPZQ 和PZQ 包裹率达98% 以上。用LPZQL,PZQL和PZQ 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小鼠进行灌胃治疗,探讨了两种脂质体对小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的活性。动物实验表明:LPZQL疗效较PZQ 高4 倍;PZQL疗效较PZQ 高2 倍。脂质体作为靶向制剂,降低了LPZQ 和PZQ 的治疗剂量,提高生物利用度,可望成为抗日本血吸虫病的新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吡喹酮 吡喹酮 日本血吸虫病 抗血吸虫药
下载PDF
吡喹酮压力下日本血吸虫耐药性的诱导和虫体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董兰兰 许静 +5 位作者 赵波 梁松 王言言 关志勋 曹蕴 夏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1-1180,共10页
目的分析经吡喹酮(PZQ)半数有效量(ED50)诱导虫体与未诱导虫体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为阐明PZQ的作用机制,探索候选疫苗靶抗原及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PZQ ED50(25.98mg/kg),对单性感染4周后ICR鼠连续灌胃给药30d,停药21d后... 目的分析经吡喹酮(PZQ)半数有效量(ED50)诱导虫体与未诱导虫体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为阐明PZQ的作用机制,探索候选疫苗靶抗原及药物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PZQ ED50(25.98mg/kg),对单性感染4周后ICR鼠连续灌胃给药30d,停药21d后,再给予治疗剂量(200mg/kg)连续灌胃5d,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体外培养,观察虫体对PZQ的敏感性。收集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利用2D-DIGE分离差异蛋白,并予MALDI-TOF-MS鉴定,进而在线Uniprot软件检索差异蛋白功能。结果诱导成虫在8倍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112μmol/L)PZQ作用下,仍有75.6%存活率,与未诱导成虫临界致死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虫体和未诱导虫体共确认有3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2个蛋白表达上调,18个蛋白表达下调,主要是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细胞中参与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酶类、氧化还原酶类以及应激蛋白和参与解毒代谢的蛋白酶等。结论诱导虫体对PZQ敏感性下降显著,显示出明显的耐受性。诱导后,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提示PZQ诱导促进或抑制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为深入阐明PZQ作用机制,探索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及药物治疗的靶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研发抗血吸虫新药开拓新途径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ED50 耐药性 蛋白质组学 差异表达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吡喹酮浇泼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2
3
作者 金礼琴 陈晓兰 +2 位作者 李勇军 郁杰 蒋春茂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8-965,共8页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复方吡喹酮浇泼剂中吡喹酮和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含量的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C18柱(250mm×4.6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水-三氟乙酸(70:30:0.01),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复方吡喹酮浇泼剂中吡喹酮和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含量的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C18柱(250mm×4.6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水-三氟乙酸(70:30:0.01),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45nm。吡喹酮在0.7506~7.5063mg/mL范围内,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在31.266~312.66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相关系数(r)均为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98.1%,RSD分别为1.02%、0.32%。本试验所建立的HPLC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复方吡喹酮浇泼剂中吡喹酮和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浇泼剂 吡喹酮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
下载PDF
IgG_1型单克隆抗体和吡喹酮协同预防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叶萍 施福恢 +3 位作者 田锷 石耀军 林邦发 朱顺海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CAS 1993年第4期32-35,共4页
6组昆明系小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前2小时,组1和组2胃饲低剂量吡喹酮(20mg/kg),并分别腹腔注入鼠抗日本血吸虫IgG_1型单克隆抗体ISj51和ISj55作被动免疫,4天后重复1次,4周后剖杀集虫。结果表明,单抗合并吡喹酮的组1和组2的减雌率分... 6组昆明系小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前2小时,组1和组2胃饲低剂量吡喹酮(20mg/kg),并分别腹腔注入鼠抗日本血吸虫IgG_1型单克隆抗体ISj51和ISj55作被动免疫,4天后重复1次,4周后剖杀集虫。结果表明,单抗合并吡喹酮的组1和组2的减雌率分别为45.32%和42.95%,均明显高于(p<0.01)仅作腹腔被动免疫转移ISj 51和ISj 55单抗的组3和组4(分别为15.11%和19.44%),亦高于(p>0.05)仅用单剂吡喹酮的组5(37.41%)。2株单抗在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介导下,杀伤童虫率接近1:2稀释的8周阳性鼠血清(分别为37.50%,46.88%和48.00%,41.18%)。提示:鼠抗日本血吸虫IgG_1型单抗协同低剂量吡喹酮,具有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提高灭雌率,降低吡喹酮毒副作用的优点,对控制和预防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1型单克隆抗体 吡喹酮 协同作用 预防 日本血吸虫病
下载PDF
吡喹酮混悬注射剂的研制及其稳定性刺激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魏镭 肖希龙 +1 位作者 龚雅云 汤树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88,共4页
通过处方与工艺的研究,制备吡喹酮混悬注射剂并对其稳定性及刺激性进行评价。以吡喹酮为主药,通过筛选不同的溶媒、助悬剂、润湿剂、抗氧剂以及正交试验的设计,最终成功研制出30%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稳定性良好,主要... 通过处方与工艺的研究,制备吡喹酮混悬注射剂并对其稳定性及刺激性进行评价。以吡喹酮为主药,通过筛选不同的溶媒、助悬剂、润湿剂、抗氧剂以及正交试验的设计,最终成功研制出30%吡喹酮混悬注射液。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稳定性良好,主要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且刺激性较弱,可供肌肉注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混悬剂 稳定性 刺激性
下载PDF
黄芪、黄连与柴胡对鲫鱼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及体内吡喹酮代谢的影响
6
作者 刘腾飞 孙晶 +4 位作者 马荣荣 肖艳翼 朱凤娇 杨先乐 胡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96-1601,共6页
【目的】分析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3种中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体内吡喹酮代谢及CYP1A1和CYP3A活性的影响,明确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健全水产... 【目的】分析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3种中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体内吡喹酮代谢及CYP1A1和CYP3A活性的影响,明确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健全水产品安全用药体系打下基础。【方法】试验共分8组(A0空白对照组和A1吡喹酮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A2-A4组、B2-B4组分别投喂添加有黄芪、柴胡和黄连的饵料),饲喂30 d后,A1-A4组鲫鱼以10mg/kg剂量单次经口灌服吡喹酮,并在给药后0.25、0.5、1、3、6、12、24、48和96 h于尾静脉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不同时间点血液中吡喹酮浓度;同时在给药3 h后测定A0-A4组、B2-B4组鲫鱼肝脏中的CYP1A1和CYP3A活性。【结果】A1-A4各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浓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A1、A2和A3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达峰时间(Tmax)均为1 h,峰值(Cmax)分别为2.71、2.90和3.01 mg/L;A4组鲫鱼血液中吡喹酮达峰时间(Tmax)为3 h,峰值(Cmax)为2.50 mg/L。A2-A4组鲫鱼血液吡喹酮消除半衰期(t1/2β)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均高于A1组,而总体清除率(CL/F)较A1组明显降低;吡喹酮可显著提高鲫鱼肝脏CYP1A1和CYP3A活性(P〈0.05,下同),而黄芪、柴胡和黄连对吡喹酮引起的CYP1A1和CYP3A活性升高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结论】黄芪、柴胡和黄连虽然能够提高吡喹酮在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却延缓其代谢,致使吡喹酮在鲫鱼体内的残留时间延长,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水产生产上中药与吡喹酮配伍使用时应当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黄芪 柴胡 黄连 吡喹酮 药代动力学 抑制
下载PDF
左旋吡喹酮化学、药理和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7
作者 王小根 刘约翰 +1 位作者 严燊和 钱明心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3年第3期9-14,共6页
本文报告了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的小鼠LD_(50)分别为2463、1344和2553mg/kg。右旋吡喹酮的毒性显著大于左旋与消旋吡喹酮。实验治疗证明,左旋吡喹酮是杀虫的有效成分,而右旋者则几乎无效。现场临床治疗左旋吡喹酮的剂量为单剂15和20m... 本文报告了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的小鼠LD_(50)分别为2463、1344和2553mg/kg。右旋吡喹酮的毒性显著大于左旋与消旋吡喹酮。实验治疗证明,左旋吡喹酮是杀虫的有效成分,而右旋者则几乎无效。现场临床治疗左旋吡喹酮的剂量为单剂15和20mg/kg,治后6个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86.0%和83.3%(P>0.05)。左旋和消旋均为单剂30mg/kg,治后3月和6月的阴转率,左旋分别为85.2%与87.7%,与消旋的疗效(72.1%与73.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采用左旋30mg/kg(单剂)与消旋50mg/kg(单剂)与总剂量60mg/kg(二日疗法)进行比较。治后3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78.33%、70.69%与73.47%(P>0.05)。左旋20mg/kg与消旋40mg/kg(单剂),配对双盲试验,治后4月和6月,左旋组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4.9%与96.3%,与消旋组(97.1%与94.0%)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服药后副反应轻而少。结果提示左旋吡喹酮治疗轻、中度感染者的剂量可为吡喹酮剂量的一半,疗效相似。说明该药具有高效、毒性小、安全、疗法简便的优点,有助于大规模化疗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吡喹酮 血吸虫病 药理
下载PDF
吡喹酮注射剂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粉 费陈忠 +1 位作者 薛飞群 江善祥 《中国兽药杂志》 2010年第1期56-58,共3页
采用两种不同的色谱条件测定吡喹酮注射剂中吡喹酮的含量,色谱柱为迪马D iamonsil C18(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及乙腈-水,检测波长为263 nm及210 nm,流速1mL/m in。结果显示,在两个不同的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 采用两种不同的色谱条件测定吡喹酮注射剂中吡喹酮的含量,色谱柱为迪马D iamonsil C18(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及乙腈-水,检测波长为263 nm及210 nm,流速1mL/m in。结果显示,在两个不同的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分别为r=0.999 8和r=0.999 6),吡喹酮的平均回收率为100.38%和99.90%,RSD=1.13%和1.1%(n=9)。两种方法简便易行,精密度、回收率、重现性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吡喹酮注射剂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注射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吡喹酮衍生物抗日本血吸虫生物学效应研究
9
作者 孙缓 董兰兰 +3 位作者 赵波 仇思婕 孙德群 夏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6-562,共7页
目的观察32种YCH-II-P系列PZQ衍生物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活性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17d及第6周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童虫与成虫,分别加不同浓度的化合物于培养液,过夜后(16h)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虫体3次,... 目的观察32种YCH-II-P系列PZQ衍生物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活性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17d及第6周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童虫与成虫,分别加不同浓度的化合物于培养液,过夜后(16h)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虫体3次,换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虫体72h,每天置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死亡率及活力降低情况,收集第72h虫体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2种YCH-II-P系列PZQ衍生物筛选出P96、P125、P126、P64种有效化合物。其中P96作用浓度为50μmol/L时虫体完全死亡,体外抗日本血吸虫成虫及童虫临界致死浓度均为25μmol/L,SEM显示虫体皮层及抱雌沟内壁损伤严重。结论 YCH-II-P系列PZQ衍生物中P96体外具有显著的杀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作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pzq衍生物 体外培养
下载PDF
吡喹酮聚乳酸乙醇酸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10
作者 操冰冰 赵海燕 +2 位作者 罗玲 何建丹 王少兵 《绿色科技》 201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采用O/W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乙醇酸(PLGA)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吡喹酮(PZQ)微球,并用HPLC、SEM、XRD和FTIR对药物进行了含量测定、形态观测,以及对药物在微球中的物理状态和药物与材料间是否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PZQ微球... 采用O/W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乙醇酸(PLGA)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吡喹酮(PZQ)微球,并用HPLC、SEM、XRD和FTIR对药物进行了含量测定、形态观测,以及对药物在微球中的物理状态和药物与材料间是否存在相互间的作用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PZQ微球的包封率高达94.8%,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多孔,结晶型的PZQ以无定型或分子状态分散于微球中,药物与聚合物材料PLGA没有相互间的作用力。载药微球包封率高,改变工艺条件对微球包封率影响很小,说明PLGA是一种合适包裹PZQ的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聚乳酸乙醇酸 O/W溶剂挥发法 包封率
下载PDF
硝基呋喃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吸虫活性
11
作者 彭湘君 余磊 +2 位作者 黄盼盼 范小林 刘良先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60-366,共7页
目的合成含有酰胺基团的硝基呋喃衍生物,并进行小白鼠体外筛选和体内抗日本血吸虫活性测试。方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5-硝基呋喃甲酸与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缩合得到中间体,该中间体与胺缩合得到硝... 目的合成含有酰胺基团的硝基呋喃衍生物,并进行小白鼠体外筛选和体内抗日本血吸虫活性测试。方法以四氢呋喃为溶剂,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5-硝基呋喃甲酸与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缩合得到中间体,该中间体与胺缩合得到硝基呋喃酰胺类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1个硝基呋喃酰胺类化合物,其中6个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抗日本血吸虫活性评价结果显示,有7个化合物对血吸虫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尤其是化合物N'-(2-吗啡啉基乙基)-5-硝基呋喃-2-酰肼(6k),抗虫效果最显著,可作为抗血吸虫的先导化合物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5-硝基呋喃酰胺类化合物 日本血吸虫 抗血吸虫活性
原文传递
A novel and effective hyperthermia method for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2
作者 Huixia Yang Tao Tang +15 位作者 Pei He Youren Zhang Le Xie Guangqi Liu Li Li Weichao Kong Jingdingsha Li Ruiting Liu Yukun Li Junjian Hu Xiaowen Wang Liya Li Guanghong Xiang Geoffrey Gobert Yuesheng Li Jintian T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6期1461-1464,共4页
The emerging resistance to schistosoma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and is in urgent need for a novel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prevalent parasitic zoonosis. In this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hyperthermia therapy was inv... The emerging resistance to schistosoma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and is in urgent need for a novel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prevalent parasitic zoonosis. In this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hyperthermia therapy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skin hyperthermia device. The survival rate of cercariae decreased from 68.15 % (37 ℃, 5 min) to 0 (49℃, 10 min) with the thermal dosages increased, which proved the preventing effect of hyperthermia therapy (P 〈 0.05).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in Schistosoma japonicum-infected BALB/c mice. When the cercarial contact region of the skin was treated at 45-49℃ for 5 min within 8 h of infection, worm reduction rate (WRR) reached 74 %-83 % (P 〈 0.01). The sensitivity of adult schistosoma to heat was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microwave 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a (thermal dosages 42-43℃, 20 min). The WRR, hepatic shift rates and egg reduction rates were 23.7 %, 40 % and 30 %, respectively, comparing with 80.2 %, 59.6 % and 53.9 % of praziquantel (PZQ)-treated group. Encourag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that hyperthermia can effectively kill schistosomula, especially with the appearance of cercarial dermatitis, while PZQ lacks efficacy against the cercariae. Thus, hyperthermia therapy would show significant benefit in preventing and treatment of schistosoma,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HERMIA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Praziquantel (pzq) CERCARIA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