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1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钾营养对水稻光合速率(Pn)、Hill反应及SOD活力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蒋德安 翁晓燕 +2 位作者 陆庆 谢学民 饶立华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6年第1期87-93,共7页
晴天,田间水稻顶部完全展开叶最大的Pn出现在上午8时半左右。低钾营养加剧了“午睡”。8:30~14:30高光强期间Pn与气孔导度和Ci分别呈显著直线正相关。Hill反应活力午后最低,但该时低钾水稻的Hill反应活力较... 晴天,田间水稻顶部完全展开叶最大的Pn出现在上午8时半左右。低钾营养加剧了“午睡”。8:30~14:30高光强期间Pn与气孔导度和Ci分别呈显著直线正相关。Hill反应活力午后最低,但该时低钾水稻的Hill反应活力较钾充足水稻高。SOD活力早晨最低,中午该酶活力增加程度在低钾水稻中更为明显。上述各项均存在着品种间的差异。因此,低钾下水稻“午睡”的加剧由低气孔导度所致,较长时间的低Ci会诱发低的Hill反应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钾营养 Hill反应 光合速率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进水分配比对分段进水PN/A工艺脱氮性能影响
2
作者 李冬 王凯璐 +2 位作者 祝彦均 吕恒康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72-3681,共10页
以预脱碳污水和市政污水作为目标污水,建立了好氧段分段进水的新模式,通过调整进水分配比来优化好氧段C/N,以期实现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在实际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采用4组以好氧/缺氧/好氧/缺氧(O/A/O/A)模式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 以预脱碳污水和市政污水作为目标污水,建立了好氧段分段进水的新模式,通过调整进水分配比来优化好氧段C/N,以期实现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在实际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采用4组以好氧/缺氧/好氧/缺氧(O/A/O/A)模式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R1、R2、R3及R4以进水分配比(预脱碳污水:市政污水)分别为1:0、2:1、1:1及1:2的分段进水模式运行.结果表明,R1未能实现PN/A工艺,总氮去除率(NRE)仅为60.2%.随着进水分配比不断下降,R2、R3、R4分别在第34,30及36d实现PN/A工艺,NRE分别达到71.8%、80.3%及74.1%.其中R3系统处理性能最好且最稳定,厌氧氨氧化贡献率达到83.9%.污泥沉降性与粒径最佳.此外,高通量结果显示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和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_Kuenenia)丰度分别为2.74%和12.17%,且与好氧异养菌(AHB)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分段进水模式在进水分配比为1:1时有利于实现稳定的PN/A工艺,此时各功能微生物可得到较好富集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 pn/A工艺 进水分配比 竞争性抑制
下载PDF
DPF碳载量对重型车PN排放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梁 马成功 张凡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49-54,共6页
从DPF碳载量为0%时开始,直至DPF碳载量为100%,达到后处理再生状态结束共进行了8次PEMS试验。研究DPF碳载量对PN比排放的影响,根据瞬时车速和瞬时机动车比功率等参数对瞬态数据划分Bin网格,计算每次试验各个Bin的PN平均排放浓度和DPF平... 从DPF碳载量为0%时开始,直至DPF碳载量为100%,达到后处理再生状态结束共进行了8次PEMS试验。研究DPF碳载量对PN比排放的影响,根据瞬时车速和瞬时机动车比功率等参数对瞬态数据划分Bin网格,计算每次试验各个Bin的PN平均排放浓度和DPF平均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除最后一次发生再生的PEMS测试外,随着DPF碳载量的增大,PN比排放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随着碳载量升高,Bin0、Bin1、Bin12以及Bin22等区间内每次试验的PN排放浓度相差不多。Bin13区间内的PN排放会随着碳载量的升高整体呈升高趋势。Bin23和Bin33区间内,PEMS试验的PN排放会随着碳载量的升高整体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载量 pn比排放 DPF入口温度 PEMS试验
下载PDF
短周期PN序列水声直扩系统抗单频干扰能力的变化规律与试验验证
4
作者 王晓玮 周其斗 +2 位作者 唐永壮 谢志勇 刘文玺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对无法定量分析短周期PN序列直扩系统抗单频干扰性能的问题,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单频干扰经相关处理产生的干扰分量;然后,结合直扩系统对单频干扰的处理增益,针对水声系统扩频序列周期较短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周期性PN序列水声直扩系统... 对无法定量分析短周期PN序列直扩系统抗单频干扰性能的问题,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单频干扰经相关处理产生的干扰分量;然后,结合直扩系统对单频干扰的处理增益,针对水声系统扩频序列周期较短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周期性PN序列水声直扩系统抗单频干扰性能定量分析的理论表达式;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了理论表达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单频干扰经相关处理后得到的干扰序列呈直流或正弦分布;单频干扰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与信干比、干扰频偏、相位偏差以及扩频码本身结构有关,误码率随干扰相位偏差变化呈周期分布;在干扰频偏值为整数倍码元带宽的所有工况中,频偏为一倍码元带宽的单频干扰对系统影响最大;简明的理论表达式,对快速预报现实短码水声系统抗单频干扰性能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通信 短周期pn序列 单频干扰 标准高斯近似
下载PDF
PN-ANAMMOX两段法处理污泥消化液
5
作者 李霞 李惠娟 +3 位作者 王理明 高敏 梅若晨 张典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21-3934,共14页
通过将部分亚硝化(PN)与厌氧氨氧化(ANAMMOX)组合形成两段法,研究了该工艺在处理污泥消化液过程中氮素的转化规律、脱氮效果、影响因素及污泥消化液对两段法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段法可对实际的污泥消化液进行有效处理,在... 通过将部分亚硝化(PN)与厌氧氨氧化(ANAMMOX)组合形成两段法,研究了该工艺在处理污泥消化液过程中氮素的转化规律、脱氮效果、影响因素及污泥消化液对两段法系统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段法可对实际的污泥消化液进行有效处理,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000 mg·L^(−1),部分亚硝化反应器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HRT分别为1d时,两段法对总氮平均去除率为83.37%.不调节进水碱度,PN反应器出水NO_(2)^(-)-N/NH_(4)^(+)-N的比值大于1,满足了ANAMMOX反应对基质浓度的要求,为ANAMMOX反应器的后续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ANAMMOX反应中NH_(4)^(+)-N、NO_(2)^(-)-N的消耗量与NO_(3)^(-)-N生成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1.14±0.10)∶(0.18±0.02),低于理论值.PN和ANAMMOX污泥样品中关键微生物分别为Proteobacteria和Planctomycetes(门水平),在处理消化液前其相对丰度分别为65.2%、38.85%,在处理消化液后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5.36%和19.05%.实际消化液中的有机物导致其它异养微生物在两个反应器的污泥中增殖,降低了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相对丰度,但对其种属无明显影响,因此并不影响两段式PN/A工艺的脱氮效率.通过DO+FNA和DO+FA交替控制PN反应器运行,并通过控制ANAMMOX反应器进水NO_(2)^(-)−N/NH_(4)^(+)-N的比值可实现ANAMMOX的稳定运行,从而保证了两段法工艺对污泥水的高效脱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消化液 部分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 微生物种群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PN结形成过程蒙特卡罗程序研发
6
作者 龚丽 赵宇 +8 位作者 王春龙 徐攀峰 刘雯 李一杰 梁友君 许媛媛 朱江 康晓民 康晓珅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本文基于蒙特卡罗随机行走的思想,用概率和随机抽样模拟PN结形成过程中载流子的运动以及动态分布,解决平衡态PN结电势所满足的泊松方程过于复杂、难以计算以及模拟的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将演化过程中的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可视化,并且将平... 本文基于蒙特卡罗随机行走的思想,用概率和随机抽样模拟PN结形成过程中载流子的运动以及动态分布,解决平衡态PN结电势所满足的泊松方程过于复杂、难以计算以及模拟的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将演化过程中的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可视化,并且将平衡态PN结的电势分布可视化.该方法可通过模拟载流子的运动规律及分布了解PN结的形成过程,进而及时对物理模型进行修正.该程序实现手段简便,物理图像清晰,可以用于半导体物理等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罗方法 pn 随机抽样 半导体器件模拟
下载PDF
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的pn结二极管小信号模型
7
作者 李翔 刘军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5,共8页
为了精确表征毫米波频段pn结二极管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的pn结二极管小信号模型。该模型包括表征pn结的本征部分和寄生部分。以量化的pn结耗尽区串联电阻作为中间项,通过非线性传输线理论近似方法,推导出全新的pn结二极管... 为了精确表征毫米波频段pn结二极管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传输线理论的pn结二极管小信号模型。该模型包括表征pn结的本征部分和寄生部分。以量化的pn结耗尽区串联电阻作为中间项,通过非线性传输线理论近似方法,推导出全新的pn结二极管小信号模型的拓扑结构。通过导纳参数和阻抗参数的参数解析提取方法,提取等效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值。使用某磷化铟(InP)工艺线加工所得2×3μm、8×8μm、4×16μm二极管的散射参数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1~110 GHz频率范围内,不同偏压的模型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均吻合较好,同时也能表明模型在毫米波频段内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频段 pn 耗尽区串联电阻 传输线理论 参数解析提取
下载PDF
PN结光电子器件:科研创新与教学融合
8
作者 石凯熙 姜振峰 +2 位作者 李亚妮 李金华 李静 《物理实验》 2024年第9期27-32,共6页
阐述了低维材料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创新发展,设计了以PN结光电探测器为核心的本科生实验模块.通过光电测试系统获得了PN结光电探测器的光电流响应,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度分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材料制备、器件测试以及理论分析,促... 阐述了低维材料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创新发展,设计了以PN结光电探测器为核心的本科生实验模块.通过光电测试系统获得了PN结光电探测器的光电流响应,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度分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材料制备、器件测试以及理论分析,促进了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的转化,也增强了学生对PN结关键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 异质结 光电探测器 低维材料
下载PDF
基于新型PVA/PA/Fe凝胶载体的PN/A工艺研究
9
作者 靳德源 何浩宸 +3 位作者 田文清 李小锋 李党勇 梁继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PN/A)是低碳低耗的污水自养脱氮工艺。然而,如何在反应器内有效截留缓慢生长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并创建厌氧菌AnAOB与好氧氨氧化菌(AOB)的共生生境是构建PN/A稳定运行的关键。该研究拟采用负载铁的多孔生物载体P... 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PN/A)是低碳低耗的污水自养脱氮工艺。然而,如何在反应器内有效截留缓慢生长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并创建厌氧菌AnAOB与好氧氨氧化菌(AOB)的共生生境是构建PN/A稳定运行的关键。该研究拟采用负载铁的多孔生物载体PVA/PA/Fe促进AnAOB的截留及与AOB协同共生,实现PN/A的快速启动和高效运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添加载体和添加PVA/PA载体,PVA/PA/Fe显著促进了AnAOB的截留及与AOB协同共生脱氮,AnAOB丰度相较对照组在Anammox阶段提高5.93%,在PN/A阶段提高7.81%;在Anammox阶段添加PVA/PA与PVA/PA/Fe载体的反应器表现出更良好的抗冲击负荷的性能,NLR可达1.01 kg-N/(m^(3)·d),而对照组只能稳定在0.61 kg-N/(m^(3)·d);加入PVA/PA/Fe载体的反应器在PN/A阶段启动7 d时就达到RETN>85%,而对照组与添加PVA/PA载体的反应器在经过12 d时才达到此处理效果。上述结果为PN/A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PA/Fe凝胶载体 ANAMMOX pn/A Candidatus_Kuenenia
下载PDF
国六柴油机PN排放试验研究
10
作者 兰亚 张勇 +2 位作者 宋军太 房瑞雪 王祥吉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14期19-21,共3页
为探究国六柴油机开式排放循环中PN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某国六轻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漏气量下WHTC开式排放循环中PN排放量级,以及开式循环管路加热装置、冷态WHTC试验前的不同凉车时间、呼吸器内部毛毡结构等参数条件对排放循... 为探究国六柴油机开式排放循环中PN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某国六轻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漏气量下WHTC开式排放循环中PN排放量级,以及开式循环管路加热装置、冷态WHTC试验前的不同凉车时间、呼吸器内部毛毡结构等参数条件对排放循环PN尾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柴油机本体漏气量对开式PN排放的影响较显著;而呼吸器内部毛毡结构对开式PN排放影响较小;(2)开式循环下,开式管路的加热装置对冷态WHTC的PN排放的影响较显著;而对热态WHTC的PN排放影响较小;(3)开式冷态WHTC试验前凉车时间的增加,会导致冷态WHTC的PN排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排放 柴油机 漏气量 开式循环 加热装置
下载PDF
电子学仿真在PN结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11
作者 郁建灿 高平奇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4期122-127,共6页
在PN结等半导体器件中,载流子浓度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特征。目前,普遍采用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虽然使学生感受到了复杂问题处理的技巧,却失去了对器件工作过程的全面认识。提出在器件教学过程中融入电子学仿真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 在PN结等半导体器件中,载流子浓度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特征。目前,普遍采用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虽然使学生感受到了复杂问题处理的技巧,却失去了对器件工作过程的全面认识。提出在器件教学过程中融入电子学仿真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和探索器件的有力工具。比较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阐述了电子学仿真软件在PN结教学中的作用,并举例运用仿真手段剖析了教材中的疑点。相信仿真工具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从注重知识积累的学习习惯到自主探索的学习范式的转变,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并缩短从课程学习到科研实践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学仿真 pn 理论分析
下载PDF
川滇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飞 周仕勇 +4 位作者 苏有锦 李鹏 邓存华 李雷 王兰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54,共11页
川滇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本文利用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以及云南、四川、重庆三个省级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严格挑选出的53673个Pn波到时数据,用Pn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川滇地区的Pn波... 川滇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本文利用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以及云南、四川、重庆三个省级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严格挑选出的53673个Pn波到时数据,用Pn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川滇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与现代构造运动有明显的关联:盆地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明显高于其周边区域,四川盆地尤为突出,其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是整个研究区域的高值;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低值区与研究区现代火山活动区域(如腾冲)及高热泉活动区域(如康定)有明显的相关性.强震大都发生在Pn波速低值区或Pn波速低值边界区.Pn波速度低速带与狭义的南北地震带相吻合,反映出上地幔顶部的流变性对构造应力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Pn波各向异性表明:位于川青块体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地区,快波方向与该区域绝对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基本沿龙门山断裂走向,这表明该地区的各向异性主要受龙门山断裂对Moho面切割变形的影响.而在其他区域的Pn波各向异性方向大体与当地块体的绝对运动方向一致,说明其各向异性主要是由板块运动产生的软流圈变形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波成像 pn波速度 横向变化 各向异性 上地幔 川滇地区
下载PDF
新疆及邻区Pn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9
13
作者 裴顺平 许忠淮 +1 位作者 汪素云 Thomas M.Hear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8-225,共8页
利用新疆及邻区 2万多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该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n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新疆地区平均Pn速度为 8 2km s ,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值 (8 0km s) ,速度变化量从 - 0 3km s到 0 2km s.②准噶尔... 利用新疆及邻区 2万多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该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n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 :①新疆地区平均Pn速度为 8 2km s ,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值 (8 0km s) ,速度变化量从 - 0 3km s到 0 2km s.②准噶尔盆地是明显的高Pn速度区 ,高速区与地貌形状吻合较好 ,最大值达 8 4km s;塔里木盆地整体上呈现高速异常 .二者都可能与盆地是稳定地块、构造活动和变形较弱有关 .③在盆地与山脉的交接带即主要的构造活动带 ,存在较低的Pn速度 ,可达 7 9km s.④塔里木南缘中部存在一显著的低速区 ,可能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较强有关 .⑤上地幔顶部波速各向异性整体上盆地中心较弱 ,边缘地带较强 .新疆南部波速的各向异性可能是因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地幔物质向北蠕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pn速度 层析成像 地幔 测板法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30
14
作者 胥颐 李志伟 +2 位作者 郝天珧 刘建华 刘劲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73-1479,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SC台站1980-2004年的地震数据,反演了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变化揭示出区域地质构造的深部特征:华南地区速度较高并且变化平缓,具有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特征;...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SC台站1980-2004年的地震数据,反演了南海东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上地幔顶部的速度变化揭示出区域地质构造的深部特征:华南地区速度较高并且变化平缓,具有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特征;华南沿海尤其是滨海断裂带附近出现低速异常,表明该断裂可能穿过壳幔边界深达上地幔顶部.南海北部至台湾海峡较高的速度与华南地区类似,反映出大陆边缘和陆架地区的岩石层地幔性质;西沙海槽附近较高的速度不仅反映了华南大陆向南的延伸,而且与海槽裂谷拉张引起的地幔上拱有关,整个南海北部没有发现大规模地幔热流的活动痕迹.相比之下,南海东部次海盆的上地幔顶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对应于海底扩张中心的地幔上涌区,表明岩石层地幔强烈减薄甚至缺失;台湾东部-吕宋-菲律宾北部的低速异常与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岩浆作用紧密相关,揭示了西太平洋岛弧俯冲带的活动特征;南海东北部的洋-陆边界清晰,南海东部和菲律宾海西部较高的速度代表了海洋岩石层地幔的性质.Pn波各向异性反映出区域性构造应力状态及岩石层地幔的变形痕迹:华南地区的各向异性较小,说明这一构造稳定地区的岩石层地幔变形程度较弱;南海北部的快波方向与地壳浅表层构造的伸展方向一致,主要反映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大陆边缘张裂和剪切作用对岩石层地幔结构的影响;琉球-台湾-吕宋岛弧两侧各向异性十分强烈,平行于海沟的快波方向表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相互作用导致俯冲板块前缘的岩石层地幔强烈变形;台湾东南海域快波方向的变化可能与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机制的转换以及岩石层被撕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岩石层地幔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n波速度的横向变化 被引量:34
15
作者 许忠淮 汪素云 裴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31,共8页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 搜集整理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Pn波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Pn波的平均速度偏高,为8.09 km/s;构造上稳定的柴达木盆地下面,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较高,而构造上比较活跃的山西地堑地区波速则较低.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的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低的地区.一个值得注意的结果是,与天山挤压带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偏低的情况不同,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现代挤压变形带地区,上地幔顶部是P波速度偏高的地区.鄂尔多斯地块下面,波速度不均一,存在高低速的变化.这与该地块四周皆有强地震活动、地块本身可能有整体的构造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上地幔 P波速度 各向异性 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26
16
作者 胥颐 李志伟 +1 位作者 刘劲松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44-1450,共7页
利用中国东部地震台网和ISC报告1980~2004年的地震走时数据,反演了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根据岩石层地幔的横向非均匀性分析了区域地质构造的深部特点.Pn波速度的变化与区域地质构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黄海地区上地幔... 利用中国东部地震台网和ISC报告1980~2004年的地震走时数据,反演了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根据岩石层地幔的横向非均匀性分析了区域地质构造的深部特点.Pn波速度的变化与区域地质构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黄海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波平均速度较高,没有发现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上地幔顶部不存在大范围的地幔扰动.速度异常的分布表明,南黄海东部和西部有可能分属于不同的构造块体,其间的分界大致对应于南北走向的黄海东部断裂带,具有相对较低的Pn波速度.边界东、西两侧的Pn波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南黄海西部Pn波的快波方向以北东—北北东方向为主,反映了海区内部扬子块体向北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形;南黄海东部Pn波的快波方向为南北方向,与黄海东部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黄海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一个深达岩石层地幔的南北向转换边界.结合相关资料估计黄海东部断裂带在中生代时期发生了右旋走滑运动,以响应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旋剪切以及南黄海扬子块体的向北嵌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地区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岩石层地幔
下载PDF
一种PN码捕获的门限自适应估计方法 被引量:33
17
作者 薛巍 向敬成 周治中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870-1873,共4页
该文提出一种简单、实用的PN码捕获门限自适应设置方法 .我们在对判决量统计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准则估计出等效高斯白噪声方差V .由此 ,我们得到了判决门限值的自适应设置方法 .最后 ,我们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结果表明 ... 该文提出一种简单、实用的PN码捕获门限自适应设置方法 .我们在对判决量统计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准则估计出等效高斯白噪声方差V .由此 ,我们得到了判决门限值的自适应设置方法 .最后 ,我们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结果表明 ,通过估计门限构造出的PN码捕获装置检测性能与理论值非常吻合 ,从而说明了其有效性 .而且 ,判决门限的估计方法实现非常简单、快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 捕获 判决门限 最大似然估计 自适应设置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27
18
作者 顾勤平 丁志峰 +1 位作者 康清清 赵启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4-515,共12页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我国大陆东部NNE走向的巨型深断裂,其中南段及邻区(115°E—122°E,29°N—38°N)跨越了华北断块区、扬子断块区和华南褶皱系三大一级构造单元,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中国地震台网及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中精心挑选出6381个Pn震相数据,用Pn波时间项层析成像法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具有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相对于7.95km·s-1的平均速度而言,Pn波速度值在7.68-8.24km·s-1范围内变化.Pn波速度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和南段具有分段性:沿中段及周边存在一NE向低速异常带,低速可能是由于岩石圈的减薄和软流圈的高温物质沿郯庐带上涌导致;沿南段表现为一NNE向弱高波速异常带,作为高低速的边界带清晰地勾勒出了华北与扬子这两个不同块体,该边界在江苏域向华北地块NW方向凹进.Pn波速度各向异性的强弱与速度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上,如鲁西隆起及以南等低速区、茅山断裂附近的高低速过渡带,其速度各向异性较为强烈;而在具有高速异常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等稳定区域下方其各向异性较弱.本文通过Pn波震相基本未能探测到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方位各向异性,推测是上地幔顶部被"冻结"下来的各向异性痕迹被软流圈热物质上涌这一强烈构造运动削弱所导致.南段具有与断裂伸展方向近乎平行的快波速方向.Pn波速度横向变化和强震活动存在一定关联.强震主要发生在Pn波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上.郯城8.5级地震震中位于中段和南段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也是速度横向变化最大的地方,最容易集中应力和产生应力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中南段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郯城地震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吕子强 雷建设 +4 位作者 周智刚 张刚 张书建 于澄 颜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7-2055,共9页
环渤海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中东部,是岩石圈破坏和减薄的主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大陆东部强震的多发区和油气田产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区域.本研究利用环渤海地区1980—2015年期间中国地震台网高质量Pn波到时数据,反演得到环... 环渤海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中东部,是岩石圈破坏和减薄的主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大陆东部强震的多发区和油气田产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区域.本研究利用环渤海地区1980—2015年期间中国地震台网高质量Pn波到时数据,反演得到环渤海地区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上地幔顶部的Pn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且与区域地质构造有一定相关性.在地形隆起区,如太行山隆起、燕山隆起、鲁西隆起、胶辽隆起及苏鲁褶皱带地区,呈现为低波速异常,说明这些隆起区下方的上地幔存在热物质上涌,而凹陷地区,如华北盆地、南黄海北部盆地和南黄海南部盆地,则表现为高波速异常,说明这些凹陷地区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强度较大.地壳内强震主要发生于低波速异常区和高低波速异常过渡带上,说明华北地区地壳强震的发生有可能受到上地幔深部构造的影响.太行山造山带地区Pn波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为近NNE向,苏鲁褶皱带区域的Pn波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为近NE向,与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表明在地壳形变剧烈的地区,可能受上地幔顶部的深部动力学影响较大.华北盆地的北部和南部各向异性方向存在差异,可能与岩石圈的厚度及热状态的不均匀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 速度不均匀性 各向异性 上地幔顶部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origin of Pn velocity variationin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 被引量:14
20
作者 裴顺平 许忠淮 汪素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Pn velocity lateral variation and anisotropy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adding about 50 000 travel times from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to the datum set of near 40 000 travel times from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 Pn velocity lateral variation and anisotropy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adding about 50 000 travel times from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to the datum set of near 40 000 travel times from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China used by WANG, et al.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 of Pn velocity variation to Moho depth, Earths heat flow, distribution of Cenozoic volcanic rock and the result of rock experiment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The result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n veloc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rust thicknes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arths heat flow. Two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one between Pn velocity and crust thickness, and the other between Pn velocity and heat flow, were obtained. The rate of variation of Pn veloc-ity vP with pressure P, Pv/p, estimated from the velocity variation with crust thickness Hv/p, is close to the result obtained from the rock experiment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If the effect of crust thick-ness on Pn velocity is deducted from the velocity variation, then the low Pn velocity beneath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more notable. The low Pn velocity regions well agree with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 In the several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anisotropy, the direction of fast Pn veloc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crustal compressive stress, and also with the direction of present-day crustal movement. It indicates that the fast Pn velocity direction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formation or flow of top mantle material along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网 pn 地壳厚度 新生代 火山岩 各向异性 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