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eld Efficacy of Six Kinds of Fungicides fo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Apple Powdery Mildew(Podosphaera leucotricha) 被引量:4
1
作者 郑伟 吴亚维 +1 位作者 王彬 杨飞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3期427-431,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screen effective fungicid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pple powdery mildew. [Method] Field efficacy of six kinds of fungi- cides with 18 concentrations against apple powdery mildew w...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screen effective fungicid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pple powdery mildew. [Method] Field efficacy of six kinds of fungi- cides with 18 concentrations against apple powdery mildew was investigated. [Re- sult] 4 000-fold triflumizole WP exhibited the highest control efficacy of 82.96%, fol- lowed by 3 000-fold triflumizole WP with control efficacy of 77.75%, while 800-fold and 1 000-fold 70% thiophanate methyl WP exhibited relatively low control efficacy, which was both lower than 60%. [Conclusion] In actual production, 4 000-fold triflu- mizole WP and 3 000-fold triflumizole WP should be used alternately to control and prevent apple powdery mild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GICIDE Apple powdery mildew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fficacy trials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草莓白粉病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振荣 田云霞 +8 位作者 董琼娥 谭海燕 张丽芳 冯德党 赖泳红 杨俊誉 苏代发 崔晓龙 童江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39-1443,共5页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离体后病原菌种群的变化。【方法】2019年2-4月在昆明市草莓白粉病爆发区3个不同地点取样,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昆明地区3个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章姬、红颜、桃...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离体后病原菌种群的变化。【方法】2019年2-4月在昆明市草莓白粉病爆发区3个不同地点取样,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昆明地区3个冬草莓主要栽培品种章姬、红颜、桃香的白粉病患病部位表面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将离体白粉病样品在人工气候箱中培养,温度25℃,光强1500 lx,光照时间12 h·d^(-1),培养7 d,检测长出的真菌群落组成,进而对比两类样品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结果】6个样品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即在属水平上进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均显示98.8%以上是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2个离体白粉病样品在灭菌培养皿内培养7 d后,HL(地点3的红颜白粉果实和叶片)样品上长出许多浅绿色的粉状霉菌,其真菌群落组与结构分析显示为Penicillium(88.80%)、Cladosporium(9.38%)、Acremonium(1.44%)、others(0.25%);而ZH(地点2的章姬果实和叶片)样品上长出许多黑色粉层的霉菌,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为Aspergillus(86.87%)、Acremonium(4.11%)、Cladosporium(1.25%)、others(0.23%)。实验结果表明,样品培养之后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昆明地区冬草莓栽培种的白粉病病原菌为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不同草莓品种和感染部位的白粉病病原菌相同,是首次报道中国西南地区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草莓白粉病病原菌感病的部位离开母体植株后,感染部位表面很快生长出其他真菌菌落,原白粉病原菌不再是优势菌群,说明草莓白粉病病原菌是活体营养寄生菌。该病原菌还表现出侵染周期长、侵染不同品种的不同组织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白粉病 真菌多样性 叉丝单囊壳属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内蒙古白粉菌补遗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铁志 文静 +1 位作者 张建 贾振华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4,共5页
报道了产自内蒙古的3种白粉菌:千屈菜白粉菌是中国新记录种;胡桃白粉菌和梓树单囊白粉菌是内蒙古新记录种,每个种都有无性型和有性型的详细描述和绘图.研究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
关键词 白粉菌属 单囊白粉菌属 分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白粉菌新记录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淑艳 王丽兰 +1 位作者 姜文涛 李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80,共5页
报道了采自吉林省的4个中国东北地区白粉菌新记录种:合叶子迴白粉菌(Erysiphe ulmariae)、博落白粉菌(E.macleayae)、华阴白粉菌(E.huayinensis)和绣线菊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spiraeae),根据标本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分析讨论,为中... 报道了采自吉林省的4个中国东北地区白粉菌新记录种:合叶子迴白粉菌(Erysiphe ulmariae)、博落白粉菌(E.macleayae)、华阴白粉菌(E.huayinensis)和绣线菊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spiraeae),根据标本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分析讨论,为中国东北地区白粉菌的物种多样性增补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叶子白粉菌 博落迴白粉菌 华阴白粉菌 绣线菊叉丝单囊壳 新记录种
下载PDF
白粉病菌侵染对美洲南瓜不同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树武 徐秉良 +2 位作者 刘佳 薛应钰 陈荣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76-1883,共8页
为明确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和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接种苍耳单囊白粉菌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分析接菌后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为明确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和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接种苍耳单囊白粉菌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分析接菌后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感病品种金12F2,尤其接菌后第13天,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7.3%和15.6,而金12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3.3%和83.0。PAL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美洲南瓜接菌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且随着接种天数增加,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小三星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较为显著,叶柄和茎秆次之,并且其相对表达量分别在第7和第9天达到最大值;感病品种金12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较抗病品种低,但与对照相比,其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分别在第9和第11天达到最大值。因此,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南瓜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单囊白粉菌 PAL基因 美洲南瓜 抗病性 组织部位
下载PDF
甜瓜与单囊壳白粉菌亲和互作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马鸿艳 高鹏 +1 位作者 祖元刚 栾非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7,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1号生理小种侵染感病甜瓜叶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接种后4 h开始萌发产生管状芽管,生出的第1个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随后附着胞中部... 利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1号生理小种侵染感病甜瓜叶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接种后4 h开始萌发产生管状芽管,生出的第1个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随后附着胞中部产生吸器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其余芽管也不断分化出菌丝并产生吸器,接种后120 h形成串生分生孢子完成侵染。病原菌成功侵染后诱导吸器周围寄主细胞细胞器大量增加,表皮细胞中甚至分化出一些结构简单的小型叶绿体。随着病原菌不断侵染扩张使侵染点下方及邻近寄主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解体,线粒体空泡化,最终细胞壁折叠,细胞内含物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单囊壳白粉菌 侵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CO_2和温度升高情况下白粉菌侵染对西葫芦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俊稚 葛亚明 +3 位作者 Pugliese Massimo Garibaldi Angelo Gullino Maria Lodovica 田光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1-497,共7页
植物病害是降低植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但对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如何影响植物的研究鲜见报道。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环境处理,探讨了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情况下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侵染对西葫芦(Cucurbita ... 植物病害是降低植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但对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如何影响植物的研究鲜见报道。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环境处理,探讨了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情况下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侵染对西葫芦(Cucurbita pepo)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CO2加富(EC)增强了西葫芦光合作用(P<0.05),促进了植株生长和果实生产;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ECT)也促进了光合作用(P<0.05),加速了植株器官发育,但限制了叶片叶绿素合成和叶片面积生长,最终明显降低了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果实产量(P<0.05)。和对照相比,EC处理下白粉菌的生长繁殖没有明显变化,但由于西葫芦植株的抗病性有所改善,植株病情指数略有下降;而ECT处理下白粉菌的发育繁殖明显改善,P.xanthii菌落规模和产孢能力极大提高(P<0.01),植物病情指数显著加重(P<0.01),作物严重减产(P<0.01)。可见,在未来以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条件下,白粉菌倾向于加重对西葫芦的侵染。这个结论对其他葫芦科白粉病的防治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西葫芦 白粉菌 植物病害 生长特性
下载PDF
硅酸钠对裸仁美洲南瓜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与抗白粉病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徐秉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37-1544,共8页
以裸仁美洲南瓜抗、感病品种为材料,测定了硅酸钠溶液喷雾处理南瓜幼苗后诱导接种白粉菌对不同抗病品种裸仁美洲南瓜叶片中酚类物质、绿原酸、类黄酮3种物质在不同处理时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诱导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南瓜... 以裸仁美洲南瓜抗、感病品种为材料,测定了硅酸钠溶液喷雾处理南瓜幼苗后诱导接种白粉菌对不同抗病品种裸仁美洲南瓜叶片中酚类物质、绿原酸、类黄酮3种物质在不同处理时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诱导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南瓜叶片中的酚类物质、绿原酸、类黄酮等物质含量均明显升高,抗病品种中酚类物质含量在第5 d、7 d、9 d时分别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绿原酸含量在各个处理时间均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类黄酮含量在第7 d、9 d时分别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感病品种中酚类物质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分别在第5 d、7d和9 d时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类黄酮含量在第3 d、5 d、7 d和9 d时均高于其他处理;硅酸钠诱导处理后,大多数情况下抗病品种的酚类物质(除第7 d外)、绿原酸(除第7 d、9 d外)、类黄酮等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差异显著,且在接种后第10 d和第15 d白粉病病情指数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仁美洲南瓜 白粉菌 硅酸钠 酚类物质
下载PDF
凤仙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裴冬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凤仙白粉病菌使凤仙花科植物叶片出现白色病斑.对河南商丘地区的凤仙白粉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桶形,大小为22~28μm×16~21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不分枝,包含1个足细... 凤仙白粉病菌使凤仙花科植物叶片出现白色病斑.对河南商丘地区的凤仙白粉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桶形,大小为22~28μm×16~21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不分枝,包含1个足细胞,1~3个远基细胞,3~6个排列成链的桶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12~180μm×9~12μm.对该病原菌rDNA IT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GenBank登记号为FJ625796,并对该序列和GenBank中凤仙白粉菌Podosphaera balsaminae的ITS序列做了近邻归群法分析.结果证明,河南商丘地区的凤仙白粉病菌为Podosphaera balsaminae,这将为研究中国凤仙白粉病菌系统进化及凤仙白粉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仙白粉病菌 形态特性 ITS
下载PDF
金莲花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勇 王蓉 丁万隆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目的:明确导致药用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ge.白粉病发生的病原种类及其分类学地位。方法:田间调查观察病害发生及为害特征;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白粉菌闭囊壳、子囊、子囊孢子、附属丝等的显微形态特征;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DNA)-内... 目的:明确导致药用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ge.白粉病发生的病原种类及其分类学地位。方法:田间调查观察病害发生及为害特征;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白粉菌闭囊壳、子囊、子囊孢子、附属丝等的显微形态特征;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扩增引物ITS1/PM6用于白粉菌分子鉴定,扩增序列用MegaX软件中的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白粉病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成株期金莲花茎秆、叶柄及叶片上发生,造成金莲花及种子严重减产,甚至植株早衰死亡。金莲花白粉菌闭囊壳聚生,暗褐色,近球形,直径60~100μ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有凸起;闭囊壳内子囊单个,内含8个浅褐色、卵圆形的子囊孢子;附属丝多根,聚生于闭囊壳一侧,菌丝状,浅褐色,有隔膜,近等粗,直径4~6μm。金莲花白粉菌rDNA-ITS序列与叉丝单囊壳属白粉菌Podosphaera fuliginea(MF543026、AB046986)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88%、98.73%,与叉丝单囊壳属其他多个种的序列也有较高的同源性(96.00%~98.03%)。根据上述同源菌株的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金莲花白粉菌与叉丝单囊壳白粉菌P.fuliginea聚为一支。结论:结合田间病害发生、为害特征及病菌闭囊壳、子囊、附属丝等的显微形态特征,将金莲花白粉病菌鉴定为叉丝单囊壳P.fuligin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 白粉病 叉丝单囊壳 病原鉴定
下载PDF
新杀菌剂MTF-753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为忠 阎士江 王凤莲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0-131,共2页
MTF-753是一个新的胺类杀菌剂,它不仅对锈病(rust)、菌核病(Rhizoctonia)有活性,对灰霉病(Bobrytiscinerea)、白粉病(Podsphaeraleucotricha)和苹果黑星病(Venturiainacqualis)也显示出较好的杀菌活性。用量在100 ̄200g/hl(有效成分)时... MTF-753是一个新的胺类杀菌剂,它不仅对锈病(rust)、菌核病(Rhizoctonia)有活性,对灰霉病(Bobrytiscinerea)、白粉病(Podsphaeraleucotricha)和苹果黑星病(Venturiainacqualis)也显示出较好的杀菌活性。用量在100 ̄200g/hl(有效成分)时对苹果黑星病、白粉病均有较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F-753 锈病 白粉病 防效
下载PDF
壳聚糖和核黄素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窦剑兵 张树武 +2 位作者 王卫雄 梁巧兰 徐秉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2,共5页
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壳聚糖(chitosan)和核黄素(riboflavin)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400μg/mL壳聚糖和753μg/mL核黄素处理后,其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仅为7.10和8.14,且诱... 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壳聚糖(chitosan)和核黄素(riboflavin)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400μg/mL壳聚糖和753μg/mL核黄素处理后,其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仅为7.10和8.14,且诱导抗病效果较为显著,分别为80.70%和77.86%,诱导抗病持久期可延续15d。诱导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叶片中POD、PAL和PPO活性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壳聚糖处理后POD、PAL和PPO活性分别于第3、5和7天达到峰值;核黄素处理后POD和PAL活性于第5天达到峰值,而PPO活性则于第7天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核黄素 白粉病菌 诱导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邹凯茜 田丽波 +4 位作者 商桑 陈虹容 郭雪松 李婉豫 曾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1-578,共8页
【目的】探索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条件及光质对其萌发的影响,为苦瓜白粉病菌培养、保存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纯化后活体保存的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为材料,采用水琼脂玻片法,进行不同光质及光照时间、温度、... 【目的】探索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条件及光质对其萌发的影响,为苦瓜白粉病菌培养、保存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纯化后活体保存的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为材料,采用水琼脂玻片法,进行不同光质及光照时间、温度、湿度、pH、供氧、碳氮源处理,统计不同处理下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数量,计算萌发率。【结果】适宜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区间为20~30℃,最适萌发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8℃10 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100%;全黑暗环境最适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7,对弱碱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弱酸环境;全氧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半氧和无氧处理(P<0.05),无氧处理下分生孢子几乎不萌发;紫光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红、黄和绿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苦瓜白粉病菌最喜葡萄糖,甘露醇有一定的促进萌发作用,多糖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利用;氮源抑制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结论】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5℃和48℃10 min,喜高湿、黑暗和中性环境,好氧,喜葡萄糖,萌发不需氮源,长波光质较短波更有利于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因此,苦瓜生产中可用叶面喷施氮肥、补充短波光及保持叶面无水滴等措施防治白粉病;在生产空闲期间,利用高温闷棚消灭温室内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从而切断内部传染源,达到物理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菌 生物学特性 光质
下载PDF
甜菜夜蛾对白粉菌侵染的中国月季的嗅觉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艳梅 罗恒飞 +3 位作者 杨斌 杨德强 李向红 杨发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567-4569,4571,共4页
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白粉菌侵染中国月季对甜菜夜蛾成虫嗅觉行为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根据反应虫数分析,健康叶片挥发性成分对甜菜夜蛾成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02),同时感病叶片挥发性成分对雌蛾有显著的驱避作用(P=0.006),... 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白粉菌侵染中国月季对甜菜夜蛾成虫嗅觉行为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根据反应虫数分析,健康叶片挥发性成分对甜菜夜蛾成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02),同时感病叶片挥发性成分对雌蛾有显著的驱避作用(P=0.006),直接比较2种叶片时差异更显著(P=0.000)。通过植物介导,中国月季感染白粉菌对甜菜夜蛾成虫产卵地的选择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局部效应和系统效应,能在同小叶内传递,并能向上或向下传递至同叶轴的其他相邻小叶。该研究为甜菜夜蛾成虫产卵地选择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行为 甜菜夜蛾 月季白粉菌 空间效应 中国月季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白粉菌Ⅳ——叉丝壳属和叉丝单囊壳属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铁志 王迎春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4-237,共4页
报道了产于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白粉菌目2属、21种和变种.其中二郎山叉丝壳、三浦叉丝壳、近三叉叉丝壳和万布叉丝壳为内蒙古新记录种.所有引证标本均保存在赤峰师专菌物标本室.
关键词 叉丝壳属 叉丝单囊壳属 内蒙古
下载PDF
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柳利龙 梁巧兰 +1 位作者 张爱琴 张环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明确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丙环唑、腈菌唑、己唑醇、氟硅唑和戊唑醇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种三唑类药剂对南瓜白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睛菌唑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62.11μg·mL^-1;戊唑醇作用最差,EC50... 为明确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丙环唑、腈菌唑、己唑醇、氟硅唑和戊唑醇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种三唑类药剂对南瓜白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睛菌唑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62.11μg·mL^-1;戊唑醇作用最差,EC50值为1503.97μg·mL^-1;而氟硅唑、丙环唑和己唑醇的EC50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929.43、442.01和67.53μg·mL^-1。进一步探讨5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2.5%腈菌唑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90.13%),25%戊唑醇防治效果最差(72.21%);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同,接种后24h施丙环唑和腈菌唑最敏感,接种后96h施氟硅唑和戊唑醇最敏感,接种后48h施己唑醇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白粉病菌 三唑类杀菌剂 敏感性
下载PDF
石河子市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海艳 李妍 +2 位作者 方治豪 王凯涛 任毓忠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72-2078,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逐步摸清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显微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并系统调查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结果】金鸡菊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24.4~34.2μm×1... 【目的】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逐步摸清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显微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并系统调查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结果】金鸡菊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24.4~34.2μm×14.6~22.0μm,以2~4个分生孢子串生在分生孢子梗上,闭囊壳球形,直径平均为115.1μm,闭囊壳内单子囊,子囊椭圆形、无色且有柄,大小为68.3~131.7μm×56.1~80.5μm,子囊内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14.6~26.8μm×12.2~21.7μm,附属丝菌丝状。根据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563 bp)建立发育树,其与Podosphaera fusca(登录号KM225763、JX546297、KR049083和MF476989)聚在1个进化支上,且序列同源性99.0%以上。【结论】棕丝单囊壳(Podosphaera fusca)为石河子市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菌,且该病害在石河子地区4月中上旬始发,6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7月初开始进入衰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金鸡菊 白粉病 病原鉴定 棕丝单囊壳属
下载PDF
甘肃省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诱导及抗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2 位作者 柳利龙 吴琼 徐秉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4,120,共9页
为了解甘肃省裸仁美洲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敏感性及抗性产生情况,采用小株喷雾法对采自兰州、武威、景泰等地的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利用紫外诱导、药剂驯化、先紫外后药剂驯化三种方法对敏感菌株进行了抗药性... 为了解甘肃省裸仁美洲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敏感性及抗性产生情况,采用小株喷雾法对采自兰州、武威、景泰等地的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利用紫外诱导、药剂驯化、先紫外后药剂驯化三种方法对敏感菌株进行了抗药性诱导,并对抗性突变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的交互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EC50值在17.77~285.54μg/mL范围内;与其他两种诱导方法相比药剂驯化方法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倍数最高,为8.94倍。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孢子萌发的最佳时间分别为36h和48h;抗性突变菌株产孢量和致病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适合度测定表明抗性突变菌株与敏感菌株之间存在竞争力,孢子萌发率、芽管个数之间差异显著,菌丝分支数、产孢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抗性突变菌株在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混合比例为80∶20的群体中,存在频率比较稳定,连续培养7代后仍占85.69%;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4种药剂未表现出交互抗性。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防治南瓜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仁美洲南瓜 白粉菌 己唑醇 抗性诱导 抗性菌株 生物学性状 交互抗性
下载PDF
苹果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卢伟 陈锋 李静 《陕西林业科技》 2007年第4期110-111,115,共3页
针对苹果白粉病4~5月份发病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和药效防治试验,苹果白粉病在陕西关中4~9月为病害发生期,其中4~5月气温较低,枝梢组织幼嫩,为白粉病发生盛期,对果树的中后期生长发育影响极大,6~8月发病缓慢或停滞;4月中旬病害发生... 针对苹果白粉病4~5月份发病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和药效防治试验,苹果白粉病在陕西关中4~9月为病害发生期,其中4~5月气温较低,枝梢组织幼嫩,为白粉病发生盛期,对果树的中后期生长发育影响极大,6~8月发病缓慢或停滞;4月中旬病害发生初期开始喷药,一般防效可达80%左右。喷药3~4次,间隔10~15 d左右喷药1次,可有效控制苹果白粉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白粉病 发生规律 化学防治技术
下载PDF
中国长春瓜类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淑艳 王丽兰 +2 位作者 姜文涛 李玉 刘炎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2-712,共11页
2009年长春农博园瓜类白粉病大发生,而且大量闭囊产生在葫芦科的四个属(葫芦属、黄瓜属、栝楼属、南瓜属)植物上。对病害发生的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园中栽培的所有品种均为感病品种。形态学观察显示分子孢子串生,具纤维... 2009年长春农博园瓜类白粉病大发生,而且大量闭囊产生在葫芦科的四个属(葫芦属、黄瓜属、栝楼属、南瓜属)植物上。对病害发生的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园中栽培的所有品种均为感病品种。形态学观察显示分子孢子串生,具纤维体,闭囊壳只含有一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顶端孔较宽(15.6-28.8μm)。有性和无性形态学特征表明该菌应属于Podosphaera xanthii。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菌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该种在其他地区瓜类上的序列以及在其他寄主上的序列聚在一个分枝。第一次报道了在栝楼属上发现白粉菌的闭囊壳,第一次在吉林省发现西葫芦上产生闭囊壳。此外西瓜上的白粉菌虽然未产生闭囊壳,但为吉林省新记录。有关瓜类白粉菌的寄主范围、流行学、抗病品种筛选和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囊壳 形态学 分子系统 podosphaera xanthii 白粉菌目 葫芦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