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染色体数目及其地理分布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杨清辉 何顺长 《甘蔗(福建)》 1996年第1期10-13,共4页
对87份云南割手密无性系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学性状的观察,发现云南割手密染色体数目有2n=60、64、70、80四种类型。讨论了染色体倍性与植物学性状及地理分布的关系。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染色体 地理分布 云南
下载PDF
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Commercial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Cultivars in Nigeria
2
作者 Sani Lawan Abdu Mustapha Yahaya Usman Inuwa Shehu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7期721-725,共5页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6-benzylaminopurine (BA) with or without 0.2 mg/L NAA on 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cultivars SP726180, B47419, M1176/77 and M2119/88 were evalua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6-benzylaminopurine (BA) with or without 0.2 mg/L NAA on 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cultivars SP726180, B47419, M1176/77 and M2119/88 were evaluated. Leaf base explants were cultured on Murashige and Skoog (MS) basal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3.0 mg/L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 for 4 weeks. Thereafter, induction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was observed following the transfer of resulting calli to 2,4-D-free medium for another 4 weeks. Regeneration was achieved by transfer of the embryogenic calli to regeneration media fortifi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A + tt-naphthylacetic acid (NAA). The number, length and vigor of shoots produced in all the genotypes were highest on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1.0 and 1.5 mg/L BA with and without 0.2 mg/L NAA. Among the genotypes tested, B47419 and M1176/77 recorded highest number of shoots, while maximum shoot length and crop vigor was obtained with M1176/77. Induction of callus with 3.0 mg/L 2,4-D and its subsequent incubation on 2,4-D-free media, followed by regeneration on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1.0 or 1.5 mg/L BA with 0.2 mg/L NAA was found to be efficient for 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the sugarcane genotypes used in this study. This protocol could be applied for micropropagation of other elite g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charum spp. leaf explant 2 4-D CALLUS BA NAA regenera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meiotic chromosome behavior in the autopolyploid Saccharum spontaneum reveals preferential chromosome pairing without distinct DNA sequence variation
3
作者 Xin Zhang Zhuang Meng +4 位作者 Jinlei Han Haris Khurshid Ayman Esh Robert Hasterok Kai Wa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1550-1558,共9页
Autopolyploidy and allopolyploidy may represent an evolutionary advantage and are more common in plants than assumed.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autopolyploidy than to allopolyploidy,and its evolutionary... Autopolyploidy and allopolyploidy may represent an evolutionary advantage and are more common in plants than assumed.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autopolyploidy than to allopolyploidy,and its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 are largely unclear, especially for plants with high ploidy level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oligonucleotide(oligo)-based chromosome painting probes to identify individual chromosomes in S. spontaneum.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we investigated chromosome behavior during pachytene, metaphase, anaphase, and telophase of meiosis I(MI) in autotetraploid,autooctoploid, and autodecaploid S. spontaneum clones. All autopolyploid clones showed stable diploidized chromosome behavior;so that homologous chromosomes formed almost exclusively bivalents during MI. Two copies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 8 with similar sizes in the autotetraploid clone showed preferential pairing with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copies. However, sequence variation analysis showed no apparent differences among homologs of chromosome 8 and all other chromosomes. We suggest that either the stable diploidized pairing or the preferential pairing between homologous copies of chromosome 8 in the studied autopolyploid sugarcane are accounted for by unknown mechanisms other than DNA sequence similarity. Our results reveal evolutionary consequences of stable meiotic behavior in autopolyploid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POLYPLOIDY saccharum spontaneum Meiosis I Chromosome behavior Chromosome pairing
下载PDF
“甘蔗”词源考
4
作者 王育珊 陈国庆 赵云 《民族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3,共9页
甘蔗称“柘”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楚辞》中,其后出现了“柘”“[艹诸]”“蔗”“诸柘”“[甘干][甘庶]”“邯[甘者]”“都蔗”“[艹诸]蔗”“竿蔗”“甘蔗”等不同名称和书写形式,汉代以后才沿用“甘蔗”这个名称。文章通过不同时期汉... 甘蔗称“柘”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楚辞》中,其后出现了“柘”“[艹诸]”“蔗”“诸柘”“[甘干][甘庶]”“邯[甘者]”“都蔗”“[艹诸]蔗”“竿蔗”“甘蔗”等不同名称和书写形式,汉代以后才沿用“甘蔗”这个名称。文章通过不同时期汉语甘蔗名称词与梵语、藏缅语、壮侗语、苗瑶语、孟高棉语等语言甘蔗名称词的比较,认为汉语“甘蔗”一词是梵语sarkara“石蜜(蔗糖)”进入汉语后,经过借音转义而形成的音译外来词,与“石蜜”属于同源外来词。汉语甘蔗名称词的历时变化,反映了汉民族对甘蔗认知的逐步深入过程;少数民族语言甘蔗名称词的共时分布状态,则反映了各民族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历史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糖 石蜜 梵语
原文传递
甘蔗属种及其近缘属种蔗茅的全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5
作者 田春艳 李旭娟 +2 位作者 李纯佳 毛钧 刘新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214,共13页
【目的】为解析甘蔗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特征,提高异源基因在甘蔗中的表达效率。【方法】以已发布的甘蔗属种(热带种LA-purple、割手密NP-X和AP85-441)及其近缘属种蔗茅(Yunnan2009-3)基因组为数据,利用Python、CodonW1.4.2进行密码子偏... 【目的】为解析甘蔗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特征,提高异源基因在甘蔗中的表达效率。【方法】以已发布的甘蔗属种(热带种LA-purple、割手密NP-X和AP85-441)及其近缘属种蔗茅(Yunnan2009-3)基因组为数据,利用Python、CodonW1.4.2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同时通过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t等分析探讨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密码子偏好性参数与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最后,基于RSCU均值与7个主要模式生物种(玉米、高粱、水稻、拟南芥、烟草、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的密码子使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热带种、割手密和蔗茅的基因组都富含GC,平均GC含量为56.3%,且GC3>GC1>GC2,倾向于使用以G/C结尾的密码子,平均ENC值为48.45,偏好性较低。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plot分析表明它们的密码子偏好性受到自然选择、突变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选择占主导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密码子偏好性参数与基因实际的转录表达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强。根据RSCU和?RSCU值,确定了13个最优密码子,均以C或G结尾,密码子使用特性在全基因组和染色体组水平上无差异。通过比较发现,甘蔗的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与玉米、高粱和水稻较为相似,而与拟南芥、烟草、大肠杆菌和酵母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甘蔗热带种、割手密和蔗茅的密码子偏好性高度相似,其形成受自然选择和突变因素的影响。此外,对甘蔗优异基因功能异源验证时可优先选择玉米、水稻和高粱作为异源表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属 蔗茅 基因组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下载PDF
甘蔗细茎野生种(Saccharum spontaneum L.)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陈辉 范源洪 +3 位作者 史宪伟 蔡青 张明 张亚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4-652,共9页
利用 RAPD技术 ,采用 2 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 195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材料进行了地理群体结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 :甘蔗细茎野生种的种内遗传变异较大 ,各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明显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分... 利用 RAPD技术 ,采用 2 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 195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材料进行了地理群体结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 :甘蔗细茎野生种的种内遗传变异较大 ,各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明显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分子聚类分析 ,推论中国甘蔗细茎野生种的起源演化方式为 :起源于云南 ,然后由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细茎野生种 RAPD分析 遗传多样性 系统演化 地理群体结构
下载PDF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品种遗传差异的AFLP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鸣 谭裕模 +2 位作者 李杨瑞 李容柏 高国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08-1013,共6页
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种间均... 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种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 10 2 % ,区分率达 10 0 %。这对应用AFLP技术鉴定甘蔗品种的真伪提供了依据。本文还对甘蔗AFLP分析体系的关键技术以及银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 AFLP 指纹图谱 品种鉴定
下载PDF
割手密SnRK2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8
作者 吕绍芝 钱禛锋 +3 位作者 饶席兵 吴华英 何丽莲 李富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9-738,共10页
【目的】探究割手密SnRK2基因家族成员在干旱胁迫中的调控机制,为抗旱性甘蔗品种的选育提供侯选基因。【方法】以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从割手密中鉴定SnRK2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在割手密基因组... 【目的】探究割手密SnRK2基因家族成员在干旱胁迫中的调控机制,为抗旱性甘蔗品种的选育提供侯选基因。【方法】以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从割手密中鉴定SnRK2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在割手密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1个SnRK2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SsSnRK2.1-SsSnRK2.11,且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SnRK2蛋白的氨基酸残基数为227~580,分子质量为25683.53~64695.8 kD,等电点为4.62~8.94,且均为亲水性蛋白。系统发育树可将其分为3个亚组,且同亚组中的保守基序基本相似,外显子数量以7~9个为主。SsSnRK2基因家族成员的启动子中含有多种激素类和逆境胁迫响应类的作用元件。割手密SsSnRK2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所有的SsSnRK2基因均能不同程度地响应干旱胁迫。【结论】割手密SnRK2基因家族在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割手密的抗逆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 SnRK2基因家族 干旱胁迫 表达分析
下载PDF
甘蔗(Saccharum)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远缘杂交利用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丽萍 蔡青 +5 位作者 范源洪 陆鑫 Karen Aiken 马丽 刘新龙 夏红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721-726,共6页
报道了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利用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斑茅及其F1、BC1与甘蔗热带种、栽培种杂交和回交获得了一些斑茅的F1、BC1、BC2真实杂交种。结果表明:斑茅的F1、BC1的结实率低,育性低甚至不育,但通过回交可以提高斑茅杂种的结实率,... 报道了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利用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斑茅及其F1、BC1与甘蔗热带种、栽培种杂交和回交获得了一些斑茅的F1、BC1、BC2真实杂交种。结果表明:斑茅的F1、BC1的结实率低,育性低甚至不育,但通过回交可以提高斑茅杂种的结实率,且回交得到的BC1、BC2表现出了生势强,产量高、锤度高的优势,为选育具有斑茅血缘的高产高糖种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远缘杂交利用
下载PDF
30份割手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10
作者 吕绍芝 沈庆庆 +4 位作者 饶席兵 钱禛锋 张蓉琼 何丽莲 李富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1,共9页
【目的】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为甘蔗抗旱性育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0份割手密野生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割手密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 【目的】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为甘蔗抗旱性育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0份割手密野生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割手密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割手密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下各割手密种质材料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增加,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材料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割手密种质材料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Pro含量、SS含量、MDA含量可作为割手密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30份割手密种质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高度抗旱材料1份(90⁃53),中高度抗旱材料2份,中度抗旱材料14份,低度抗旱材料13份。【结论】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SS含量、Pro含量可作为割手密苗期的抗旱性评价指标。30份参试割手密种质中,90⁃53的抗旱性最强,2015⁃22、88⁃301次之,2015⁃104的抗旱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抗旱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割手密抗旱相关基因SsREMO-1a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11
作者 洪亚楠 刘洋 +2 位作者 姚艳丽 胡小文 徐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6-1202,共7页
【目的】获得割手密SsREMO-1a基因全序列,开展组织特异表达、qPCR分析、亚细胞定位研究,研究转SsREMO-1a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变化以及CAT基因的表达模式。【方法】以海南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p-24)为材料,通过PCR、纯化、克隆和测序验证后获... 【目的】获得割手密SsREMO-1a基因全序列,开展组织特异表达、qPCR分析、亚细胞定位研究,研究转SsREMO-1a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变化以及CAT基因的表达模式。【方法】以海南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p-24)为材料,通过PCR、纯化、克隆和测序验证后获得完整的割手密SsREMO-1a基因序列。对苗期正常生长的割手密进行干旱胁迫处理,于胁迫处理后0、1、2、3、4和5 d收集幼嫩叶片、根和茎等组织进行组织特异表达分析和qPCR分析。采用烟草亚细胞定位技术、基因遗传转化技术等对SsREMO-1a的表达情况进行组织定位和功能分析。构建pBI221-SsREMO-1a-GFP融合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烟草进行细胞定位分析。构建过量表达载体pCAMBIA 1304-SsREMO-1a,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SsREMO-1a导入拟南芥,观测干旱胁迫后0、1、2、3、4和5 d植株表型以及CAT-1基因表达量。【结果】SsREMO-1a基因全长均为738 bp,开放读码框(ORF)564 bp,编码187个氨基酸;组织特异性表达表明,SsREMO-1a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q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受干旱胁迫的诱导并呈显著上调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sREMO-1a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共获得11个转基因拟南芥株系,抗旱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够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转基因植株CAT-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SsREMO-1a能够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对CAT-1基因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 REMO基因 干旱胁迫 定量表达 功能分析
下载PDF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鉴别甘蔗(Saccharum of ficinarum L.)品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鸣 谭裕模 +2 位作者 李杨瑞 李容柏 高国庆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21-821,共1页
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 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种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 10 2 % ,区分率达 10 0 %。研究结果对生产上应用AFLP技术鉴定甘蔗品种的真伪性提供了依据。本文对甘蔗AFLP分析体系的关键技术以及银染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鉴别 AFLP指纹图谱 分子标记技术 遗传相似性 遗传距离
下载PDF
甘蔗属割手密种(Saccharum spontaneum)‘云南82-114’的F_2(BC_1)代同异法综合评价及同一度分类 被引量:4
13
作者 桃联安 安汝东 +5 位作者 杨李和 经艳芬 董立华 周清明 朱建荣 边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0-600,共11页
为综合评价甘蔗属割手密种(Saccharum spontaneum)‘云南82-114’的F2(BC1)代亲本材料,采用基于集对论的同异分析法,对65份亲本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异联系度排名前10位的材料是:云瑞09-23、云瑞09-44、云瑞09-36、云瑞09-74、云... 为综合评价甘蔗属割手密种(Saccharum spontaneum)‘云南82-114’的F2(BC1)代亲本材料,采用基于集对论的同异分析法,对65份亲本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异联系度排名前10位的材料是:云瑞09-23、云瑞09-44、云瑞09-36、云瑞09-74、云瑞09-65、云瑞09-35、云瑞09-14、云瑞09-58、云瑞09-51、云瑞09-67。超过对照新台糖22号(ROC22)的材料有33份,超过对照粤糖93-159(YT93-159)的材料有36份。在等价矩阵中取截距λ=0.910,65份‘云南82-114’的F2(BC1)代亲本材料可分为26个类型。同异联系度排名靠前、又聚为不同类型的亲本材料,通常是某些优良性状表现突出的亲本材料,这为亲本材料的进一步筛选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种 同异分析法 同一度 分类
下载PDF
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形态和生理差异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元 何永美 +1 位作者 秦丽 祖艳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56-1962,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连续两年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UV-B,280 ̄310nm,5.0kJ·m-2)对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形态和生理的影响,以及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结果表...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连续两年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UV-B,280 ̄310nm,5.0kJ·m-2)对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形态和生理的影响,以及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结果表明,两年中,在增强UV-B辐射下,Ⅰ91-485个生育时期的株高(除2004年成熟后期外)和分蘖数,以及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茎径显著增加,而Ⅱ91-81株高在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分蘖数在伸长初期、伸长后期、成熟初期和成熟后期(除2004年伸长后期外),以及茎径在分蘖期、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显著降低。两年的成熟后期,UV-B辐射导致Ⅰ91-48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节间长显著增加,Ⅱ91-81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节间长显著降低,而两个无性系节数无显著变化。两年中,UV-B辐射显著降低两个割手密无性系伸长后期和成熟初期叶展开角度。在UV-B辐射下,两年的5个生育时期中,Ⅰ91-48的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而Ⅱ91-81的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除2003成熟后期外),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总体上,UV-B辐射导致Ⅰ91-48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两年的分蘖期、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显著增加,而Ⅱ91-81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两年的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后期和成熟初期显著降低。割手密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对UV-B辐射的响应具有种内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割手密 形态 生理 种内差异
下载PDF
甘蔗属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近缘属斑茅(Sclerostachya)及河八王(Narenga)的染色体数目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文建成 蔡青 +2 位作者 范源洪 张明 陈辉 《甘蔗糖业》 2001年第3期12-15,共4页
本文对来自云南、四川、福建、广东、贵州、江西的106份甘蔗野生种割手密无性系,以及甘蔗近缘属斑茅无性系28份与河八王无性系3份的染色体进行观察计数。发现割手密染色体数目类型十分丰富有2n=60、64、70、72、78... 本文对来自云南、四川、福建、广东、贵州、江西的106份甘蔗野生种割手密无性系,以及甘蔗近缘属斑茅无性系28份与河八王无性系3份的染色体进行观察计数。发现割手密染色体数目类型十分丰富有2n=60、64、70、72、78、80、90、92、96、104、108,11种类型,其中以2n=64、80、96,3种类型出现频率最高,说明我国的割手密资源十分丰富。斑茅与河八王的染色体数目较为固定,分别为2n=60,30各1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野生种 近缘植物 割手密 斑茅 河八王 染色体鉴定
下载PDF
甘蔗割手密种转录因子NAP亚家族的鉴定及SsNAP2a参与叶片衰老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恒波 冯春燕 +4 位作者 张以星 谢婉婕 杜翠翠 吴明星 张积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25,共16页
NAP(NAC-like,activated by apetala3/pistillata)是转录因子NAC基因家族中一类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叶片衰老及响应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的亚家族。本研究利用甘蔗割手密种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首先,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对NAP亚... NAP(NAC-like,activated by apetala3/pistillata)是转录因子NAC基因家族中一类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叶片衰老及响应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的亚家族。本研究利用甘蔗割手密种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首先,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对NAP亚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系统进化分析、保守结构域及顺式调控元件预测;其次,克隆获得割手密种SsNAP2的等位基因SsNAP2a,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及其在激素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最后,利用瞬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分析SsNAP2a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在割手密种基因组中共鉴定5个NAP亚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所有成员编码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上,这些基因的Ka/Ks比值均小于1,表明纯化选择在演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系统聚类分析表明,5个代表性的被子植物(拟南芥、菠萝、水稻、玉米和高粱)与已报道的12个物种及甘蔗的NAP亚家族成员,共计46个,分为4个Clade,其演化的顺序Clade I>Clade II>Clade III>Clade IV。此外,在SsNAP亚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预测到较多响应脱落酸和茉莉酸、低温等逆境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推测其参与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应答通路。进一步,从割手密种SES208中克隆到SsNAP2a基因,该cDNA全长序列1173 bp(GenBank登录号为OQ335094),编码390个氨基酸残基,其与等位基因SsNAP2编码蛋白的序列相似性为97.70%,有10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表明同源8倍体的割手密种等位基因序列差异较大。qRT-PCR分析表明,SsNAP2a基因在割手密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组成型表达,尤其在衰老的蔗皮和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乙烯利(ethylene,ET)、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4℃低温和40℃高温处理下,其表达量呈现显著诱导表达;而在8%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胁迫下显著下调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SsNAP2a融合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瞬时过表达SsNAP2a基因7 d后,本氏烟(Nicotianabenthamiana)叶片有明显的卷曲、皱缩等衰老现象,ET合成相关基因(NtEFE26,NtAccdeaminase)显著上调表达,而水杨酸、茉莉酸和ABA合成相关基因(NtPR-1a/c、NtPR3和NtAREB1)显著下调表达,表明SsNAP2a基因参与多种激素信号传导途径诱发叶片衰老。以上研究结果为挖掘甘蔗NAP亚家族基因成员参与叶片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也为培育甘蔗抗衰老分子育种提供候选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种 NAP基因 叶片衰老 激素胁迫 基因功能 甘蔗
下载PDF
甘蔗与斑茅杂交染色体组构成特征研究
17
作者 薛丽 李心怡 +7 位作者 黄勇泰 欧财篮 吴小青 余泽怀 崔泽田 张木清 邓祖湖 余凡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斑茅是甘蔗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渗入斑茅血缘来提高甘蔗抗性是目前甘蔗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分型有利于高效利用斑茅的各种优异性状。本研究利用斑茅特异引物鉴定斑茅与甘蔗杂交高世代材料的真实性,通过... 斑茅是甘蔗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渗入斑茅血缘来提高甘蔗抗性是目前甘蔗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分型有利于高效利用斑茅的各种优异性状。本研究利用斑茅特异引物鉴定斑茅与甘蔗杂交高世代材料的真实性,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对甘蔗与斑茅染色体进行分型,以探究斑茅和甘蔗染色体在子代中的遗传与分离,并分析其染色体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杂交群体中有30份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包含斑茅染色体从1~10条不等,说明其后代群体基本服从n+n的遗传方式,占整个真实后代群体的60%。斑茅与甘蔗发生染色体水平的重组约16.67%,并且斑茅与不同血缘甘蔗重组的概率趋近一致。割手密种特异探针共定位结果表明,斑茅血缘的渗入降低了近现代栽培甘蔗种中热带种血缘与重组血缘的占比,并同时提高了割手密血缘的比例。本研究分析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中不同血缘染色体组的遗传及结构特点,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在甘蔗育种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遗传
下载PDF
桂西南蔗区甘蔗新品种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昌鲜 彭崇 +5 位作者 郭强 闭德金 唐利球 马文清 梁永检 韦江璐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5,101,共5页
对8个甘蔗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良品种(系),为桂西南蔗区特别是龙州蔗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以ROC22为对照,对7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一年新植两年宿根田间比较试验,采用DTOPSIS法对其进行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 对8个甘蔗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良品种(系),为桂西南蔗区特别是龙州蔗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以ROC22为对照,对7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一年新植两年宿根田间比较试验,采用DTOPSIS法对其进行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按照DTOPSIS分析结果Ci排序依次为:河糖11-157>桂糖10-1042、桂糖08-56>桂糖11-2320>桂糖09-439>ROC22>桂糖11-2119>桂糖10-417。甘蔗新品种河糖11-157和桂糖10-1042可在桂西南蔗区特别是龙州蔗区进行推广应用,桂糖08-56和桂糖09-439可作为优良新品种继续观察,桂糖11-2320、桂糖11-2119和桂糖10-417不建议在桂西南蔗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TOPSIS法 甘蔗 新品种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for brix weight per stool and its component traits in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inarum) 被引量:1
19
作者 LIU Gui-fu ZHOU Hong-kai +4 位作者 HU Han ZHU Zi-hong HAYAT Yousaf XU Hai-ming YANG Ji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60-866,共7页
Brix weight per stool (BW) of sugarcane is a complex trait, which is the final product of a combination of many components. Diallel cros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a period of two years for BW and its five com... Brix weight per stool (BW) of sugarcane is a complex trait, which is the final product of a combination of many components. Diallel cros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a period of two years for BW and its five component traits, in- cluding stalk diameter (SD), stalk length (SL), stalk number (SN), stalk weight (SW), and brix scale (BS) of sugarcane. Phenotypic data of all the six traits were analyzed by mixed linear model and their phenotype variances were portioned into additive (A), dominance (D), additiv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E) and dominanc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DE) effects, and the correlations of A, D, AE and DE effects between BW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estimated. Conditional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mponents traits to the variances of A, D, AE and DE effects of BW.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heritabilities of BW were significantly attributed to A, D and DE by 23.9%, 30.9% and 28.5%, respectively. The variance of A effect for BW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L, SN and BS by 25.3%, 93.7% and 17.4%, respectively. The variances of D and DE effects for BW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all the five components by 5.1%~85.5%. These determinants might be helpful in sugarcane breeding an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multiple-trait improvement of B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analysis Brix weight (BW) Component traits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inarum)
下载PDF
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幼叶的组织培养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崇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研究了从割手密幼叶诱导愈伤组织的条件,试验表明,培养基以MS附加2,4-D1~4mg/L为佳,所接种的幼叶以4cm以内为适宜的区段。不同材料在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成苗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云南的割手密在生理和遗传上存在着丰富的种内变异.
关键词 割手密 幼叶 愈伤组织 组织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