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Manifested by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Combined with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Ampullary Part of the Rectum
1
作者 Anastasija Kursisha 《Ope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23年第3期109-125,共17页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of the given paper describes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two diseases: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manifested by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combined with i...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The author of the given paper describes an unusual combination of two diseases: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manifested by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combined with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ampullary part of the rectum and describes the atyp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diseases. The Content: The content of this research paper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ient, an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pictur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used, a report of the following disease, and the result of the presented case.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Work: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work is the analysis of a clinical case with two different tumors, where such a combination of tumors is rarely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Moreover, no large specific sample with this combination of diseases is availabl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The given case report describes a patient of the Palliative Care Unit of the Gerontology Clinic with a primary diagnosis of C20-rectal adenocarcinoma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anal canal, perineal skin Paget’s disease, stage IV. The presented complications of the patient’s primary diagnosis are multiple metastases in the liver;status post palliative chemotherapy;hepatomegaly;metastases to abdominal lymph nodes, inguinal lymph nodes;metastases at Th12, L4 level;pain syndrome. The presented above combination of diagnosed diseases is very rare. Applied Diagnostics: In October 2021, it was performed diagnostic manipulation: biopsy and the pathologist have provided a microscopic description. The first tissue fragment had a pronounced electrothermal lesion and the epithelial structures were not valuable. The second skin tissue fragment was covered with hyperplastic and acanthotic epithelium;its basal and middle layers contained multiple large cells proliferates extending into the medial epidermis, and the cytoplasm of these cells reacted positively with PAS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 It needs to be noted that the patient had previously had several years of biopsies from the perineal and anal epidermis, where Paget’s disease had also been diagnosed. The performe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ese cells to be CK20 positive, CK7 rare positive and p16 negative. The following pathohistological findings were made: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picture is consistent with Paget’s disease. According to the ICD-10,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C51 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female external genitalia. Using imaging diagnostics,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patient’s rectal adenocarcinoma had progressed to metastatic stage with distant liver metastases in the background of anal canal, perineal skin Paget’s disease. Therapeutic Plan of the Patient: Based on the patient’s main diagnoses,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principal diagnosis, the patient’s overall severe condition, pain syndrome, age and comorbidities,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was approved as a therapeutic option in council of doctors. Monitoring and Outcome of the Patient: The patient’s general condition was becoming worse over time, and she was diagnosed with exitus latalis in December 2022. At that time,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nd was on palliative care at home under the control of her family physic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Intraepitheli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Vulva and anus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of the Ampullary Part of the rectum Biopsies from the Perineal and Anal Epidermis 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Female External Genitalia
下载PDF
LOOSENING AND LENGTHENING OF INTESTINAL TRACT AFTER RECTAL ISOLATION IN ANUS-SAVING RESECTION FOR RECTAL CARCINOMA
2
作者 张保宁 余宏迢 邵永孚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In low rectal cancer surgery,the section of rectum destal to the lower tumor maigin is relaxed and lengthened after fully isolation of the organ. This would facilitate the adoption of anus saving operation.Before and ... In low rectal cancer surgery,the section of rectum destal to the lower tumor maigin is relaxed and lengthened after fully isolation of the organ. This would facilitate the adoption of anus saving operation.Before and after fully isolation of the rectum in low ratal cancer surgery,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ower tumor margin and the anorectal line was measured by the same rectuscope introduced through the anus.The two results were compared .The average lengthening was less than 1 cm if the lower tumor marginanorectal line distance was 5 cm.It was 1─2 cm if the lower tumor margin-anorectal distance was 6 cm.It was more than 2 cm if the distance was 7─9 cm.The loosening and lengthening of the rectal canal was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lymphnode metastasis and the skill of the operator.The lengthening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body build of the patient,involvement of the rectal circumference and the Dukes stage. Modified Park's operation,trans abdominosacral resection with anastormosis of rectum,and anterior resection on transpubic approach are indicated for those in whom the lower tumor margin-anorectal line distance was 5 cm The rectectomy-anastomosis in the abdominal cavity(Dixon's operation)is indicated for those in whom the lower tumor margin-anorectal line was 6 cm.If manual anastomosis is difficult,stapling device may be used. The anus saving resection is easy if the distance was 7─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l carcinoma Lateral ligament Isolation of rectum Loosening and lengthening of intestinal tract anus-saving resection.
下载PDF
高频线阵及经直肠腔内超声对肛瘘及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晓蓉 陈真 彭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86-1089,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高频线阵探头经肛周和腔内探头经直肠检查肛瘘及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ATL超9及Philip HD11X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5-10MHz高频线阵探头经肛周结合5-9MHz腔内探头,经直肠对43例肛瘘患者进行检查。其中26例...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高频线阵探头经肛周和腔内探头经直肠检查肛瘘及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ATL超9及Philip HD11X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5-10MHz高频线阵探头经肛周结合5-9MHz腔内探头,经直肠对43例肛瘘患者进行检查。其中2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43例肛瘘患者外口(位置、距肛门距离、数目)、走行(曲直、方向、长度)、内口(是否可见,内口距肛门口的距离)、主管和支管(数目、与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以及走行的方向)、肛周脓肿(有无、范围、位置、数目)等进行详细观测和描述。按照检查结果依据肛瘘诊断标准,超声诊断低位单纯型22例、低位复杂型8例、高位单纯型5例、高位复杂型8例。对26例手术患者诊断主管的敏感度92.3%,漏诊率7.7%;诊断支管的敏感度91.7%,漏诊率8.3%,特异度100%。结论超声诊断能为肛瘘和肛周脓肿提供详细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直肠 肛门
下载PDF
婴幼儿经肛管结肠拖下术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雨历 李金良 +3 位作者 陈维秀 林芃 孙大庆 孙小兵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经肛管肌鞘内结肠拖下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肛管拖下术病例,在肛门上及直肠下段粘膜下分离,直肠壁有病变无法粘膜下游离者,亦应紧贴肠壁外解剖减少损伤的可能。拖下手术同时可行内括约肌重建。 结果所有病例无术中、... 目的介绍一种经肛管肌鞘内结肠拖下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肛管拖下术病例,在肛门上及直肠下段粘膜下分离,直肠壁有病变无法粘膜下游离者,亦应紧贴肠壁外解剖减少损伤的可能。拖下手术同时可行内括约肌重建。 结果所有病例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近期随访效果良好。新生儿巨结肠手术可在60分钟左右完成。 结论该术式损伤小、近期效果好,适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及某些肛门直肠畸形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外科学 肛门 畸形 直肠 畸形
下载PDF
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的测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关勇 谷继卿 房志勤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25-727,共3页
目的 :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 ,对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肛门功能进行准确的客观评定。方法 :对25例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进行临床评分及对肛门直肠测压 ,并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最大自主收缩压、... 目的 :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 ,对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肛门功能进行准确的客观评定。方法 :对25例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进行临床评分及对肛门直肠测压 ,并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最大自主收缩压、最大收缩时间、收缩向量容积、肛管静息压、肛管直肠压力差、高压带、舒张向量容积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直肠感觉阈高于对照组 (P<0.05)。且畸形位置越高 ,评分越低 ,差异越显著。结论 :肛门直肠测压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 ,并为个体化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成形 术后 肛门闭锁 大便失禁 测压法 直肠 儿童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痔术后肛门坠胀研究态势探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喜乐 曾莉 钱海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243-245,共3页
目的:综述中医药防治痔术后肛门坠胀的治疗手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生物医学数据库,搜集近5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痔术后肛门坠胀的文献,进行归纳、统计分析... 目的:综述中医药防治痔术后肛门坠胀的治疗手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生物医学数据库,搜集近5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痔术后肛门坠胀的文献,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痔术后肛门坠胀方法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并治法以及针灸疗法等。结论:中医药治疗痔术后肛门坠胀亟需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和量化的指标,并联合现代物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肛门坠胀 痔术后 治疗
下载PDF
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效果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魏强 张生 +1 位作者 贾新建 卞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37-539,共3页
目的:评价分析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方法:对93例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情况进行随访,对所有患儿手术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按照Krickenbeck分类法评价其肛门功能。结果: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 目的:评价分析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方法:对93例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情况进行随访,对所有患儿手术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按照Krickenbeck分类法评价其肛门功能。结果: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功能恢复良好,便秘发生率较污粪发生率高,术后6个月Krickenbeck分类临床评分91例达到优,术后1年,排便功能全恢复正常。结论: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主要为便秘和污粪,便秘发生率较高,不同手术方式患儿的污粪发生有显著性差异,便秘则无显著性差异,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排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 畸形 直肠 畸形 肛门 外科学 直肠 外科学 排便 随访研究 手术 后期间
下载PDF
P63在肛门直肠畸形大鼠直肠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朋俊 袁宇航 +2 位作者 张志波 黄英 王大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0,110,共5页
目的检测P63在正常和畸形胎鼠肛门直肠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乙烯硫脲(ETU)致畸Wistar孕鼠(n=20),建立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分别于E13、E14、E15、E16(Ex表示大鼠妊娠第X天)剖宫取胎。正中矢状面连续切片,P63... 目的检测P63在正常和畸形胎鼠肛门直肠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乙烯硫脲(ETU)致畸Wistar孕鼠(n=20),建立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分别于E13、E14、E15、E16(Ex表示大鼠妊娠第X天)剖宫取胎。正中矢状面连续切片,P63免疫组化染色,连续动态观察P63在正常和畸形大鼠胚胎泄殖腔及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的空间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和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分别研究P63 mRNA和蛋白在正常和畸形大鼠胚胎泄殖腔及肛门直肠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正常大鼠胚胎中,P63表达于尿直肠隔以及后肠、泄殖腔膜和尿生殖窦的上皮层。肛门直肠畸形组大鼠胚胎中,在E13~E16,P63在尿直肠隔间质、后肠上皮层、泄殖腔膜或瘘管上皮层的表达减弱。Western blot和qRT-PCR定量检测结果:在发育期的后肠中P63蛋白和P63 mRNA的表达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在肛门形成的关键时期,即14 d和15 d时P63的表达水平达到高峰,一旦肛门形成其表达量随即开始降低,畸形组与正常组比较,P6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14~15 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大鼠泄殖腔和直肠胚胎发育过程中,P63存在着时空表达不平衡性的特点;在肛门直肠形成的关键时期(13~16 d),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中P63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63基因 肛门 畸形 直肠 畸形 泄殖腔
下载PDF
人类后肠及肛门直肠胚胎发育中凋亡及细胞增殖的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涛 张胜逆 +3 位作者 李靖华 张爱民 杨季红 程树杰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23期3541-3544,共4页
目的:揭示肛门直肠的胚胎发育过程,初步探讨细胞增殖/凋亡在肛门直肠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3~9周人胚标本,通过HE染色后连续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形态变化过程并结合TUNEL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细胞增殖/凋亡的时... 目的:揭示肛门直肠的胚胎发育过程,初步探讨细胞增殖/凋亡在肛门直肠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3~9周人胚标本,通过HE染色后连续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形态变化过程并结合TUNEL及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细胞增殖/凋亡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第6周,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肛门直肠、尿直肠隔及尿生殖窦的上皮;尤其是在肛门开口区周围分布着大量凋亡细胞;第7周,凋亡细胞大量分布于直肠末端和直肠背侧间质区;第8周,直肠及肛管上皮中可以见到凋亡细胞,而在尿直肠隔背侧与泄殖腔膜内仅观察到少量的凋亡细胞。第6周,肛门直肠、尿生殖窦及尿直肠隔上可以观察到微弱的增殖细胞;散在的增殖细胞位于背侧泄殖腔膜;第7周,尿直肠隔间质中可见增殖细胞出现,这些细胞大部分位于肛门直肠和尿直肠隔腹侧的间质内;第8周,增殖细胞主要分布于尿道和肛门直肠的上皮中,同时在尿直肠隔与腹侧泄殖腔膜和融合区域内有大量增殖细胞聚集。结论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尿直肠隔与背侧泄殖腔膜并未发生融合,背侧泄殖腔膜和背侧泄殖腔在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肛门开口后,尿直肠隔继续向头腹侧移位,与腹侧泄殖腔膜融合,腹侧泄殖腔膜在泌尿生殖道和会阴的胚胎发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胞凋亡促进了肛膜的崩解,使得肛门直肠与羊膜腔相通,在人类肛门直肠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胎龄第6~8周尿直肠隔,腹侧泄殖腔膜发生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促进了尿生殖膈的头腹侧移位,在尿直肠隔与腹侧泄殖腔膜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 直肠 畸形 ARM 人类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胚胎发育 泄殖腔
下载PDF
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肛门直肠动力学及感觉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远红 杨崇美 郝菁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1期14-15,共2页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及感觉阈的变化 ,探讨老年便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 8导水灌注压力检测系统 ,对 31例老年便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 ,应用气囊扩张检测其感觉阈值。同时检测 10例健康老年人作...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及感觉阈的变化 ,探讨老年便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 8导水灌注压力检测系统 ,对 31例老年便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 ,应用气囊扩张检测其感觉阈值。同时检测 1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 :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功能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肛管最大缩窄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直肠肛门松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直肠初始感觉阈和最大耐受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存在明显直肠动力与感觉障碍。治疗方法应采用饮食、促动力药物以及直肠生物反馈等物理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 慢性特发性便秘 患者 老年便秘 肛门直肠动力学 肛门括约肌 肛管 物理 结论 最大
下载PDF
直肠肛门测压的临床意义及其研究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林 唐文富 +1 位作者 任平 黄熙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40-242,共3页
关键词 直肠 肛门 测压法 直肠肛门疾病
下载PDF
会阴肛门成形同期内瘘修补治疗无肛并直肠舟状窝瘘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强 徐本源 +1 位作者 徐维 邓庆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04-105,97,共3页
目的提出一种先天性无肛合并直肠舟状窝瘘的简便有效的新术式。 方法经会阴肛门成形后在直肠盲袋前壁找到内瘘日,使之形成一粘膜袖后结扎,纵行缝合瘘口处肌层,将直肠前壁游离下拖与会阴皮肤缝合。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随访,17例痊愈出院无... 目的提出一种先天性无肛合并直肠舟状窝瘘的简便有效的新术式。 方法经会阴肛门成形后在直肠盲袋前壁找到内瘘日,使之形成一粘膜袖后结扎,纵行缝合瘘口处肌层,将直肠前壁游离下拖与会阴皮肤缝合。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随访,17例痊愈出院无瘘复发现象,1例瘘复发者术后1年行直肠内瘘修补术。全部患儿排便功能良好。结论 该手术方法简便易行,可使先天性无肛并直肠舟状窝瘘患者在新生儿或小婴儿期一次完成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闭锁 外科学 外科学 会阴 外科学 直肠 畸形
下载PDF
中下段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肛门外超低位吻合96例报告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长玲 王震宇 +2 位作者 王辉 张刚 樊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对中下段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前提下,探索肛门外超低位吻合的手术方式。方法:将近10年收治的27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96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肛门外超低位吻合;Miles组88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Dixon组86例,... 目的:对中下段直肠癌在根治性切除前提下,探索肛门外超低位吻合的手术方式。方法:将近10年收治的27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96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肛门外超低位吻合;Miles组88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Dixon组86例,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对比3组的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吻合口瘘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治疗组67.7%(65/96),Miles组63.6%(56/88),Dixon组62.7%(54/86)。局部复发率:治疗组2.0%(2/96),Miles组4.5%(4/88),Dixon组11.6%(10/86)。吻合口瘘:治疗组2.0%(2/96),Dixon组9.3%(8/86)。远端残留直肠不同长度对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齿状线上残留1cm直肠,术后1个月恢复;残留2cm直肠,术后3周恢复,残留3~4cm以上直肠,术后2周后即可恢复正常。结论:本术式根治性切除彻底可靠,费用少,并发症少,远端直肠至少保留2cm才能使保留的肛门符合生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根治性切除 生理性肛门
下载PDF
手术方式影响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森 高枫 +4 位作者 陈利生 唐宗江 梁君林 吴全 罗吉辉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6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比较经腹直肠肛门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与经肛门局部切除术(LocalExcision,LE)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malignantmelanoma,AMM)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至2004年我院经手术治疗的8例AMM患者和1... 目的:比较经腹直肠肛门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与经肛门局部切除术(LocalExcision,LE)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malignantmelanoma,AMM)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至2004年我院经手术治疗的8例AMM患者和1994年至2004年12月CNKI全文数据库以个案报道并有随访资料的文献共44篇10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应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方法(SPSS10.0for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治性手术治疗AMM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26%、37.76%、31.21%、20.34%,中位生存时间为21.24个月;其中LE术后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9%、27.60%、27.60%、9.20%,中位生存时间为11.75个月;APR手术后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26%、41.62%、32.87%、25.13%,中位生存时间25.01个月。KaplanMeier法比较APR术与LE术的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MM患者的预后与外科手术方式有密切关系,APR手术预后好于LE手术,提示首次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较重要,应根据患者的综合因素来选择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肛管 直肠 手术 生存
下载PDF
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小兵 李健 代晋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44-49,共6页
目的评价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疗效。方法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患儿25例,年龄3个月至1岁,术前全部行钡灌肠造影和MRI检查。所有患儿行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其中5例同时行巨直肠切除术。术后6个月行肛管内超... 目的评价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疗效。方法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患儿25例,年龄3个月至1岁,术前全部行钡灌肠造影和MRI检查。所有患儿行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其中5例同时行巨直肠切除术。术后6个月行肛管内超声、肛肠测压,并进行肛门功能评价。选择同期30例6~9个月因腹胀就诊的婴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前钡灌肠造影显示9例合并直肠扩张,MRI显示2例合并脊髓栓系。术后2例切口浅层裂开,6例存在直肠黏膜外翻,6例出现便秘。肛管内超声显示11例肛门括约肌轻度受损,14例括约肌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组术后肛管静息压(cmH_2O)(32. 18±10. 86 vs. 52. 94±15. 20)及肛管高压区长度(cm)(1. 22±0. 30 vs. 1. 59±0. 41)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6例便秘组患儿与肛门功能正常组的19例患儿比较,括约肌评分(1. 00±1. 27 vs. 0. 95±1. 27)、肛管高压区长度(1. 28±0. 42 vs. 1. 24±0. 29)及肛管静息压(cmH_2O)(34. 25±16. 39 cmH_2O,31. 52±8. 99 cmH_2O)无明显差别。2例便秘合并直肠扩张的患儿二次行巨直肠切除术,术后排便功能正常。结论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行一期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术前合并直肠扩张是导致排便障碍的重要原因,合并直肠扩张的患儿行肛门成形术的同时可考虑切除扩张直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闭锁 直肠/畸形 直肠瘘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40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薛雅红 丁曙睛 +1 位作者 丁义江 王岚 《腹部外科》 2011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疗效。方法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纳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病人40例,生物反馈治疗主要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结果采用放松训练、Kegel训练及触发电刺激三种模式;针刺主要选取八髂穴(次髂、...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疗效。方法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纳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病人40例,生物反馈治疗主要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结果采用放松训练、Kegel训练及触发电刺激三种模式;针刺主要选取八髂穴(次髂、中髂、下髂)、长强穴,配合神庭、百会等督脉相关穴位。两种治疗方法每日各1次,每次各30min,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盆底表面肌电值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40例中,临床治愈1例,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结论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规范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心理学) 针刺 疼痛 肛门 直肠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改良Soave's手术治疗直肠癌及远期疗效 被引量:4
17
作者 管洪文 成志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22-324,共3页
报告16例(1979~1992年)男10例,女6例。肿瘤位于直肠中偏下9例,低位7例。肿瘤均未超过肠管半圈,按Dukes改良法分期:A33例,B期9例,C14例。腺癌1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4例。术后感染等并发症6例。... 报告16例(1979~1992年)男10例,女6例。肿瘤位于直肠中偏下9例,低位7例。肿瘤均未超过肠管半圈,按Dukes改良法分期:A33例,B期9例,C14例。腺癌1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4例。术后感染等并发症6例。16例全部得到随访。1994年1月以前死亡6例,其中2例死于非癌,和同期Mile's手术相比,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8.7%,79.4%,50.0%,53.7%,33.3%,23.3%。二组生存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保肛 Soave改良式 疗效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直肠炎病人肛门、直肠运动功能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元伟 凌奇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慢性直肠炎(CR)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功能的变化及与腹泻的关系。方法:采用SGY-3型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GI-3三点性气囊测压管对21例UC,20例IBS和3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慢性直肠炎(CR)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功能的变化及与腹泻的关系。方法:采用SGY-3型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GI-3三点性气囊测压管对21例UC,20例IBS和30例CR病人肛门、直肠运动功能进行检测,并与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UC,IBS和CR组直肠静息压、肛门内外括约肌静息压和最大缩窄压、肛管直肠屏障压及模拟排便动作后,肛门内外括约肌净增压,减压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增加腹压后,肛门内外括约肌净增压,UC组、IBS组、CR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最大顺应性,UC组、IBS组、CR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UC,IBS和CR三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UC,IBS和CR均存在直肠高敏感、低耐受、低顺应性和肛门自动控制能力减弱,这些改变可能与腹泻有关。UC,IBS和CR的肛门、直肠动力改变无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直肠炎 肛肠动力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肛门直肠感觉阈值和动力学的改变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清英 刘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5,共2页
采用 PC 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 ,检测 42例肠易激综合征 ( IBS)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 ,并与 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发现 IBS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 采用 PC 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 ,检测 42例肠易激综合征 ( IBS)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 ,并与 15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发现 IBS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而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腹泻组低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5 ) ,便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5 )。排便时 IBS便秘组患者的肛管松弛压高于正常对照组 ( P<0 .0 5 )。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肛门 直肠 测压法
下载PDF
232例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一二线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连斌 郑楠 +6 位作者 迟志宏 周莉 盛锡楠 斯璐 孔燕 崔传亮 郭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晚期黏膜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MM)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收治的232例晚期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一二线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并对影... 目的:探讨晚期黏膜黑色素瘤(mucosal melanoma,MM)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收治的232例晚期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一二线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并对影响总生存期的多因素预后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本组晚期MM患者共232例(男101、女131例),中位年龄56.0岁;原发部位:直肠肛管29.3%,鼻腔25.0%,泌尿生殖道20.7%,口腔20.3%,食管4.7%;就诊时M分期:M1a 17.2%,M1b 21.6%,M1c 61.2%;多数患者存在多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肺50.4%、肝34.9%、骨23.3%。中位PFS:一线治疗方案患者4.5个月,二线治疗方案患者2.5个月。所有患者中位OS为11.0个月,其中M1a期16.0个月、M1b期14.0个月、M1c期10.0个月。预后分析发现,就诊时M分期和血清LDH与OS显著相关(P<0.01),与原发灶部位、性别、年龄、基因突变状态等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鼻腔、口腔是MM的好发部位,就诊时M分期、LDH水平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黑色素瘤 CKIT突变 BRAF突变 鼻腔 口腔 直肠肛管 泌尿生殖 总生存期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