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using fault slip data 被引量:4
1
作者 谢富仁 李宏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5年第2期205-213,共9页
In this article,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mplete stress tensor by use of fault slip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of rock mechanics is elucidated;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recent tectonic str... In this article,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mplete stress tensor by use of fault slip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of rock mechanics is elucidated;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are determined by this method from a great deal of active fault striae data observed in the fault zone and the envelope of rock fracture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for rock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fault zone;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and reliability of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slip tectonic stress field fracturesystem
下载PDF
The Quaternary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Kunming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2
作者 Du Yi Zhenjie Xie Fur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1期70-81,共12页
The Kunming basin is a Cenozoic faulted basin controlled by N-S trending active faults. there are totally 8 main active faults in and around the Kunming basin area. Inversion of fault slip data suggests that the stres... The Kunming basin is a Cenozoic faulted basin controlled by N-S trending active faults. there are totally 8 main active faults in and around the Kunming basin area. Inversion of fault slip data suggests that the stress field of the Kunming basin has experienced two major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 from the late-Pliocene to mid-Pleistocene),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was characterized by near E-W compression and near N-S extension. In the second stage (from the late-Pleistocene to the present),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has been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NNW-SSE compression and NEE-SWW extension. Under such a stress field,the near N-S trending faults in the region mainly show a lateral sl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ming basin fault slip tectonic stress field quaternary
下载PDF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deeply in Xuzhou Coal Mine 被引量:3
3
作者 Zhen-jie JING Fu-ren XIE Xiao-feng CUl Jing-fei ZHA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3年第1期14-18,共5页
By inverting fault slip data, the parameters of 12 tectonic stress tensors in the mine region can be determin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can be obtained for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s, which are found deep in... By inverting fault slip data, the parameters of 12 tectonic stress tensors in the mine region can be determin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can be obtained for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s, which are found deep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mainl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 NWW-SSE maximum compressional stress and near NE-SW minimum extensional stress, while the stress regimes are mainly of strike slip, part of the reverse-fault typ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orizontal components.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on stress direction was from NEE to SEE, the average principal compression stress direction was near NWW-SSE maximum compres- sional stress and near NE-SW minimum extensional. Th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studied area can be controlled by a large tectonic stres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uzhou region fault slip data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VERSION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及区域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白明坤 Chevalier Marie-Luce +8 位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吴琼 王世广 刘富财 焦利青 张进江 张蕾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12-2332,共21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OSL(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以及LiDAR(激光雷达)扫描获得乾宁段龙灯乡冲积阶地的位错量和废弃年龄。T4和T3′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6±5 m和77±2 m,T4阶地垂直位错量为9.6±0.5 m。T4和T3′阶地的废弃年龄分别为11±1 ka和7±1 ka。结合对应的年龄和位错量,得到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左行走滑速率为10.5±1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0.1 mm/a,断层倾向北东,具有正断运动学特征。通过重新计算断裂两侧GPS矢量沿断裂方向分量,得到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炉霍—康定段、磨西段现今左行走滑速率分别约为8.1 mm/a、8.2 mm/a、9.4 mm/a,整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综合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和最新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估算,认为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目前应变累积达到了发生一次M_(W) 6.8(M_(S) 7.2)大地震的潜能,在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中应对此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构造地貌学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被引量:58
5
作者 张岳桥 李金良 +1 位作者 张田 袁嘉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平-即墨断裂带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走滑断裂作用 伸展断裂作用 晚中生代 胶东半岛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谢富仁 舒塞兵 +2 位作者 窦素芹 张世民 崔效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 :早更新世末期以前 ,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 ,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 ,构造应力...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从而确定出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的第四纪两期构造应力场 :早更新世末期以前 ,为北东—南西挤压型构造应力场 ,由此造成该地区断裂活动主要以逆断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以后 ,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调整 ,主压应力方向由早期的北东—南西改变为北东东—南西西 ,应力结构由挤压型转变为走滑型 ,并导致断裂活动由早期的逆断为主变为走滑为主 ,这种应力场格局一直持续至今。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 :海原断裂带走滑应力区、六盘山逆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银川断陷 构造应力场 第四纪 断层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形成和改造历史及构造应力场演化 被引量:44
7
作者 施炜 张岳桥 +2 位作者 马寅生 刘刚 武丽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066-1074,共9页
六盘山盆地夹于鄂尔多斯地块、青藏地块和阿拉善地块之间,在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中处于独特的构造位置。基于野外变形分析与断层滑动矢量构造应力场反演,初步确定了六盘山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六盘山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 六盘山盆地夹于鄂尔多斯地块、青藏地块和阿拉善地块之间,在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中处于独特的构造位置。基于野外变形分析与断层滑动矢量构造应力场反演,初步确定了六盘山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六盘山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成盆过程和后期改造过程2个大的阶段。早白垩世早期,受到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作用而发生断陷,盆内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河湖相六盘山群;早白垩世晚期在NW-SE向挤压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局部地区褶皱回返,六盘山群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褶皱变形,继而盆地开始了长期的隆升剥蚀作用。晚新生代,受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六盘山盆地先后经历了NE-SW向和近E-W向挤压应力作用,盆地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变形,六盘山快速隆起。六盘山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不仅为研究周缘地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提供构造地质依据,也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盆地 鄂尔多斯地块 早白垩世 构造应力场:断层滑动矢量
下载PDF
大同盆地形成机制的构造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岑敏 董树文 +3 位作者 施炜 周涛发 陈龙 陈兴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5-1247,共13页
大同盆地为位于华北地块中部的新生代断陷盆地,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强烈伸展作用。基于边界断裂滑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结合对本区新生界沉积地层与玄武岩资料的总结归纳以及对区域动力学背景的讨论,本文提出了大同盆地的... 大同盆地为位于华北地块中部的新生代断陷盆地,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强烈伸展作用。基于边界断裂滑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结合对本区新生界沉积地层与玄武岩资料的总结归纳以及对区域动力学背景的讨论,本文提出了大同盆地的形成机制:自10~8 Ma以来,鄂尔多斯地块东北缘形成NW向伸展的构造应力场,其中σ1垂直,σ2、σ3水平,σ2的方位角为60°,σ3方位角为150°,此构造应力场控制边界断裂的运动,形成NE向大同断陷盆地。盆地的形成对应岩石圈减薄深部过程,可能受到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欧亚板块碰撞板缘动力作用的影响。本文将岩石圈浅部构造应力场与深部地幔活动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大同盆地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控制大同盆地形成的正断型构造应力场不同于华北区域性走滑型构造应力场;首次测得了与地幔活动相关的大同火山群大峪口玄武岩K-Ar年龄为0.68±0.13Ma;大同盆地具有板内狭窄型裂谷的构造特征。本文为建立鄂尔多斯地块东缘山西地堑系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盆地 形成机制 断层滑动矢量测量 构造应力场 地幔活动 板内裂谷
下载PDF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红艳 谢富仁 荆振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61-3071,共11页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包括延矾、怀涿、蔚广、阳原、灵丘、怀安及张家口多个活动断陷盆地.通过对该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研究区24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同时利用格点尝试法对研...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包括延矾、怀涿、蔚广、阳原、灵丘、怀安及张家口多个活动断陷盆地.通过对该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研究区24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同时利用格点尝试法对研究区两个不同应力分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依据断层滑动与震源机制解两类资料的分析计算结果,初步给出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延矾盆地区域(B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均表现为走滑型,表明该区受控于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以正断型为主,表明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受近NNW-SSE向拉张的局部构造作用相对于延矾盆地更为显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分布反映了京西北盆岭构造的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非均匀特征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富仁 祝景忠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43,共9页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 利用断层滑动方向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分期计算方法,获得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1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北东-南西向挤压为特征;第Ⅱ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滑动 第四纪 构造作用 地震地质
下载PDF
金川二矿区1150m中段水平矿柱的屈服破坏过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马崇武 慕青松 +1 位作者 徐有基 苗天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1-365,共5页
金川二矿区采用大面积不留矿柱回填采矿法,开拓出不同标高的两个采矿面,其间为水平矿柱。2004年,水平矿柱东薄西厚,东部二盘区厚度最小,约32 m。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弹塑性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水平矿柱上各盘区的屈服破坏过程。模拟结果... 金川二矿区采用大面积不留矿柱回填采矿法,开拓出不同标高的两个采矿面,其间为水平矿柱。2004年,水平矿柱东薄西厚,东部二盘区厚度最小,约32 m。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弹塑性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水平矿柱上各盘区的屈服破坏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水平矿柱的屈服破坏从东部开始,然后扩展到西部,2005年的水平矿柱已基本上整体进入破坏状态;水平矿柱上各盘区在2006年及以后的开采中将很快出现显著沉陷,这与矿区2006年的现场观察相符;已经屈服的水平矿柱对上盘围岩中巷道工程的抵顶作用将衰减,不会成为未来巷道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故没有必要调整水平矿柱上各盘区的既定采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逆冲断层 平移断层 节理面 水平矿柱 盘区 抵顶作用
下载PDF
元谋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应力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卢海峰 王瑞 +2 位作者 赵俊香 何仲太 马保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利用冲沟、山脊等断错构造地貌的卫星遥感图像解析,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观测以及断层露头剖面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元谋断裂-平浪-江边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平浪-江边段在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 利用冲沟、山脊等断错构造地貌的卫星遥感图像解析,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观测以及断层露头剖面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元谋断裂-平浪-江边段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平浪-江边段在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定正断层分量,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大致为0.45~2.60mm/a,其中-平浪-大龙潭-带,水平滑动速率约2.00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7mm/a;木莲旧-秧田井-带,水平滑动速率接近0.5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6mm/a;乐胜古-江边-带,水平滑动速率接近1.42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4mm/a。同时表明,断裂表现出至少两期明显活动的分段性特征:较早期活动时间大致为50.87±4.32~53.23±5.89kaB.P.,为-平浪-秧田井段的最新活动时间,且-平浪-江边整段均活动;在秧田井-江边段,断裂最新活动时间应晚于17.92±1.52kaB.P.。2008年8月30日的攀枝花6.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也显示出与元谋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的活动特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断裂 左行剪切走滑 滑动速率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3 位作者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褶皱带 川东隔档式褶皱带 湘鄂西隔槽褶皱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褶皱
下载PDF
麻城-团风断裂带中段新活动特征及构造变形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雷东宁 蔡永建 +1 位作者 郑水明 李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5,共5页
通过对麻城-团风断裂带中段构造地貌、水系及断裂带特征的调查,应用地震地质学方法分析了其第四纪活动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地震震源深度剖面,讨论了麻城-团风断裂带中段构造变形机制。初步分析认为,麻城-团风断裂中段最新活动时代主要在... 通过对麻城-团风断裂带中段构造地貌、水系及断裂带特征的调查,应用地震地质学方法分析了其第四纪活动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地震震源深度剖面,讨论了麻城-团风断裂带中段构造变形机制。初步分析认为,麻城-团风断裂中段最新活动时代主要在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有减弱趋势,活动方式以正断为主,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断裂中段水系右旋扭曲位移达2~3 km;麻城地震的分支断层受主干断层控制,在深部形成共同的滑脱面;壳幔尺度差异隆升和区域NE-NEE向主压应力场为该断裂正断兼走滑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城-团风断裂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第四纪活动性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昆明周边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12
15
作者 荆振杰 杜义 谢富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0-239,共10页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共有8条主要断裂带,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南北向和北东向活动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北西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22个测点...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共有8条主要断裂带,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南北向和北东向活动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北西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22个测点共706条活断层擦痕数据,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要特征: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为特征,其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为333°—2°,平均倾角21°;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44°—93°,平均倾角14°;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陡,近垂直.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断层滑动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盆地 断层擦痕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北天山中东段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红艳 谢富仁 +1 位作者 崔效锋 杜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2,共10页
利用北天山中段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关键构造部位测得的断层滑动数据,采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确定了该区现代(最新构造变动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是:应力方向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结构以逆冲型为主,兼有走... 利用北天山中段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关键构造部位测得的断层滑动数据,采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确定了该区现代(最新构造变动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是:应力方向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结构以逆冲型为主,兼有走滑型。该结果与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得到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一致。两类不同应力资料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研究区的构造应力作用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 构造应力场 北天山中东段
下载PDF
湘中地区造山运动期后的拉伸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岩 沈修志 +1 位作者 施泽进 戴春森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711-719,共9页
湘中地区经历了四次大的造山作用,其中以印支期造山运动期后的拉伸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山地和盆地交接地带的倾滑断裂先压后张、先逆向后正向的滑动。以及边缘上叠盆地的层滑拉仲枸造等。显示出沿同一滑脱而先推覆后滑覆、... 湘中地区经历了四次大的造山作用,其中以印支期造山运动期后的拉伸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山地和盆地交接地带的倾滑断裂先压后张、先逆向后正向的滑动。以及边缘上叠盆地的层滑拉仲枸造等。显示出沿同一滑脱而先推覆后滑覆、挤压和拉伸在同一运动系统中叠次出现的复杂结构现象。这种断裂构造力学性质的转化归因于区域性,调节性和局部性构造应力场的变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运动 拉伸作用 倾滑断裂
下载PDF
昆明盆地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义 荆振杰 谢富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40,共10页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在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十分发育,且活动性较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区内南北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和逆断两种运动方式,北东、北西向...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在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十分发育,且活动性较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区内南北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和逆断两种运动方式,北东、北西向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左右旋兼而有之。通过对研究区内32个测点的断层擦痕测量,共获得了1527条断层滑动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一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第二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和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盆地 断层滑动 第四纪 构造应力场 演化
下载PDF
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协庄矿区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富仁 荆振杰 +2 位作者 杜义 崔效锋 黄学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197,共5页
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了协庄矿区深部10个测点的11个构造应力张量方向结构特征,反映了协庄地区中新世末期以来存在2期主要构造应力场作用:自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初期,协庄地区构造应力场以北北西—南南东... 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了协庄矿区深部10个测点的11个构造应力张量方向结构特征,反映了协庄地区中新世末期以来存在2期主要构造应力场作用:自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初期,协庄地区构造应力场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为正断型;上新世以来,协庄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以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北北西—南南东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为走滑型,并与由震源机制解获得的最新构造应力场的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协庄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庄地区 断层擦痕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晚第四纪应力场在遥感影像上的响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白国典 吕际根 +3 位作者 翟文芳 李瑞强 李兰兰 郭晓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34-2549,共16页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目前普遍认为这些左行走滑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在左行走滑作用下,青藏高原东部向东挤出并伴随强烈的地块旋转运动。本文以介于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带与玉树左行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巴颜喀拉...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目前普遍认为这些左行走滑断裂至今仍在活动,在左行走滑作用下,青藏高原东部向东挤出并伴随强烈的地块旋转运动。本文以介于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带与玉树左行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巴颜喀拉山中央断裂(及其周缘的构造形迹)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断层构造的直接解译标志——清晰的线性形迹和构造地貌标志如断层陡坎、断层谷地、挤压脊、地裂缝、断层走滑造成的水系错动、新老洪积扇的侧向叠加等,在高分辨率的SPOT5及中等分辨率ETM遥感影像上对研究区内北西向活动断层与北东向活动断层的空间分布、规模、活动性质、相对活动时代及活动幅度等进行了遥感分析和野外验证,并结合对断层周缘沿共轭张裂隙展布的水系与地裂缝的规模、展布方向等的统计分析,对晚第四纪应力场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北西向活动断层具右行走滑兼有逆冲运动特征,北东向活动断层具左行走滑兼有正滑运动特征,二者为晚第四纪NNE向(2°)挤压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作用的产物。北西向右行走滑作用的发现,预示着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以来普遍存在的北西向左行走滑作用可能在晚更新世就已终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处于不同展布方向上的湖盆在同一应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演化趋势:即在NN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呈北东向展布的错坎巴昂日东湖处于近东西向拉张状态,呈北西向展布的卡巴纽尔多湖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走滑断层 晚第四纪应力场 湖泊演化 遥感影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