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rect Climatic Effect of Aerosols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ver East Asia Investigated by a Regional Coupled Climate-Chemistry/Aerosol Model 被引量:5
1
作者 HAN Zhi-Wei XIONG Zhe LI Jia-W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6期299-303,共5页
The direct climatic effect of aerosols for the 1980-2000 period over East Asia wa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y a regional scale coupled climate-chemistry/ aerosol model, which includes major anthropogenic aerosols (s... The direct climatic effect of aerosols for the 1980-2000 period over East Asia wa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y a regional scale coupled climate-chemistry/ aerosol model, which includes major anthropogenic aerosols (sulfate,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and natural aerosols (soil dust and sea salt).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used in model simulation are from a global emission inventory prepared fo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IPCC AR5), whereas natural aerosols are calculated online in the model. The simulated 20-year average direct solar radiative effect due to aerosols at the surface was estimated to be in a range of-9- -33 W m-2 over most areas of China, with maxima over the Gobi desert of West China, and-12 W m-2 to -24 W m-2 over the Sichuan Bas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erosols caused surface cooling in most areas of East Asia, with maxima of-0.8℃ to -1.6℃ over the deserts of West China, the Sichuan Basin, portions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erosols induced a precipitation decrease over almost the entire East China, with maxima of-90 mm/year to -150 mm/year over the Sichuan Bas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climate response to the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effect is evident, indicating larger decrease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stronger per- turbation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1990s than that in the 1980s, which could be due to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S direct radiative effect climatic respons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model simulation
下载PDF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Variation in West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汉杰 施伟来 陈晓红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The West Development Policy being implemented in China is causing significant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changes in West China. With the up-to-date satellite database of the Global Land Cover Characteristics Dat... The West Development Policy being implemented in China is causing significant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changes in West China. With the up-to-date satellite database of the Global Land Cover Characteristics Database (GLCCD) that characterizes the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IEMS-TEA is used to simulate possible impacts of the significant LULC variation. The model was run for five continuous three-month periods from 1 June to 1 September of 1993, 1994, 1995, 1996, and 1997, and the results of the five groups are examined by means of a student t-test to identify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climate vari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1) The regional climate is affected by the LULC variation because the equilibrium of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in the air-vegetation interface is changed. (2) The integrated impact of the LULC variation on regional climate is not only limited to West China where the LULC varies, but also to some areas in the model domain where the LULC does not vary at all. (3)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its vertical structure are adjusted by the large scale LULC variation in western China, where the consequences ar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westward water vapor transfer from the east oast and the relevant increase of wet-hydrostatic energy in the middle-upper atmospheric layers. (4)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West China affects significantly the regional climate in Northwe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re are obvious effects in South,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China, but minor effects in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Development Policy of China LULC variation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 statistical t-test East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in the Dry–Warm Valley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3
作者 Congcong Li Yanpeng Cai +4 位作者 Zhong Li Qianqian Zhang Lian Sun Xinyi Li Pengxiao Zhou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22年第12期24-39,共16页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in the dry–warm valley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attracted scientific attention worldwide.Given that this is an area with fragile ecosystem...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in the dry–warm valley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attracted scientific attention worldwide.Given that this is an area with fragile ecosystems and intensive water resource conflic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its 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climate and land use variations needs to be performed.In this study,MIKE SHE was employed and calibrated for the Anning River Basin in the dry–warm valley.Subsequently,a deep learning neural network model of the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and a traditional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MMEM)method were used for an ensemble of 31 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for climate projection.The cellular automata–Markov model was implemented to projec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considering climatic,social,and economic conditions.Four sets of climate projections and three sets of land use projections were generated and fed into the MIKE SHE to project hydrologic responses from 2021 to 2050.For the calibration and first validation periods of the daily simulation,the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R)were 0.85 and 0.87 and the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values were 0.72 and 0.73,respectively.The advanced LSTM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MEM method for daily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The average monthly temperature projection under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8.5(RCP8.5)was expected to b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RCP4.5;this is contrary to the average monthly precipitation from June to October.The variations in streamflow and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were both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an to land use chang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s in streamflow and the ET in the study area.This work could provide general variation conditions and a range of hydrologic responses to complex and changing environments,thereby assisting with stochastic uncertainty and optimizing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ritica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warm valley Hydrologic simulation Multi-ensemble GCMs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variations
下载PDF
SIMULATION ON CLIMATIC VARIATION OF ARCTIC SEA ICE THROUGH AN ICE-OCEAN COUPLED MODEL
4
作者 王学忠 孙照渤 +2 位作者 胡邦辉 闵锦忠 曾刚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4年第3期347-362,共16页
An ocean model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Research and the University of Bergen in Norway (BOM) and a state-of-the-art sea ice model developed by NCAR (CSIM4) are coupled, Considering influences of 9 major r... An ocean model developed by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Research and the University of Bergen in Norway (BOM) and a state-of-the-art sea ice model developed by NCAR (CSIM4) are coupled, Considering influences of 9 major rivers,forced by the NCEP reanalysis atmospheric fields and the Levitus surface salinity,the Arctic sea ice climatic variation from January 1949 to December.1999 was simulated through the coupled model.The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shows that:(1)the long-term ic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tendencies are in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in the divisional ocean regions;(2)simulated ice thickness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is reasonable.Simulated ice thickness has a decreasing tendency in the central Arctic,which agrees with the submarine observations.Simulated annually maximum ice thickness is highly related to observed fast-ice thickness off the Russian coast;and (3)sea ice area/volume fluxes through the Fram Strait are in accord with the satellite-derived data.Generally,the coupled model successfully simulated the Arctic Ocean sea ice climatic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Arctic sea ice coupled model climatic vari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花生产量变化模拟 被引量:7
5
作者 陶福禄 熊伟 +1 位作者 许吟隆 林而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92-395,共4页
利用中国随机天气模型将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最新推荐的气候模式HadCM2和ECHAM4与作物模式CROPGRO940-Peanut相连接,模拟了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我国雨养和灌溉花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花生主要种植区雨养花... 利用中国随机天气模型将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最新推荐的气候模式HadCM2和ECHAM4与作物模式CROPGRO940-Peanut相连接,模拟了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我国雨养和灌溉花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花生主要种植区雨养花生产量大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产趋势,其中在华北地区减产幅度最大;灌溉花生在青岛、大连、沈阳等地区有增产趋势,在其他种植区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产趋势,但减产幅度较雨养花生明显降低.若不采取减排CO2措施,2056年我国花生种植区花生产量较2030年减产程度更为明显;减排措施对不同种植区花生产量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花生 模拟 产量变化 作物收获
下载PDF
环境变化对黄河中游汾河径流情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4
6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贺瑞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3-858,共6页
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许多河流的径流量呈下降的趋势。在这些趋势变化中,如何区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前流域水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提出了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思路以及定量计算方法。介绍了SIMHYD概念性降水径流模... 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许多河流的径流量呈下降的趋势。在这些趋势变化中,如何区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前流域水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提出了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思路以及定量计算方法。介绍了SIMHYD概念性降水径流模型,并应用黄河中游汾河流域“天然”时期的水文、气象资料率定了模型参数,通过水文模拟还原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量,进而分析了汾河流域径流情势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SIMHYD降水径流模型对汾河流域天然月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就1970-1999年的平均状况而言,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分别占径流减少总量的35.9%和64.1%,人类活动是汾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水文模拟 气候变化 水土保持 径流变化
下载PDF
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7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陆面植被覆盖变化作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近几十年来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覆盖状况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 陆面植被覆盖变化作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近几十年来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覆盖状况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和土壤湿度等地表属性,从而影响辐射平衡、水分平衡等过程,最终可以导致区域降水、环流形势及大气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总结了近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初步成果,尤其是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大范围植被退化使我国地表温度升高,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使华北干旱加剧。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 热带森林砍伐 土地荒漠化
下载PDF
SWAT模型在青海湖布哈河流域径流变化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吉峰 霍世青 +1 位作者 李世杰 杜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过去几十年径流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不同气候情...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过去几十年径流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不同气候情景的变化趋势,对布哈河径流变化进行了预测,得出未来30年径流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大,青海湖水位下降速度将会减缓甚至出现上升趋势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水文模拟 布哈河流域 青海湖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花生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葛道阔 金之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5-59,共5页
采用PNUTGRO模型与气候变化情景耦联的方法,评价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花生主产区(渤海湾、黄淮平原、华南沿海和四川盆地)花生生育期、产量和灌溉需要量的影响;结合有关热量指标。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花生生产 作物模拟模型
下载PDF
利用随机天气模式及多种插值方法生成逐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金栋 王馥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针对目前大气环流模式在用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研究中时间分辨率较低的局恨性 ,以及气候情景的要求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需要 ,结合 GCM的模拟试验结果 ,利用随机天气模式 WGEN生成了中国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逐日情景 ,其中包含了可... 针对目前大气环流模式在用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研究中时间分辨率较低的局恨性 ,以及气候情景的要求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需要 ,结合 GCM的模拟试验结果 ,利用随机天气模式 WGEN生成了中国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逐日情景 ,其中包含了可能的气候变率信息 ,可与作物动力模式等气候影响模式嵌套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可能变化 ,及气候变率变化的可能影响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日气候情景 随机模拟 插值 气候变化 作物生长
下载PDF
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季节与年际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世玉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98-810,共13页
利用所发展的P 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东亚地区区域气候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初夏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具有密切关系 ,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的季节变化 ,但夏季降水模拟较差。实际嵌套场的引入 ,使... 利用所发展的P 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东亚地区区域气候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初夏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具有密切关系 ,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的季节变化 ,但夏季降水模拟较差。实际嵌套场的引入 ,使降水模拟得以改善。实际海温的引入使得南亚高压的模拟增强 ,而西太平洋副高的模拟则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的海温具有密切关系 ,在厄尔尼诺年 ,与使用月平均海温相比 ,副高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区域气候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气候模拟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高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基于流域水文模拟的径流变化原因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国庆 贺瑞敏 +1 位作者 李亚曼 荆新爱 《水电能源科学》 2008年第3期11-13,79,共4页
利用黄河中游三川河流域天然时期的降水径流资料,对SIMHYD降水径流模型进行了率定,并延展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过程。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分析了三川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SIMHYD模型对三川河流域月径流过程具有良好... 利用黄河中游三川河流域天然时期的降水径流资料,对SIMHYD降水径流模型进行了率定,并延展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的天然径流过程。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分析了三川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SIMHYD模型对三川河流域月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绝对影响量呈增加趋势,人类活动是三川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拟 气候变化 水土保持 径流变化
下载PDF
我国东部温带植物群落的季相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效逑 韩建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6-346,共11页
植物群落季相阶段的划分,对于诊断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和进行遥感植被生长季节的地面检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文利用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对我国东部温带地区7个站点1982~1996年的植物群落季相阶... 植物群落季相阶段的划分,对于诊断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和进行遥感植被生长季节的地面检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文利用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对我国东部温带地区7个站点1982~1996年的植物群落季相阶段进行划分,并分析了植物群落季相的空间差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站点多年平均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随纬度的升高而推迟,凋落期和休眠期初日随纬度的升高而提前;多年平均变绿期、旺盛光合期和凋落期长度随纬度的变化不甚明显,而休眠期则随纬度的升高明显延长;2)在研究期间内,站点平均变绿期初日以0.6d·a^-1的平均速率显著提前,且长度以0.7d·a^-1的平均速率显著延长;旺盛光合期初日呈不显著推迟,长度呈不显著缩短;凋落期初日呈微弱提前,长度呈微弱延长;休眠期初日呈微弱提前,但长度却以0.9d·a^-1的平均速率显著缩短;3)站点平均变绿期初日与当月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显著,平均气温每升高1℃,初日提前约4.3d;站点平均旺盛光合期初日与初日前第二个月到初日当月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显著,平均气温每升高1℃,初日提前约4.4d;站点平均凋落期和休眠期初日与气温的相关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 植物群落季相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我国东部温带
下载PDF
P-σ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陆艳艳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为评估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比较模式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南北温度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式模拟东亚副热带西... 为评估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比较模式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南北温度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式模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能力在洋面上空强于大陆上空,模拟低纬度急流的能力好于高纬度。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季节变化等的主要特征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但模拟的急流强度全年偏弱。分析急流与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度梯度的季节变化发现,急流出现的位置总是对应着经向温度梯度较大区域,急流中心有随气温南北差异大值中心移动的趋势,急流中心与最大温差中心相对应,表明急流中心的位置变化是对气温南北差异季节变化的响应。与再分析资料相比,模拟的经向温度梯度比再分析资料偏小约2K/10纬距,与此相对应的模拟的急流中心风速偏小约10 m.s-1。由于大气温度变化与非绝热加热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模拟的夏季副热带急流偏差与东亚地区的地面感热及潜热等非绝热加热的模拟偏差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季节变化 热力影响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西部绿化对东亚季风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5
作者 施伟来 王汉杰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3年第3期76-81,共6页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将在西部地区引起显著的地表覆盖变化。根据最新的全球地表特征数据库资料和 2 1世纪初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三大重点建设工程的具体规划 ,得出两种植被 ,即现实植被和虚拟植被。并利用 RIEMS- TEA模式 ...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将在西部地区引起显著的地表覆盖变化。根据最新的全球地表特征数据库资料和 2 1世纪初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三大重点建设工程的具体规划 ,得出两种植被 ,即现实植被和虚拟植被。并利用 RIEMS- TEA模式 ,通过一次敏感性试验 ,发现西部地区绿化明显影响东亚的季风系统和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模拟试验显示 ,中国西部绿化会明显增强东亚夏季风 ,这将会加强中国东部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 ,并有利于输送邻近海洋的水汽到大陆 ,使得中国大陆东部季风区整体出现降温、增湿和降水增加。而且 ,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受影响的程度在垂直方向上都已超出了边界层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绿化 地表覆盖变化 区域气候模拟 东亚季风
下载PDF
海冰在大气环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梅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209-216,共8页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 文章简要综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性对大气环流模式性能的影响;南极冰在全球环流和短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模式中不同的海冰反照率参数化对地表温度和辐射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说明海冰对极地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收支及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不同的海冰参数化方案对气候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气候变化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模型 模型
下载PDF
两层简单斜压海洋模式及冬、夏季平均海流模拟
17
作者 杨波 钱永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9,共10页
设计了一个两层简单斜压海洋模式(H1=501,H1+H2=250m),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温场、海平面气压场和由该气压场诊断出的海面风场,对此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的冬、夏季海洋表层及次表层流与实况较为... 设计了一个两层简单斜压海洋模式(H1=501,H1+H2=250m),利用1月和7月多年平均的海平面气温场、海平面气压场和由该气压场诊断出的海面风场,对此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的冬、夏季海洋表层及次表层流与实况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环流模式 数值模拟 短期气候模拟 平均海流
下载PDF
过去2000年中国区域温度模拟与重建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晓青 刘健 王志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18-1327,共10页
依据观测/再分析资料及过去2 000年中国区域温度重建资料,对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近2 000年模拟温度进行时空变化的对比分析,检验模式对中国区域温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模拟温度较好地体现了中国区域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型态以及... 依据观测/再分析资料及过去2 000年中国区域温度重建资料,对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近2 000年模拟温度进行时空变化的对比分析,检验模式对中国区域温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模拟温度较好地体现了中国区域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型态以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上升趋势;也较好地模拟出了过去2 000年重建资料反映的中国区域平均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百年尺度上,模拟的中国区域温度的波动变化与重建资料也基本一致,但华中及青藏地区模拟与重建有所差异。模拟的中国区域平均温度均显示了0—540年、800—1250年和1901—2000年3个暖期,551—721年和1400—1850年2个冷期,与重建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模式的分辨率、外强迫条件、次网格过程的参数化方案等不确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 000年 气候模拟 气候重建 温度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典型暖期北半球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易慧郁 刘健 +3 位作者 孙炜毅 戴张奇 严蜜 宁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7-509,共13页
过去2000年包含了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简称RWP)、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和现代暖期(Present Warm Period,简称PWP)这3个典型暖期,前人对罗马暖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对比自然暖期和叠加了... 过去2000年包含了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简称RWP)、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和现代暖期(Present Warm Period,简称PWP)这3个典型暖期,前人对罗马暖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对比自然暖期和叠加了人类活动的暖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文章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与重建资料和同化资料(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简称LMR)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这3个典型暖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ESM的全强迫试验能很好地模拟出重建资料与LMR所反映的两个自然暖期(RWP和MCA)以及PWP,PWP相较于RWP和MCA北半球增温幅度明显更大。通过对比单因子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RWP时期主要受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同时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强迫对地表增温有一定调节作用;而MCA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率相比RWP时期更小,且太阳活动稳定,此时土地覆盖的调节作用相比RWP时期减弱;PWP时期在温室气体强迫驱动下,地表温度增加显著,其贡献远超过火山活动、太阳活动两个外强迫因子,此时土地利用/覆盖强迫对增温显示出负向影响,同时北极涛动增强,进一步加剧PWP时期的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年 气候模拟 典型暖期 温度变化 成因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