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夏季榆林降水异常与0℃、-20℃层高度变化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薛小宁 《陕西气象》 2013年第3期17-20,共4页
利用榆林2007—2012年夏季(6—8月)逐日0oC、-20oC层高度探测资料及2012年夏季全市平均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季榆林降水异常与0oC、-20oC层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强降水的发生与6月暖空气活跃,7、8月冷空气活动频繁有密切关... 利用榆林2007—2012年夏季(6—8月)逐日0oC、-20oC层高度探测资料及2012年夏季全市平均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2012年夏季榆林降水异常与0oC、-20oC层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强降水的发生与6月暖空气活跃,7、8月冷空气活动频繁有密切关系;榆林2012年夏季08时0oC、-20oC层高度较近5a平均值偏低,且特性层高度变化特征为缓降—下降—下降,与近5a上升—维持—缓降的平均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特性层高度时间累积与日降水量的相关关系20时优于08时,日常降水预报中应更多地考虑20时特性层高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0高度 -20℃层高度
下载PDF
1980—2018年青海高原冰雹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冯晓莉 马占良 +1 位作者 管琴 刘彩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726,共10页
基于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80-2018年的观测数据,结合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概率密度分布等方法,揭示青海高原降雹频次、大小、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度、特殊层高... 基于青海高原5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80-2018年的观测数据,结合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概率密度分布等方法,揭示青海高原降雹频次、大小、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海拔高度、特殊层高度和气温变化对冰雹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9年来,青海高原年降雹次数总体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进入21世纪后减少尤为明显,6-7月冰雹高发且减少速率为年内最快,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亦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较大冰雹发生概率明显增大;空间分布上,南部高海拔地区为冰雹高发区,降雹持续时间也较长,大冰雹落区主要在冰雹次数较少的东部低海拔地区;直径介于3~5 mm以及持续时长在2~3 min左右的降雹频率最高;较低的0℃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生成并且延长降雹持续时间,较高的0℃和-20℃层高度对支撑空中冰雹的碰并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降雹频次和降雹持续时间显著减少不仅与0℃和-20℃层高度上升有关,还与平均气温显著升高、气温日较差减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冰雹直径 降雹持续时间 0-20℃层高度
下载PDF
2007年四川“4.14冰雹”个例分析
3
作者 汪玲瑶 谌芸 向卫国 《自然科学》 2015年第4期214-224,共11页
2007年4月14日21~23时,四川省成都、眉山、绵阳、宜宾等10市27县区出现了风雹类的强对流天气。本文阐述了此次冰雹天气的实况过程,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等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其中包括冰雹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角度下... 2007年4月14日21~23时,四川省成都、眉山、绵阳、宜宾等10市27县区出现了风雹类的强对流天气。本文阐述了此次冰雹天气的实况过程,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等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其中包括冰雹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角度下的水汽、不稳定、抬升以及垂直风切变条件。最后对成都单站探空进行了分析,成都上空出现低层暖湿、中层干冷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同时具备强的上升气流,以及适宜的0℃层、?20℃层高度和深厚的垂直风切变的条件时,会出现强冰雹天气。希望从此次个例分析中总结经验,为今后四川地区冰雹的预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不稳定 上升运动 0 -20℃层高度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黄山风景区及周围雷电临近预报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叶青 王传辉 +2 位作者 慕建利 张蕾 王丽娟 《气象科技》 2023年第5期747-754,共8页
为探究影响山岳型景区雷电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时掌握黄山风景区及周围雷电发展趋势,采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探空、闪电定位等多种监测数据,根据雷电发生基本物理原理,从系统强度、旺盛程度和移动趋势3个方面提取雷达回波特征作为关键... 为探究影响山岳型景区雷电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时掌握黄山风景区及周围雷电发展趋势,采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探空、闪电定位等多种监测数据,根据雷电发生基本物理原理,从系统强度、旺盛程度和移动趋势3个方面提取雷达回波特征作为关键预报因子,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雷电临近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K-临近(KNN)、贝叶斯(GNB)、支持向量机(SVM)5种机器学习算法均对雷电具有一定临近预报能力,RF的TS最高,SVM漏报率最低,LR空报率最低;在RF算法中雷暴系统强度和发展旺盛程度两类因子起主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雷暴系统强度中-20℃层高度雷达基本反射率,其次是0℃层以上回波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临近预报 随机森林 多普勒天气雷达 -20℃层雷达基本反射率 0以上回波厚度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冰雹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玲 佘一坤 +1 位作者 王珊 梁莲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17期135-139,共5页
本文选取2007年资阳与相邻简阳发生的2次冰雹天气过程micaps、Fnl、雷达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次冰雹天气过程中14日夜间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16日晚低层暖平流强迫类。11—16日地面气温明显偏高,说明边界层增温显著。2次过程均... 本文选取2007年资阳与相邻简阳发生的2次冰雹天气过程micaps、Fnl、雷达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次冰雹天气过程中14日夜间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16日晚低层暖平流强迫类。11—16日地面气温明显偏高,说明边界层增温显著。2次过程均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较大,温江站0^-20℃层间有相对湿度大于70%的水分累积区,并且在此范围内温江与沙坪坝站均有较强的上升速度,有利于形成冰雹,上下喇叭口形状有利于大风。在2次降雹过程前20:00,上升运动区与静力能分布对简阳、资阳的降雹大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次过程中雷达回波的组合反射率因子中心强度均达50d Bz以上,且对应回波顶高在10km附近,而VIL值约20 kg/m2,垂直方向上有悬垂结构。径向速度在这2次过程中无法用来判断回波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结不稳定 0 -20℃层
下载PDF
一次多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姜俊玲 魏鸣 王日东 《海洋预报》 2007年第2期60-66,共7页
利用烟台CINRAD/SA雷达产品资料,分析2004年9月1日山东半岛中南部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及其内部风场结构,结果表明: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是引发这次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单体自-20℃层高度发展并逐渐向低层扩展,新生对流单体生... 利用烟台CINRAD/SA雷达产品资料,分析2004年9月1日山东半岛中南部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及其内部风场结构,结果表明: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是引发这次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单体自-20℃层高度发展并逐渐向低层扩展,新生对流单体生成于单体移动方向的右侧。VIL产品(4km×4km)对冰雹的落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流层上层的冷空气和-20℃层上下的垂直风切变对对流的发展有触发和促进作用。对流层中层的高螺旋度值区,延长了风暴生命史,指示了主要对流活动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单体风暴 -20℃层 0 VIL产品 螺旋度
下载PDF
豫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场结构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辛方 靳冰凌 +3 位作者 任丽伟 李喜平 孙仲毅 职青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B09期46-49,共4页
通过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豫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中低层的风切变和冷空气的入侵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大气液态含水量指数、0℃层高度的气压与570 hPa之差、-20℃层高度的气压与370 hPa之差,可以预示未来强对流... 通过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豫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中低层的风切变和冷空气的入侵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大气液态含水量指数、0℃层高度的气压与570 hPa之差、-20℃层高度的气压与370 hPa之差,可以预示未来强对流天气中是否会产生冰雹;大气液态含水量指数、低层水平螺旋度、风的v分量的垂直切变、0℃层高度的气压与570 hPa之差、-20℃层高度的气压与370 hPa之差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以及产生区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切变 水平螺旋度 0高度 -20℃层高度
下载PDF
一次致灾强降雹过程的形成机制分析
8
作者 效文娟 《河南科技》 2018年第22期156-160,共5页
本文对发生在2015年7月18日的一次致灾强降雹过程进行分析, 在分析环流背景、 热力、 动力、 稳定度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探讨此次致灾强降雹的成因及发展.通过分析可知:500hPa处在低槽中, 槽后有冷平流的输... 本文对发生在2015年7月18日的一次致灾强降雹过程进行分析, 在分析环流背景、 热力、 动力、 稳定度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探讨此次致灾强降雹的成因及发展.通过分析可知:500hPa处在低槽中, 槽后有冷平流的输送, 地面冷空气移动促使前方暖湿空气抬升, 可造成冰雹天气; 地面中尺度低压内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雹提供了很好的动力辐合抬升条件, 并呈现明显的 “人” 字形特征; 上干冷、 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 合适的一20℃和0℃层高度、 大的不稳定能量均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成雹和降雹条件; 小尺度对流单体的迅速生消、 合并增长, 发展成弓形回波, 最终导致此次强降雹; 强的回波中心、 回波悬垂结构、 径向速度的中尺度辐合流场、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均有利于产生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槽型 中低压 辐合线 -20和0高度 不稳定条件 雷达产品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