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雷玉梅 刘志刚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29-430,共2页
颈椎病是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多选择手术治疗。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够保留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避免和减少颈椎融合后继发的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颈椎病是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多选择手术治疗。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够保留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避免和减少颈椎融合后继发的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其在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症状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椎病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章戈 张亚中 +5 位作者 郑培炎 王根林 朱璇琛 彭鹏 姜为民 杨惠林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81-487,504,共8页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 2~7 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 2~7 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相比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持了颈椎活动度,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c 人工椎间盘置换 ROI-c 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下载PDF
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卫春 黄文俊 汪光晔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9期1686-1690,共5页
目的 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 目的 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脊柱融合术 椎活动度
下载PDF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1例
4
作者 余化龙 熊敏 +2 位作者 何宁 王志勇 刘志刚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23-424,共2页
患者,女,54岁,四肢乏力一年加重一月入院,入院查体: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后伸受限(10°),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上肢霍夫曼征阳性,右上肢握力三级,骨间肌轻度萎缩,右上肢近端及左上肢、下肢肌力四级,JOA评分7分;MRI检查显示:C3... 患者,女,54岁,四肢乏力一年加重一月入院,入院查体: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后伸受限(10°),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上肢霍夫曼征阳性,右上肢握力三级,骨间肌轻度萎缩,右上肢近端及左上肢、下肢肌力四级,JOA评分7分;MRI检查显示:C3~5节段椎间盘髓核变性,部分髓核脱出于椎管内,脊髓受压变形,T2像脊髓内小块斑片高信号(见图1)。术前常规检查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人工椎间盘 退行性椎间盘疾病
下载PDF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病例的异位骨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衍斌 孙宇 +3 位作者 张凤山 潘胜发 陈欣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者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分级评估假体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和异位骨化位置,采用White方法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侧位X线片上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手术节段术前退变情况,分析其与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8.6±27.0个月。36个手术节段术前活动度为9.0°±3.6°,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6.4°±3.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6个手术节段中有25个(69.4%)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Ⅰ级异位骨化1个节段,Ⅱ级6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4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的25个节段中,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后方者11例,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前方者14例。手术节段术前退变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异位骨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异位骨化发生率高,降低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异位骨化 ProDisc-c假体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刘新伟 陆琳松 +1 位作者 徐阔 王浩 《农垦医学》 2022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对比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共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为两种不同... 目的:对比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共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为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观察组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对照组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下地活动时间及在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进行随访,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间VAS、JO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组整体ROM无明显变化(P>0.05),而融合组整体ROM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各自有优缺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更好保留颈椎活动度,但花费较高;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椎病 ACDF 人工椎间盘置换 临床疗效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皓轩 聂林 +1 位作者 侯勇 程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于术前、术后7d,术后1、3、6、12、24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的活动度。[结果]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3个月。与术前相比,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FSU活动度、置换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术前水平。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均有恢复,上下临近节段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水平。[结论]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Mobi—C假体 椎病 活动度
原文传递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中老年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谢华 徐南伟 +1 位作者 农鲁明 杜瑞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1-693,共3页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6例(8个椎间盘),年龄55~73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术后随访24~38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6例(8个椎间盘),年龄55~73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术后随访24~38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VAS、NDI评分降低[(7.2±1.6)分vs.(1.8±1.1)分、(52.6±5.6)分vs.(7.5±2.6)分](P〈0.05);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行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人工椎间盘 退行性椎间盘疾病
原文传递
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柳达 黄瑛 +4 位作者 李彬 贾长青 许晓军 梁峰 付勤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554-559,共6页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的12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1~2 d )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并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的12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1~2 d )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月,平均13个月。 Odom临床疗效评价优10例,良2例。患者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下降了5.8分(P<0.05),末次随访时下降了5.5分(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除3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外,未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结论:保留颈椎活动度的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间盘置换 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开伟 徐皓 +4 位作者 林雅桑 姚晓东 李金泉 孙则干 黄青松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06诊治的65例颈椎病患者,31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Mobi-C组),34例采用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06诊治的65例颈椎病患者,31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Mobi-C组),34例采用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ROI-C组),比较2组术后1年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结果6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0(13~27)个月。2组切口均一期愈合,Mobi-C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McAcfeeⅠ级),ROI-C组出现2例手术节段下位椎体骨赘增生、椎间高度丢失及椎间盘突出,其中1例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Mobi-C组术后1年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优于RO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似,但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较好地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同时在改善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目前尚无法完全取代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ROI-c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随访发生异位骨化及骨吸收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李盼 苏康康 +5 位作者 于得臣 雷润博 曹雄飞 甘璐 李沫 罗卓荆 《骨科》 CAS 2024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后远期发生异位骨化(HO)及椎体前缘骨吸收(ABL)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DR手术的86例病人。收集病人性别、年龄、身体质量...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后远期发生异位骨化(HO)及椎体前缘骨吸收(ABL)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DR手术的86例病人。收集病人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状况调查表-36躯体健康评分(SF-36PCS);C2~C7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HO程度、ABL情况等。末次随访时根据McAfee分级法将病人分为低等级HO组(无HO或McAfee Ⅰ~Ⅱ级)和高等级HO组(McAfee Ⅲ~Ⅳ级)。先后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评估术后发生高等级HO及ABL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36例纳入低等级HO组,50例纳入高等级HO组,两组病人术后临床疗效相关评分相较于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发生HO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030,95%CI(1.010,1.052),P=0.032]、男性[OR=1.842,95%CI(1.113,3.052),P=0.019]、吸烟史[OR=2.214,95%CI(1.282,3.833),P=0.005]、高BMI[OR=1.154,95%CI(1.073,1.240),P=0.001]、术前钩椎关节退变[OR=2.180,95%CI(1.282,3.634),P=0.004]、手术节段活动度丧失[OR=1.262,95%CI(1.082,1.454),P=0.003]。发生ABL的风险因素包括:术后早期过度活动[OR=2.120,95%CI(1.241,3.620),P=0.003]、骨质疏松[OR=1.322,95%CI(1.101,1.582),P=0.027]、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OR=2.750,95%CI(1.542,4.920),P=0.016]、术前钩椎关节退变[OR=1.682,95%CI(1.182,2.262),P=0.044]。结论CDR术后HO和ABL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应采取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术后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异位骨化 前缘骨吸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单节段ProDisc-C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旋转中心的位置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娄纪刚 刘浩 +3 位作者 戎鑫 龚全 宋跃明 李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Pro Disc-c假体 活动度 旋转中心
原文传递
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效果分析
13
作者 胡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046-0049,共4页
在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中应用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并分析该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45例确诊为颈椎间盘退变性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入院就诊的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其治疗中展开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 在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中应用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并分析该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45例确诊为颈椎间盘退变性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入院就诊的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其治疗中展开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术,据此关注其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后JOA、NDI、手臂VAS、颈部VAS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与颈椎整体曲度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F-36呈现的数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经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出现1例假体松动、1例假体脱落、无异位骨化及融合阶段的骨性融合的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经有效处理后未对治疗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结论 临床在面对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时,可展开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该方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缓解疾病带来的疼痛感觉,促进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 椎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周非非 赵衍斌 +3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潘胜发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因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疾患 人工椎间盘置换 异位骨化 临床因素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随访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丁琛 刘浩 +7 位作者 胡韬 石锐 李涛 洪瑛 宋跃明 刘立岷 曾建成 孔清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047-3052,共6页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mm增加到(8.44±0.43)mm(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椎间盘置换 临床效果 活动度 并发症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被引量:19
16
作者 邹德威 谭荣 +4 位作者 张瑞娟 马华松 周雪峰 邵水霖 白克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 ̄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 ̄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疾患 人工椎间盘 置换
下载PDF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近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大龙 申勇 +7 位作者 曹俊明 董玉昌 孟宪国 丁文元 姚晓光 孟宪中 张为 李宝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分析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30例患者的33个节段进行了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男13例,女17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统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2例发... 目的:分析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30例患者的33个节段进行了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男13例,女17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统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2例发生喉上和喉返神经损伤,可能与术中过度牵拉有关,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1例颈部切口血肿形成,可能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有关,经颈部伤口引流、抗感染等处理后痊愈;1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根性疼痛缓解不明显,可能与术中减压不彻底有关,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全部病例随访9个月~2年,平均15.6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34±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1.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例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形成,2年随访时出现自发融合,原因不明;2例术后置换节段后凸,可能与术后椎间高度的丢失及椎间角度的改变有关,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操作复杂,有其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严格手术操作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椎病 置换 并发症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任先军 王卫东 +5 位作者 初同伟 王建 李长青 蒋涛 郝勇 张年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5例,女16例;年龄31~57岁,平均43岁。C3、44例,C4、58例,C5、631例,C6、72例,C4~62例,C3~62例,C5~72例。单节段置...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35例,女16例;年龄31~57岁,平均43岁。C3、44例,C4、58例,C5、631例,C6、72例,C4~62例,C3~62例,C5~72例。单节段置换45例,双节段置换6例,共置换57个椎间盘假体。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16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35例。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可促进骨生长,达到长期稳定。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依照CSM40分法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随访1~4.5年。无假体松动和脱落,1例患者术后4年随访出现自发性融合,2例置换节段发生Ⅱ度异位骨化。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神经根型患者其上肢根性痛全部缓解。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活动度,最大可能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人工假体 置换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椎间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俊明 杨大龙 +2 位作者 申勇 杨柳 李志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8期9473-9477,共5页
背景: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报道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因其刚刚开展不久,缺乏长期随访结果。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情况,并与椎间融合治疗方法... 背景: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报道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因其刚刚开展不久,缺乏长期随访结果。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情况,并与椎间融合治疗方法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10/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完成。对象和方法:22例患者行Bryan假体置换(置换组),同期行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30例(融合组)。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在每一次随访中拍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射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②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最短24个月,平均30.6个月。①融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的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置换组1例患者随访2年发生椎间自发融合,置换节段活动丢失;其余21例患者置换节段活动度与置换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方法比较,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的活动,且避免了置换后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椎病 置换 融合 疗效
下载PDF
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融合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浩 刘熹 +4 位作者 石锐 龚民 赵小丹 张箭 张闻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 总结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邻颈椎节段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植骨融合的效果,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2月对确诊为C3~7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C4~6椎间盘置换术... 目的 总结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邻颈椎节段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植骨融合的效果,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2月对确诊为C3~7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C4~6椎间盘置换术,C3,4及C6、7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行钛网植骨、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2d下床行颈椎功能锻炼,术后3周~3个月颈椎支具制动。以术后动力位X线片衡量其颈椎活动范围。结果术后患者颈椎活动时无疼痛,脊髓神经症状有所缓解。获随访1年2个月,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四肢感觉、肌力正常。动力位X线片可见颈椎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活动范围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结合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早期加强颈椎功能锻炼,再限制颈椎活动,可较好地处理术后活动和制动的矛盾,达到手术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椎间盘置换 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