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ment of Water Sensitivity of Macro-defect-free Cement Based Composites with Cross Coupling Agent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北星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1年第2期25-30,共6页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face bonding between cement and polymerand the structural reticula- tion of the water-soluble polymer areproposed to minimize the shortening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macro-de- fect-free(M...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face bonding between cement and polymerand the structural reticula- tion of the water-soluble polymer areproposed to minimize the shortening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macro-de- fect-free(MDF)cement based composites at high relativehumidity. The MDF composites incorporated with vari- ouscross-coupling agent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MDF composites modified with small amounts of cross-couplingagent had rais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but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the modified MDF composites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aterresistance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defect-free(MDF)cement based composites cross-coupling agent α-alumina
下载PDF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for GCr15 steel with smooth and hole-defect specimens 被引量:1
2
作者 Zhengqiang Lei Aiguo Zhao +2 位作者 Jijia Xie Chengqi Sun Youshi Hong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2012年第3期7-10,共4页
Very high cycle fatigue(VHCF) properties of a low temperature tempering bearing steel GCr15 with smooth and hole-defect specimens are studied by employing a rotary bending test machine with frequency of 52.5 Hz.Both... Very high cycle fatigue(VHCF) properties of a low temperature tempering bearing steel GCr15 with smooth and hole-defect specimens are studied by employing a rotary bending test machine with frequency of 52.5 Hz.Both smooth and hole-defect specimens break in VHCF regime with some difference in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For smooth specimens,a fine granular area(FGA) is observed near the grain boundary in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specimens broken after 10~7 cycles. But no FGA is observed in the hole-defect specimens broken in VHCF regime,and the VHCF crack does not initiate from the small hole at the surface as it does at low or high cycle fatigue regime. Internal stress is employed to explain the VHCF behavior of these two types of specimens.At last,an advanced dislocation model based on Tanaka and Mura model is proposed to illustrate the internal stress process and to predict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life with FGA observed in the fractur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GCR15 FGA hole-defect experimental research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in vitro Study of an E1B-Defective Adenovirus
3
作者 XueFeng JoshuaMallamNock ZhuHua-bin DongChang-yuan QiYi-pe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4年第2期259-264,共6页
An E1B-defective adenovirus named r1/Ad was constructed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The construction, sel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recombinant virus was done in the 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s (HEK293). Thein vi... An E1B-defective adenovirus named r1/Ad was constructed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The construction, sel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recombinant virus was done in the 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s (HEK293). Thein vitro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combinant virus has the ability to replicate in and lyse some p53-deficient human tumor cells such as the human glioblastoma tumor cells (U251) and human bladder tumer cells (EJ) but not in the normal cells with functional p53 such as the human fibroblast cells (MRC-5). Also, based on the cytopathic effect (CPE),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U251 cell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infection of r1/Ad than that of EJ cells under identical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r1/Ad could be very useful in studying thein vitro selective replication of E1B-defective adenovirus. This may help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of using any E1B-defective adenoviruses in cancer gene therapy. Key words E1B-defective adenovirus - cytopathic effect - cancer gene therapy CLC number Q78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988003)Biography: Xue Feng (1978-), male, Master, research direction: cancer gene therapy by recombinant 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B-defective adenovirus cytopathic effect cancer gene therapy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 deep-level-defect band formed in a heavily Mg-doped GaN contact layer on the Ni/Au contact to p-GaN
4
作者 李晓静 赵德刚 +10 位作者 江德生 陈平 朱建军 刘宗顺 乐伶聪 杨静 何晓光 张立群 刘建平 张书明 杨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408-412,共5页
The influence of a deep-level-defect(DLD) band formed in a heavily Mg-doped GaN contact lay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Ni/Au contact to p-GaN is investigated. The thin heavily Mg-doped GaN(p^++-GaN) contact layer w... The influence of a deep-level-defect(DLD) band formed in a heavily Mg-doped GaN contact lay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Ni/Au contact to p-GaN is investigated. The thin heavily Mg-doped GaN(p^++-GaN) contact layer with DLD b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Ni/Au ohmic contact to p-GaN.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I–V measurement shows that the variable-range hopping(VRH) transportation through the DLD band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ohmic contact. The thickness and Mg/Ga flow ratio of p^++-GaN contact layer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ohmic contact by controlling the Mg impurity dop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 proper DLD band.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p^++-GaN contact layer is 25 nm thick and the Mg/Ga flow rate ratio is 10.29%, an ohmic contact with low specific contact resistivity of 6.97×10^-4Ω·cm^2 i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hmic contact p-type GaN transportation mechanism deep-level-defect band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urface-defect detector in CDCM at Baosteel
5
作者 MEI Shengyong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CAS 2016年第2期27-32,共6页
The continuous descaling and cold rolling mill( CDCM) is renow ned for its high capacity and high speed,which makes it very difficult to manually check the surface quality of steel strips. A surface-defect online de... The continuous descaling and cold rolling mill( CDCM) is renow ned for its high capacity and high speed,which makes it very difficult to manually check the surface quality of steel strips. A surface-defect online detector and its components,which are employed in a CDCM at Baosteel,are introduced,including the electrical,imaging,processing and softw are syste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detector,an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false alarms,the optimal number of defect samples is determined,pre- and post-processing rules are established,and talking-voice and color-changing alarms are emplo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CM cold rolling shells side damage surface-defect detector
下载PDF
Study on incident laser modulation using surface micro-defects on KH_2PO_4 crystal
6
作者 陈明君 程健 +7 位作者 李明全 肖勇 曲遵世 王勇刚 刘杰 郑丽和 苏良碧 徐军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249-256,共8页
KH2PO4 crystal is a crucial optical component of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Modulation of an incident laser by surface micro-defects will induce the growth of surface damage, which largely restricts the enhancement ... KH2PO4 crystal is a crucial optical component of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Modulation of an incident laser by surface micro-defects will induce the growth of surface damage, which largely restrict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aser induced damage threshold. The modulation of an incident laser by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surface defects are simulated by employ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modulation of surface defects,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side the crystal is badly distorted, with the light intensity enhanced symmetrical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modulation properties and defect geometries (e.g., width, morphology, and depth of defects) are quit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defects. The modulation action is most obvious when the width of surface defects reaches 1.064 p-m. For defects with smooth morphology, such as spherical pits, the degree of modulation is the smallest and the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seems relatively uniform. The degree of modulation in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of surface defects and becomes stable when the depth reaches a critical value. The critical depth is 1.064 μm for cuboid pits and radial cracks, while for ellipsoidal pits the value depends on both the width and the length of the de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H2PO4 crystal surface defects modulation degre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
下载PDF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振超 杜喜玲 +2 位作者 韩志新 牛大伟 樊昌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43-2251,共9页
背景:深入揭示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创面修复中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和肉芽再生的影响。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 背景:深入揭示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创面修复中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和肉芽再生的影响。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其中低、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0,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细胞培养基中添加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20 mmol/L Notch1/Jagged1激动剂丙戊酸。通过EdU实验、划痕实验、小管生成实验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的影响。(2)体内动物实验: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其中低、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皮下注射100,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大鼠皮下注射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同时腹腔注射10 mg/kg丙戊酸。给药7,14 d检测大鼠创面的愈合率;TUNEL检测创面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创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2)与模型组相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创面的愈合,下调创面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降低大鼠血清中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促使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上调创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创面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表达,并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丙戊酸可部分逆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与肉芽再生以及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这可能与调控Notch1/Jagged1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全层皮肤缺损 创面 巨噬细胞表型转换 肉芽再生 NOTCH1 JAGGED1
下载PDF
铀对α-Al_(2)O_(3)中氢与本征点缺陷相互作用的影响
8
作者 杨飞龙 向鑫 +2 位作者 胡立 张桂凯 陈长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29,共7页
在长期高温服役过程中,铀床的氚渗透泄露问题是聚变堆涉氚系统中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是在内壁制备阻氚涂层.然而,服役过程中通过热扩散渗入涂层内部的铀可能在阻氚涂层氢行为中起作用,进而影响其服役可靠性.基... 在长期高温服役过程中,铀床的氚渗透泄露问题是聚变堆涉氚系统中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是在内壁制备阻氚涂层.然而,服役过程中通过热扩散渗入涂层内部的铀可能在阻氚涂层氢行为中起作用,进而影响其服役可靠性.基于此,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铀对α-Al_(2)O_(3)中氢与本征点缺陷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铀对α-Al_(2)O_(3)中空位型本征点缺陷及氢相关缺陷的存在形式、电荷态及相对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从形成能观点来看,铀对α-Al_(2)O_(3)中空位型本征点缺陷及氢相关缺陷的形成有利,且α-Al_(2)O_(3)中空位型点缺陷对氢的捕陷能力因铀的引入显著增加.研究结果对α-Al_(2)O_(3)基内壁阻氚涂层在氚工艺系统铀床中应用的可靠性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征点缺陷 氢相关缺陷 相互作用 α-Al_(2)O_(3)
下载PDF
基于局部离群因子与隔离森林的激光超声缺陷检测
9
作者 李阳 朱文博 +4 位作者 静丰羽 叶中飞 马云瑞 周洋 邹云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针对激光超声(LU)缺陷检测中最大振幅图存在伪像的问题,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两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局部离群因子(LOF)与隔离森林(IF),以实现对LU数据的无监督异常检测。首先,利用PCA算法对LU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减轻了LU数据的复杂度... 针对激光超声(LU)缺陷检测中最大振幅图存在伪像的问题,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两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局部离群因子(LOF)与隔离森林(IF),以实现对LU数据的无监督异常检测。首先,利用PCA算法对LU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减轻了LU数据的复杂度;其次,利用LOF算法和IF算法进行了数据异常值的识别分析,并利用累积分布函数和核密度估计确定异常值的阈值大小;最后,对比了LOF算法、IF算法以及最大振幅图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LOF算法有更优的缺陷识别精度和更低的误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超声 缺陷检测 主成分分析 局部离群因子 隔离森林 铝合金
下载PDF
基于细粒度代码表示和特征融合的即时软件缺陷预测方法
10
作者 朱晓燕 王文格 +1 位作者 王嘉寅 张选平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249,共8页
即时软件缺陷预测指在软件更改初次提交之际预测该更改引入缺陷的倾向。此类预测针对单一程序变更,而非在粗粒度上进行。由于其即时性和可追溯性,该技术已在持续测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研究中,提取变更代码表示的方法粒度较粗,... 即时软件缺陷预测指在软件更改初次提交之际预测该更改引入缺陷的倾向。此类预测针对单一程序变更,而非在粗粒度上进行。由于其即时性和可追溯性,该技术已在持续测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研究中,提取变更代码表示的方法粒度较粗,仅标出了变更行,而没有进行细粒度的标记。此外,现有的使用提交内容进行缺陷预测的方法,仅仅是把提交消息与变更代码的特征进行简单拼接,缺失了在特征空间上的深度对齐,这使得在提交消息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会出现预测结果易受噪声干扰的情形,并且现有方法也未将领域专家设计的人工特征以及变更内容中的语义语法信息综合起来进行预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细粒度代码表征和特征融合的即时软件缺陷预测方法。通过引入新的变更嵌入计算方法来在细粒度上表示变更代码。同时,引入特征对齐模块,降低提交消息中噪声对方法性能的影响。此外,使用神经网络从人工设计的特征中学习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现有特征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方法,该方法在3个性能指标上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软件缺陷预测 特征融合 软件工程 深度学习 代码表示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嵌体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评价
11
作者 黄珊珊 韩群超 +2 位作者 佘睿 杨帆 龙艳华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高嵌体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收治的100例后牙牙体缺损(PT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采用传统印模全...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高嵌体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收治的100例后牙牙体缺损(PT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采用传统印模全瓷冠修复)和试验组(采用CAD/CAM高嵌体修复),每组50例(50颗)。比较两组单颗牙备牙时间、调(牙合)时间、修复效果、牙龈状况、咀嚼功能和并发症。结果试验组单颗牙备牙时间、调(牙合)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少(或低)于对照组(P<0.05),边缘适合性、固位、牙龈健康、颜色匹配、外形、继发龋、修复体折裂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较修复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咀嚼效率、咬合力较修复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D/CAM高嵌体修复PTD,可缩短单颗牙备牙时间、调(牙合)时间,改善牙龈状况,提升修复效果、咀嚼功能,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高嵌体修复 牙体缺损 修复效果 咀嚼功能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福建木结构文物建筑修缮保护研究——以华林寺大殿为例
12
作者 季宏 莫智伟 王琼 《华中建筑》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以福州市华林寺大殿为研究对象,该文首先对2016年华林寺大殿的现状勘察病害与修缮措施进行了分类分析。其次,搭建和添加了更适宜福建官式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的BIM与参数。再次,实现了在BIM中呈现华林寺大殿现状病害以及分别生... 以福州市华林寺大殿为研究对象,该文首先对2016年华林寺大殿的现状勘察病害与修缮措施进行了分类分析。其次,搭建和添加了更适宜福建官式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的BIM与参数。再次,实现了在BIM中呈现华林寺大殿现状病害以及分别生成现状图纸和方案图纸的技术过程。最后,基于相关标准尝试建立福建官式木结构文物建筑信息模型修缮设计标准框架,可为福建地区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工程中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交付提供参考。将BIM技术运用到福建官式木结构文物建筑修缮是一次完美的尝试,为该地区的官式文物建筑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林寺大殿 BIM 病害 保护修缮 施工图纸 标准
下载PDF
肿瘤术后唇及唇周缺损的分类与功能修复重建
13
作者 陈伟良 《口腔疾病防治》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唇肿瘤手术可能导致唇和唇周缺损,目前缺乏明确的唇肿瘤切除术后唇和唇周区域缺损分类分型与缺损修复重建原则。笔者根据唇缺损的范围将唇缺损分为唇部分缺损、唇全层缺损和唇全层伴唇周缺损3大类。其中唇部分缺损包括红唇缺损、唇皮肤... 唇肿瘤手术可能导致唇和唇周缺损,目前缺乏明确的唇肿瘤切除术后唇和唇周区域缺损分类分型与缺损修复重建原则。笔者根据唇缺损的范围将唇缺损分为唇部分缺损、唇全层缺损和唇全层伴唇周缺损3大类。其中唇部分缺损包括红唇缺损、唇皮肤缺损、唇黏膜缺损和唇洞穿缺损4型;唇全层缺损包括小半唇、半唇、次全唇缺损和全唇缺损4型;唇全层伴唇周缺损包括口角颊洞穿性缺损、全唇颏缺损和全唇鼻缺损3型。唇肿瘤根治性手术的同时,唇和唇周区域不同类型缺损原则上是同期修复的。缺损修复方法包括一期缝合、皮肤或黏膜移植、局部皮瓣、区域皮瓣、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和同种异体真皮基质修复等方法;也可以结合多个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其中,腹侧舌肌黏膜瓣是修复重建红唇缺损的理想组织瓣;Abbe-Estlander瓣是唇缺损修复重建非常重要的技术;双侧颏神经血管V-Y岛状推进皮瓣与舌黏膜瓣联合重建全下唇缺损,方法可靠效果好;修复唇口角颊洞穿性缺损可选用Estlander瓣,折叠延长锁骨上岛状皮瓣或折叠面-颏下动脉岛状瓣;全唇颏或全唇鼻缺损等特大型缺损需要用胸大肌瓣,斜方肌肌皮瓣或游离组织瓣甚至联合多瓣进行修复。本文提出了唇肿瘤术后唇及唇周缺损的分类和分型,较系统地阐述了唇及唇周缺损功能修复重建的方法,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唇癌 唇缺损 口腔颌面部缺损 ABBE瓣 Estlander瓣 局部皮瓣 区域皮瓣 带蒂皮瓣 游离皮瓣 同种异体真皮基质 缺损修复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游离趾腓侧瓣与指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指腹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对比
14
作者 殷建伟 常强省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对比游离趾腓侧瓣与指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指腹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游离趾腓侧瓣与指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指腹缺损修复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采用游离趾腓侧... 目的对比游离趾腓侧瓣与指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指腹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游离趾腓侧瓣与指背岛状皮瓣在手指末节指腹缺损修复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采用游离趾腓侧瓣进行修复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40例采用指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患指较健侧短缩水平、皮瓣两点辨别觉、手功能恢复优良率、皮瓣外观感觉评分、皮瓣成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患指较健侧短缩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皮瓣两点辨别觉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手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00%,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手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2.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皮瓣外观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瓣成活率为90.00%,对照组术后皮瓣成活率为72.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指末节指腹缺损修复中,采用游离趾腓侧瓣具有患指较健侧短缩水平小、皮瓣外观感觉好、皮瓣成活率高的优点,但采用背岛状皮瓣在皮瓣两点辨别觉优于游离趾腓侧瓣,两种方式均有良好的手功能恢复优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趾腓侧瓣 指背岛状皮瓣 手指末节指腹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可降解锌基合金在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及研究热点和不足
15
作者 刘浩洋 谢强 +5 位作者 沈梦然 任岩松 马金辉 王佰亮 岳德波 王卫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45,共7页
背景:锌基合金医用植入材料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完全可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主要用于骨科植入物、心血管支架、胆管支架、气管支架、神经导管等。目的:综述可降解锌基合金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展望锌基材料可期研究方向与成... 背景:锌基合金医用植入材料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完全可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主要用于骨科植入物、心血管支架、胆管支架、气管支架、神经导管等。目的:综述可降解锌基合金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展望锌基材料可期研究方向与成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及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收录的各类可降解锌基合金用于骨植入材料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生物可降解锌基合金的基本特性进行概述,对锌基合金促进骨组织修复作用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讨论当前的研究热点与不足。结果与结论:①锌基合金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锌基合金为基体材料,借助支架结构构建技术和涂层优化工艺将有效提高锌基合金的骨传导性,并且使其降解产物具备高效骨诱导性,以调控成骨、破骨细胞的基因表达,促进骨缺损后的修复重建;②然而在锌基合金优化的研究中,涂层工艺相对不足,增材负载技术尚缺乏;③锌基合金拥有良好的机械、生物特性,通过特殊工艺可增加材料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以有效提高其促进骨修复重建能力,并有望进一步实现个性化移植材料的研发。优化涂层与增材负载等技术融合于锌基合金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基合金 生物可降解材料 骨移植 骨缺损 骨再生 综述
下载PDF
Gyroid结构钛仿生骨支架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生物力学性能
16
作者 姜至秀 季俣辰 +5 位作者 刘丹瑜 曹怡琳 姜婷婷 宋颐函 王磊 王心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621-4628,共8页
背景:三周期最小表面的多孔结构是最有前景的骨科生物结构之一,其中的Gyroid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渗透率、均曲率为零等特点。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结合力学压缩实验测试,筛选出与下颌骨松质骨弹性模量范围相匹配的4 mm单胞Gyroid结构... 背景:三周期最小表面的多孔结构是最有前景的骨科生物结构之一,其中的Gyroid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渗透率、均曲率为零等特点。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结合力学压缩实验测试,筛选出与下颌骨松质骨弹性模量范围相匹配的4 mm单胞Gyroid结构TC4仿生骨支架壁厚区间。方法:建立不同壁厚(0.1,0.2,0.3,0.4,0.5,0.6,0.7,0.8 mm)4 mm单胞Gyroid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Gyroid结构的等效弹性模量,筛选出与下颌骨松质骨弹性模量范围相匹配的Gyroid结构壁厚区间,壁厚分别为0.2,0.3,0.4,0.5,0.6,0.7 mm。根据有限元分析筛选结果,以Ti6Al4V为原料,采用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制备不同壁厚的3D打印Gyroid结构试件,进行大颗粒喷砂酸蚀处理,通过力学压缩实验测试试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壁厚的增加,Gyroid结构的等效弹性模量升高,其中壁厚为0.2-0.7 mm Gyroid结构的等效弹性模量在下颌骨松质骨弹性模量范围内(1.5-4.0 GPa),用于3D打印Gyroid结构试件;(2)力学压缩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壁厚的增加,Gyroid结构试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均升高,其中0.3-0.5 mm壁厚Gyroid结构试件的弹性模量在下颌骨松质骨弹性模量范围内,0.3-0.7 mm壁厚Gyroid结构试件的抗压强度符合下颌骨的力学性能;(3)结果显示0.3-0.5 mm壁厚Gyroid结构与下颌骨的弹性模量范围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骨缺损 Gyroid结构 3D打印 选择性激光熔融 有限元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诱导膜技术在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优势与未来发展
17
作者 李树源 杨达文 +3 位作者 曾展鹏 蔡群斌 张景涛 周琦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6083-6093,共11页
背景:诱导膜技术(Masquelet技术)是一种两阶段手术重建大段骨缺损的新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该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诱导膜技术的产生背景、修复机制和优势、诱导膜的特征、膜-植骨通讯、动物模型的... 背景:诱导膜技术(Masquelet技术)是一种两阶段手术重建大段骨缺损的新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该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诱导膜技术的产生背景、修复机制和优势、诱导膜的特征、膜-植骨通讯、动物模型的选择、骨水泥的种类、形貌、所载抗生素对诱导膜的影响、固定方式的选择和骨组织工程材料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临界尺寸骨缺损的治疗和诱导膜技术的改进提供新思路。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中1986-2024年出版的文献,共检索到890篇参考文献。按与诱导膜技术基础研究相关的入选标准进行人工筛选和分析,排除与主题相关性差和重复的文献,纳入研究的文献包括实验类研究原著、综述、荟萃分析等,最终纳入72篇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尚不明确,但膜和植骨两者缺一不可;②诱导膜是一种富含多种骨形成相关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的分层较明显组织,其血管化和生长因子的分泌随时间而动态变化;③对于动物模型选择,从解剖结构、负重模式和骨重塑的相似度来讲,羊更为接近;从饲养成本和难度、造模周期来讲,大鼠更合适;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不是唯一可以用做诱导生物膜的材料,可能有更加合适的材料可以诱导出更高质量的生物膜;骨水泥负载抗生素的剂量(主要是万古霉素)为每40 g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负载1-4 g抗生素;⑤对于动物(特别是大鼠)固定方式而言,钢板使用更为广泛,固定方式更加可靠,可重复性更高;⑥未来可能会有新的材料替代自体骨促进Masquelet技术的骨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膜技术 骨缺损 动物模型 骨水泥 骨组织工程 工程化骨
下载PDF
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促进胫骨大段骨缺损的对接点愈合
18
作者 张治博 王兆林 +5 位作者 王志刚 李朋 姜建浩 张锴 杨淑野 杜刚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38-2043,共6页
背景:Ilizarov骨搬移治疗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十分有效,但仍有并发症,其中对接点愈合困难是治疗难点之一。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对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术后对接点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22年1月滨州... 背景:Ilizarov骨搬移治疗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十分有效,但仍有并发症,其中对接点愈合困难是治疗难点之一。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对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术后对接点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22年1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开放性胫骨大段(骨缺损> 4 cm)骨缺损患者51例,其中28例接受单纯Ilizarov骨搬移治疗(对照组),23例接受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试验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骨搬移过程中的目测类比评分、末次随访时的骨缺损肢体功能、对接点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2.53±5.77)个月,试验组患者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术后感染率及对接点未愈合率均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二期手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末次随访时的骨缺损肢体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的Ilizarov骨搬移治疗,Ilizarov骨搬移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可促进开放性胫骨骨折对接点的愈合,提高骨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诱导成骨技术 骨搬移 对接点 骨愈合 胫骨开放性骨折 大段骨缺损
下载PDF
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对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卢雨征 熊英杰 +11 位作者 单验博 叶健廷 武艳斌 宋继鹏 张垚 林万程 瓮琪瑞 程萱 孟昊业 许文静 彭江 丁立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5994-6002,共9页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差、成骨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成骨能力而备受青睐,同时其纤维结构能够加强材料的力学强度。目的:探究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差、成骨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成骨能力而备受青睐,同时其纤维结构能够加强材料的力学强度。目的:探究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效果。方法:将不同质量百分比(0%,10%,20%)的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分别加入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中,与液相混合后固化48 h,得到磷酸钙骨水泥与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表征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凝固时间及离子析出情况。将3组骨水泥浸提液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检测、活死染色、鬼笔环肽染色评估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成骨诱导后,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RUNX2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检测评估材料的成骨诱导能力。结果与结论:①随着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均升高,凝固时间延长;将骨水泥浸泡于模拟体液中均可检测到硅离子、钙离子、磷离子析出,并且随着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水泥释放的硅离子、磷离子质量浓度升高,钙离子质量浓度降低;②活死染色、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对MC3T3-E1细胞无毒性作用;CCK-8检测结果显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③随着骨水泥中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MC3T3-E1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外钙沉积均增加,RUNX2蛋白表达增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RUNX2 mRNA表达增加;④结果表明,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可增强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与成骨诱导能力,其中以20%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水泥 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 磷酸钙骨水泥 骨移植
下载PDF
3D打印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与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效果对比
20
作者 孙移坤 张鹏飞 +4 位作者 顾建文 史铁钧 时全星 王培新 王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3D打印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PEEK)与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收治的颅骨缺损患者78例,根据应用修补材料的不同分为PEEK组(采用3D打印数字化塑形PEEK修补,n=41)... 目的对比研究3D打印数字化塑形聚醚醚酮(PEEK)与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收治的颅骨缺损患者78例,根据应用修补材料的不同分为PEEK组(采用3D打印数字化塑形PEEK修补,n=41)和钛网组(采用钛网修补,n=37)。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塑形满意度、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PEEK组和钛网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钛网组比较,PEEK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PEEK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钛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组塑形满意度较钛网组更高(P<0.05)。术前PEEK组和钛网组GOS、MMSE、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GOS、MMSE、KPS评分均升高,且与钛网组比较,PEEK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在颅骨缺损患者中应用3D打印数字化塑形PEEK与钛网颅骨修补术的并发症相当,但与钛网相比,PEEK塑形效果更佳,患者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数字化塑形 聚醚醚酮 钛网 颅骨缺损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