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7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合成数据集的多目标识别与6-DoF位姿估计
1
作者 胡广华 欧美彤 李振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0,共9页
多目标识别及六自由度(6-DoF)位姿估计是实现物料无序堆放状态下机器人自动分拣的关键。近年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法在目标识别及位姿估计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此类方法依赖大量训练样本,而样本的采集及标注费时费力,限制了其实用性... 多目标识别及六自由度(6-DoF)位姿估计是实现物料无序堆放状态下机器人自动分拣的关键。近年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法在目标识别及位姿估计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此类方法依赖大量训练样本,而样本的采集及标注费时费力,限制了其实用性。其次,当成像条件差、目标相互遮挡时,现有位姿估计方法无法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导致抓取失败。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数据样本的目标识别、分割及位姿估计方法。首先,以目标对象的3维(3D)几何模型为基础,利用3D图形编程工具生成虚拟场景的多视角RGB-D合成图像,并对生成的RGB图像及深度图像分别进行风格迁移和噪声增强,从而提高合成数据的真实感,以适应真实场景的检测需要;接着,利用合成数据集训练YOLOv7-mask实例分割模型,运用真实数据进行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以分割结果为基础,基于ES6D目标位姿估计模型,提出了一种在线姿态评估方法,以自动滤除严重失真的估计结果;最后,采用基于主动视觉的位姿估计校正策略,引导机械臂运动到新的视角重新检测,以解决因遮挡而导致位姿估计偏差的问题。在自行搭建的6自由度工业机器人视觉分拣系统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复杂环境下工件的识别与6-DoF姿态估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识别 位置测量 6-doF位姿估计 机器人自动分拣 RGB-d图像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
2
作者 黄强 王宇 +5 位作者 江渊 梁道斌 黄锐洁 秦小超 潘燕妮 和鹰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1-24,29,共5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确诊组(血或组织液培育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简称A组(62例),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临床诊断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诊断],简称B组(58例)。检测患者(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1-3)-β-D葡聚糖和PCT水平均高于B组,CD4^(+)T淋巴细胞个数低于B组(P<0.05);(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为0.933,(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的AUC是0.812,PCT单独检测的AUC为0.883,CD4^(+)T淋巴细胞单独检测的AUC是0.810,(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皆优于三项单独检测,表明(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皆优于单一指标诊断,且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2.43%和0.580,均高于三项单独检测。结论(1-3)-β-D葡聚糖联合PCT和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对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出高危风险患者,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承担预后效果的判断依据,对治疗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PCT 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下载PDF
一种基于三角数分解的可配置2-D卷积器优化方法
3
作者 黄继业 肖强 +4 位作者 田大海 高明裕 王俊帆 董哲康 黄汐威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54-3062,共9页
多尺寸2-D卷积通过特征提取在检测、分类等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缺少一种高效的可配置2-D卷积器设计方法,这限制了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在边缘端的部署和应用。该文基于乘法管理以及奇平方数的三角数分解方法,提... 多尺寸2-D卷积通过特征提取在检测、分类等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缺少一种高效的可配置2-D卷积器设计方法,这限制了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在边缘端的部署和应用。该文基于乘法管理以及奇平方数的三角数分解方法,提出一种高性能、高适应性的卷积核尺寸可配置的2-D卷积器。所提2-D卷积器包含一定数量的处理单元(PE)以及相应的控制单元,前者负责运算任务,后者负责管理乘法运算的组合,二者结合以实现不同尺寸的卷积。具体地,首先根据应用场景确定一个奇数列表,列表中为2-D卷积器所支持的尺寸,并利用三角数分解得到对应的三角数列表;其次,根据三角数列表和计算需求,确定PE的总数量;最后,基于以小凑大的方法,确定PE的互连方式,完成电路设计。该可配置2-D卷积器通过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HDL)设计实现,由Vivado 2 022.2在XCZU7EG板卡上进行仿真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同类方法,该文所提可配置2-D卷积器,乘法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由20%~50%提升至89%,并以514个逻辑单元实现1 500 MB/s的吞吐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卷积器 可配置架构 乘法管理 三角数分解
下载PDF
1-取代-3-碘-1H-吡唑并[3,4-d]嘧啶-4-胺的合成
4
作者 李晓花 张翠亚 +2 位作者 朱周静 王恰如 王艳娇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5期17-19,25,共4页
本研究报道一类1-取代-3-碘-1H-吡唑并[3,4-d]嘧啶-4-胺(1a~1e)的合成方法。以3-碘-1H-吡唑并[3,4-d]嘧啶-4-胺(2)为原料,分别与碘乙烷(3a)、碘甲烷(3b)、2-碘丙烷(3c)、碘代环丁烷(3d)及碘代环戊烷(3e)发生N-烷基化反应,得到5种1-取代... 本研究报道一类1-取代-3-碘-1H-吡唑并[3,4-d]嘧啶-4-胺(1a~1e)的合成方法。以3-碘-1H-吡唑并[3,4-d]嘧啶-4-胺(2)为原料,分别与碘乙烷(3a)、碘甲烷(3b)、2-碘丙烷(3c)、碘代环丁烷(3d)及碘代环戊烷(3e)发生N-烷基化反应,得到5种1-取代-3-碘-1H-吡唑并[3,4-d]嘧啶-4-胺(1a~1e),产物结构经^(1)H NMR和ESI-MS确证。然后考察并确定该N-烷基化反应的适宜反应条件为:物料比为n(3a)∶n(2)=4∶1,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反应溶剂,碱为Cs_(2)CO_(3),反应温度为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并[3 4-d]嘧啶衍生物 N-烷基化反应 条件优化
下载PDF
探讨NLR、PLR、hs-CRP、Hb、D-D与ACI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张玫娜 郭志鹏 曹扬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非溶栓治疗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ACI非溶栓治疗后发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非溶栓治疗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ACI非溶栓治疗后发生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本研究病历组(设为转化组)共纳入80例样本,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接受非溶栓治疗后并出现HT的ACI患者,根据HT严重程度等级化分1级、2级、3级、4级,各严重程度患者分别为27例、22例、18例、13例。选取50例在接受非溶栓治疗后未出现HT的ACI患者作为对照(非转化组)。比较各组的血清NLR、PLR、hs-CRP、Hb、D-D表达水平差异,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NLR、PLR、hs-CRP、Hb、D-D与HT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NLR、PLR、hsCRP、Hb、D-D对ACI患者HT的预测作用。结果 转化组的血清NLR、PLR、hs-CRP、D-D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化组,Hb的表达水平低于非转化组(均P<0.05)。1级、2级、3级、4级患者的血清NLR、PLR、hs-CRP、D-D表达水平依次上升,Hb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非溶栓治疗后HT严重程度与血清NLR、PLR、hs-CRP、D-D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9、0.692、0.601、0.578,均P<0.05),与Hb呈负相关(r值为:-0.67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的AUC值为0.896[95%CI(0.737~0.962)]、PLR的AUC值为0.775 [95%CI(0.626~0.917)]、hs-CRP的AUC值为0.840 [95%CI(0.712~0.948)]、Hb的AUC值为0.782 [95%CI(0.493~0.914)]、D-D的AUC值为0.725 [95%CI(0.403~0.852)]。结论 ACI患者的NLR值、PLR值、hs-CRP、Hb、D-D表达水平与其在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可将这些指标作为预测HT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 PLR HS-CRP HB D-d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CRP和D-D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倪文伟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D-D)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D-D)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风险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RP与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RP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糖尿病、D-D和CRP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存在显著关联(P<0.05)。此外,这两项指标与左心房前后均呈正相关,具有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结论血清CRP与D-D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CRP D-d 风险评估
下载PDF
Proposal of a Deuterium-Deuterium Fusion Reactor Intended for a Large Power Plant
7
作者 Patrick Lindecker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1期1-58,共58页
This article looks fo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use Deuterium-Deuterium (D-D) fusion for a large power plant. At the moment, for nearly all the projects (JET, ITER…) only the Deuterium-Tritium (D-T) fuel is consid... This article looks fo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use Deuterium-Deuterium (D-D) fusion for a large power plant. At the moment, for nearly all the projects (JET, ITER…) only the Deuterium-Tritium (D-T) fuel is considered for a power plant. However, as shown in this article, even if a D-D reactor would be necessarily much bigger than a D-T reactor due to the much weaker fusion reactivity of the D-D fusion compared to the D-T fusion, a D-D reactor size would remain under an acceptable size. Indeed, a D-D power plant would be necessarily large and powerful, i.e. the net electric power would be equal to a minimum of 1.2 GWe and preferably above 10 GWe. A D-D reactor would be less complex than a D-T reactor as it is not necessary to obtain Tritium from the reactor itself. It is proposed the same type of reactor yet proposed by the author in a previous article, i.e. a Stellarator “racetrack” magnetic loop. The working of this reactor is continuous. It is reminded that the Deuterium is relatively abundant on the sea water, and so it constitutes an almost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energy. Thanks to secondary fusions (D-T and D-He3) which both occur at an appreciable level above 100 keV, plasma can stabilize around such high equilibrium energy (i.e. between 100 and 150 keV). The mechanical gain (Q) of such reactor increases with the internal pipe radius, up to 4.5 m. A radius of 4.5 m permits a mechanical gain (Q) of about 17 which thanks to a modern thermo-dynamical conversion would lead to convert about 21% of the thermal power issued from the D-D reactor in a net electric power of 20 GWe. The goal of the article is to create a physical model of the D-D reactor so as to estimate this one without the need of a simulator and finally to estimate the dimensions, power and yield of such D-D reactor for different net electrical power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odeling of such reactor are listed in this article and would certainly be applicable to a future D-He3 reactor, if a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ion Reactor Deuterium-deuterium Reactor Catalyzed D-d Colliding Beams Stellarator Reactor Power Plant
下载PDF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DGF-D GDF-15及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
8
作者 翁磊华 陈星宇 +2 位作者 阳清伟 陈中杰 陈良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793-797,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D-二聚体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1-2023-0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97例,根据颅内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 目的分析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D-二聚体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1-2023-0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97例,根据颅内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未扩大组(119例)和血肿扩大组(78例),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DGF-D和GDF-15水平,采用凝血仪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血肿量(V1)和复查时血肿量(V2),计算V2/V1比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收缩压[(158.17±21.73)mmHg比(164.82±22.94)mmHg,P<0.05]、舒张压[(97.31±8.93)mmHg比(101.36±9.55)mmHg,P<0.05]、GCS评分[(13.52±1.31)分比(11.78±1.14)分,P<0.05]和血清PDGF-D[(498.73±40.32)ng/L比(596.91±45.82)ng/L,P<0.05]、GDF-15[(728.49±76.71)ng/L比(832.38±86.25)ng/L,P<0.05]、D-二聚体[(1.63±0.10)mg/L比(1.84±0.23)mg/L,P<0.05]水平及V2[(20.53±4.72)cm^(3)比(29.47±5.13)cm3,P<0.05]、V2/V1比值(1.04±0.31比1.42±0.43,P<0.05)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D、GDF-15、D-二聚体、收缩压、舒张压及GCS评分均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1.798、1.672、1.616、1.592、1.583、1.738,P<0.05)。结论血清PDGF-D、GDF-15及D-二聚体水平在发生颅内血肿扩大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均为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血肿扩大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 生长分化因子-15 D-二聚体 血清
下载PDF
基于D-D中子源开展^(238)U样品屏蔽积分实验研究
9
作者 丁琰琰 聂阳波 +8 位作者 胡志杰 赵齐 张环宇 徐阔之 张时宇 潘欣怡 兰长林 任杰 阮锡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0-981,共12页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子学屏蔽积分实验装置,通过飞行时间法分别测量了D-D中子源与不同尺寸^(238)U样品作用后在60°和120°的泄漏中子谱,样品表面积为30 cm×30 cm的板状样品,厚度分别为3、6和9 cm。利用蒙特卡罗...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子学屏蔽积分实验装置,通过飞行时间法分别测量了D-D中子源与不同尺寸^(238)U样品作用后在60°和120°的泄漏中子谱,样品表面积为30 cm×30 cm的板状样品,厚度分别为3、6和9 cm。利用蒙特卡罗程序对泄漏中子谱进行了模拟计算,其中^(238)U数据分别采用CENDL-3.2库、ENDF/B-Ⅷ.0库、JENDL-5.0库和JEFF-3.3库中的数据。通过对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重点分析了CENDL-3.2库中^(238)U数据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结果表明:在裂变反应能区内,CENDL-3.2库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在弹性散射能区60°和120°均有较大的高估,尤其是120°,而在裂变反应和分立能级非弹性散射的混合能区1.5~2.5 MeV又有明显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中子谱 D-d中子源 飞行时间法 评价核数据
下载PDF
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
10
作者 赵静媛 张玉红 +4 位作者 董龙 吴雪 段立娟 严晓薇 李素清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5期894-898,903,共6页
目的探讨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脓毒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本院进行体检的10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 目的探讨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脓毒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本院进行体检的10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112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49)、严重脓毒症组(n=35)和脓毒症休克组(n=28),统计患者28d天后生存结局。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脓毒症分级患者PCT、D-D、CRP水平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分析PCT、D-D、CRP水平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PCT、D-D、CRP水平及三者联合对脓毒症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PCT、D-D、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入院时、入院3 d、入院5 d、入院7 d)脓毒症休克组PCT、D-D、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PCT、D-D、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随访患者28 d天后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不同时间点(入院时、入院3 d、入院5 d、入院7 d)PCT、D-Dz、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PCT、D-D、CRP水平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入院28 d后,PCT、D-D、CRP及三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情况的AUC分别为0.830、0.7230、0.765、0.934,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大(P<0.05)。结论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可以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情况,可作为脓毒症分级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PCT D-d CRP
下载PDF
大麦芒型突变基因cal-d的遗传定位
11
作者 赵雪芳 张仁旭 +2 位作者 高爱农 张京 王春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0,共8页
芒是麦类作物穂部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籽粒产量、促进种子传播和防御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麦具有丰富的芒型突变体,加之其二倍体的特性,成为麦类作物芒器官形态建成研究的理想作物。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大麦芒型突变体材料calc... 芒是麦类作物穂部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籽粒产量、促进种子传播和防御虫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麦具有丰富的芒型突变体,加之其二倍体的特性,成为麦类作物芒器官形态建成研究的理想作物。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大麦芒型突变体材料calcaroides,表现为外稃顶端或是稃芒基部异形凸起,形成呈钩状不完全花器结构,属基部钩芒类型。突变体芒较短并伴随抽穗期推迟,株高、穗长和穗粒数显著降低等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芒型突变性状受单隐性基因cal-d控制。前期利用cal-d导入系BW106×Bowman的F_(2)群体,结合简化基因组测序(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分析,将cal-d基因初步定位于3H染色体。进一步利用来自F_(2)的杂合单株,包括13000株单株的F_(2:3)群体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cal-d基因定位于3H染色体153~329 Mb区间的近着丝粒区域。通过转录组混池测序分析结合大麦基因组和表达谱资源数据库,初步筛选了9个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麦芒型突变基因cal-d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对于解析麦类作物芒的遗传发育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cal-d 基因定位 穗发育
下载PDF
基于脱氢枞酸二芳胺的D-A-D型聚集诱导红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能
12
作者 许立君 窦立薇 +3 位作者 罗汉荣 高宏 商士斌 宋湛谦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以12-脱氢枞酸二芳胺为供体(D),蒽醌基团为受体(A),通过C-N偶联的方法合成D-A-D型化合物6,6'-((9,10-二氧代-9,10-二氢蒽-2,6-二基)双((4-甲氧基苯基)氮二基))双(7-异丙基-1,4-二甲基-1,2,3,4,4a,9,10,10-八氢蒽-1-羧酸酯)(2DDPA-A... 以12-脱氢枞酸二芳胺为供体(D),蒽醌基团为受体(A),通过C-N偶联的方法合成D-A-D型化合物6,6'-((9,10-二氧代-9,10-二氢蒽-2,6-二基)双((4-甲氧基苯基)氮二基))双(7-异丙基-1,4-二甲基-1,2,3,4,4a,9,10,10-八氢蒽-1-羧酸酯)(2DDPA-AQ),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表征其结构。测试2DDPA-AQ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及寿命、溶致变色效应、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和抗光漂白特性;通过理论计算探讨其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DDPA-AQ在甲苯中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为449 nm,在甲苯中和固体状态下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630和653 nm,呈现红光发射;2DDPA-AQ在正己烷、环己烷、甲苯、二氧六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中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分别为578、584、630、638、645、650 nm。2DDPA-AQ的最大发射波长随溶剂极性的增大依次红移,表明其具有溶致变色效应和分子内的电荷转移行为。2DDPA-AQ的荧光发射强度随水/四氢呋喃(H2O/THF)中水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表明其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2DDPA-AQ在水体积分数为95%的H2O/THF中经连续30 min的紫外灯照射后,其荧光发射强度仅轻微减弱,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光漂白特性。由实验所得数据计算2DDPA-AQ的HOMO/LUMO能级为-5.18 eV/-2.86 eV,带隙值为2.32 eV,按理论计算2DDPA-AQ的HOMO/LUMO能级为-4.91 eV/-2.14 eV,带隙值为2.77 eV,实验值与理论值略有偏差,由数据可知:2DDPA-AQ具有较窄带隙,符合红光分子的带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氢枞酸二芳胺 蒽醌 D-A-d 聚集诱导红光发射
下载PDF
Fe/Co双金属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氧化降解水中2,4-D
13
作者 张荣 罗新宇 杨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5-674,共10页
为了处理有机氯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铁钴双金属纳米颗粒(n-Fe/Co),并通过Fe、Co的合成比例优化了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体系对2,4-D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4.5的条件下,使用0.03... 为了处理有机氯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造成的环境污染,本研究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铁钴双金属纳米颗粒(n-Fe/Co),并通过Fe、Co的合成比例优化了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体系对2,4-D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4.5的条件下,使用0.03 g·L^(-1)的n-Fe/Co和0.5 mmol·L^(-1)的PMS,2,4-D(10 mg·L^(-1))在30 min内完全去除,与单纯的纳米零价铁(nZVI)相比,2,4-D的去除率提升了60.9个百分点。n-Fe/Co可以在很宽的pH范围(2~9)和复杂的阴离子条件下有效去除2,4-D。自由基抑制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是参与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贡献率达到62.2%)。在中间产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4-D在n-Fe/Co-PMS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和降解途径。研究表明,n-Fe/Co复合材料活化PMS系统在处理水中的2,4-D除草剂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氧乙酸(2 4-d) 纳米零价铁 双金属 过一硫酸盐 自由基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
14
作者 张少锋 李丹青 +2 位作者 杜凡 魏志强 王海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14-1117,11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者分为SP组(124例)和对照组(133例)。比较两组血清SP-D、HMGB1和NLR水平。记录SP组患者28 d内预后情况,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将SP组患者分为生存组(104例)和病死组(2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术后S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SP-D及HMGB1对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SP组血清SP-D及HMGB1和NLR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死组NLR、SP-D及HMGB1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NLR、SP-D及HMGB1是食管癌术后SP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NLR、SP-D及HMGB1预测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744、0.763、0.71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AUC更高(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SP患者NLR、SP-D及HMGB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升对患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重症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预后
下载PDF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急性期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叶睿曦 蔡林君 +3 位作者 孔雪莹 李劲梅 周东 洪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1-339,共9页
目的 探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急性期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0例抗NMDAR脑炎患者,根据急性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轻症组(mRS≤3分,25例)和重... 目的 探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急性期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0例抗NMDAR脑炎患者,根据急性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轻症组(mRS≤3分,25例)和重症组(mRS> 3分,35例),根据我院治疗1个月后mRS评分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mRS≤3分,32例)和短期预后不良组(mRS> 3分,2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抗NMDAR脑炎患者急性期病情严重及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在意识障碍(OR=8.975,95%CI:2.048~39.327;P=0.004)及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NPAR;OR=5.004,95%CI:1.138~22.011,P=0.033)是抗NMDAR脑炎急性期病情严重的危险因素,高血清IgE水平是其急性期病情较轻的保护因素(OR=0.994,95%CI:0.989~0.999;P=0.026);女性(OR=4.380,95%CI:1.205~15.929;P=0.025)、存在意识障碍(OR=5.493,95%CI:1.535~19.657;P=0.009)及高NPAR(OR=2.949,95%CI:1.010~8.612;P=0.048)是抗NMDAR脑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存在意识障碍、低血清IgE水平及高NPAR是抗NMDAR脑炎患者急性期病情严重的危险因素,女性、存在意识障碍及高NPAR是其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NPAR是潜在的评估抗NMDAR脑炎患者急性期严重程度及预测其短期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脑炎 健康状况指标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血清Hcy、CysC、D-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及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汪文静 李丽娜 王继存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病情及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北...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病情及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00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分为轻度缺损组(1~4分)44例,中度缺损组(5~15分)29例,重度缺损组(16~42分)27例;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5 cm3)40例,中度梗死组(5~15 cm3)37例,大梗死组(>15 cm3)23例。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2分)25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检测血清Hcy、CysC和D-D水平。对比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短期预后的AIS患者血清Hcy、CysC和D-D水平变化,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cy、CysC、D-D水平与AIS病情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血清Hcy、CysC、D-D水平预测AIS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轻度缺损组血清Hcy、CysC、D-D水平最低,其次为中度缺损组,重度缺损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血清Hcy、CysC、D-D水平最低,其次为中度梗死组,大梗死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cy、CysC、D-D水平与NHISS评分呈正相关(r=0.424、0.573、0.716,P均<0.001),与脑梗死体积也呈正相关(r=0.633、0.479、0.548,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血清Hcy、CysC和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和D-D(OR=1.093、1.343、1.146)是AIS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cy、CysC、D-D及3者联合预测AIS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873、0.792、0.946,以3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血清Hcy、CysC、D-D水平与AIS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y CYSC D-d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病情程度 短期预后
下载PDF
2-O-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的酶法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项蓉 王丹芸 +6 位作者 娄婷婷 吴子健 张宏宇 王素英 赵彦巧 张得光 马兴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2-O-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2-O-D-glucopyranosyl-L-ascorbic acid,AA-2G)不仅稳定性强且保留了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L-AA)的大部分生理活性,是L-AA最好的替代品。体外酶法合成AA-2G具有经济、快速、绿色和安全等显著优势,... 2-O-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2-O-D-glucopyranosyl-L-ascorbic acid,AA-2G)不仅稳定性强且保留了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L-AA)的大部分生理活性,是L-AA最好的替代品。体外酶法合成AA-2G具有经济、快速、绿色和安全等显著优势,是规模化生产AA-2G的可行方法。该文综述体外酶法合成AA-2G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和蔗糖磷酸化酶合成AA-2G的研究现状,并对AA-2G的功能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 2-O-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 酶法合成 糖基转移酶 功能
下载PDF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18
作者 黄瑀 廖金池 舒崖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5-319,共5页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样,易误诊,机制复杂,需早期鉴别诊断与治疗。本文从抗NMDAR脑炎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学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为临床医师识别和治疗抗NMDAR脑炎睡...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样,易误诊,机制复杂,需早期鉴别诊断与治疗。本文从抗NMDAR脑炎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学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为临床医师识别和治疗抗NMDAR脑炎睡眠障碍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脑炎 睡眠障碍 综述
下载PDF
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珊 张萌 +5 位作者 徐欣 廖丽鑫 孙明军 马海燕 张海滨 郭钰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38-3043,3050,共7页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是卵巢畸胎瘤的罕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免疫治疗,但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多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易...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是卵巢畸胎瘤的罕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免疫治疗,但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多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易误诊及漏诊,需妇科和神经内科医生共同诊断及治疗。本文综述了NMDAR的结构和功能,归纳了既往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复发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畸胎瘤 抗NMDAR受体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循A-B-D路径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研究
20
作者 余海 吴东 项良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73-75,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循A-B-D路径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50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 目的对比研究循A-B-D路径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50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对照组采用LC,观察组实施A-B-D路径改良LC,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中转开.腹率、结石清除率、胆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血清指.标变化、疼痛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转开腹率、结.石清除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胆管损伤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LT、WBC、.TBI、hs-CRP均有所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但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P<005)。结论A-B-D路径改良LC能够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胆管损伤,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d路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 胆囊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