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2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F_(2)助剂对MgAl_(1.9)Ga_(0.1)O_(4)透明陶瓷的制备与光学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吕朝阳 徐勇 +3 位作者 杨久延 涂广升 涂兵田 王皓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1-538,共8页
MgAl_(1.9)Ga_(0.1)O_(4)透明陶瓷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其制备依赖于高质量坯体的凝胶注模成型和长时间的无压预烧。本研究选择MgF_(2)为烧结助剂,并通过瞬时液相调节无压预烧的致密化过程。采用干压成型、无压预烧和热等静压烧结制备了... MgAl_(1.9)Ga_(0.1)O_(4)透明陶瓷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其制备依赖于高质量坯体的凝胶注模成型和长时间的无压预烧。本研究选择MgF_(2)为烧结助剂,并通过瞬时液相调节无压预烧的致密化过程。采用干压成型、无压预烧和热等静压烧结制备了不同尺寸的MgAl_(1.9)Ga_(0.1)O_(4)透明陶瓷样品,并系统分析了MgF_(2)对材料显微结构、光学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MgF_(2)在~1230℃熔化形成的液相促使陶瓷的致密度与晶粒尺寸增大,后续烧结过程中残留的MgF_(2)氧化为MgO并固溶进入MgAl_(1.9)Ga_(0.1)O_(4)晶格。添加质量分数0.2%MgF_(2)的2.04 mm厚透明陶瓷样品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具有76.5%~83.4%的直线透过率和较高的光学质量。此外,该陶瓷的特征抗弯强度为167.1 MPa,与细晶MgAl2O4透明陶瓷相近,但是前者的Weibull模数(8.81±0.29)更高。本研究为制备光学性能良好的大尺寸MgAl_(1.9)Ga_(0.1)O_(4)透明陶瓷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陶瓷 MgAl_(1.9)Ga_(0.1)O_(4) MgF_(2) 瞬时液相烧结 光学性能
下载PDF
微量石墨烯包覆对LiNi_(0.8)Co_(0.1)Mn_(0.1)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雷斌 张淑娴 +2 位作者 刘炫漓 李玲 邓凌峰 《电池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72-77,共6页
使用Hummers法得到氧化石墨烯,再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使用高温固相法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将石墨烯加入乙醇溶液中,与增稠分散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混合得到石墨烯溶液。利用液相自聚集法将石墨烯... 使用Hummers法得到氧化石墨烯,再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使用高温固相法制备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将石墨烯加入乙醇溶液中,与增稠分散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混合得到石墨烯溶液。利用液相自聚集法将石墨烯溶液微量包覆在LiNi_(0.8)Co_(0.1)Mn_(0.1)O_(2)表面。通过SEM、XRD以及电化学测试系统对石墨烯/LiNi_(0.8)Co_(0.1)Mn_(0.1)O_(2)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0.8%-石墨烯/LiNi_(0.8)Co_(0.1)Mn_(0.1)O_(2)复合材料性能最佳,首次充电比容量最大值达到222.85 mAh/g,首次充放电比容量最大值达到208.93 mAh/g,库仑效率为9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LiNi_(0.8)Co_(0.1)Mn_(0.1)O_(2) 微量包覆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0.1%噻虫胺颗粒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王玉梅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3期40-43,共4页
为明确0.1%噻虫胺颗粒剂(药肥底肥)对小麦蚜虫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进行了小麦蚜虫防控效果和产量影响试验,主要考察其拌种后对小麦地下害虫、苗期蚜虫的防效,以及对小麦出苗、长势、产量的影响。... 为明确0.1%噻虫胺颗粒剂(药肥底肥)对小麦蚜虫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进行了小麦蚜虫防控效果和产量影响试验,主要考察其拌种后对小麦地下害虫、苗期蚜虫的防效,以及对小麦出苗、长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药肥处理区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加小麦次生根数量,对蚜虫防效达到90.7%,常规药剂对蚜虫防效为86%;药肥处理区地下害虫为害株率为0.04%,常规药剂处理区为害株率为0.18%,药肥处理区和常规药剂区分别比空白对照区亩增产42.3%、26.3%,药肥处理区比常规药剂区亩增产12.6%。总的来看,施用0.1%噻虫胺颗粒剂不仅能有效地防治小麦蚜虫、地下害虫,还可以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可作为高效低毒的药肥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0.1%噻虫胺颗粒剂 麦蚜 防效 产量
下载PDF
ALD反应沉积超薄TiO_(2)改性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4
作者 朱明原 刘文博 +3 位作者 李瑛 刘杨 李文献 张久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2-322,共11页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x)Co_(y)Mn_(1-x-y)O_(2)(NCM,ω(Ni)60%)由于粉体颗粒表面的相变,电解液副产物HF的侵蚀,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等问题,其循环性能及安全稳定性一直不理想.通过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反应在高镍Li...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x)Co_(y)Mn_(1-x-y)O_(2)(NCM,ω(Ni)60%)由于粉体颗粒表面的相变,电解液副产物HF的侵蚀,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等问题,其循环性能及安全稳定性一直不理想.通过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反应在高镍Li Ni_(0.8)Co_(0.1)Mn_(0.1)O_(2)(NCM811)正极材料表面均匀沉积了超薄Ti O_(2)涂层,用于改善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ALD反应沉积Ti O_(2)后,改性NCM811的性能明显改善;超薄Ti O_(2)涂层阻碍了NCM811活性颗粒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在循环过程中,超薄涂层不会影响锂离子的传输.通过ALD反应沉积超薄涂层为改性电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8)Co_(0.1)Mn_(0.1)O_(2) 原子层沉积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TiO_(2)
下载PDF
Ce含量和T6热处理对Al-0.3Fe-0.1S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唐鹏 杨学轩 +2 位作者 于凯来 黄赛莎 覃皓 《铸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56-1462,1455,共8页
研究了稀土元素Ce和T6热处理工艺对Al-0.3Fe-0.1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稀土Ce和T6热处理均可抑制晶粒长大,并有效细化Al-0.3Fe-0.1Si合金的晶粒尺寸。当稀土Ce的加入量为0.2%时,铸态合金的抗拉强度为81.7 MPa,比... 研究了稀土元素Ce和T6热处理工艺对Al-0.3Fe-0.1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稀土Ce和T6热处理均可抑制晶粒长大,并有效细化Al-0.3Fe-0.1Si合金的晶粒尺寸。当稀土Ce的加入量为0.2%时,铸态合金的抗拉强度为81.7 MPa,比加入量为0.1%时提高了10.7%。稀土Ce的加入量为0.3%时,T6态合金的电导率为58.13%IACS,比铸态合金提高了2.3%。热处理前后的Al-0.3Fe-0.1Si-0.1Ce合金与Al-0.3Fe-0.1Si-0.3Ce合金的电导率接近。当稀土Ce的加入量为0.1%~0.2%时Al-0.3Fe-0.1Si合金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导电Al-0.3Fe-0.1Si合金制备提供理论和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CE T6热处理 Al-0.3Fe-0.1Si合金 导电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Fe-0.1C-5Mn中锰钢在双道次热压缩变形期间的静态再结晶行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魏军 岑琼瑛 +1 位作者 张梅 汪杨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5,93,共6页
通过Gleeble-35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对Fe-0.1C-5Mn钢进行双道次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850,900,950,1000℃)、道次间隔时间(1,5,10,20,50,100 s)、应变速率(0.01,0.1,1 s^(-1))对该钢在热变形期间静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并基于应力... 通过Gleeble-35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对Fe-0.1C-5Mn钢进行双道次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850,900,950,1000℃)、道次间隔时间(1,5,10,20,50,100 s)、应变速率(0.01,0.1,1 s^(-1))对该钢在热变形期间静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并基于应力、应变数据,绘制功率耗散效率图。结果表明:提高变形温度、延长道次间隔时间、增加应变速率有助于试验钢在双道次热压缩变形期间发生静态再结晶,其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210 k J·mol^(-1);试验钢的稳定变形区分布于短道次间隔时间(1,10 s)的高应变速率区域(0.2~1 s^(-1)),以及长道次间隔时间(100 s)的低温低应变速率区域(850~925℃/0.01~0.2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0.1C-5Mn钢 双道次热压缩 静态再结晶 功率耗散效率
下载PDF
共沉淀法制备Cs_(2)Ag_(0.1)Na_(0.9)BiCl_(6):Tm^(3+)双钙钛矿及其近红外发光性能
7
作者 王马超 唐扬敏 +4 位作者 邓明雪 周真真 刘小峰 王家成 刘茜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3-1088,共6页
间接带隙的Cs_(2)NaBiCl_(6)双钙钛矿材料具有近红外宽波段发射特性,但低发光效率限制了其在近红外发光领域的应用。本工作通过共沉淀法快速制备微米级尺寸的Cs_(2)Ag_(0.1)Na_(0.9)BiCl_(6):Tm^(3+)双钙钛矿晶体,实现了近红外荧光增强... 间接带隙的Cs_(2)NaBiCl_(6)双钙钛矿材料具有近红外宽波段发射特性,但低发光效率限制了其在近红外发光领域的应用。本工作通过共沉淀法快速制备微米级尺寸的Cs_(2)Ag_(0.1)Na_(0.9)BiCl_(6):Tm^(3+)双钙钛矿晶体,实现了近红外荧光增强,并系统研究了其光学吸收、光致发射(PL)、光致激发(PLE)、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和荧光量子效率(PLQY)等光学性能。共沉淀法制备的Cs_(2)Ag_(0.1)Na_(0.9)BiCl_(6):Tm^(3+)的光学带隙为3.06 eV。在350 nm紫外光激发下,可以观察到峰值位于680 nm的近红外宽峰发射,这源于自陷激子发光。通过引入Tm3+作为新的发光中心,实现了810 nm波段的近红外发光增强,在780~830 nm波段荧光量子效率(PLQY)从1.67%提高到11.77%,提高了6.05倍。在650~900 nm波段,Cs_(2)Ag_(0.1)Na_(0.9)BiCl_(6):Tm^(3+)的近红外PLQY高达25.22%。本研究证明了共沉淀法快速制备的Cs_(2)Ag_(0.1)Na_(0.9)BiCl_(6):Tm^(3+)钙钛矿作为新型近红外光源材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发光 自陷激子 共沉淀 双钙钛矿 Cs_(2)Ag_(0.1)Na_(0.9)BiCl_(6)
下载PDF
LiF添加剂改善含锂陶瓷隔膜与4.35 V 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的界面稳定性
8
作者 黄永浩 臧国景 +2 位作者 朱霨亚 廖友好 李伟善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61-2369,共9页
锂离子电池用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正极,具有较高比容量和较低成本的优点,但是其在高电压长循环时正极界面极不稳定、安全性能亟待提高。虽然锂快离子导体Li1.2Ca0.1Zr1.9(PO4)3制备的陶瓷隔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 锂离子电池用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正极,具有较高比容量和较低成本的优点,但是其在高电压长循环时正极界面极不稳定、安全性能亟待提高。虽然锂快离子导体Li1.2Ca0.1Zr1.9(PO4)3制备的陶瓷隔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但是与NCM811正极界面稳定性差。本工作通过在陶瓷隔膜中添加具有稳定界面功能的氟化锂(LiF)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机械拉伸强度、热收缩、吸液率、电化学阻抗谱(EIS)、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充放电测试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LiF占涂覆无机陶瓷颗粒总质量的10%时,得到的陶瓷隔膜性能最佳:具有良好的离子传输性能(室温离子电导率提高至9.5×10^(-4)S/cm)和最佳的界面稳定性。隔膜组装的Li||LiNi_(0.8)Co_(0.1)Ni_(0.1)O_(2)扣式电池在3.0~4.35 V的高电压范围以0.3 C倍率循环4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从195.2 mAh/g减少到119.9 mAh/g,保持初始容量的61.4%,而没有添加LiF的陶瓷隔膜电池仅为32.7%。含LiF的陶瓷隔膜提升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原因是形成了高质量的高压正极/电解质界面膜,稳定了正极与陶瓷隔膜的界面,使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仍能保持结构的稳定。因此,本工作制备的陶瓷隔膜为NCM811正极在高电压锂离子电池中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一种便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锂陶瓷隔膜 氟化锂 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 电极/隔膜界面 高电压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LiNi_(0.9)Mn_(0.1)O_(2)@MoO_(3)正极材料的高温固相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郭宇萱 王昊 +1 位作者 瞿美臻 彭工厂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4期296-303,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将MoO_(3)与Ni 0.9 Mn_(0.1)(OH)2前驱体、LiOH·H_(2)O一步混合焙烧,得到了MoO_(3)包覆的LiNi_(0.9) Mn_(0.1) O_(2)。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对包覆和...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将MoO_(3)与Ni 0.9 Mn_(0.1)(OH)2前驱体、LiOH·H_(2)O一步混合焙烧,得到了MoO_(3)包覆的LiNi_(0.9) Mn_(0.1) O_(2)。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对包覆和未包覆的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对照分析。结果表明:MoO_(3)包覆没有改变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MoO_(3)(0.5%,物质的量分数,下同)包覆量的材料性能最好。在3.0~4.4 V电压窗口下,0.1 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2.1 mAh·g^(-1),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8%,优于未包覆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9)Mn_(0.1)O_(2) 层状正极材料 表面包覆 MoO_(3) 残余碱
下载PDF
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段鳕芸 张忠奎 +1 位作者 周舟 刘太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0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就诊的10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ET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50例,观察组(IPL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皮肤红斑指数(Erythema index,EI)、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无效5例,观察组仅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斑、丘疹脓疱、瘙痒、毛细血管扩张评分低于对照组,角质层水含量高于对照组,TEWL、E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3例(26.00%)、对照组15例(30.00%),治疗后两组均出现短暂红斑和疼痛,并于2 d内自行消退。结论: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IPL治疗ETR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面部皮损、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0.1%他克莫司软膏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疗效
下载PDF
原位凝胶体系LiNi_(0.8)Co_(0.1)Mn_(0.1)O_(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胡瑶 贡建阳 +3 位作者 尤万里 刘洪江 陈国荣 施利毅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正受到广泛关注.利用淀粉在水中高温形成溶液、低温凝结成凝胶的特性,将制备NCM811的原料以溶液形式均匀分散在高温的淀粉溶液中,通过降... 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正受到广泛关注.利用淀粉在水中高温形成溶液、低温凝结成凝胶的特性,将制备NCM811的原料以溶液形式均匀分散在高温的淀粉溶液中,通过降低温度得到金属离子分散均匀的凝胶,经过干燥、在空气气氛下煅烧即可制备出NCM811(常规制备方法为氧气气氛下煅烧).研究了淀粉质量比对电极材料晶体结构、颗粒大小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淀粉凝胶体系下,合成材料的粒径较小,电化学性能较好.当淀粉质量比为10%时,合成出的材料粒径约为500 nm,首次库伦效率为82.88%,1.0 C下放电比容量为146.0 m A·h·g^(-1),1.0 C下循环100圈容量保持率为80.14%.材料粒径的变小是由于淀粉凝胶的空间限域作用和在煅烧过程中颗粒的聚集增大得到了抑制,粒径小促进了电解液与电极的相互作用,缩短了锂离子的迁移距离;同时淀粉的存在使材料表面含有微量的碳,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提升了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原位凝胶 LiNi_(0.8)Co_(0.1)Mn_(0.1)O_(2)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下载PDF
析出型LaFe_(0.9)Ru_(0.1)O_(3)钙钛矿催化剂在丙烷催化氧化反应中的自活化现象
12
作者 王宇 Jaime Gallego +8 位作者 汪炜 Phillip Timmer 丁敏 Alexander Spriewald Luciano Tim Weber Lorena Glatthaar 郭杨龙 Bernd M.Smarsly Herbert Over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250-264,共15页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在能源转化和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相对于采用传统方法制备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还原析出策略在控制贵金属的粒径,增强贵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高温还原气氛下,贵金属析出的同时往往...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在能源转化和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相对于采用传统方法制备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还原析出策略在控制贵金属的粒径,增强贵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高温还原气氛下,贵金属析出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母体结构中其它元素的析出,这会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理解催化剂在还原气氛下以及后续反应条件下的结构演变,对于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800℃还原Ru掺杂的LaFe_(0.9)Ru_(0.1)O_(3)(LFRO)钙钛矿前驱体制备了贵金属析出的LFRO催化剂(LFRO800R),并用于丙烷催化氧化反应.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析出Ru催化剂的丙烷氧化性能远远低于原始的LFRO.当第一次反应结束,催化剂床层温度降至室温后再次评价其性能,LFRO 800R催化剂会发生“自活化”现象,在210℃下催化丙烷反应速率达到了22.3 molCO_(2)·h^(-1)·kgcat^(-1),是该温度下贵金属未析出LFRO催化剂的5倍,反应10 h后仍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LFRO800R在丙烷氧化反应中发生“自活化”的原因,在不同温度对LFRO 800R进行氧化处理,发现经过400℃氧化后得到的LFRO800R400O表现出最佳的丙烷催化活性.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能量散射谱、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Raman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800℃还原预处理,伴随着Ru从LFRO钙钛矿结构的体相中析出到表面,钙钛矿A位元素La也会析出并在RuFe(Ru占据主导)颗粒表面形成一层LaO_(x)覆盖层,阻碍了反应物分子在活性位点Ru上的吸附与活化,导致LFRO 800R在丙烷完全氧化反应中的低温区间表现出失活的现象.而在400℃的氧化气氛处理下,该LaO_(x)包裹层会从析出颗粒的表面完全去除,伴随着少部分界面处的Ru重新进入钙钛矿结构,大量有活性的Ru物种被暴露出来,因此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丙烷催化氧化性能.活化后的LFRO800R400O催化剂中Ru的平均粒径为12 nm,远远小于负载型Ru/LFO800R400O催化剂的34 nm,说明还原析出策略在控制贵金属粒径方面有优势.综上,本文揭示了还原析出策略制备的Ru基钙钛矿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以及后续的氧化气氛中“自活化”的原因,为理性设计与制备高效的析出型贵金属催化剂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Fe_(0.9)Ru_(0.1)O_(3)钙钛矿 溶出 氧化还原预处理 RuO_(2) 丙烷完全催化氧化
下载PDF
基于La_(0.8)Ca_(1.2)Fe_(0.9)Co_(0.1)O_(4-δ)对称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3
作者 耿傲妍 焦馨怡 +3 位作者 王鑫鑫 郑克晴 凌意瀚 田云峰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47,共8页
以Y_(0.15)Zr_(0.88)O_(2-δ)(YSZ)为电解质,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0.8)Ca_(1.2)Fe_(0.9)Co_(0.1)O_(4-δ)(LCFC)钙钛矿材料并同时作为固体氧化物电池的燃料极和空气极,Gd_(0.1)Ce_(0.9)O_(2-δ)(GDC)作为阻挡层防止电极材料与电... 以Y_(0.15)Zr_(0.88)O_(2-δ)(YSZ)为电解质,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0.8)Ca_(1.2)Fe_(0.9)Co_(0.1)O_(4-δ)(LCFC)钙钛矿材料并同时作为固体氧化物电池的燃料极和空气极,Gd_(0.1)Ce_(0.9)O_(2-δ)(GDC)作为阻挡层防止电极材料与电解质反应,制备得到了对称固体氧化物电池LCFC|GDC|YSZ|GDC|LCFC。采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LCFC材料的物相结构以及化学稳定性,四电极法测量了材料的高温电导率,并测试了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评估了对称电池在燃料电池模式(SOFC)和电解池模式(SOEC)下的电化学性能与稳定性,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电池测试后的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在SOFC模式下,850℃时以湿H_(2)为燃料的最大功率密度可达0.11 W·cm^(-2),电解纯CO_(2)时,在850℃、2V电压下的电解电流密度可达0.75 A·cm^(-2),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电池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结果证明,LCFC材料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对称电池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固体氧化物电池 La_(0.8)Ca_(1.2)Fe_(0.9)Co_(0.1)O_(4)(LCFC) 双掺杂 电化学性能 稳定性
下载PDF
固溶制度对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挤压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位佳 金啸鹏 许晓静 《山东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66-73,共8页
通过金相组织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硬度、电导率、室温拉伸性能、断后伸长率和抗晶间腐蚀等微观组织观察及性能表征,研究了四种不同固溶制度对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金相组织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硬度、电导率、室温拉伸性能、断后伸长率和抗晶间腐蚀等微观组织观察及性能表征,研究了四种不同固溶制度对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合金中的晶粒逐渐变大;当固溶温度低于520℃时,合金中的未溶相的数量和尺寸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固溶制度为510℃×2 h+520℃×2 h时,合金中的未溶相开始增多,合金出现轻微过烧,断后伸长率及抗晶间腐蚀性能变差,但抗拉强度最高,达到了490.14 MPa。合金的位错强度和位错贡献值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合金中的强化效果主要来源于固溶强化和时效析出强化。合金在T6状态下,(490℃×2 h+500℃×2 h)和(500℃×2 h+510℃×2 h)两种不同固溶制度下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等力学性能和抗晶间腐蚀性能都较优,这两种固溶制度均是适合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的固溶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5.6Cu-1.7Mg-0.2Zr-0.1Sr-0.6Ti合金 固溶制度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晶间腐蚀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的改性研究进展
15
作者 石哲 苏高琴 曹志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48,53,共6页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具有平台电位高、能量密度大、成本低等优点,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材料存在阳离子混排、表面不稳定、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导致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具有平台电位高、能量密度大、成本低等优点,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材料存在阳离子混排、表面不稳定、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导致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容量衰减快、循环性能差、安全性能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大规模应用综述了NCM811材料的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及改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离子掺杂、表面包覆、结构设计等改性方法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_(0.8)Co_(0.1)Mn_(0.1)O_(2) 改性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Li_(2)CO_(3)对BaZr_(0.1)Ce_(0.7)Y_(0.1)Yb_(0.1)O_(3-δ)质子导体电解质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崔俊鹏 罗凌虹 +2 位作者 王乐莹 程亮 徐序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2-911,共10页
开发及制备高性能电解质材料有助于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PCFC)迈向商业化。BaZr_(0.1)Ce_(0.7)Y_(0.1)Yb_(0.1)O_(3-δ)(BZCYYb)是一种十分具有应用前景的PCFC电解质材料,在中低温下(400℃~700℃)具... 开发及制备高性能电解质材料有助于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Protonic Ceramic Fuel Cell,PCFC)迈向商业化。BaZr_(0.1)Ce_(0.7)Y_(0.1)Yb_(0.1)O_(3-δ)(BZCYYb)是一种十分具有应用前景的PCFC电解质材料,在中低温下(400℃~700℃)具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离子导电性。然而,BZCYYb烧结活性低的问题阻碍了其在PCFC中的应用。通过改进的Pechini法合成BZCYYb粉体,以无机盐Li_(2)CO_(3)作为烧结助剂,采用机械球磨混合的工艺将其引入BZCYYb粉体制备出PCFC电解质。实验结果表明,添加Li_(2)CO_(3)可以明显提高电解质致密化程度,且不改变BZCYYb的晶型及物相。对于添加8 mol%Li_(2)CO_(3)的BZCYYb试样,在1350℃保温3 h后,其相对致密度及线性收缩率分别为95.37%和17.90%,其在700℃时的电导率为1.922×10^(-2)S·cm^(-1),而在1450℃下保温5 h后,未添加Li_(2)CO_(3)的BZCYYb试样的电导率为1.493×10^(-2)S·cm^(-1),表明添加适量的Li_(2)CO_(3)可显著降低BZCYYb的烧结温度,且材料的电导率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Zr_(0.1)Ce_(0.7)Y_(0.1)Yb_(0.1)O_(3-δ)质子导体 烧结性能 电导率 Li_(2)CO_(3)
下载PDF
Highly reinforce the interface stability using 2-Phenyl-1H-imidazole-1-sulfonate electrolyte additive to enhance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LiNi_(0.8)Co_(0.1)Mn_(0.1)O_(2)/graphite batteries
17
作者 Xin He Yiting Li +8 位作者 Wenlian Wang Xueyi Zeng Huilin Hu Haijia Li Weizhen Fan Chaojun Fan Jian Cai Zhen Ma Junmin N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0-22,I0001,共14页
This work develops 2-Phenyl-1H-imidazole-1-sulfonate(PHIS)as a multi-functional electrolyte additive for H2O/HF scavenging and film 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LiNi_(0.8)Co_(0.1)Mn_(0.1)O_... This work develops 2-Phenyl-1H-imidazole-1-sulfonate(PHIS)as a multi-functional electrolyte additive for H2O/HF scavenging and film formation to improve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LiNi_(0.8)Co_(0.1)Mn_(0.1)O_(2)/graphite batteries.After 450 cycles at room temperature(25℃),the discharge capacity retentions of batteries with blank and PHIS-containing electrolyte are 56.03%and 94.92%respectively.After 230 cycles at high temperatures(45℃),their values are 75.30%and 88.38%respectively.The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ies with PHIS-containing electrolyte is supported by the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is PHIS electrolyte additive can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ode interface films,remove the H2O/HF in the electrolyte,and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batteries.This work not only develops a sulfonate-based electrolyte but also can stimulate new ideas of functional additives to improve the battery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8)Co_(0.1)Mn_(0.1)O_(2)/graphite battery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H_(2)O/HF scavenger 2-Phenyl-1H-imidazole-1-sulfonate Electrolyte additive
下载PDF
高性能SOFC薄膜氧电极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Gd_(0.1)Ce_(0.9)O_(1.95)的制备及性能评估
18
作者 王章苇 罗凌虹 +5 位作者 程亮 王乐莹 徐序 余剑锋 刘邵帅 张双双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1-760,共10页
使用对称氧电极电池研究了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Gd_(0.1)Ce_(0.9)O_(1.95)氧电极厚度与其电化学性能间的依赖关系。使用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方法在开路电压条件下测试了厚度为5μm~22μm的氧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谱。同... 使用对称氧电极电池研究了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Gd_(0.1)Ce_(0.9)O_(1.95)氧电极厚度与其电化学性能间的依赖关系。使用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方法在开路电压条件下测试了厚度为5μm~22μm的氧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谱。同样制备并测试了不同厚度氧电极的燃料极支撑纽扣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和循环伏安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氧电极厚度的变化,总极化阻抗Rp也随之变化。总极化阻抗来源于氧离子传输、氧表面交换和氧气的扩散过程;解析不同过程的阻抗可以发现,高频的氧离子传输过程与氧电极厚度的依赖性较弱;而氧表面交换过程和氧气的扩散过程与氧电极的依赖性强。通过优化氧电极的厚度能够优化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当氧电极为12μm时,其阻抗值达到最小值;750℃为0.034Ω·cm^(2。)基于此,在800℃、燃料气为3vol.%H_(2)O+97vol.%H2条件下,燃料极支撑纽扣电池(NiO-YSZ||YSZ||20GDC||LSCF-10GDC)的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098 mW·cm^(-2)。由于所获得电池氧电极的最优厚度仅为目前同类电池氧电极厚度的约一半,提出可商业化电池的“高性能薄膜氧电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C 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Gd_(0.1)Ce_(0.9)O_(1.95) 氧电极厚度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高强导电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的微观组织与性能
19
作者 王虎 莫永达 娄花芬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5-300,共6页
采用真空熔铸和冷开坯工艺,通过优化形变热处理工艺,调控基体晶粒尺寸、第二相的析出及分布状态,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结果表明,经过400℃/2 h一次时效处理后,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的显微硬度可... 采用真空熔铸和冷开坯工艺,通过优化形变热处理工艺,调控基体晶粒尺寸、第二相的析出及分布状态,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结果表明,经过400℃/2 h一次时效处理后,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的显微硬度可达356 HV,此时导电率为14.5%IACS.透射电镜分析表明,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第二相的析出演变规律为富Ti相→颗粒状β′-Cu_(4)Ti相→颗粒状β′-Cu_(4)Ti相+片层状β-Cu_(4)Ti相→片层状β-Cu_(4)Ti相,其中颗粒状β′-Cu_(4)Ti相是最重要的强化相,片层状β-Cu_(4)Ti相会导致合金强度下降,但可以提高导电率.采用二次时效能够进一步优化Cu-3Ti-0.1Mg-0.05B-0.05La合金的综合性能,在合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显著提升了合金的导电率.450℃/8 h一次时效+50%冷轧+400℃/1 h二次时效处理后合金的显微硬度和导电率分别达到了341 HV和20.5%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3Ti-0.1Mg-0.05B-0.05La合金 微观组织 超细晶 强化相 显微硬度 导电率 二次时效
下载PDF
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对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的影响
20
作者 闫云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7期67-69,共3页
目的:研究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对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玫瑰痤疮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1组、2组、3组,每组40例。观察1组给予... 目的:研究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对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玫瑰痤疮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1组、2组、3组,每组40例。观察1组给予双波长强脉冲光治疗,观察2组给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观察3组给予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对比三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3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2组,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相比,P>0.05。治疗前,三组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3组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均低于观察1组、2组,P<0.05;观察1组、2组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相比,P>0.05。三组的不良反应(面部刺激、恶心呕吐、耳鸣)总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可提高疗效,改善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波长强脉冲光 0.1%他克莫司软膏 玫瑰痤疮 红斑 毛细血管扩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