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HEC O157Δler/stx(pBR322∷stx 1/2B∷eae)的构建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萍 冯书章 +3 位作者 刘军 祝令伟 周博 孙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1-635,共5页
为了获得安全性好,对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良好免疫保护作用的疫苗株,本实验以构建的O157△ler/stx基因缺失突变株为载体,将决定特异性粘附的eae全基因插入到质粒pBR322∷stx 1/2B中,构建了基因工程菌O157△ler/six(pBR322∷stx 1... 为了获得安全性好,对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良好免疫保护作用的疫苗株,本实验以构建的O157△ler/stx基因缺失突变株为载体,将决定特异性粘附的eae全基因插入到质粒pBR322∷stx 1/2B中,构建了基因工程菌O157△ler/six(pBR322∷stx 1/2B∷eae),对该基因工程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正常培养可表达eae;具有粘附HEp-2细胞的特性;该菌培养上清对Vero细胞没有毒性作用;给小鼠口服接种该工程菌后可在肠道中定居至少10d;14日龄小鼠口服活菌量为5×10^9CFU/只,小鼠生长正常,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该菌通过口服免疫小鼠可以诱导肠道粘膜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这些结果表明,该工程菌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是有价值的预防EHEC O157感染的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疫苗 EAE STX 1/2b
下载PDF
EHEC O157 △ler/stx (pBR322::stx1/2B::eae)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陈萍 冯书章 +2 位作者 刘军 孙洋 祝令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01-604,共4页
通过粘膜免疫途径对基因工程菌EHEC O157Δler/stx(pBR322::stx1/2B::eae)进行小鼠免疫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EHEC O157Δler/stx(pBR322::stx1/2B::eae)灌胃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EHEC O157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次免疫后7d,... 通过粘膜免疫途径对基因工程菌EHEC O157Δler/stx(pBR322::stx1/2B::eae)进行小鼠免疫保护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用EHEC O157Δler/stx(pBR322::stx1/2B::eae)灌胃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EHEC O157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次免疫后7d,免疫组血清IgG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14 d检测IgG抗体达到最高峰,粪便中检测到高水平的抗EHEC O157特异性IgA抗体,表明该工程菌可以诱导肠道粘膜免疫应答和系统免疫应答。EHEC O157强毒株经胃肠道途径攻毒后,一次免疫组和两次免疫组小鼠存活率(67%和78%)均高于未免疫组(50%);免疫小鼠强毒菌排菌时间大大缩短,两次免疫组攻毒后第5 d检测不到强毒菌,未免疫组排菌达10 d以上;攻毒后免疫组小鼠体重较快恢复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 O157 △ler/stx (pbR322::stx1/2b::eae) 小鼠 免疫
下载PDF
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Eae-Stx1/2B融合蛋白的免疫学特性
3
作者 陈萍 冯书章 +3 位作者 孙洋 郭学军 周博 尹铁勇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8-841,共4页
为了研究重构融合蛋白Eae-Stx1/2B免疫特性及对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细胞粘附抑制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证明Eae-Stx1/2B融合蛋白免疫血清在体外能降低出血性大肠杆菌对HEp-2细胞的粘附作用,这一特性在出血性大... 为了研究重构融合蛋白Eae-Stx1/2B免疫特性及对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细胞粘附抑制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证明Eae-Stx1/2B融合蛋白免疫血清在体外能降低出血性大肠杆菌对HEp-2细胞的粘附作用,这一特性在出血性大肠杆菌疫苗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以纯化的融合蛋白Eae-Stx1/2B为抗原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和滴鼻免疫,ELISA检测结果显示,2次免疫后7 d,免疫组抗Eae-Stx1/2B融合蛋白和抗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血清IgG抗体显著高于未免疫组;用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强毒株EDL933攻击免疫小鼠,免疫组小鼠排菌时间显著缩短,免疫组小鼠存活率均高于未免疫组,免疫组小鼠体质量恢复增长较快。上述试验结果表明,Eae-Stx1/2B融合蛋白对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大肠杆菌 Eae—Stx1/2b融合蛋白 免疫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PKCβ/Erk1/2/NF-κB信号通路探讨补中益气汤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小鼠的影响
4
作者 罗玥 刘子玉 +3 位作者 王智民 赵卓 王梦真 杨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小鼠PKCβ/Erk1/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IT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8周龄NOD.H-2^(h4)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和硒酵母片组,每组20只。对照组饮用蒸馏水,其余各组予0....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小鼠PKCβ/Erk1/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IT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8周龄NOD.H-2^(h4)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和硒酵母片组,每组20只。对照组饮用蒸馏水,其余各组予0.05%碘化钠溶液自由饮用8周建立AIT小鼠模型。各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给药8周。HE染色观察甲状腺组织形态,ELISA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含量,RT-qPCR检测甲状腺组织蛋白激酶Cβ(PKCβ)、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核因子(NF)-κBp65、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和白细胞介素(IL)-17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组织PKCβ、Erk1/2、NF-κBp65、RORγt、IL-17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甲状腺组织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清TGAb、TPOAb含量明显升高(P<0.001),甲状腺组织PKCβ、Erk1/2、NF-κBp65、RORγt、IL-17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硒酵母片组小鼠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减轻,血清TGAb、TPOAb含量明显降低(P<0.001),甲状腺组织PKCβ、Erk1/2、NF-κBp65、RORγt、IL-17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中药组与硒酵母片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可能通过调控PKCβ/Erk1/2/NF-κB信号通路减轻AIT小鼠炎症反应,改善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PKCβ/Erk1/2/NF-κb信号通路 免疫 小鼠
下载PDF
基于B7-1/2/CD28/CTLA-4通路探讨扶正祛毒汤干预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CD34~+细胞诱导成树突细胞激发T细胞的影响
5
作者 彭名行 黄礼明 +4 位作者 朱国庆 张常芬 尹尚瑾 左乐 陈孟豪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扶正祛毒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以及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3只。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组兔分别给予扶正祛毒汤浓缩煎剂5、10、20g/(kg·d)灌胃3d... 目的探讨扶正祛毒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以及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3只。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组兔分别给予扶正祛毒汤浓缩煎剂5、10、20g/(kg·d)灌胃3d,正常组兔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末次灌胃后心脏取血获得正常血清和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血清。将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骨髓稀释后分离提纯CD34~+细胞,将扩增后的CD34^(+)细胞分为空白组、细胞因子组、正常血清组和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血清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添加细胞因子诱导9d成为树突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树突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83、CD1a、HLA-DR的表达,以及共刺激分子B7-1、B7-2的表达。诱导成熟后的树突细胞分别激发自体和异体T细胞,免疫印迹试验(WB)和RT-qPCR法检测T细胞中特异性表面糖蛋白CD28(CD28)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蛋白和mRNA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激发后的T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作用。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细胞因子组、正常血清组和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血清组树突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83、CD1a、HLA-DR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共刺激分子B7-1、B7-2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细胞因子组和正常血清组相比较,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血清组树突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83、CD1a、HLA-DR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共刺激分子B7-1、B7-2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细胞因子组和正常血清组相比较,扶正祛毒汤低、中、高剂量血清组CD28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CTLA-4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明显增加(P<0.05),且杀伤作用随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强,但正常人T细胞与患者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扶正祛毒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的机制可能与该方能够有效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骨髓CD34^(+)细胞源树突细胞的成熟,从而抑制共刺激分子B7-1、B7-2与CTLA-4结合,且促进B7-1、B7-2与CD28结合,调控B7-1/2/CD28/CTLA-4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 扶正祛毒汤 b7-1/2/CD28/CTLA-4信号通路 树突细胞 T细胞 K562细胞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水平与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王翔 王淼 +1 位作者 李宾 熊小雪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2752-2757,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基因反义RNA1(lncRNA CDKN2B-AS1)、微小RNA-184(miR-184)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R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基因反义RNA1(lncRNA CDKN2B-AS1)、微小RNA-184(miR-184)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R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在该院行PCI治疗的288例ACS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结果分为RS发生组96例和RS未发生组19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相对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lncRNA CDKN2B-AS1与miR-184相关性;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评估价值。结果与RS未发生组相比,RS发生组血清lncRNA CDKN2B-AS1水平显著升高,miR-18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总胆红素(TBIL)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lncRNA CDKN2B-AS1与miR-18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CDKN2B-AS1、hs-CRP、IL-18、cTnI是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危险因素,miR-184、TBIL是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及二者联合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844、0.929,二者联合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评估的AUC显著高于血清lncRNA CDKN2B-AS1、miR-184单独评估(Z_(二者联合-lncRNA CDKN2B-AS1)=4.490、Z_(二者联合-miR-184)=3.429,均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lncRNA CDKN2B-AS1水平显著升高,miR-184水平显著降低,与ACS患者PCI后RS发生具有相关性,均是影响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因素,且二者联合对ACS患者PCI后RS发生的评估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状动脉再狭窄 长链非编码R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基因反义RNA1 微小RNA-184
下载PDF
耳鸣大鼠耳蜗核5-HTR1B/2C、GABA、GluR1/2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德安 高兴强 +3 位作者 刘存山 蔡成福 关丽梅 苏文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90-393,I0003,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耳鸣大鼠耳蜗核5-羟色胺受体1B(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1B)和5-羟色胺受体2C(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2C)、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1,GluR1))和谷氨酸受体2(glu... 目的通过检测耳鸣大鼠耳蜗核5-羟色胺受体1B(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1B)和5-羟色胺受体2C(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2C)、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谷氨酸受体1(glutamate receptor1,GluR1))和谷氨酸受体2(glutamate receptor2,GluR2)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耳鸣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24只白色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空白对照组(8只)、Ⅱ组:生理盐水组(8只)和Ⅲ组:耳鸣模型组(8只)。将耳鸣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水杨酸钠造模并用行为学方法证实动物感受到耳鸣后,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动物耳蜗核5-HTR1B/2C、GABA、GluR1/2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只注射水杨酸钠的耳鸣模型组大鼠全部造模成功。在耳鸣模型组5-HTR1B、γ-氨基丁酸(GABA)的表达显著低于Ⅰ、Ⅱ组(P<0.01);5-HTR2C、谷氨酸受体1和谷氨酸受体2(GluR1/2)表达显著高于Ⅰ、Ⅱ组(P<0.01)。Ⅰ、Ⅱ组5-HTR1B/2C、GABA、GluR1/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鸣模型大鼠耳蜗核中神经递质及受体发生了改变,其功能失调可能是耳鸣发生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5-HTR1b/2C GAbA GluR1/2 耳蜗核 水杨酸钠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1型和2型a与b基因型三重PCR鉴别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徐磊 郭抗抗 +4 位作者 陈恒 曹伟伟 吕其壮 宁蓬勃 张彦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根据PCV-1、PCV-2a和PCV-2b差异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以用于PCV检测及PCV-1、PCV-2a和PCV-2b分型的PCR方法。结果表明,三重PCR检测的最低敏感度可达4.87×107 copies/μL(PCV-1)、2.83×107 copi... 根据PCV-1、PCV-2a和PCV-2b差异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以用于PCV检测及PCV-1、PCV-2a和PCV-2b分型的PCR方法。结果表明,三重PCR检测的最低敏感度可达4.87×107 copies/μL(PCV-1)、2.83×107 copies/μL(PCV-2a)和2.96×106 copies/μL(PCV-2b)。引物特异性良好,各引物之间没有交叉反应,对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检测均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采自陕西省的56份样品进行检测,PCV-1检出率57.14%(32/56),PCV-2a检出率1.78%(1/56),PCV-2b检出率42.86%(24/56),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99%以上,可用于猪圆环病毒的临床检测及流行病学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1 猪圆环病毒2型a基因型 猪圆环病毒2b基因型 三重PCR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对心房颤动大鼠心肌组织中VCAM-1和ICAM-1水平及ERK1/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小兵 王旭 +5 位作者 吕瑛 黄建成 李红英 王军 张会军 苏振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4-1010,I0004,I0005,共9页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对心房颤动(房颤)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及细胞外信号调节酶1/2-核转录因子-κB(ERK1/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防治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对心房颤动(房颤)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及细胞外信号调节酶1/2-核转录因子-κB(ERK1/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丹参多酚酸防治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房颤组和丹参多酚酸组,每组16只。舌下静脉注射氯化钙-乙酰胆碱混合液建立房颤大鼠模型。丹参多酚酸组大鼠用丹参多酚酸(4 mg·kg^-1·d^-1)灌胃,对照组和房颤组大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共4周。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表现,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CAM-1、ICAM-1、ERK1/2、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NF-κB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未见明显异常;房颤组大鼠心肌组织间质增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与房颤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组织间质稍多,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Masson染色,对照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正常;房颤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与房颤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较房颤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和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MP-2、MMP-9、VCAM-1、ICAM-1、p-ERK1/2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房颤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MP-2、MMP-9、VCAM-1、ICAM-1、p-ERK1/2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房颤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VCAM-1(r=0.435,P<0.01;r=0.512,P<0.01)和ICAM-1(r=0.486,P<0.01;r=0.579,P<0.01)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丹参多酚酸可通过抑制房颤大鼠心房组织ERK1/2-NF-κB信号通路激活,降低VCAM-1和ICAM-1水平,抑制心肌纤维化,从而发挥对房颤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 心房颤动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外信号调节酶1/2-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EB病毒转化淋巴母细胞LMP-1,LMP-2A及LMP-2B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春艳 谢晓利 +4 位作者 张杨 王湘屏 贺荣芳 唐运莲 甘润良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34-736,共3页
目的了解EB病毒转化淋巴母细胞LMP-1,LMP-2A,LMP-2B基因的表达改变。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并比较同一献血员来源的正常人淋巴细胞与EBV转化淋巴母细胞前后LMP基因(LMP-1、LMP-2A、LMP-2B)的表达改变。采用Western bolt检测LM... 目的了解EB病毒转化淋巴母细胞LMP-1,LMP-2A,LMP-2B基因的表达改变。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并比较同一献血员来源的正常人淋巴细胞与EBV转化淋巴母细胞前后LMP基因(LMP-1、LMP-2A、LMP-2B)的表达改变。采用Western bolt检测LMP-1蛋白表达。结果 LMP-1、LMP-2A、LMP-2B基因在转化淋巴母细胞比在正常人淋巴细胞的表达分别上调863倍、1 763倍、90 078倍。Western bolt检测LMP-1蛋白在转化淋巴母细胞中的表达比正常人淋巴细胞明显增强。结论在EBV转化淋巴母细胞过程中LMP-1、LMP-2A和LMP-2B表达均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LMP-1 LMP-2A LMP-2b
下载PDF
清肺通络方调控Caspase-1对肺炎支原体诱导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焦亡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永红 陈一柳 +1 位作者 樊秋月 刘旭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450-460,共11页
【目的】探讨清肺通络方(桑白皮、地骨皮等)对肺炎支原体(MP)诱导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MP感染的BEAS-2B细胞模型,分别给予清肺通络... 【目的】探讨清肺通络方(桑白皮、地骨皮等)对肺炎支原体(MP)诱导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MP感染的BEAS-2B细胞模型,分别给予清肺通络方、Caspase-1抑制剂干预。制备过表达Caspase-1质粒,转染MP感染的BEAS-2B细胞,给予清肺通络方干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焦亡关键蛋白pro-Caspase-1、Caspase-1、消皮素D(GSDMD)、消皮素D-N端片段(GSDMD-N)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水平,生化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Na+-K+-ATP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焦亡。【结果】MP感染BEAS-2B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细胞焦亡关键蛋白pro-Caspase-1、Caspase-1、GSDMD、GSDMD-N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下游细胞因子IL-1β和IL-18水平也显著升高,LDH活性明显升高,Na+-K+-ATP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焦亡率显著上升。应用清肺通络方、Caspase-1抑制剂干预MP感染BEAS-2B细胞,及应用清肺通络方干预过表达Caspase-1质粒转染的MP感染BEAS-2B细胞后,细胞增殖活性均升高,细胞焦亡关键蛋白pro-Caspase-1、Caspase-1、GSDMD、GSDMD-N表达水平降低,下游细胞因子IL-1β和IL-18水平均显著降低,LDH活性明显降低、Na+-K+-ATP酶活性明显上升,细胞焦亡率明显下降。【结论】MP感染BEAS-2B细胞后,激活Caspase-1/GSDMD通路,促进炎症因子释放,使细胞结构受损,最终导致细胞焦亡。清肺通络方可以抑制Caspase-1/GSDMD通路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减轻细胞损伤,抑制细胞焦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肺通络方 肺炎支原体 细胞焦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 bEAS-2b细胞
下载PDF
七氟醚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洋 王娟 高鸿 《贵州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新生大鼠海马组织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及大鼠在学习、记忆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48只出生后7 d的SD乳鼠,体质量10~15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即七氟醚吸入组(S组):吸入2.3%七氟醚4 h;对照组(D组):...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新生大鼠海马组织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及大鼠在学习、记忆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48只出生后7 d的SD乳鼠,体质量10~15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即七氟醚吸入组(S组):吸入2.3%七氟醚4 h;对照组(D组):吸入氧气4 h,各24只。麻醉结束后,立即随机取S组8只(S1组)、D组8只(D1组)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DA受体l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情况。剩余的S组和D组乳鼠各16只,在空气条件下饲养7 d后,随机各取8只分为S2组和D2组,取大脑海马组织重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DA受体l亚基和2B亚基mRNA的表达情况。最后存活的乳鼠各8只,即S3组和D3组,进行跳台试验。结果与对照组(D1组和D2组)比较,吸入七氟醚的实验组(S1组和S2组),乳鼠的大脑海马组织的NMDA受体1亚基、2B亚基mRNA表达降低,与对照组(D3组)比较,吸入七氟醚的实验组(S3组)乳鼠学习成绩、记忆成绩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暴露于七氟醚中可降低未成熟S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原因可能与NMDA受体l亚基、2B亚基mRNA的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1亚基和2b亚基mRNA 跳台试验
下载PDF
NH_2(~2B_1)与CH_4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13
作者 孙仁安 靳菲 +2 位作者 孙延波 陶占良 韩克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344-2347,共4页
在密度泛函理论 B3LYP/6 -31 1 G*水平下 ,研究了 NH2 与 CH4的反应机理 .通过振动频率和内禀反应坐标 ( IRC)分析 ,对反应过渡态进行了确认 .在 QCISD( T) /6 -31 1 G*水平下进行了单点能计算 ,并进行了零点能校正 ,结果表明 ,反应 NH2... 在密度泛函理论 B3LYP/6 -31 1 G*水平下 ,研究了 NH2 与 CH4的反应机理 .通过振动频率和内禀反应坐标 ( IRC)分析 ,对反应过渡态进行了确认 .在 QCISD( T) /6 -31 1 G*水平下进行了单点能计算 ,并进行了零点能校正 ,结果表明 ,反应 NH2 + CH4NH3 + CH3 是主要的反应通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研究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CH4 反应通道 NH2 氮氢自由基 甲烷 动力学
下载PDF
七氟醚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及大脑额叶GABAR1和NMDAR2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晓楠 李鹏涛 +3 位作者 赵梦 张辉 张晓丽 王新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与脑右侧前额叶γ-氨基丁酸受体1(GABAR1)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MDAR2B)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老年大鼠模型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0)和实验组(T组,n=40)。C组吸入室温...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与脑右侧前额叶γ-氨基丁酸受体1(GABAR1)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MDAR2B)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老年大鼠模型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0)和实验组(T组,n=40)。C组吸入室温空气,实验组按3%浓度吸入七氟醚持续时间不同分为T1组(吸入2h)和T2组(吸入4h),C组全部,T1和T2组各取10只大鼠分别在麻醉后1天和7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老年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定量RT-PCR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右侧前额叶GABAR1和NMDAR2B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吸入七氟醚第1天T1和T2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空间探索穿越次数明显减少,GABAR1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上调,NMDAR2B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下调(P<0.05)。与C组比较,吸入七氟醚后第7天T2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空间探索穿越次数明显减少,T2组GABAR1 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上调,NMDAR2B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下调,且T2组GABAR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NMDAR2B蛋白含量明显低于T1组(P<0.05)结论长时持续吸入七氟醚相较于短时持续吸入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影响较大,且持续影响时间较长。这种影响与脑额叶中GABAR1和NMDAR2B的表达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MORRIS水迷宫 γ-氨基丁酸受体1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 额叶
下载PDF
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6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侯春阳 马玉梅 李方治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Ⅰ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6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46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分为观察组123例和对照组123例,分别接受Peg-ⅠFNα-2b 80μg或Peg-ⅠFNα-2a 180... 目的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Ⅰ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6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46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分为观察组123例和对照组123例,分别接受Peg-ⅠFNα-2b 80μg或Peg-Ⅰ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1次/w,两组均同时口服利巴韦林,治疗48 w,随访24 w。采用罗氏公司COBAS Taqman HCV实时定量PCR试剂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Abbott Real Time HCV Genotype Ⅱ试剂检测HCV基因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线基因1型感染者分别为104例(84.6%)和108例(87.8%),基因6型感染者分别为19例(15.4%)和15例(12.2%,P>0.05),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7.17±0.89) lg copies/ml和(7.19±0.88) lg copies/m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6±1.3)×10~9/L和(6.6±1.5)×10~9/L,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4.1±21.1)×10~9/L和(157.2±19.2)×10~9/L,血清ALT水平分别为(83.4±26.3) U/L和(80.3±29.4)U/L,均无显著性相差(P>0.05);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45.5%、82.1%、83.7%和85.4%,与对照组的43.1%、78.9%、79.7%和78.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停药后复发率分别为14.6%和22.0%,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热(58.5%对61.0%)、肌肉酸痛(48.8%对51.2%)、乏力(41.5%对44.7%)、头痛(30.9%对34.1%)、厌食(25.2%对30.1%)、脱发(26.8%对30.9%)、失眠(20.3%对25.2%)、白细胞下降(27.6%对31.7%)、红细胞下降(23.6%对28.5%)、血小板下降(13.8%对17.9%)和血清T3/T4/TSH异常(8.9%对10.6%)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Peg-ⅠFNα-2b或Peg-ⅠFNα-2a治疗基因1/6型CHC患者,疗效较好,且两种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基因1/6型 治疗
下载PDF
SH2B1沉默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及PI3K/Akt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来旭 王瑞丰 余东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9年第5期354-358,364,共6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RNAi)沉默Src同源性2B衔接蛋白1(SH2B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与乳腺癌细胞MCF-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RNAi)沉默Src同源性2B衔接蛋白1(SH2B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与乳腺癌细胞MCF-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蛋白免疫印迹(WB)法检测细胞中SH2B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NAi技术将SH2B1阴性对照质粒、si-SH2B1分别转染至MCF-7细胞,分别命名为si-NC组、si-SH2B1组,未经处理的MCF-7细胞命名为空白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中SH2B1、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蛋白X(Bax)、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Bcl-2、Bax、Caspase-3、PI3K及其磷酸化蛋白(p-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p-Akt)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MCF-10a细胞相比,MCF-7细胞中SH2B1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si-NC组相比,si-SH2B1组SH2B1mRNA及蛋白表达、S期与G2/M期DNA量、Bcl-2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G0/G1期DNA量、Bax、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WB法显示,si-SH2B1组MCF-7细胞中p-PI3K、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si-NC组(P<0.05)。结论:SH2B1沉默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同源性2b衔接蛋白1 乳腺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PI3K/AKT
下载PDF
干扰素α-2b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
17
作者 雷南凤 刘添皇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2期46-48,68,共4页
目的探究干扰素α-2b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经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经α1胸腺肽治疗。再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ALT、AST复常率分别为45... 目的探究干扰素α-2b联合α1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经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经α1胸腺肽治疗。再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ALT、AST复常率分别为45.0%、50.0%,对照组分别为18.8%、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9、12个月HBs Ag转阴率分别为21.3%、3.2%、32.5%,对照组分别为5.0%、12.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9、12个月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8.8%、62.5%、62.5%,对照组分别为31.3%、36.3%、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12个月QOL各领域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生理、社会关系评分分别为(63.1±10.2)分、(60.4±1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评分分别为(65.4±11.1)分、(64.6±13.5)分、(62.4±12.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α-2b联合α1胸腺肽治疗,可有效清除HBV,提高患者免疫力,控制发生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 Α1胸腺肽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
下载PDF
ATG2B、TGFBR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18
作者 张磊 韩京军 +2 位作者 杨门 李海州 许英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探究自噬相关基因2B(ATG2B)、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BR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100例NSCLC患者术中切除的NSCLC组织... 目的探究自噬相关基因2B(ATG2B)、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BR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收治的100例NSCLC患者术中切除的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作为标本,收集并记录NSCLC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病理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TG2B、TGFBR1表达;Kaplan-Meier法分析NSCLC组织中ATG2B、TGFBR1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NSCLC组织中ATG2B、TGFBR1阳性率分别为74.00%、68.00%,均较癌旁组织(16.00%、12.00%)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TNM分期Ⅲ期、有淋巴结转移及器官转移的NSCLC患者ATG2B、TGFBR1阳性表达比例高于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及器官转移的NSCL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织ATG2B阴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为65.38%,高于ATG2B阳性表达患者(31.08%)(Log Rank=11.808,P<0.05),NSCLC组织TGFBR1阳性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为26.47%,低于TGFBR1阴性表达患者(68.75%)(Log Rank=21.768,P<0.05)。生存组低分化、TNM为Ⅲ期、淋巴结转移及器官转移的比例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ATG2B、TGFBR1表达水平均是NSCLC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TG2B、TGFBR1在NSCLC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二者均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相关基因2b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FSCN1、CDKN2B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赵华 李荣杰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0期71-74,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肌成束蛋白-1(fascin-1,FSCN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B,CDKN2B)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潜江市中心医院病理...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肌成束蛋白-1(fascin-1,FSCN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B,CDKN2B)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潜江市中心医院病理确诊的10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标本中FSCN1、CDKN2B表达水平,分析FSCN1、CDKN2B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FSCN1阳性表达率(63.46%)高于癌旁组织(33.65%),CDKN2B阳性表达率(42.31%)低于癌旁组织(5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FSCN1、CDKN2B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不同TNM分期、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FSCN1及CDKN2B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被膜侵犯、TNMⅢ期、Ⅳ期、FSCN1阳性、CDKN2B阴性均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FSCN1表达上调,CDKN2B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不仅与TNM分期、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有关,同时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肌成束蛋白-1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b 预后
下载PDF
人干扰素α2b-胸腺肽α1融合基因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冬生 朱成钢 +1 位作者 张耀洲 吴祥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03-807,共5页
根据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特点,采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人干扰素(IFN)α2b 胸腺肽(THY)α1融合基因,克隆到pBacPAK8上,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 IFN THY.与线形化Bm 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经过体内重组,筛选到重组病毒Bm Bac... 根据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特点,采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人干扰素(IFN)α2b 胸腺肽(THY)α1融合基因,克隆到pBacPAK8上,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 IFN THY.与线形化Bm 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经过体内重组,筛选到重组病毒Bm BacPAK IFN THY.将Bm BacPAK IFN THY感染家蚕细胞进行表达.DNA印迹证明IFN THY已插入Bm BacPAK6中(4kb左右的杂交带);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印迹证明IFN THY在家蚕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分子质量为 2 3ku左右),且具有IFN蛋白的免疫原性;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和玫瑰花结法显示 96h的表达产物IFN活性为 3 72× 10 4U/ml,12 0h表达产物IFN活性为 3 10× 10 5U/ml,4 8~ 72h表达产物IFN活性较低;4 8~ 12 0h表达产物的玫瑰花结形成率均在 10 %以上.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家蚕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IFN α2b和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干扰素α2b-胸腺肽α1融合基因 家蚕细胞 活性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