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树7.1级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 被引量:15
1
作者 魏从信 张元生 +3 位作者 郭晓 秦满忠 宁亚灵 高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44-2452,共9页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遥感亮温和长波辐射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估计,分析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特征.该地震热辐射异常明显且易于提取,总体特征为:1)震前约一个月出现,震后逐渐消散,至5月底... 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遥感亮温和长波辐射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估计,分析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热红外与长波辐射异常特征.该地震热辐射异常明显且易于提取,总体特征为:1)震前约一个月出现,震后逐渐消散,至5月底完全消失;2)异常特征周期都为13天;3)最大幅度达到9倍以上;4)异常总体方向与该区域断层走向呈十字交叉型;5)震中位于异常出现-消失的过渡区域;6)对比亮温和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异常更接近于震中附近且相对集中,而亮温异常在时间方面的指示作用优于长波辐射.也研究了中国大陆3次7级以上地震热异常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亮温 射出长波辐射 小波变换 相对功率谱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佳运 张茂省 +2 位作者 张成航 高波 冯卫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 在参与玉树7.1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隐患排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前人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数据,分析了震后玉树震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震后玉树灾区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左右,并以周期震荡式的衰减下降,最终恢复到震前水平;震后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将分布在巴塘河谷、结古镇周边山区与郭央烟宋多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持续时间 发展趋势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能量场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禾青 杨明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490,597,共6页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震中周围区域几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以平稳变化为主要特...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震中周围区域几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以平稳变化为主要特征,但在地震发生前,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异常以尖点突跳为主要特点。第一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在震前3年出现大幅度异常,表现出相对于背景场能量增高的释放图像;其余典型场异常则表现出突出的短临异常特征,出现在震前1~3月,表现为大幅度短期异常变化。可能表明地震活动结构的变化出现得较早,而临震时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扰动。沿玉树断裂带主要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均出现在震前2~3年,可能表明孕震区场的异常变化也会较早出现。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特征与以往关于能量场方面开展的工作所得结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场 自然正交函数 时间因子异常 玉树7 1级地震
下载PDF
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NE向地震活动条带的形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双绪 朱良玉 +2 位作者 徐晶 季灵运 蒋锋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7,共9页
针对2015年4月25日发生于印度板块北边界中段的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条带分布的现象,本文将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以GPS水平位移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相结合,初步分析研究了这一地震活动条带的基本特征和形... 针对2015年4月25日发生于印度板块北边界中段的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条带分布的现象,本文将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以GPS水平位移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相结合,初步分析研究了这一地震活动条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而将其与1996年前后出现在青藏高原及东北部邻区的"西藏榭通门-内蒙古包头"NE向地震活动条带、以及该条带形成后强震活动由东向西的迁移状况进行比较,探讨了目前的NE向地震活动条带对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的预示意义。结果认为: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NE向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条带,是在印度板块北推挤压动力持续作用下,因青藏高原NE向构造应力加强引起的构造活动响应,并与尼泊尔大地震低角度逆冲错动和地壳介质能量传递影响有关;而未来地震趋势可能使该条带附近强震活动"填空",进而使该条带东、西两侧较大范围强震活动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8 1级地震 青藏高原 NE向地震活动条带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前后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铁宝 路茜 +1 位作者 辛华 刘放 《四川地震》 2013年第4期7-11,共5页
利用距平方法分析了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后玉树及周边台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在玉树地震前,从2001年到2010年,气温存在一个长达10年的趋势上升变化,总升温幅度约1.7℃,地震后气温很快下降恢复到趋势上升前的水平。比较玉树气温与... 利用距平方法分析了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后玉树及周边台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在玉树地震前,从2001年到2010年,气温存在一个长达10年的趋势上升变化,总升温幅度约1.7℃,地震后气温很快下降恢复到趋势上升前的水平。比较玉树气温与周边气温的变化过程,在玉树地震前后,玉树气温变化与周边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玉树气温的异常变化与玉树地震孕育和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玉树7 1级地震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强震活动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玉虎 马辉青 《高原地震》 2013年第1期1-9,共9页
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东、南边界带的构造特征、各个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部分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地震活动,从而探讨了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生前巴颜喀拉地块地震活动特征。从2008年玉树地区地震活动变化、巴颜喀拉块... 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东、南边界带的构造特征、各个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部分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地震活动,从而探讨了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生前巴颜喀拉地块地震活动特征。从2008年玉树地区地震活动变化、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和南边界强震呼应及块体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地震趋势预测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强震活动
下载PDF
攀枝花仁和区—凉山州会理县6.1级地震跟踪预测回顾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永久 牟雅元 《四川地震》 2013年第2期9-13,共5页
以震前会商记录和震情跟踪研讨资料为主,回顾了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仁和—凉山州会理间6.1级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和跟踪预测情况。结果表明:2008年8月30日仁和—会理6.1级地震前川滇交界的布拖、普格、宁南一带存在小震群活动异常;理塘至... 以震前会商记录和震情跟踪研讨资料为主,回顾了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仁和—凉山州会理间6.1级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和跟踪预测情况。结果表明:2008年8月30日仁和—会理6.1级地震前川滇交界的布拖、普格、宁南一带存在小震群活动异常;理塘至川滇交界的西昌和攀枝花一带存在地下流体、形变及电磁等多项短期前兆异常;有的防震减灾部门在震前提出了短期分析预测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仁和区-凉山州会理县6 1级地震 川滇交界 地震活动 跟踪预测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程建武 董治平 +1 位作者 郑卫平 郭雪莲 《内陆地震》 2013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为了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活动背景和构造背景,探讨其发震的动力学过程,综合历史和现代地震资料,通过对玉树地震发震前的青藏高原东部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大尺度时-空图像与玉树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研究其发... 为了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活动背景和构造背景,探讨其发震的动力学过程,综合历史和现代地震资料,通过对玉树地震发震前的青藏高原东部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大尺度时-空图像与玉树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研究其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和余震序列特征,从而综合探讨玉树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和过程。结果表明,玉树地震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地震孕育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必然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 1级地震 地震活动 发震构造 动力学 活动断裂带
下载PDF
2013年西藏左贡与芒康交界6.1级地震的房屋震害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佳辑 王希康 +1 位作者 金花 司金罗布 《高原地震》 2014年第2期49-54,共6页
2013年8月12日在西藏自治区左贡与芒康交界发生6.1级地震,该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左贡县田妥镇嘎益村—仁果乡吞永村一带,最大烈度Ⅷ度,但不构成Ⅷ度区。根据现场工作队所收集的资料,分析了震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根据... 2013年8月12日在西藏自治区左贡与芒康交界发生6.1级地震,该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左贡县田妥镇嘎益村—仁果乡吞永村一带,最大烈度Ⅷ度,但不构成Ⅷ度区。根据现场工作队所收集的资料,分析了震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根据此次地震对该地区房屋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提出了防震减灾研究建议,并强调了此类民居需要加强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左贡与芒康交界6 1级地震 抗震能力 震害特征
下载PDF
震情急令踏昆仑——昆仑8.1级地震现场GPS应急观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珉 《防灾博览》 2002年第1期22-23,49-53,共2页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北纬36.2度、东经90.9度,发生8.1级强震。在地图上查索标注,震中在青藏高原青海与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区。 重大震情,牵动着每一位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者的心。 西安。11月15日刚刚上班,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北纬36.2度、东经90.9度,发生8.1级强震。在地图上查索标注,震中在青藏高原青海与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区。 重大震情,牵动着每一位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者的心。 西安。11月15日刚刚上班,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的预报研究人员便接到了召开紧急震情会商会的通知。与会专家很快达成共识:8级以上板内强震的发生世所罕见,在强震多发的青藏高原也是50年一遇;8级以上强震是地震科学家们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研究对象与标本;本次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上世纪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后期的特殊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应急观测 昆仑山 全球定位系统 1级地震 GPS
下载PDF
西征昆仑——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科考手记
11
作者 董治平 雷芳 《城市与减灾》 2003年第2期28-32,共5页
2001年11月14日,一次罕见的8.1级特大地震撼动了东昆仑山脉,引发了玉珠峰、布喀达坂峰大雪崩、在昆仑山南坡形成了一条长达400千米,非常壮观的破裂形变带。这是中国大陆近50年以来发生的惟一一次8级以上地震,也是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发... 2001年11月14日,一次罕见的8.1级特大地震撼动了东昆仑山脉,引发了玉珠峰、布喀达坂峰大雪崩、在昆仑山南坡形成了一条长达400千米,非常壮观的破裂形变带。这是中国大陆近50年以来发生的惟一一次8级以上地震,也是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2002年2月24日至4月10日,中国地震局组织了由十几个单位,一百多人参加的联合大震考察队,对该地震进行了全面的多学科的综合考察。这是中国地震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科学考察活动,也是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一次地震考察。地震科考队员们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无人区,冒着生命危险,战胜了缺氧、寒冷、野兽威胁等难以想像的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大震科学考察任务,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显示出地震科技工作者对地震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使人终生难忘的科考活动,感受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带来的缺氧、寒冷和头痛失眠,度过了惊险离奇的十几个日日夜夜,忠实记录下了每一天的考察工作和生活,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了难以忘怀的亲身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级地震 昆仑山口 考察 地震预报 地震成因
下载PDF
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概述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治平 赵仪全 +2 位作者 慕文斋 代炜 陈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9-26,共8页
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达X度,造成50人死亡,329人受伤,受灾面积4800km2,山丹县城破坏最重。本文回顾、总结了山丹地震五十年的研究积累,重点论述了该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地震烈度、地震破裂带、历史地震、... 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达X度,造成50人死亡,329人受伤,受灾面积4800km2,山丹县城破坏最重。本文回顾、总结了山丹地震五十年的研究积累,重点论述了该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地震烈度、地震破裂带、历史地震、震害及其损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丹7 1/4地震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烈度 震害 地震破裂带
下载PDF
以双差定位方法对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代小震重新定位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永红 胡新亮 +3 位作者 许萍 李亚军 周翠英 刁桂苓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101,共6页
用双差定位方法对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中附近1974年以来400余个中、小地震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显示现代中、小地震震中分布仍集中于地震破裂带上,带状集中区与地质考察推测得到的发震断层安丘-莒县断裂的走向吻合。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双差定位法 郯城8(1/2)地震 安丘-莒县断裂
下载PDF
湖北巴东Ms5.1地震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雷东宁 陈俊华 +1 位作者 张丽芬 张楚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14,共5页
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地震烈度分布、震源机制解,以及主震及余震的波形特征、频谱特征,分析了巴东5.1级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研究表明,该地震为在水诱发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型地震。
关键词 巴东5 1级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构造 断裂活动性 地震烈度
下载PDF
基于公里网格数据的地震救援区域划分方法 被引量:8
15
作者 丁文秀 卓力格图 +2 位作者 李晓莉 特木其勒 张亦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1-228,共8页
地震救援区域的划分是搜救工作的基础,且不同的救援区域面临的救援难度也不一样。房屋倒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救援难度的主要指标。除此以外救援队还受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以公里网格的房屋... 地震救援区域的划分是搜救工作的基础,且不同的救援区域面临的救援难度也不一样。房屋倒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救援难度的主要指标。除此以外救援队还受灾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以公里网格的房屋倒损程度作为救援区域划分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实现对地震灾区救援区域的分级划分。通过对救援区域的划分,同一分区内的救援工作难度相似,对救援能力、搜救设备类型、救援物资的需求都较为一致。不仅对压埋人员分布及救援难度一目了然,而且也为救援力量、物资的合理调度分配、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最后,以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例,实现玉树灾区救援区域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援 区域划分 公里网格数据 玉树7 1级地震
下载PDF
汶川和玉树地震前MODIS卫星红外异常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铁宝 路茜 +1 位作者 刘放 辛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6-501,554,共6页
对MODIS/Terra卫星遥感红外亮温月距平图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前2年、玉树7.1级地震前1年,遥感红外亮度温度均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升温异常,且异常面积较大,达几十万平方公里,距离发震时间较近的升温异常幅度更大,升温... 对MODIS/Terra卫星遥感红外亮温月距平图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前2年、玉树7.1级地震前1年,遥感红外亮度温度均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升温异常,且异常面积较大,达几十万平方公里,距离发震时间较近的升温异常幅度更大,升温面积更大.汶川地震前升温异常面积比玉树地震前的大,这可能表明异常面积大小与地震震级大小存在一定关联.亮温月距平图像异常次数统计结果表明,1年里出现1~3个月升温异常为背景水平,1年里出现大于等于6个月的异常次数对升温地区未来7级以上强震发生时间具有1~2年的中期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遥感红外亮度温度 汶川8 0地震 玉树7 1级地震
下载PDF
对宁夏中卫南F_(201)左旋逆走滑发震断层长度的确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向红 杨斌 +1 位作者 张向阳 王爱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0-245,F0003,共7页
对宁夏中卫南F201左旋逆走滑断层长度一直存在不同意见。通过八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F201断层长度至少是1709年中卫南7 12级地震破裂带的长度。该地震破裂带西起营盘水东,东到双井子,并扩展到刘岗井以东的石圈沟附近,近东西向延伸... 对宁夏中卫南F201左旋逆走滑断层长度一直存在不同意见。通过八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F201断层长度至少是1709年中卫南7 12级地震破裂带的长度。该地震破裂带西起营盘水东,东到双井子,并扩展到刘岗井以东的石圈沟附近,近东西向延伸长110 km。由小红山—孤山子、西梁头—腰岘子沟、窟窿山—碱沟、青驼崖西—寺口子沟东及山羊场—刘岗井东5条次级剪切断层段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01断层 长度 1709年中卫南7 1/2地震 破裂带长度
下载PDF
震源断层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雅琼 冯向东 +1 位作者 刁桂苓 徐锡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0-75,共6页
通过精确修订震源位置后,小震呈现线性或带状分布规律,使用数学方法对线性或带状分布的中小地震拟合一个空间的平面作为震源断层,来揭示地震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的关系。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 通过精确修订震源位置后,小震呈现线性或带状分布规律,使用数学方法对线性或带状分布的中小地震拟合一个空间的平面作为震源断层,来揭示地震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的关系。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盲断裂地震为例,对大震区余震的震源断层进行拟合,获得了3次地震发震断层在震源深度上的几何结构和运动方式,且拟合结果与深部构造探测比较吻合,表明震源断层方法对于活断层探测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震源断层拟合 唐山8.0地震 郯城8 1/2地震 芦山7.0地震
下载PDF
据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判断郯庐断裂带鲁苏段未来大震位置
19
作者 李清河 熊振 +4 位作者 黄耘 范小平 刘希强 张元生 鲍海英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54-1464,1589,共12页
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研究郯庐断裂带苏鲁段地壳介质非均匀性。使用地震波数据,研究了郯庐断裂带苏鲁段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单位虚波Qmps的非均匀性,地壳介质泊松比的非均匀性,反映地壳介质小尺度非均匀性的分层κ值和y值。计算了... 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研究郯庐断裂带苏鲁段地壳介质非均匀性。使用地震波数据,研究了郯庐断裂带苏鲁段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单位虚波Qmps的非均匀性,地壳介质泊松比的非均匀性,反映地壳介质小尺度非均匀性的分层κ值和y值。计算了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震源区长度和沿断裂带的震源区边界,根据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确定断裂的闭锁段,地震应力的积累单元和调整单元。对比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的地壳介质状况,将各种非均匀性参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参数指向一致,未来大震的可能区域是33°—34.5°N,118°—118.8°E的北北东向区域,震级可达8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苏鲁段 地壳介质非均匀性 1668年郯城8 1/2地震 未来大震可能区域
下载PDF
安徽淮南地区明龙山-上窑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方良好 疏鹏 +2 位作者 路硕 郑颖平 林承灏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9-479,共11页
明龙山-上窑断裂是一条逆走滑性质的第四纪活动断裂,长约68km,走向300°—315°。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了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分段特征,初步将断裂分为明龙山、上窑、凤阳山3条次级断裂段。通过对断裂... 明龙山-上窑断裂是一条逆走滑性质的第四纪活动断裂,长约68km,走向300°—315°。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了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分段特征,初步将断裂分为明龙山、上窑、凤阳山3条次级断裂段。通过对断裂经过处的采石场进行详细追索,我们对典型断层剖面进行了描述并采集了断层泥ESR样品,得到的测年结果为(243±24)ka和(126±15)ka,由于淮南地区是典型的中等强度地震活动区,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较弱,这些测年结果虽不能代表断层最后一次微弱活动的时代,但可以确定断层最后一次强烈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结合前人对1831年凤台MS 6?级地震极震区位置、等震线形态研究及本文对极震区附近断裂展布和活动性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明龙山-上窑断裂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地区 明龙山-上窑断裂 1831年凤台6 1/4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